在职艺术史考研三跨南京大学一战成硕,艺术综合第一名 | 年轻人,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本文来自花家地美术史论全程班学员
20考研南京大学
美术学第3名
艺术综合147分单科状元
个人简要情况:
本科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主要是平面设计兼带过两个年级的美术鉴赏,跨考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美术学。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辞职。接到小花老师的经验分享之邀,感到十分荣幸!打心底的真诚。
一、考试理由
我在一所学校工作,摆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拿着每月1W开头的工资,做着忽冷忽热的工作,这样一直下去看起来挺好的;另一条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换种活法,试试看,我的人生还能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
身边的声音很多,类似于“工作近乎4年,现在的工作挺好干嘛还要折腾,一个女生没必要念那么多书”巴拉巴拉之类,没错,现在是21世纪了,依然有这样的声音存在。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做个“有点野心”的女生,挺好的。
关于择校,南京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985+211,在全国排名靠前,美术学,相对来说,较之于央美的难度,是简单许多的,我就抱着这样的想法,就报吧!(当初找到张老师,我还记得我开门见山式说了我要报考的学校的理由),后面的事实证明:就是如此。我的本科出身不是很好,工作性质也挺忙的,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自始至终都没有过换学校的犹豫,类似于“我行吗?我这么忙,万一我因为工作所以突发情况这么多……”的话,没有。
【初期对参考用书不同的犹豫-一直保存在微信收藏里】👇👇


二、备考过程
我的备考过程很简单,真心话。既然报了班,好好听话就是了,其实作为一个工作者兼学习者,着实精力有限,“借力”这个词是我从花家地学到的,很庆幸自己借力了这个平台,省去很多我不用花费的时间(其实可以用在学习的很多方面,比如后面大量看论文,也是一种借力,借他人之力看别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深入问题继而发现挺有意思的)
关于时间与效率。与一同参加19年考试的弟弟妹妹们相比,相同的是目标一样(全日制研究生),不同的是他们有充分的整天的时间、旺盛的精力跟记忆力。基于我的客观情况,我的主要学习时间集中在晚上,除了学校的大型活动或者特别要求,一般在17:30下班,吃个简餐立马去大学图书馆看书,直到闭馆21:40,除去刚到图书馆找空位置+缓解心情的10分钟(工作难免会遇见委屈或不开心的事情,深呼吸一口气,抛空所有关于工作的情绪,回到学习的状态),在图书馆的学习有约4个小时,这段时间专门用来学习专业课,闭馆后,在步行回宿舍的路上,尽力去回想4个小时学了些什么,回到宿舍后,背相对容易点的框架或口诀+继续看知识点/做英语真题,每晚学到几乎12点,实在累了,立马收拾睡觉。大家都知道“一日之计在于晨”,大脑最清爽的时间用来背框架是最合适的,正常情况下,我是7点起床,8点之前是自己背诵的时间(8点准时去上班),中午11点30下班,在13:30之前的这段时间,用来听公共课讲解(英语跟政治穿插,比如周一中午听政治课程,周二中午听英语,比较不会发生疲乏感),时间充裕的话,我会午休10~20分钟,保存体力,用于下午的上班跟晚上的学习。总而言之,我把整块的时间用来我认为最重要的专业课上,零碎的时间安排成听公共课视频讲解(利用公共课一般都是30~50分钟)。事实证明,效率才是王道。
关于学习与娱乐的选择。我的看法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选择了考研,自律是最起码的态度。回看整个过程,是极其充实跟满足的。周一到周五的每一天,我几乎都是上段说的那样行动,只有每周五晚上会跟同事去搓一小顿或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周末是我一周当中最最开心的时候,可以用来泡在图书馆,按照前一天晚上给自己做的学习计划一条一条去实现,做完一条打勾一条(亲测很有魔力,上瘾)。学习的时候,把手机放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学累了再快速刷一下朋友圈,我没有像之前看的别人的经验帖里说把智能手机换成老年人手机或者删除一切娱乐APP,太极端的方法不合适我。除此以外,我也会像前辈们一样,看纪录片来培养美术史论的兴趣,看有意思的公众号文章(后面会推荐),实在是看不进去的时候,我还会看B站视频,一个叫Holly的英国剑桥学霸自律的一天(一集大约20分钟左右),她有莫名的感染力。学习就是学习,娱乐就是娱乐,工作就是工作,每一段时间的投入,我都很认真,不会发生在学习的时候想娱乐,在娱乐的时候愧疚自己浪费时间没学习,在工作的时候也不会着急学习时间被压缩。
刻意培养拓展能力。在听张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会告诉我们关于这件作品某某某写过一本什么样的书,尤其感激这一点,我所做的工作就是,老师快速说我快速记(举例:张老师讲黄小峰老师写过《虢国夫人游春图》、巫鸿老师讨论过手卷画中卷首与卷尾的人物之间的呼应等等)。看到初试成绩的时候,回想自己能拿147分的理由大约就是我在答完基本的知识点以后还会拓展上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举例:名词解释“兰亭序”,我写完基本知识点后,还写上了艺术家邱志杰的关于此的行为艺术;名词解释“饕餮纹”,附加上了它不止在常见的青铜器上出现过,在玉琮上也出现过),我猜测阅卷老师批改过很多几乎差不多的卷子,突然发现一个跟许多答案不一样的地方,应该会眼前一新吧。多读书总是没有错的,但是书是读不尽的,一定要做好这样的心态,而不要过分焦虑。(花美注:经历的越多,越能对单个知识点有充分的认识,也就自然就知道什么是专业性的作答!)
【对电子或手作图像笔记不用过多纠结】
这个过程于我而言,就是熟悉图像而已👇👇


张老师强调过“一个代表原则”很重要,即一位画家先记住一件代表作品即可。后面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再掌握。
【背诵口诀的方法是从张老师和去年经验分享的一位前辈那学习来的】👇

走路的时候,嘴巴轻声背诵,刚开始比较难记,但是多遍以后相当轻松,知识的确是需要重复多遍的。
【花家地发的笔记,我贴了白皮——其实是为方便旁人看不见我正在看什么书】👇

【从知网或爱学术上下载的文章】👇

【用张老师导学课里面讲的读书方法看论文,举例:段落首句、转折句、比较句等等】👇

我知道自己的水平还写不出这样的深度比较分析之类的文字,所以做的工作很简单,记住别人写的“漂亮”的句子,在自己能累积一定量的知识时,渐渐发现自己也生成了一点点逻辑能力,这个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花美注:很多同学会期待听完了花美的课程后就能立即考研高分,考不了高分反而责怪花美,其实不是的,花美的课程无论讲的多么专业,都需要学员有消化吸收和亲自上手的过程!这一点,该同学下的苦功夫、傻功夫足够到位,所以后面才能水到渠成)
【看过的诸如学术界的讨论或哪位研究大咖曾研究过,立刻记录在知识点旁,也是张老师教的方法,一点点就够,重复多遍回头翻阅就记住了,无需死记硬背的!】👇



【书架,其实这么多书没有全部都细细看完,许多书都是当作字典来用的,强调速度,找重点看,能看多少就是多少,有一部分书是初试以后再重复看的,经典的书值得反复看,并且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初试后重温书籍时的手写笔记和用电脑软件做的笔记】👇

【我的自律小本】👇

非常推荐。考试之时的小本用完了,在此再贴一张养成了的“好习惯”作为示例,做完打勾,很有成就感。
【B站:宝藏窟】👇👇

关于公共课——英语和政治。我对这两方面的自我要求没有专业课高,所以远远小于专业课的时间安排。上面说过时间安排了嗷。
英语的复习,大约从7月开始,利用好真题,阅读理解是重点,所跟老师:唐迟老师;英语作文是在11月份才开始跟网课上的老师,所跟老师:韦林英语中的朱伟老师(小作文)和杨凡达老师(大作文),听完以后,自己整理一个模板即可。语法不好的话,跟田静老师的语法课,每天在笔记本上写一句何凯文的长难句,听他的语音讲解(他有公众号,每天都会推送一句),英语的资源都是从各种公众号上找到的,保存百度网盘,每天“食用”即可。
政治我是从暑假8月份才开始,买了一个徐涛老师的网课(不是很贵,他的课比较幽默,更容易吸收),做了配套的习题集(跟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题量比起来少很多),到11月是还是觉得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比较权威,当时很着急别人都已经刷过好几遍,我还没刷过它,事实证明,与其干着急,不如实干起来,能做多少是多少吧,结果百分之90都做完了,对照答案还是错很多时,发现自己“细嚼慢咽”研究后面的答案解析太慢,幸运找到讲解1000题的视频(他有公众号:毛哥政治考研),倍速看。
三、心态的调整:工作与学习的平衡
对于在职备考生来说,就我个人而言,最紧张的就是工作与学习的平衡。
对待焦虑的态度。正视它,接受它,知道自己焦虑的源头后,用行动来改变它。当我决定考研之后,充分清楚我不能跟同是竞争对手的同学们相比,时间对我来说很重要,为了不在最后几个月极度烦躁,所以我总是提醒自己,能尽快做完的就尽快做完,比如我在19年5月1号正式参加直播之前,已经把框架背过大约4~5遍,也就有了后面的不慌不忙。有过一段时间,我因为想要赶时间,工作时间里在上级眼皮子下偷偷看知识点,因为之前曾看过的经验帖里说,工作党们上厕所都在偷偷看知识点,但是对我而言,适得其反,导致工作做不好,学习也不能真正投入,明白自己的焦虑源头后,我就“放过”自己了,我准备了一小本子,每晚都会记录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就像前面所说,干完打勾,这个过程其实很简单。接下来就是认真执行。
选择一个适于学习的环境。在图书馆学习的好处是“有氛围感”,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自制力不太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看不懂的书尽力看,实在看不懂就放弃它,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自己学习完这一章自己的知识面将会更深一点。每晚伴随着图书馆的闭馆铃声走出大门的那一时刻,真是很满足跟充实的,当脑子被满足感和知识点挤满时,焦虑感自然就不会占据大脑了,因为我知道我在进步,还须明白的是,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没有必要跟别人比较嗷。
每晚查看群信息的时候,突然出现张老师时不时的“毒舌”,哈哈,我还挺对胃口的,至于到底是什么样,亲自听过才真实,刀刀扎心,句句贴切。
记不住东西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所做的就是重复多遍,基础知识记牢靠,其他延申的知识是辅助。听老师的话,该背就背,该写就写,该改正就改正,该打卡就打卡,很简单,你没时间想很多。
我与花家地的“不解之缘”
我还清楚记得2019年的3月7日中午午休时间,无意刷到了B站里张老师的试听课【下图】,抱着就听一课程的想法吧,真没想到听完了竟然有激动的感觉,几乎立马就想投入这个学习组,从没考虑到对方是不是又是圈钱之类的一般辅导机构,事实证明来对地方是我的好运气,那个视频至今还收藏在我的文件夹里!

正式进入课堂后,当时的花家地已经开过不少课程了,之后立马收到小花老师发来的之前直播时录播的视频,迅速补课消化,后面的直播课在没有十分特殊情况下,全都是跟直播,看直播的好处在于,效果比看回放好,每节课结束后当堂提问题还能得到现场解决。
几个我能终身受用的收获:
- 正确的读书方法。也是听完张老师的学习方法后,我决定彻底相信花家地。跟别的机构开课方式不同,张老师开头并未直接进入课程,而是讲了怎样正确读书(关键句、转折句等等),怎样做笔记,推荐有用的笔记方法(好用的电子APP或如何做纸质笔记均有),听完以后才恍然自己的读书方式真是有问题的。(花美重视授人以渔,方法在前,并辅以实干苦干的态度,万事可成!)
- 逻辑思考能力。我不具备优秀的逻辑思考能力,至今还在修炼过程中,张老师他是妥妥的学霸,暑假上完基础课程后的最后几天里,老师带我们串联知识点,这个过程是既虐又爽,他思维清晰,逻辑能力强,语言又极为中肯,极为深刻是他的一句话:“真题教你如何做人!”(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总会不时地穿插典型真题解析)
- 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的能力。不要做伸手党,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当中的知识摄入远比做伸手党来得深刻,实在看不懂得情况下再去问老师同学们,大家都很热心解答。
- 自律。醒了就学习,累了就睡觉,再没有时间再想别的了。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运动,有时候也是一种方法,解压且痛快!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跑完再去学习吧!
还有很多很多……不知不觉中,除了知识外,我还吸收了一些别的人生经验,但这些不是重点,它们已经都内化为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里了。
记录我在花家地的学习
【班主任小班制:华东组】
除了花家地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大群外,花家地还有后来增设的小班制。
我们的华东小组里面包含了例如报考南艺、国美、华师、上大、同济等高校的小伙伴们,日常的一些问题可以跟大家分享交流。群内还包括各种问题解答、好文章跟好资源的推荐。(花美注:由于去年报考以上学校同学较为零星,花美根据真题的相似度,进行了混编。并选择其中专业最强的国美学姐来担任班主任。安排上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






没错,当时即使听过张老师对自己辅导用书的自信后,我还问了考上国美的班主任老师~我想这可能是大多数非央美考生的共同困惑。在得到班主任老师的再次肯定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这方面徘徊犹豫了。
【一些与班主任的互动交流~】👇




【作业批改与反馈给予我的信心】👇



我很珍惜每一次能够写论述题的机会,也很认真对待每一次老师给我的反馈,老师们给的意见都很中肯。
【一些与小花老师的互动交流~】👇



小花老师是对我心态上最有帮助的一位老师,再次感谢她~言有尽而意无穷~
【初试以后,进入复试阶段】


初试考前的工作日我没有请过一次假,考前两周,单位突然承担一个省级的大型活动,连周末都没有的忙碌,有几次每天忙到深夜几乎2点,我也没有请假。其实过来后真的觉得没什么,当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来才行。12月20日(周五)下午跟同事打好招呼提前一个小时临时有事外出处理,其实是去熟悉一下考场位置,吃完晚饭,再翻一下笔记就休息了,12月21日(周六)早晨的天空,阴雨,我打着伞站在警戒线的前面,清楚记得我的身后有黑压压的人群,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没什么大不了的,将脑袋里有的全都写出来就可以了。再强调一下,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让自己稳定。
12月22日(周日,也是冬至)下午17:00,考完走出考场,雨停了,我看着天空掏出手机给张老师发了一条信息。


现在回看这一路,佩服花家地用心教学的同时,也挺感谢自己的坚持跟执念。
南京大学初试考试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很多的题目都是往年考过,在我曾经做的真题整理中就能发现哪些知识点是常考点(在考后的第二天便全部分享给了小花老师,会明显发现南大的题目侧重于美术史出题)。与央美美术史论的的水平相比较的话,个人觉得远没有。
实用网站:
知网(不懂的知识搜关键字,会出来很多相关文章,挑着看)、爱学术(下载文档)、B站(我的使用方法举例:没办法看清楚书本上的静态图片,利用B站全面看清楚青铜器、景泰蓝瓷器全况,还有很多干货讲座视频)
公众号:
中央美院艺讯网、艺术中国ArtChina、时尚芭莎艺术、那特艺术学院、国际艺术大观、在艺App、美术观察、LCA、中国艺术批评(挑着看即可,不用苛求)
精华提炼:积极的心理暗示+良好的学习环境+自律习惯
【花家地几个重要群和老师的置顶,一年多的界面——每天作为激励】👇

【通知书还没到,这是复试时学校邮寄来的答题纸快递袋,还是很珍惜的】👇

去年的今天,我心中就暗暗萌发了明年的今天我也要给花家地写稿分享经验的想法,今天终于得以实现咯!即将提出辞呈,奔向向往已久的学校念书啦,希望来年的你们的今天通通金榜题名!
引用杨绛先生的话:年轻人,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只有走过,才知道这条路什么样,来吧,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