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童年的味道
查看话题 >油茶
小时候冬天真冷啊!全身上下都是棉的,棉帽子棉衣棉裤棉鞋棉手套,就这样耳朵经常冻得通红,甚至生冻疮裂口子。屋里也没有那么暖和,炉子只能烤热一小片,而且白天没人的时候都是待机状态,只有余温。晚上家里会把炉子烧热,围着炉子烤火看电视。到睡觉的时候炉子也得封好。刚睡的时候还挺暖和,到早上的时候屋里已经没那么热了。大人会先起来把炉子打开烧热,但是钻出热被窝那也是太困难了!
这冰冷的早晨需要需要一碗热油茶!
一碗滚烫的油茶,冒着热烘烘的油脂香气摆在桌上,是我起床的最大动力。它在召唤你,来吧,这里有热量!油茶太烫无法入口,正好拿凉的馒头,掰成块泡进去,热了馒头,凉了油茶。白白的硬邦邦的馒头块,沉入到焦黄色的茶汤里。吸收茶汤的热量和水分,外层变得稀软,心里还保持坚韧。吸收了油茶的咸味和油脂的馒头,入口即化。先吃泡软了馒头,再吸溜仍然很热的油茶。带着小麦焦香和牛油醇厚的茶汤顺着食道下肚,从嘴里暖到胃里,再从胃里散发到全身。顿时觉得身体苏醒伸展。喝完一碗之后,才感到储存了足够的热量,有勇气投身室外的寒冬。
老家的油茶,是用大量羊油或者牛油,将面粉投入热油炒成焦黄,加盐拌匀,然后放入盆里放凉。吃的时候切一块下来,切碎放入水中,熬煮到全部融化,形成一锅略带粘稠感的茶汤。油脂多少不同和炒的时间不同形态颜色各异。油比较多的压实之后硬的像砖头,可以整个从盆里倒扣出来,非常光滑,我们叫油茶坨子。硬的油茶坨子要用菜刀来砍,来刮削弄碎。油少或者不压那么实在就比较松散,表面粗糙,很容易掰碎。
喝过那么多碗,但我从来没有亲自做过,不懂其中的诀窍。熬油茶也是一门玄学。家里的油茶质量并不稳定,即使是同一个人做可能也不一样。有时候稀的像水,有时候稠的像浆糊。最大的问题是,有时候会变成疙瘩汤。碎油茶没有完全溶解,疙瘩舀开中间还是干粉状。究竟是要冷水下锅还是热水下锅,我也没搞清楚过。只是记得,小时候最不喜欢喝这样的疙瘩汤。有一次,疙瘩实在很过分,我拒绝吃。那是在我心目中,我姐做的油茶是最好的最不会有疙瘩的。就闹着要我姐给我再做一份。我爸妈无奈就让她做。也不知道是那次的油茶不太好,还是因为不情愿。我姐也失了手,做出另一锅疙瘩汤。我再次拒绝的想法被我爸的脸色吓了回去,只好委委屈屈喝了那碗疙瘩汤。
后来的冬天变暖了,家里搬了楼房也变暖了。冬天人们对高热量食物的需求明显减少。油茶慢慢退出了冬天的早餐舞台,被方便面取代。现在在恒温的屋子里生活,有时候会觉得乏味,怀念起那种知冷知热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