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享受人生》
如冯唐所说:“你像绝大多数有真才学的人一样,没有自信。” 天才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性格,一个是生存环境。 无论对于外源性刺激还是内源性刺激,都要拥有超越常人的那份敏感。 人比自己以为的要自由得多。 愿终身随心所欲,不为自己划定任何价值观的牢房,想爱谁爱谁,想跟谁在一起就跟谁在一起,想怎么定义自己的人际关系就怎么定义,哪怕它完全不可归类,完全违反习俗。只要出于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渴望,就一定是美好的,至少是适合自己的。只需要一点真诚,一点勇气,就可以获得自由。 享受其中之乐,承受其中之苦。 所有精彩之人所做精彩之事,必定出自强烈的欲望。 随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终身做一个观察者,与具体的事情保持一段距离。 仅与已逝的灵魂交流还是不够的,因为你从他们那里得不到对你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即兴反应。 但是如果人的灵魂上完全独处,感觉会比较冷硬,而有人交流时,才有温软的感觉。所以,灵魂之友还是不可或缺的。 人在身体上孤独并不可怕,灵魂上的孤独才可怕。 愿意秉持着采蜜原则,在短暂的人生中,过气定神闲的生活。 在人际关系当中,只选择最杰出的、最有趣、最喜欢的人结交,放弃与其他人的关系,这是保持心情愉悦的不二之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此话可以有具体抽象两个理解。具体层面说的是,人办事要有计划,否则会陷入麻烦;抽象层面说的是,人如果能够多想想远大的事,就可以摆脱近小的忧烦。 中国人爱讲缘分,其实质就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契合度、吸引力。 如果有幸遇到灵魂朋友,真是一生幸事。灵魂朋友是不可以用世俗的、物质的、肉身的标准度量的,他们交流的深刻程度是无与伦比的,是不会被轻易破坏的,也是不会轻易中断的,它的深刻程度超越了世俗的爱情和友情。 灵魂朋友是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爱情 灵魂朋友是人世间仅次于爱侣关系,是最高规格的人际关系。它有时甚至比爱侣关系更有趣,更纯粹。因其超越肉体,超凡脱俗。 人生在世,所有相遇的人都值得珍视,如果能够相知就更值得珍视,万一能够相爱那简直就可歌可泣了。知我者,二三子啊。 这种灵魂交流的频率和深邃,密度和浓度,把它跟周边一般人的关系划分得一清二楚。 喜欢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用处,只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那么我们应当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什么样的意义呢?就是要选择自己胜任愉快的角色,做自己胜任愉快的事情。 只有用心地刻意地对快乐的追求才是对生命的享用。古哲人说:不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过,就是这个意思。 人生就是向死而生。 如果祛除故弄玄虚的成分,所有的人生道理和社会原理都是简单明确的。 作家是所有人中最敏感的,别人感觉到一,作家已经感觉到十。 那么禅意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一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人的灵魂在这个寂寞的星球上寂寞地漫游,忽然之间,遇到了另一个相似的灵魂,一见如故,相聚甚欢。庆幸没有失之交臂,庆幸不再孤苦伶仃。 世上能够拨动人的心弦的东西不多,有时是一段音乐;有时是一个景色;有时是一个电影;有时是一本小说;有时是一个灵魂。 交友只交灵魂朋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那种人才值得交。 人应当过简单的生活,简单的衣食住行,简单的人际关系,纯净的精神生活。奢华不会给人真正的快乐;复杂只会给人带来烦恼。 人活着真正需求的东西并不很多,从个体来说,衣食住行、性快感外加一些好书好电影而已。 人到了高龄,所有人生的目标已经基本定型,得到的已经得到,没有得到的已经没有机会得到,剩下的只是一些经过漫长人生不断筛选淘汰的目标,这些目标不会超越社会行为的规范,而且的确是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于是,人终于到达了既随心所欲又不逾矩的境界。 要过宁静的生活,唯有闭目塞听,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人间偶尔遭遇到的可爱之人,也能为人带来自然美景般的感动。相貌身体倒在其次,最可爱的是性情,他们清澈的眼神、纯净的灵魂,也像美景一样令人心动。有的天真无邪,有的诙谐幽默,有的冰雪聪明,有的强悍勇猛,有的阳刚,有的阴柔,有的刚柔相济。仅仅从旁观赏,已是赏心悦目,就像看到夕阳映照下的白杨。如果有幸相遇,相知相爱,更是莫名感动,感谢造物待己不薄,怎会把他们造得如此美好。 生命中至亲至爱的亲人、友人和爱人属于自己的胶着线,两条线紧紧地胶着在一起,难舍难分,关系黏稠浓烈,是摆不脱、甩不开的关系,为人带来最多的快乐和痛苦。定义了一个人人生的情调和味道。 强烈是生命的色彩。许多目标是内心冲动强烈才能达到的;许多事情是内心冲动强烈才能做成的;许多关系是内心冲动强烈才会有的。 生活态度应当是淡定的,不是急赤白脸的。在世上没有非求不可的人和事,任花开花落,听其自然,应当有这样的境界。 所谓环境应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 物质生活可以止于舒适,精神生活却要追求极致。 真朋友必定有灵魂的投契。 真朋友必定有共同的兴趣。 真朋友可以无话不谈。 朋友最大的功用是令自身感觉温暖。 交友也必须是有激情的才交,如果心中波澜不惊,寡寡淡淡,那还不如一个人待着。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欣赏美,创造美,爱一个人,被一个人爱,这是生活中具体的诗意。 我要每天做我最喜欢做的事,听令我精神愉悦的音乐,看令我精神愉悦的电影,读令我体会到美、快乐和感悟的书,去爱一个人和被一个人爱,感受那种刻骨铭心的激情,那种自由奔放、无拘无束、无边无际的激情。只有这样,我才能在我的30000天即将结束时,坦然面对最后的日子,并毫无遗憾地离去。 人最深刻的痛苦永远来自时光的流逝,生命的耗尽。 享乐主义和快乐哲学应当得到正面的评价,也可以成为一般人对人生价值的一种选择。 以快乐为人生目标似乎总会遭到诟病,以为不够高尚,不够利他,不够冠冕堂皇。可是快乐的确是人们最自发的出于本能的追求。 按照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所有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家原欲受阻升华至精神领域的产物。 真正快乐的人生是不断关注存在的人生,时时刻刻悉心体会美与爱的人生,是不断回归自我和审视自我的人生。 把快乐当作人生目标会不会不够高尚呢?这正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中探讨的问题。最高尚的行为是利他主义的,可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偏偏提出了合理利己主义,他所倡导的合理利己主义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在利他的行为中获得自己的快乐感觉,所以最终还是利己的。他所谓的合理利己就是在即使是利他的行为中也以利己为动力。 社会学调查表明,快乐在温饱线下才与物质条件有关,一旦达到温饱线,就不再相关了。 快乐是人生的最终价值。 快乐是人的一种感觉,一种心境。它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肉体的快乐;二是人际关系的快乐;三是精神的快乐。 说到底,爱与美不过人的一种感觉而已。你感觉到爱,你就生活在爱之中了;你感觉到美,你就生活在美之中了。那被爱的人和被欣赏的美景常常并不会对你做出回应,但是你对它们的感觉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经验。 在那些无法实现的激情当中,人只是自得其乐,像享受一本书、一个电影、一个故事那样,享受一个现实的关系,这关系完全无法归类,它既非亲情,亦非友情,甚至算不上爱情,只是人的一种感觉而已,只是人心灵的一道闪电,只是人脑波的一段波动。它既可以随时消失,也可以永存,只在人的一念之间。 弗洛伊德多次讲到,爱情是对对方的高估。中国更有古谚云: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意思。凡是能出现在古谚中的,必是千百万人的实践经验。 当人爱上某个人时,他会从一个无精打采的人变成一个兴致勃勃的人,整个人变得无比亢奋,生机盎然。 当两个人在自我暴露方面进行的很充分的时候,才更容易坦诚和开放的面对彼此,也更容易产生相互依赖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