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语何妨话片时——2021-02-27
去年12月我第一次接触粤剧狄青闯三关,没提前做功课,以为就是场热热闹闹的武打戏。想不到除了狄青与双阳“耍花枪”之外,这出戏的剧情铺排得十分饱满。情节很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唱念做打舞样样俱全,且每场都有各自的亮点,如深宫猜心事的细腻优雅,双阳追夫的大开大合,太师府相会错综复杂,洞房生变刚烈血性,最后一场团圆则打得热闹纷呈满堂生辉,我又要看戏又顾着拍照还得时不时分个眼神去瞄字幕,自然是手忙脚乱应接不暇。
大年初六深粤安排了一场狄青闯三关,这回决定不打无准备之战,提前先收集了十几个版本的狄青之猜心事,越听越觉得趣味盎然。就当时看过的影像资料而言,会觉得猜心事一场搭配最好的是彭炽权和郭凤女的版本。这让我颇为意外,他俩的外形、气质和表演风格不是我偏爱的类型,配在这场戏里却格外合适。郭凤女有种特别的娇贵天真之气,撒个小娇嘟个小嘴真是格外俏皮可人;彭炽权则演得很青春热血,三猜中还带点呼之欲出的小委屈,郁闷是真郁闷,后面得回刀马给双阳连灌三杯酒,开心中又带点顽皮促狭,跟郭互动得十分自然生动。
其他的版本里,坤哥跟苏春梅在深粤期间的折子戏甚得我心,粤剧一贯讲究声色艺的综合美感,果然有道理,只可惜苏大小姐的风格总让人觉得骨子里有些儿矜持高冷,少了点彭郭版那种细致微妙的亲昵无间。至于他和曾小敏的交响乐版本,形式新颖,但整体效果不算很完美,演奏和演唱双方都在不自觉地努力配合彼此的调门和速度,比不得舞台行云流水的挥洒自如,姑且当成一次好玩的跨界尝试吧。
做完功课,我早早买好了初六场一排正中的四张票,郑重其事地请了爸爸妹妹和表姐一起观剧。星空剧场不大,台上台下几乎没什么距离,再加上灯光有别于凤凰剧场万年不变的暖色调,映照得剧中人有种特别的剔透玲珑之感,我忍不住举起相机和手机咔咔咔地拍得不亦乐乎。剧终之后听妹妹和表姐兴致盎然地说起双阳真是很有正宫娘娘范、狄青真是个忠直厚道人、飞龙公主舞跳得很好看、最后一场我喝彩了你有没有叫好?——我才后知后觉地一拍脑门,啊呀,感觉这次又没认真看戏啊!
所幸还有今日新桥文化中心的这一场,我正襟危坐,不拍照也不录像,回归到纯看戏的状态,终于品出些不一样的感觉来。
看传统经典戏经常有一个挺难处理的地方:由于每一场的剧情和主要看点不同,有时候演员和观众对人物的理解很可能是断裂的。就如剧中的狄青,拿上半场三场重头戏来讲,如果单纯追求舞台效果,我猜测大多数演员都会下意识第一场演得撩人甜腻些,第二场演得示弱可怜些,到了第三场则演得慷慨激昂些,台下的老派观众们估计也很吃这一套,毕竟演员抓住且放大了每一场的主基调,也没什么大错处。只是这么一来,剧中人的形象很有可能是模糊不清的。而粤剧观众赞美一个人的表演,往往更多地是说这个演员唱得特别好,打得特别精彩,甚至于长得特别漂亮,但归根结底这些都属于演员的个人特质,与剧中角色的联系并不紧密。
抱持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来看戏是件轻松的事情,然而摒却杂念认真观剧,我才真正体会到能邂逅一位厚重而鲜活的狄青,在这个称不上梨园盛世的年代,是多么地难能可贵的事情。
第一场猜心事,细腻雅致曲调优美只是表象功夫,怎么拿捏好强颜欢笑之下如惊涛骇浪般呼之欲出的情感才是关键要点。除了演技和眼神,坤哥连声音都是非常有戏的,从独处时第一句“记河山”的涩然沉重,到面对双阳时慨叹“你猜透我心事又如何”的无奈惆怅,再到被误会心生外向时略有点“你怎么会这么想”的不可思议,赶紧握住妻子的手安抚她“风花雪月不会贪”的坦然笃定,再到“我本是卫国一英豪”时的直抒胸臆一气呵成,细细品下来,颇有点抽丝剥茧的精致。如愿得回刀马后,估计大多数的狄青都会一不小心偏到轻浮油滑的方向去,但善于撩人的坤哥这里分寸感却非常好,喜上眉梢的他给双阳灌酒,眼神紧盯着妻子时刻不放,生怕她不醉又担心她跌着碰着,虽有些迫不得已居心不良却也是怜爱交加真情流露。几个圈子绕下来,双阳固然情迷酒醉,台下看戏的观众差不多也要沉溺其中了。
第二场追夫也是名场面。在网上看过坤哥和郭凤女之前合作的MTV,感觉和现在的现场表演根本不是同一个情感路线。当年的MTV里,双阳把狄青打落在地竟然是一派得意洋洋的笑模样,而狄青抓住双阳刺过来的枪头,浑身上下都是要站起来再跟你打一场的不服不甘不愿。哈哈哈,他俩当时真的不是樊梨花薛丁山跑错场么?——而今天在舞台上演到追夫一折,面对双阳的愤怒与悲伤,狄青先是含羞带愧不敢直视,接着是解释说明的急切诚恳,被打翻在地后他满面沉痛却甘心认命,见双阳举枪欲杀又迟疑为难,他干脆一咬牙抓住枪头往自己胸间刺去,哎呀这个设计堪称全场最佳,真挚动人又阳刚气十足,不需要再多补充描述,铁汉柔情的人设已经稳稳地竖立了起来。之前戏谑“先爱上的总是患得患失,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的确是我看轻了狄青,“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才是他对双阳爱情的最佳写照。
第三场太师府巧设脂粉局,狄青的中招看似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这个情节发展其实很对他的性格。如果欠了点胆量,狄青可能不会应一个设计陷害过他全家之人的邀请前来赴宴,如果欠了点耿直,他不一定会愿意将前线征伐的实况讲述给庞家人听,如果欠了点仁厚,他不会厌恶翠华姑娘的挑逗却又在她闹着要寻死觅活的时候情急想要抓住她的衣袖……他唯一欠了点的就是应变这种尴尬局面的聪明机智,但这往往是端方正直之人的死穴,君子可以欺方,古人诚不我欺也。
第四场洞房惊变,看到飞龙给狄青灌酒的场景,我忽然跳戏到第一场狄青给双阳灌酒的情节,这个呼应还真是有趣。不过第一场的一劝一饮,是建立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之上,劝的人无害人之心,所以饮的人无防备之意大醉酩酊。这里的一饮一劝,却是虚情假意各有埋伏,呼应之余更显得对比强烈。另外前两次看到这场戏,狄青在装醉之后好像只有偷偷睁开眼看一下飞龙的举动,第三次看到这里,狄青的小动作则丰富很多,让我意外惊喜了一下。这场戏的亮点本来是飞龙的刚烈,但我是真喜欢狄青的忠厚啊,在躲过飞龙的行刺后,他追问的却是狄青与小姐几时结过仇与怨?了解真相之后也是不愿追究,让飞龙自行离去即可。——但这回洞房里狄青喊了飞龙一句夫人,估计是坤哥的口误,从头到尾狄青就没把这位庞家义女当妻子看待过,还是称呼小姐更为恰当。
最后一场团圆,我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有庞洪在雁门关外追回金龙太子的过场,这段还是应该保留下来比较好。一来应该表述一下金龙对妹妹之死的感受,二来也交代下两人继续陷害狄青双阳的计划,对后面的戏也是个铺垫。而这场戏最重点的,也应该是最吸引人的开打场面,不同于初六福田场观剧时的欢乐满足,今天却让我有些惆怅莫名。
前两天去广州出个短差,凑巧赶上了一场欧凯明领衔的黄飞虎闯五关。我一直觉得这种戏应该是他最擅长的剧目,真正看完后心情却颇有些复杂。当然,这场戏让我体会到欧凯明在舞台上的气度、扮相、声音以及对激反一场的演绎确实非常抓人眼球;但也正是这一场戏,他的综合表现让我终于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说优秀的粤剧文武生已经成了堪比凤毛麟角的存在。别的不好多讲,我特别想感受的粤剧大武生舞刀的场面,最终他只是轻描淡写地比划了几下,连跑动都没有怎么跑动就结束了,实在是让我扼腕。
而今天再来看狄青最后的武场戏,我感觉坤哥在台上简直是拼了,他像个年轻人,飞一般地追逐着台上的兵卒,舞动手中的金刀削劈砍杀,没有一丝一毫懈怠取巧的意思。用不着别人提醒,我承认他不复当年神勇无双,因为这场武戏已不再完美无瑕。可是这一刻在台上,他就是把自己活成了勇冠三军的宋朝元帅、要从乱军中救下妻子的虎将狄青,而不是需要端着架子维持着骄人身份的名伶。
最后那几分钟实在有些出戏,我在想坤哥某次说到粤剧的文武生已经没什么人了时的小傲娇小倔强,电视采访节目里他微笑着说反正我这辈子就演戏了时的小满足小甜蜜,以及春节拍下来那数百张剧照中历历在目的闪亮汗珠,一幕幕,都是那么地鲜明和生动。
有些事情不需要用太多言语去说明,我只是相信,用心付出的一切总会有人珍而重之,小心呵护。
信笔至此,夜阑人静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