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卷中:枳术汤
《金匮要略》卷中:枳术汤
2.1 枳术汤的别名
枳实汤(《产育宝庆集》卷上)、白术汤(《证治准绳·女科》)。
枳实7枚白术30克,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功能主治水饮内停,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金匮要略》卷中
[返回]3 《金鉴》卷四十八
主治 因素有水饮,产后轻虚浮肿,心胸胀满,名曰气分者。
[返回]4 《金匮》卷中
枳术汤 别名 枳实白术汤、枳实汤、白术汤
枳实7个,白术2两。以水5升,煮取3升,分3次温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主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
用药禁忌 忌桃、李、雀肉等物。
4.7 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心下。胃土脘也,胃气弱,则所饮之水,入而不消,痞结而坚,必强其胃,乃可消痞。白术健脾强胃,枳实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滞血。 2.《金鉴》:上脘结硬如盘,边旋如杯,谓时大时小,水气所作,非有形食滞也。用枳实以破结气,白术以除水湿,温服三服,则腹软结开而硬消矣。此方君枳实,是以泻为主也。然一缓一急,一补一泻,其用不同,只此多寡转换之间耳。
4.8 附注
枳实白术汤(《外台》卷八引《备急》)、枳实汤(《产育宝庆集》卷上)、白术汤(《准绳·女科》卷五)。
[返回]5 《济生》卷四
枳术汤 肉桂(去皮,不见火)3分,附子(炮,去皮脐)1两,细辛(洗,去土叶)1两,白术1两,桔梗(去芦,锉,炒)3分,槟榔3分,甘草(炙)3分,枳实(面炒)2分。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3 主治饮癖气分,心下坚硬如杯,水饮不下。
[返回]6 《云岐子脉诀》
枳术汤 白术1两,枳实(麸炒)半两,甘草半两。上(口父)咀。每服半两,加生姜7片,水煎,食后温服。
脉缓,四肢烦满,气促不安。
[返回]7 《明医指掌》卷九
枳术汤木香6分,陈皮8分,槟榔8分,桔梗7分,枳壳(炒)8分,白术(炒)3分,紫苏叶6分,五灵脂(炒)1钱,肉桂5分,半夏(姜制)7分,白茯苓6分,甘草5分。水2钟,加生姜3片,煎8分,空心服。
主治孕妇饮食过度,致伤胃气,胸膈膨胀。
古籍中的枳术汤
按此即肾着汤去甘草之缓中。易枳实以导滞也。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脉经。或枳术汤主之。)〔鉴〕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
-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胀也。(按楼氏此说。凑合水分为言。殊属刺缪。)枳术汤方(外台两见。并作白术三两。本草引同。无白字。...
- 《医宗金鉴》:[卷四产后门]浮肿证治枳术汤 小调中汤28.产后肿分气水血,轻浮胀满气之形,水肿喘嗽小便涩,皮如熟李血之情.气肿枳术汤最...
- 《妇科心法要诀》:[卷五产后门]浮肿证治枳术汤小调中汤产后肿分气水血,轻浮胀满气之形,水肿喘嗽小便涩,皮如熟李血之情。气肿枳术汤最效,水肿...
- 《药征》:[卷上]术心下有痰饮,又云头眩。泽泻汤证曰其人苦冒眩。枳术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茯苓戎盐汤证曰小便不...
枳术丸 治脾不健运。饮食不化。
枳术汤用枳实一两。白术二两。荷叶裹米烧饭为丸。米汤下七八十丸。
。腹中软。即当散也。
海藏曰。东垣枳术丸。本仲景枳术汤。至晚年道进。用荷叶烧饭为丸。取留滓于胃也。太无曰。金匮治水肿心下如盘。故用汤以荡涤之。东垣治脾不健运。故用丸以缓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
香砂枳术丸 治气滞宿食不消。
枳术丸加木香、砂仁各半两。
橘半枳术丸 治痰食兼并不化。枳术丸加橘皮、半夏各半两。
深师消饮丸 治停饮胸满呕逆。腹中水声。不思饮食。
枳术丸加茯苓一两。炮姜半两。姜汁调。神曲煮浮糊丸梧子大。淡姜汤或沸汤米汤任下三四十丸。
【主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第十四32)。
【方解】本方枳实苦以降泄,消痞行水,白术补脾气,化水湿,消中兼补,使气行饮化,则心下痞坚得以消散。
【方论】上脘结硬如盘,边旋如杯,谓时大时小,水气所作,非有形食滞也。用枳实以破结气,白术以除水湿,温服三服,则腹软结开而硬消矣。此方君枳实,是以泻为主也。然一缓一急,一补一泻,其用不同,只此多寡转换之间耳。(《医宗金鉴》)。
【临床应用与医案】
1.心下坚满患者冯某,女,50岁。1973年4月10日初诊。心下坚满
如大盘已4年。视其局部皮色不变,而略高于四周腹壁,触之聂聂而动,面无病色,月经尚正常,脉沉滑。脉沉主里,滑为水气内停。据脉证拟用《金匮》枳术汤,行气散结,健脾消水。处方:炒枳实12g,白术12g。4剂。
4月14日复诊:已觉心下舒软,与四周腹壁平。继服上方4剂,病v。[李鲤.学用仲景方治验四则.河南中医,1982,(1):43-44]。
2.肺心病水肿王延凡医案:秦某,女,63岁。1991年5月20日初诊。慢性支气管炎25年,半年前出现足踝水肿,渐及颜面,反复发作,逐渐加重,西医诊断为肺心病水肿。经治疗无效,转诊于余,刻诊:水肿上及腰腹,上气喘急,咳嗽频吐白沫,时吐清水,脘部坚满,舌苔水滑,脉沉细弦滑。予枳术汤加味。枳实60g,白术40g,腹皮20g。
5剂,复诊水肿渐消,脘部柔软,咳喘大减。予:枳实、白术、淮山药、薏苡仁各30g,制附子10g。7剂。服后水肿全消,余症亦轻,病情稳定,再予六君子丸4瓶服,随访1年未复发。[陈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3.胃下垂谢某,男,48岁,农民。1990年10月初诊。近年来脘腹胀满,食后为甚,自觉心窝下按之有坚实感。时有肠呜,大便或艰或稀。苔白,脉细涩。当地医院X线钡餐检诊为慢性线表性胃炎、胃下垂。诊毕,何老辨证为:脾胃虚弱,水饮痞结。盖心下胃也,胃气虚弱,升降乏力,运化失司,遂致水饮痞结于心下所致。病与《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方证相合。治宜行气消痞健脾化饮,枳术汤主之。处方:枳实15g,土炒白术20g。服药7剂,症状减轻。28剂后,病已十去其九。再予原方加补中益气丸30g(包煎)。继服半月而收全功。[金国梁.何任研究和运用仲景方一席谈.江苏中医,1994,15(7):4]。
4.脱肛李某,男,10岁。1981年5月5日初诊。患儿素体较差,2月前患腹泻,跑步时发生脱肛。现每次大便时或稍微运动脱肛即发,不能自收,需用手托回,感下腹窘迫,坠痛难忍。令其大便,视之肛脱出10cm许,红肿充血。面色皖白,腹胀纳差,大便稀薄,舌淡苔薄腻,脉濡。曾服补中益气丸2盒,反致肛出坠痛加重,可能是补益升提太过,湿滞中焦不化之故。思其枳实大剂量可治内脏下垂,又能行气消痞,若配以健脾化湿之白术,升陷之升麻,正合脾气下陷,湿滞中焦之病机。处方:枳实20g,白术15g,升麻3g,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后,频频矢气,腹胀大碱,下腹及肛周坠痛感消失,脱肛次数减少。效不更方,改汤为散:枳实、土炒白术各120g,升麻10g,研细,日3次,每次6g,开水送服。1月后随访,脱肛泄均愈,食量增加,恢复如常。[王吉善.枳术汤临床新用.陕西中医,1989,10(3):123-124]。
5.胃柿石何某,男,68岁。1983年1月12日初诊。3月前因口渴吃鲜
柿子5枚,至夜胃痛大作。服用西药及肌内注射止痛针,服中药攻下,疗效不佳,疑为胃癌,前往县医院做胃镜及切片检查,诊为胃柿石病,建议手术,家属虑其年高而不允。症见心下痞硬,按之则痛,可触及一鸡蛋大包块,固定不移,饮食不思,身体羸瘦,面色暗晦,倦怠无力,频吐清水,大便不畅,脉沉涩,舌紫苔腻,尖有瘀斑。证属积聚。思前医已用承气攻下,邪未去而正已伤,宜用枳术汤加味行气消痞,化积止痛,调养脾胃。处方:枳实20g,白术15g,鸡内金(冲)。
10g,元胡12g,莪术10g,连服3剂。
二诊:胃胀痛减轻,饮食增加,药之收效,守上方再进5剂。
三诊:胃转隐痛,仍感满闷不适,手触包块较前变软,病有转机,宜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改汤为丸。处方:枳实75g,土炒白术、鸡内金、黑木耳各150g,蜂蜜450g,前4味研细,炼蜜为丸,每丸10g,每日3次,每次1丸,开水送服。
上方服用过程中,大便先后排出指头大黑色坚硬之物十余块,胃胀胃痛随之消失,饮食恢复,身体好转。经胃复查,柿石消失,胃肠功能正常。[王吉善.枳术汤临床新用.陕西中医,1989,10(3):123-124]。
6.心悸吴某,女,21岁。1977年8月16日诊。2月前因口渴,饮凉水一大碗,即感心窝部跳动,日发2~3次,服用安定药无效,又自购天王补心丹3盒,服后悸动更甚,反增心下痞满之症。近日病情加重,日发作5~6次,自感心下悸动慌闷难忍,脘腹痞胀,恶心欲吐,泛吐清水,食纳无味,精神欠佳,苔滑腻,脉沉缓,详审此证,当为水饮内阻,中焦失运所致。法当健脾化饮,温阳利水,方用枳术汤加味。
处方:枳实、桂枝各15g,白术20g,茯苓18g,2剂,水煎服。
二诊:悸动减轻,小便增多,但仍感腹胀不舒,纳食不香。此乃余邪未尽,脾气未复之故。处方:枳实60g,白术(土炒)。
120g,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10g,姜水送服。服后1月随访,心下动悸消失而告愈。[王吉善.枳术汤临床新用.陕西中医,1989,10(3):123-124]。
7.新生儿黄疸(胎疸)李某,女,15天。1983年4月13日即诊。其母述生下后5天即见尿布黄染、目黄、皮肤黄,未治疗,近日加重,症见目黄、身黄、小便黄,黄色鲜明,啼哭不休,时有呕吐,腹部胀满,便稀,纹青紫,燥烦不安,诊为阳黄,投茵陈蒿汤2剂。
二诊:黄略退,小便多,但呕吐,不乳,腹胀腹泻等脾胃病证加重。细思仲景“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言和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证的加重是忽视了“实脾”而引起的,总结失败教训,重新确定治以调脾胃为主,兼以清热利湿。
处方:枳实3g,白术8g,茵陈6g,栀子4g,大枣2枚,水煎服,2剂。
上药服完,黄疸消退,腹满减轻,乳食增加,大便转干,继服上方2剂而愈。[王吉善:枳术汤临床新用.陕西中医,1989,10(3):123-124]。
8.习惯性便秘*患者李某,男,68岁。大便坚硬干结如羊粪球,甚则肛门疼痛,肛裂夹血已16余年。近2年来,上述症状加重,大便4~6天一次,便结,排便费力,每次排便时间约1小时余。伴头晕、心悸、失眠、心烦口干,面无华色,舌质少津苔薄,脉细弱。曾用番泻叶、开塞露等,效欠佳。即服加味枳术汤。处方:白术80g,枳实、麦冬各12g,当归、肉苁蓉各30g,熟地20g,首乌15g,陈皮18g,砂仁6g(后下)。
每日1剂。服药1个月,便秘已除,大便每日1次,每次排便10分钟左右。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杜英汉.加味枳术汤在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中的应用.四川中医,2003,21(6):41]。
9.脂肪肝韩某,男性,45岁,干部,2001年11月3日初诊。自述:肝区时有不适。无明显疼痛,上腹部胀闷。食欲不振,易疲乏,有时有头晕,大、小便正常,睡眠尚可,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弦;谷丙转氨酶139IU/L, 血清总胆固醇8.1mmol/L, 甘油三酯3.2mmol/L。B超检查示为脂肪肝。治宜疏肝利胆,健脾化湿,祛痰散结,方用枳术汤合升降散。
处方:枳实40g,生白术20g,蝉蜕6g,僵蚕10g,生大黄6g,姜黄10g。每日1剂,水煎服。服用半月,自觉症状减轻,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化验稍有下降,继服1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化验正常。再服半月。B超复查:脂肪肝消失。[王珏.枳术汤合升降散治疗脂肪肝42例.江西中医药,2002,33(4):11]。
10.完全性幽门梗阻李某,男,12岁,1990年3月9日诊。呕吐12天,辗转数医,经静脉输液、灌肠、胃肠减压及中药承气汤等治疗无效,饮水或少进饮食即吐,不入不吐,胃脘痞胀而不拒按,已2周未大便,小便正常。消化道钡餐造影提示:幽门完全性梗阻。西医建议手术治疗,家属求余一试。查舌质淡红,苔腻,脉缓滑。证属脾虚不运,中焦痞塞,胃腑不能受纳水谷。治宜健脾和胃,调理气机。投枳术汤加味。处方:枳实15g,白术20g,莱菔子12g,砂仁9g,槟榔15g,连翘9g。
1剂水煎,少饮频服,不使呕吐。12小时后下如枣样硬便4粒,继下稀溏便约1000ml,便后腹胀减,服稀粥200ml而未再呕吐。后改服补中益气汤2剂调理,呕吐一直未作,大便通畅,X线钡餐造影复查幽门通过顺利,病告痊愈。[倪海军.枳术汤加味治疗完全性幽门梗阻36例.国医论坛,1998,13(4):11]。
11.小儿发热罗某,男,6岁,1992年4月12日初诊。患儿5天前因发热经西医输液抗炎治疗3天,一度热减,但很快热复原样,伴腹痛,2日未大便,要求中药治疗。查体温39.2,腹胀如鼓,压痛,无包块,微汗出,
口渴,但不欲饮,舌红,苔黄腻。本病属正(脾胃)虚,邪(食积和外邪)实,治宜消食理脾行气兼清里热。药用枳术汤加减。处方:枳实12g、白术、莱菔子各7g,川厚朴、黄芩各8g,大黄4g。
2剂后腹痛减,大便已行,腹胀已基本消失;体温37.8。纳呆,伴咳嗽。此时大邪已去,脾气未健兼有余热,用上方加减:白术10g,枳实6g,山药12g,太子参、黄芩各8g,砂仁5g。又服2剂后热退,饮食渐增,面黄唇淡,时有头汗出。治宜健脾益气,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数周病告痊愈。[朱启文.枳术汤治疗小儿发热50例.湖北中医杂志,1997,19(2):26]。
12.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周修通认为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变。属中医学积聚胁痛、痰浊、瘀血的范畴。中医学认为,脂肪肝产生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因膏粱厚味,或酒湿痰食太过所致的高脂血症脂肪肝,有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或湿聚生热,热结为痰,以致肝失疏泄,土壅木郁,痰瘀交阻的病机。其以加味枳术汤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49例,总有效率达88%,与西药组作对照观察,有着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加味枳术汤,具有疏肝健脾,补肾活血,祛湿化痰的作用,能有效调节血脂和改善肝功能,不失为治疗脂肪肝的有效方法。[周修通.加味枳术汤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49例.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406]。
13.糖尿病胃轻瘫周嘉鹤用加味枳术汤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40例,并与西药多潘立酮治疗组相对照。结果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30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周嘉鹤.加味枳术汤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40例.福建中医药,2004,35(3):22-23]。
14.功能性消化不良刘春生、刘宗银将医院院门诊消化内科就诊的13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72例口服加味枳术汤,对照组60例口服多潘立酮,观察上腹胀、上腹痛、早饱、嗳气四大主症,并记录临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5%,对照组总有效率73.3%。结论:加味枳术汤治疗FD疗效显著。[刘春生,刘宗银.加味枳术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2例.四川中医,2005,23(1)。
50]。
15.肺源性心脏病合并低钾血症致腹胀郭春林,等以枳术汤(枳实25g,白术30g,1剂/天)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低钾血症致腹胀44例。服药7天后患者血钾平均浓度由3.2mmol/L上升至4.1mmol/L。此时腹胀明显减轻,胃肠蠕动接近正常,继而食欲好转,一般情况改善。[郭春林,马国珍,王福.枳术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低钾血症致腹胀44例.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5,2(4):176]。
【临证提要】本方主治气滞水停之证。脾虚气滞,失于转输,水湿内停。
其特征是心下痞满而坚。故应行气消痞为治。本方枳实用量倍于白术,意在以消为主,寓补于消之中。后世张元素从此汤方中化出枳术丸方,将白术用量倍于枳实,以补为主,寓消于补,并改汤为丸,意在缓消,用于脾虚气滞,饮食停聚之证,与本证之水气交阻不同,应当区别。
一个调理脾胃虚弱的经典配方,金元名医张元素,只用了仅仅3作者:传播国学中医
看病时,中医大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脾胃虚弱。
可以说,现在全民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不和。
“
脾胃不和的原因何在呢?
”
1、你的“怪”饮食,正在伤脾
中医认为:脾为中土,主斡旋心、肝、肺、肾四脏。
一旦你不管辣的、麻的、热的、冰的“怪”食物,都一股脑的塞进胃里,丢给脾来运化。
脾是十分柔弱的,那么,总有一天,脾胃会被伤害的遍体鳞伤,不堪重负,出现虚损的症状。
不仅如此,长期还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导致疾病发生。
脾为百病之源也。
2、你的“坏”情绪,正在伤脾
有人会觉得很疑惑,饮食不当伤脾胃,这不难理解,与情绪有何关系呢?
首先,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形容一个人性格好,会说他“脾气好”,而不是说“肝气好”、“肺气好”呢?
这是因为从中医理论来讲,脾的气机是最温和,最柔和的,也可以说没有什么个性。
脾的角色就像一个和事佬一样,没有棱角,八面玲珑,调和着五脏六腑的矛盾。
因此,性格好,才会用“脾气好”来形容。
正因如此,一旦身体的气机发生变化,最温和的脾便会首先受到影响。
最直接的就是肝了,从五行生克关系来看,肝克脾。
当你不开心,不放松,变得压抑,愤怒,忧虑之后,整个气机便开始凝滞,运行迟缓,甚至郁结在某个关键节点。
脾气也不再柔和,跟着肝气的变化或急躁,或凝滞。
脾胃虚弱的两大原因就是饮食不调、肝郁气滞。
“
枳术汤
”
《金匮要略》里有一个名方,叫枳术汤,金代中医大家张元素,在枳术汤基础上研发了脾胃病的代表方剂:“枳术丸”,主要是起“治痞、消食、强胃”的作用。
枳术丸的妙处,正如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说,“脾虚气滞,不能磨食,而饮食易伤,故中院痞结,谷少肌消焉”,可见脾胃虚弱定会影响食欲,而用上枳术丸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枳术丸:白术二两,枳实(麸炒)一两
制作方法:将两味药研为细末,用荷叶包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50丸(大约6g)。
如果觉得用量比较大,也可以煮枳术荷叶饭来吃。
枳实9克、白术15克、荷叶1张、米饭100克。
白术在古代被认为是吉祥物,因为它的形状像如意一样,像云卷一样,非常漂亮。而且白术的颜色发黄,是补脾的,闻其味,也非常香,在中医里地位很高。
白术,是一个温燥的药,它为脾所喜,能够满足脾在病理状况下的需要,既能够补气健脾,改善脾气虚的一些病理状况,也能够有效地消除脾虚而伴有的湿浊内停,湿邪内阻的情况,它是既能够补虚,又能够祛邪的一味药。
提到枳实,我们就会想到朱丹溪说的“能冲墙倒壁,滑窍破痰之药也”。可见其力量威猛,能够消实痞,破坚积,除胸胁痰癖。最常用来治疗心下痞,也就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不能运化精微而导致痰湿停滞。
枳实消痞,可以作为打开痰湿下行的开关,能够消食痞破坚积,除胸腹痰癖。
荷叶虽平淡,但厉害的医生用到了点子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你看荷花、荷叶生于淤泥之中,却能长出干净的莲花来,出淤泥而不染,它就有升清的作用,也就是“升发脾气”。
荷叶裹烧饭就是用荷叶包裹着米同煮为饭,荷叶和大米一起吃,既养胃气,又升脾气,能用鲜荷叶,当然最好,没有鲜荷叶,也可以用干的荷叶,但不能是枯黄的。
用这样的米饭和事先加工好的白术枳实的药末,一起反复捣匀,搓成梧桐子那么大的药丸。把药专门做成了米饭丸子的样子——”饮食入胃,营气上行“,人吃了米饭就会生胃气。
当然也可以简单一点,把枳实和白术的药末直接拌在米饭里煮,或是用煮熟的米饭再包上这些药材,做成枳术荷叶饭来食,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非常适合脾胃虚弱的人使用。对于这个方子,清代名医徐大椿盛赞,“此健中消滞之剂,为脾虚食滞痞结之专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