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只有《在路上》才算真正活着
用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虽然已认定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但还是对那样的生活状态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全书没有什么连贯的故事情节,就是主人公一次次搭顺风车穿越半个美国去见自己的狐朋狗友的经历。他们一次次大醉,他们一次次长谈。他们打架斗殴,他们偷鸡摸狗,他们在生活。

在路上的人有时候很坚硬,有时候又很柔软。
在路上的人并不会因为搭了你的车就高看你一眼,也不会因为和他产生了冲突就断绝了交流。他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天性。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

成年人能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或者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那就是被别人视为疯子、神经病、没有道德的人。还好,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也根本不在乎这些。
在路上的人往往会产生很多想法。
你会惊奇地想象:一个人要有多么多炙热的感情才能喷薄出这样一本书啊,他就像一座火山,滔滔不绝地喷出岩浆一般的真知灼见,当然这些岩浆难免会烫伤一些人。他们看不起那些循规蹈矩的人,称他们为伪君子;他们喜欢那些疯狂的人,崇拜那些圣洁的骗子、真诚的无赖、大地的儿子。

在路上的人都是漂泊不定。
在路上的人不在乎金钱,金钱的全部作用就是把他送到下一个目的地。他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起承转合,也没有那么多标准的开始和结尾。太合理的情节显得那么刻意,太完整的人生显得那么虚伪。真正的人生充满的是不了了之和半途而废,有时候出发了不一定就能到达目的地,有时候说了再见也不一定还能再次见到。

在路上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被时间打败。
那些蔑视一切的人最终也都将低下高傲的头,那些玩世不恭者都会被世界玩得恭敬了起来。一个人变老的标志不是在于年龄,而是在他失去了热情的那一刻。所有曾经沸腾过的都归于平静,不再有破坏的冲动,也不再有创造的激情,当然也没有了再次上路的勇气。英雄暮年,一样的惨淡。

可能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去流浪的冲动,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去流浪的勇气。有些人一年的经历可以写成一本书,有些人一辈子的故事都写不满一页纸。
如果我们还没有勇气上路,那就读一读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