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轴线—从永定门到正阳门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
中国古代,以礼治国,《周礼》中的这种方正有序的城市规划一直为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所依循,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当属明清以来大部分时间均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城。
这种独有的壮美秩序在北京中轴线的映衬下,显得愈发明显。
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明清时期的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天桥(1934年拆除)、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北至鼓楼和钟楼。


及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和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
天坛、先农坛,鸟巢、水立方等等,以中轴线基准,对称左右分布,不可谓不宏伟壮观。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当年的一些古建旧迹可能有些已经不再能见到,但仍还有大量的古建筑继续屹立在中轴线两侧,一些新的建筑也补充加入进来,共同述写着独特风貌的京城历史。
从中轴线的最南端永定门出发,一路向北,作为个体的建筑依然继续伫立着。


(一)南之南·燕墩
燕墩公园还未到永定门,但,凡通过地铁的方式到永定门,就很难让你回避他。
燕墩公园位于南二环外侧,内有“燕墩”文化遗址,是北京传统中轴线之南延长线的标志性文物,其建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
清代杨静山的《燕墩》诗中有云:“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




(二)永定门
永定门,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远安定”之意,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三)天桥
天桥,约建于元代,供天子到天坛、先农坛祭祀时使用,故如是称。据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永定门大街,北接正阳门大街,井三。有桥曰天桥。”1934 年全部拆除。

(四)先农坛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先农坛,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年至1420年),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旧称山川坛。共有五组建筑群:庆成宫;太岁殿、神厨、神仓、俱服殿,另有坛台四座: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内坛观耕台前有一亩三分耕地,为皇帝行藉田礼时亲耕之地。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先农坛内,1991年9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













(五)天坛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六)天桥艺术中心
天桥艺术中心, 北京惟一大型音乐剧专业剧场 ,是一个以音乐剧为主,包含话剧、舞剧、秀、演唱会、芭蕾及交响音乐会等多种演艺形式在内的综合性剧场群 。



(七)红十字会与对面的自然博物馆


(八)珠市口基督教会堂
位于广安大街和前门外大街两条繁华路段的接合处,始建于1904年,是1900年以后美国卫理公会开设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

(九)十字路口的中国集邮总公司

(十)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位于京城中轴线,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明、清至民国时皆称正阳门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









(十一)铁道博物馆

(十二)正阳门
正阳门,俗称前门、前门楼子、大前门,原名丽正门,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边。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十三)正阳门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