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这个动作
读书其实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和吃饭睡觉一样,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想读就去读吧。
从最开始的羞赧到如今的坦然,我大概体验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嗯,得好好回忆回忆。 最开始的羞怯发生在高中。那时候的我看着在室外阅读的人会很狭隘地揣测对方的意图,“只是在表演吧”,当初就那样轻易地给别人贴上了标签,现在回想起来是蛮幼稚的。如今回忆起高中生活,我发现短暂教了自己一个月出头的刘成老师竟然是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之一。除开我们因为转科而产生的对话,我和他的交集其实非常有限,但是我如今依旧记得和他的两次见面,倒不是因为日期有多么的特别,相反每一个场景都发生在一个平平无奇的时刻。第一次见面时他坐在门口登记着全班的详细信息。那一个画面就像是被摄影机捕捉之后又遗弃在硬盘里的记忆,起初只是短暂地停留在了我的视线里,直到几个星期后一次英语课堂上,当他笑着说“祝xxx生日快乐”的时候,我脑海里他握笔疾书的样子才和当时耳朵里欢畅的祝福声重合在一起。原来,信息表里的几个数字添加一点用心就可以勾兑出惊喜。他当时温柔又腼腆的笑容依旧成为我如今面对烦躁情绪时的安抚,而那笑容背后的力量我毫不犹豫地归功于他堆得和办公桌一样高的书籍。 也可能是我见识少(笑),他是我在大学之前见过的唯一一个看这么多与教学内容无关书籍的老师。该怎么形容更加恰当呢?那时候的我还不能体会到“自由且主动地去读书”这件事情的美妙和所需要面对的障碍。他爱读书,这就是当时还把读书视作解锁高分密码的我所能接收到的最强烈的讯息。而此刻的我躲在灯光里吞吐着晚风,面前发光的显示屏突然变得透明,隔着玻璃和流动的数据,我的注视恰好和七八年前那个女孩的双眼撞个满怀。她的视线刚刚从试卷里拔出来,还沾着分数的泥水,视线的终点是那个坐在讲台上读书的老师。“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那时候的自己这样粗略地想过。成为怎样的人呢?我现在终于有了答案:成为享受热爱的人。 我现在想来依旧觉得好笑的另一件事情是自己在高三的时候其实有悄悄地观察和模仿当时的英语老师,虽然有很多同学吐槽他不修边幅,可是那时候的我好羡慕那种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哦。就好像他的身体里拥有可以过滤掉其他人视线的器官。可无论当时畏畏缩缩的自己如何东施效颦,我知道都只是在逞强而已。我没办法说服自己在众人面前从容坦荡地表达,每一次上课发言其实都需要暗自鼓劲,更不用说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别人还没做的事情。我眷恋着那一点点可怜的安全感,把自己藏进人潮里,说到底,那时候的自卑有一部分源自我不够爱自己。 后来到了大学,有时候明明很想立刻把没有结束的章节看完或者遇见很想要分享的句子却不好意思公开上传到社交平台,路人炽热的视线成了最让我羞赧的阻碍。迫不及待想要满足的欲望和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在读书的别扭心情就这样淤积在我的心里。“他们也会觉得我在表演吗?”,我常常会这样想,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无比向往自信舒展的人生状态,那种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尽情地做自己的生活态度。因为离开人群的我会很容易失去安全感,所以我顺应着自己趋利避害的本性只选择最安全的事情,我拒绝表达、也拒绝产出,在公众场合,我最多只会听听有声书。就像是一个人玩起了单机游戏,只要我的观众只有自己,我的错误就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包容。但其实我的耳朵真的很迟钝,并没办法专注持续地消化重要情节。《傲慢与偏见》的有声书我从大一听到现在还停留在舞会那一节,反反复复无数次,以至于脑袋里最深刻的只剩下那声口音浓重的“Mr. Bennet!”。可就算效率如此低下,我还是不好意思在外面大大方方地用眼睛看书。 我当时安慰自己说我的羞怯只是因为没有生活在大家都自由读书的环境里,如果大家都拿着书我也可以很自然安心地在公共场合阅读。多体面的借口啊,可是藏在人群里我就真的安全了吗?这种所谓的安全感其实让我在大学失去了很多机会。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发现好像有些事情并不做到百分百尽力也不会发生危险,藏进人群里仿佛就得到了护身符,被鱼群裹挟着向前涌去,一路畅通,于是我就这样消极地度过了安全的一年又一年。可是我发现即使如此我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安全,等再出发的时候,自己朝着每一个方向的行走好像都是下沉。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在被动的状态中生存,也就是在被动的状态中死亡。”。 2019年6月1日,从健身房走回宿舍的路上,我看着正对面悬在半空的月亮复盘自己还算顺利的学习生涯,很悲哀的发现,尽管时针又无休止地转动了几百圈,我的生命还是一片苍白。更具体地描述一下吧。尽管我的肌肉记忆住了《阿房宫赋》的每一个音节,我的大脑却不曾体会过它内容里的磅礴与精致,我认识到,这一切无意义的机械重复再也满足不了我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欲望。于是我给爸妈打了个电话,我说我要停下来再出发,我不要过“差不多就行”的生活。 那个晚上,南美洲的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我人生的心电图出现了第一个起伏。我决定从人流里退出来、从安全区里退出来,去沉淀、去积累。 “去自由地读书吧。”我这样对自己说。不要再纠结要不要从名著开始读,不要再纠结用什么状态去读,不要再纠结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停下来去读书这件事。去读吧!因为我需要去读,因为我想要去读。 我又想起来,有一次我在搭公交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背着包的游客,他转身的时候,我看见他背包侧面最初用来放水瓶的网袋里很随意地绷着一本小书。本来是几年前很普通的一个画面,我却记忆犹新。我这个人在意的点确实也很奇怪,记得那一刻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你看,读书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嘛”。 读书其实真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值得标榜的事情,想读就读,和吃饭睡觉一样,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想读所以就翻开书,没什么可犹豫纠结的。想清楚这件事之后,内心反而会自由很多,也不会刻意地选择晦涩难懂的书,卸下内心的包袱之后,会发现其实同人文和哲学书一样有趣,会发现无论读书的环境如何变化其实都不会改变书的内容,而面对环境时我的心境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能够自由读书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这一年,我在书里畅想生也思考死,我终于不再属于时间,沉浸其中的时候我会觉得死亡很远,生命很长,然后我发现我的自卑很大一部分都源自于我对世界的无知,而书籍就是我寻找自信的途径之一。现在的我已经可以很自然坦荡地在任何场合满足自己阅读欲望,虽然一切成长都还在进行过程中,而我也还远远没到写下人生结语的时候,我依旧不够勇敢、依旧不够成熟,依旧有一大堆的缺点,但是历史不存在,未来不可知,我只活在这一瞬间的真实里。在这一瞬间,我尽情地享受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