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寻古(一):贺茂,古都的源起
一
每年到了十一、十二月,我和先生总是不约而同忆起京都。抱怨北美的红叶虽宏大壮美,总觉得差点什么,细细品味,大概就是少了名寺古刹的衬托,风景只是风景。
庚寅年,正是“红叶黄花秋正乱”的季节,从北京飞关西机场,坐大巴到京都駅,初到时还是游客的心态,看面前这座钢架玻璃建筑略显突兀。待西南方向的五重塔映入眼帘,此为东寺塔,被誉为京都街市象征,这才找回些许川端康成笔下《古都》的感觉。
京都是古意幽静的,这座城市有十七座世界文化遗产,人烟处不远便会出现寺庙门墙、庭院古建,“一座京国都,半城古禅寺”──无论是肃穆或是凄清,已化作京都人气质的一部分,构成了这座千年古都的美。



京都一开始并不是日本首都、天皇所在的王城。781年,也就是中国唐代的德宗年代,恒武天皇把国都从奈良迁到京都,为祈求新都为平安的乐土,史称“平安京”。
以平安京为起点的京都,到庆应四年(1868)改年号为明治、迁都东京,京都作为首都历经了1074年的历史。

平安京仿长安和洛阳,北为皇城和宫城,南为外郭城。外郭城西侧称长安(右京),东侧称洛阳(左京),中间是朱雀大道。后因右京低洼潮湿被废弃,左京逐渐发展壮大,人们也习惯住在左京,故京都亦别称“洛”。日语中的“上洛”,即前往京都之意。
京都位于盆地,冬冷夏热,气候并不适合居住,但符合中国风水的“四神响应”:东边的鸭川象征青龙;西边的山阴道则是排出邪气的白虎;南边以巨椋池作为守护的朱雀;北边则是镇守王城的船冈山龙脉玄武。

鸭川只有三十三公里长,汇集北部山地的河川后,流经京都市东部,最后在京都伏见鸟羽注入桂川。鸭川的东面,也就是古时的河源町一条、二条、三条一带,为当年的贵族豪门的府邸,建筑考究,处处花木,现如今也是京都最繁华热闹的去处之一。历史上的大事件大部分发生在这段河川。


平安初期相当于中、晚唐时期,几位天皇都积极学习大唐文化,嵯峨、淳和二人更是推行汉诗文学。可惜的是,如今的京都并未留下任何唐朝的建筑,说京都有盛唐的影子,只是某些文人的牵强附会。京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醍醐寺五重塔,完成于951年,那时唐朝已亡了44年。
但是京都大大小小的祭典活动,却保留了很多唐代仪式,如花牌、蹴鞠、五节舞等;节分祭、寒食、暖炉会、曲水宴、若水祭,唐代皇室乐部中的雅乐和舞乐,在中国已经湮没废绝,却在这异国他乡保留了下来。日本至今还奉行“七曜”日历,原出自印度佛说“七曜经”,由唐传入日本。
而很多古代用语他们还在使用。比如,日本仍将和服别称为“吴服”,还在用“质”字来代替“当铺”二字。他们描绘年龄也说“不惑”、“知命”;把太阳别称为“东君”。京都有一学区,名曰“乐只”学区,“乐只”二字出自《诗经》。
二

位于鸭川上游的上贺茂神社和下鸭神社,原本只是为了祭拜贺茂氏氏神,是在平安都建都前便已存在。当“御门”一族的王城还在奈良时,位于奈良北部的这片被称为“山背”的土地,来了一批精通农工技术的“新移民”,其中就包括贺茂氏、八坂氏,他们后来都成为京都当地的豪族。
京都三大祭(葵祭、祇园祭、时代祭)之一的葵祭,本来称为贺茂祭,被认为是京都最古老的节庆。可追溯至1500年前,当时钦明天皇在位(539-571),风雨造成农作歉收、疾病流行,为平息灾害祈求丰收便举行祭典祭祀鸭神,即贺茂神(上贺茂神社的祭神),“贺茂”和“鸭”在日语里都念作“かも”(kamo),鸭川也作“贺茂川”。




到了平安时代,此祭典固定下来,在《源氏物语》和《徒然草》中均有详细描写葵祭的章节。葵祭现由贺茂御祖神社 (下鸭神社)与贺茂别雷神社(上贺茂神社)的共祭,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帽子、牛车、门帘等处插上葵和桂。神社的神官与参加祭祀的人员,很早由京都御所出发,穿着华丽的服装、打着风流伞,牛车与游行者都会妆点葵叶行列长达一公里,经过贺茂御祖神社,最后到达上贺茂神社。
川端康成在《玉响》里曾经描写葵祭:
“从京都“御所”出来的祭祀游行队伍,要经过市政府和“京都旅馆”之间的河原街,再向下鸭神社、上贺茂神社方向去。”









从上贺茂神社沿明神川前往大田神社,途中可以看到一排古朴的建筑,鹅黄色的土墙、小桥流水,这是世代守护上贺茂神社的社家住宅。时当秋末冬初,红柿已熟,垂垂挂满枝头。





三

“大田神社”(おおたじんじゃ)离上贺茂神社不远,是它的境外摄社(附属小神社),也是祭典所属神社。
建成年代不明,最早是居住在附近的贺茂氏,为了祈求五谷丰收和长寿而建设的神社。上贺茂神社(678年)建立后,将它纳入附属神社,这样算来,至少就有1330年以上的历史了,比建都一千两百多年的京都还要老上百年。


比起许多大神社,大田神社显得很冷清,走进参道后,很快就看到主殿、拜殿。





每年的旧日五月(别称皐月),野生的“カキツバタ”(杜若),也叫鸢尾花,于偏隅一方的“大田ノ沢”(大田泽)中成群盛开。这里从平安时期就是有名的赏花名胜,歌人藤原俊成有赞咏此处杜若花之美的和歌。
“神山や 大田の沢のかきつばた ふかきたのみは 色にみゆらむ”
四
“八坂神社”对如今京都居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神社,京都最大的祭典“祇園祭”每年夏季在此举行。文人墨客们也喜欢这里,平家物语以及川端康成的《古都》中可见其踪迹。与其相连的青莲寺和长乐寺则出现在《平家物语》中。
在京都最繁华的四条大道的东首,赫然伫立着八坂神社十分醒目的朱红色大门。今天的八坂神社,在明治维新之前称作“祇园社”。“祇园”一词来自佛教的“祇园精舍”,是佛陀说法遗迹中最著名的处所。牛头天王是祇园社的祭神,“素盏呜尊”或牛头天王被视为同一神明,可驱赶瘟疫和疾病。

祇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世纪中叶,“渡来人”(来自大陆或朝鲜半岛的移民)在山城国(今京都)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后被命名为“祇园感神院”。
“祇園祭”的重点活动就是“宵山和山鉾巡行”,黄遵宪在《日本国志》 中引用村懒之熙《艺苑日涉》的文中,提到祇园祭中有“山棚山车”,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山鉾,其形式早在中国汉代就已初现端倪。西汉的《西京赋》中有描写“广场角觝之戏”,其中有一种类似于今日之“山车”的游戏。
“华岳峨峨,冈峦参差,神木灵草,朱实离离。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山崔巍,欻从背见,熊虎升而挐攫,猿狖超而高援……。













如今的日本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用篆书作为招牌名,报刊的名字则使用的是隶书。周作人曾说过:
“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而这古昔乃是健全地活在异域的,所以不是梦幻似地空假,而亦与高丽安南的优孟衣冠不相也。”
而卞之琳在《尺八夜》里描写,听到尺八,“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这段诗词后的背景:
我初到日本,常常感觉到像回到了故乡,我所不知道的故乡。……一旦又看见修竹幽篁、板桥流水、杨梅枇杷、朝山敬香、迎神赛会、插秧采茶,能不觉得新鲜而又熟稔!……那么这大概是我们梦里的风物,线装书的风物,古昔的风物了。
这大概就是“听了雁声,动了乡愁”——至少在审美上,日本人与唐宋人是很接近的。
京都Kyoto/2010年
-
贴身保镖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11 14:44:46
-
艳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3 22:17:36
-
Richard爱睡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5 00:48:06
-
达令零凌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3 10:08:40
-
鱼胶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2 22:46:23
-
RouRou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2 22:09:40
-
大神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2 19:39:08
-
阿扬_yangy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2 18:35:26
-
Dexxs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2 18:25:24
-
行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2 18:15:01
-
白薇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2 15:20:59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2 10:58:28
-
停灯向晓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2 10: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