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笔兼作书边草
昨天早上收到了好朋友的消息,说给我的信寄出了。闲聊两句,朋友说到近来运气不太好,我说咱连个线细说。聊了挺久,朋友说到自己在大年三十当天收到了一封某学校的拒信,是申请季第一个回复,而且是没预料到会被拒的情况。朋友也说,因为这个回复开始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材料方面哪儿有疏漏,但身边同学都委托了机构来申请,没能有什么交流。
虽然我说理解理解可能有点托大了,但这种自我怀疑我多少也能明白点儿吧。不同的是,朋友体察到这种感觉之后好像挺有寻找帮助倾向,去问了同在申请的同学。但我就,首鼠两端放任自己了好像。
不过对于这个前半段的共鸣,我还是觉得挺惊喜,原来年轻的朋友们会有相似的困扰和心情,原来在走向,或者说推向更广阔世界过程中,可以不是一直一个人。不过话说回来,之前也就是我的自我设限吧。
这几个月来我大概已经做好给自己的茧了,好像是一种消极预期和试图积极应对的结合,当然看起来就很矛盾,所以也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方针,但我还是在里面裹了这么久。
这对矛盾或许我也在试图从书里寻找两方面的证实。我想着,那读点积极向上的吧,去读了本文学化的刘禹锡传记,发现我之前的印象真是偏颇,只记得“晴空一鹤排云上”,忽略了“二十三年弃置身”。固然他的豪气是在逆境中迸发的,但也不是总是这样,他也写“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好像衬得其他的乐观也读来有些勉强的底色。不过或许这也算是刻板印象吧。他晚年回到京洛和白居易唱和的诗好像更沉静一些,说好像是因为我还没读到,只看过著名的几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只觉得这也有别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好像没那么壮阔起伏,更像是静水流深,一种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状态... 等读到后面再仔细看看。
我好像最应该先读苏轼,物料也多,人也出名。但因为买的《东坡乐府笺》还没拿到手,准备暂时搁置一下系统阅读进程。不过在宋代文学选本里面,他也是避不开的人物,所以读到了几首他的诗和词,以及另读了本《苏黄尺牍选》,算是苏轼文集的一个小子集。作为豪放词一大代表人物,我对他的总体印象也是苦中作乐、百折不挠、寄情生活等等,而且之前读《东坡志林》,我留下的印象也多是闲趣小段子,并无多少苦吟。确实也有很多作品印证了这一印象,比如“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在儋州约人一起喝茶吃饭的书信、“笔下千言,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以及中学背过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读来确实令我心情激荡,觉得此等豪气,能遏行云。然而,然而,偶尔似乎也会有一些消极。不是说那些阐发哲理的议论,比如前赤壁赋,或者“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而是类似“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音同古)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还有初到儋州,给别人信里说此地风水险恶,只是“可以不死”。 单指对自己人生的想法,先不提悼亡情况。不过写到这儿,又感觉所谓阐发哲理,与自身情况也是分不开的。或许应该是所有这些喜怒哀乐,都成为他思考的材料,他的人生哲学,随着经历丰富也在不断调整。或许就像“夜饮东坡醒复醉”那首小词一样,从实景开始,到思考,到暂时的结论,连续不断。我大概常用放旷来形容他面对人生的态度,也许这个词概括不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小舟从此逝”、“都将心事,付与千钟”好像又都有微妙的不同。说是万事随它去,也有身不由己的无力吧。这也够辩证的,也许这是道家的一面吧。还有待再多读些他的作品。刚刚搜索诗句时候搜到一本《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可以记得找来看看。
尺牍选里也有黄庭坚的书信,不多几封,大多数是写给后辈探讨诗文的。之前看过一本他的文学化传记,以及一本别人选集,好在注释详细。说来惭愧,读之前基本对他没什么印象,仅限于“苏黄共阅一手卷”和<寄黄几复>。读完了选集,对于诗作理解不深,大概因为读书不够多,用典不太能明白,只觉得<登快阁> 很美。好像他早年写词,选题多轻浮,被前辈教育了一通,之后重心放在了作诗上面。不过后期也有一些词作,我读时候觉得,比他的诗更自由,用字更平易,更好理解,所以对他的很多印象是词作。印象最深的绝对是宜州见梅的“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对比“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真让我扼腕。其实我现在还是对他的风格没什么具体印象,说峭拔冷峻更像是说文字风格,而非情感倾向。不过按我印象,记得最多的是流露归隐之意的句子,但不是逃避的那种,像是确实把寄托从仕途上转移了一样,虽然大概是我的错误印象。总之,他的作品给我一种小小灯火长明的感觉,毕竟是绝笔还写“花向老人头上笑”的人诶。
刚刚说到万事付与千钟,我也联想到了王维。我读到他的传记,都掺入太多作传者情感,反而是一本小说,刻画了一个当代作者对王维的想象,让我印象很深。之后读了王维的诗文鉴赏辞典,不到百首诗吧,加一篇与裴迪书。看到<少年行>就觉得反直觉了,但一想,<使至塞上>不也不算山水诗。动荡时候只记得一首<凝碧池>,再往后就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了。明明杜甫差不多是同一时代,几乎要在诗里滴出血来,王维这边我却没啥忧心忡忡的印象。后期诗作给我印象就是静,寂静,“安禅制毒龙”的寂静。虽说他好像信佛,但从中得到了多少慰藉呢。我反而觉得目前读过的诗人里,他最像想要逃避的,或者说逆来顺受的。半仕半隐,也好似进退两难。不过我没觉得这点不好或者不健康,谁还没纠结过呢。只是希望这不是他全部的话题吧,毕竟还是有“春山可望”呢。
我觉得第二想要逃避的,大概就是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吧哈哈。到底你想不想做官啊。我觉得还是想的,不过要做就做能干大事的。几次考试失利,在不知道真不真的故事里,他也总在吟“不才明主弃”,堪比柳七的“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我也没什么对他的整体印象,只觉得很揪扯,“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这个感觉吧。记得最清楚的是<自洛之越>,“惶惶三十载,书剑两无成”这也太触目惊心了,最后的“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也看上去像强自开怀。但是好真实,就是“拼命只打破了努力必有回报这一规律”之感。
有评论家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太静,我觉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静,看着字就觉得冷。大致看了柳宗元诗文鉴赏辞典,因为看不太懂议论文。选诗不多,但都蛮有名的。读来觉得,情感像一束激光,细但是能量很强,寥寥几句总能写很广阔的时间或者空间。“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结合诗人经历实在太过悲伤。因为没读过传记或者年谱,不太清楚他面对这些挫折的态度是什么。从有限印象里感觉,是心事很重,担心的事情很多,或许是被”百哀攻中“的结果影响了吧。用<小石潭记>的话来说,是”其境过清“。
偶尔也看到一些辛、陆的作品,辛弃疾的全集也是买了还没到手,《剑南诗稿笺注》则是存在了网盘里还没翻开(笑)。看到他俩写到收复一类,觉得很佩服他们这样身先士卒的觉悟,也在想,有一件这样注定实现不了的愿望,是幸运还是不幸呢。感觉像是时代的波涛和个人的命运巧妙融合,或者说后者被寄托在前者里面,多了分实感也多了身不由己。不过二人的遣词造句真是精美,辛词读起来像是能把山河都吞下,陆诗则有提刀远眺之感,两人温婉处亦是可亲可爱。
之后准备看看有什么好找到的自选集,再来读读。感觉传记可以用年谱来代替。还想看看类似老学庵笔记这类自撰集。
----
前两天脑子里突然接连想起“带雨云埋一半山”和“群山万壑赴荆门”,觉得“埋”和“赴”很生动,这或许就是化静为动的效果。联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似乎又是极静了,状似永恒的一幅画面。
前两天和朋友又通了话,朋友决定了研究生学校,现在正在忙着搞毕设。好像毕设和研究生都带给朋友一种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感,或者迷茫感,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疏解... 不过朋友说不后悔,因为每个选择当时被做出的时候,基于当时的信息和条件是顺遂心意的,就不会事后后悔。
20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