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鼠年观影日记之年度老片35佳
越来越不得不承认,在光影引发的触动中,梦与现实的比重正在发生缓慢却根本性的逆转,现实性的膨胀、梦幻感的萎缩,似乎揭示出某种敏锐,更指向了一种衰老。你不再奢求电影赋予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景,而需要电影去扩张、映射并以此确认你的现实。这让震动共鸣超越启发或娱乐,成为电影之美新的标准。

1.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1)
简评: 一个时代的断面,一种青春的纵深。华语片视野中可能再无第二的将时代气压和生活气流、处境的恒常轰隆与命运的转瞬微光一并完整捕捉又交融呈现的绝版佳作。气韵和分寸、纯度和深度都闪现着影史级的分量。

2. 野草莓 Smultronstället (1957)
简评: 终结的预感从坚固而自洽、理性又冷漠的自我塑造中凿出裂缝,涌进一段心灵的旅程和生命的挽歌;最深刻的遗憾让你认清最根本的局限,造成你最彻底的孤独,而最真切的无力则会让你感受最意外的释然,完成你最重要的和解;活力与辩驳交融的公路之旅中展现了已近完成的人生答卷,而追忆或编织的闪烁幻梦中则埋藏着最初和最终的生命问题,两者相互映射,讲出了伯格曼在成为情节剧好手之后突然内转领悟到的冷峻和柔软。
摄影让人惊艳,总能简洁又精准得将实虚的比重、感受的温度呈现出来。伯格曼对演员的眼光令人叫绝,无论是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从人设到状态的契合,还是一众御用合作初期就展示的无敌气场,都让影片人物的呈现有着超越后来意识流叙事绝大多数人物符号的鲜活动人。

3. 薄荷糖 박하사탕 (1999)
简评: 火车一路向前,而在某一个岔口,旅程已注定悲剧。李沧东的第二部作品就舒展出了如此无比巨大的能量,从第一幕开始,人物的塑造和共情就已然达成,而向生命上游的回溯不只是一种结构的巧置,更坚实地附着在主题的映射和开掘之中,里面既震荡了对于历史、社会黑潮涌动的怒,也存留了对于人格、人心深渊迷离的惑,叙述上的沉着和冷峻显出李沧东作为导演的最大力量。而在剧作上,各个段落对于交通工具的意象运用这样的巧妙手笔无数,而主角关键时刻就腿疼的麦格芬设置和解密时刻的处理更显出大师笔触。薛景求的表演也实在出色,强劲的情绪刻画下保留了人物本源般的孤离感,让这个人物无法单单以幻灭二字以概括。

4. 天堂之日 Days of Heaven (1978)
简评: 能用一幕风吹麦浪让你看见世外桃源的可能,也能引一场大火让你认清天堂与恶土只有咫尺距离;将这美好焚毁碾碎的不是不满足而是不自知,但也正是这不自知才让人走到过桃花源的边界、走出过绝境湾的中心,自然生而有灵、人类活而无知,无知者也许无德但终究无畏,这是他们擦拭不掉的斑痕也是他们不会丢失的骨气。
与其说绝美更该说动人的乡土漂泊影像诗,能够长留影史的光影制造魔幻时刻自不必说,马利克独有的将敏感与淡漠自如打碎交融的气息气味,更为整个叙述加入了只能意会的神秘光晕,让柔软、冷峻、尖刻、体谅、无可辩驳的悲观和理所应当的希望相斥相交、相伴而生。主线虽然确可归为奇情故事,但表意远不在于此,整个叙述生成的感觉个人莫名其妙联想到博尔赫斯的《恶棍列传》。正当年的山姆·夏普德将农场主的形象塑造得朴实又强烈,挺惊艳。

5. 市场法律 La loi du marché (2015)
简评: 对于市场法律,衡量一个人只需一种视角,而对于一个人,想要确认自己的灵魂和血肉,则要感知外部无处不在的重压,体验内在无法遁逃的屈辱,并承受自我几乎无力承受的失望;失败的顺理成章,取消了悲剧的意义,但也让近乎无望的反抗和选择,成为最庄严的挽歌和神话。
很长一段时间里最被打动的电影,纪实性的冷静笔触下隐藏着绝对主动和炽烈的表达,面试点评和售卖房车讨价还价两场戏,展现得让人心碎,能把人看怒同时看哭。而监控视角段落中,观者和男主一起毫无预警也毫无阻力的同时变身成一个监视者和审判者,让镜头下每一个掠过的身影都径直成为犯罪嫌疑人,无需任何借口或理由,而这使其成为了如今时代的法则最直露、最恐怖也可能是最深刻的一种展现。林顿演出质朴鲜活共生,实在动人。布塞终于在自己更贴近社会也更主观的表达中,发掘出自己最大的能量。

6. 肉与灵 Teströl és lélekröl (2017)
简评: 他们先在灵魂中相见,但仍需要通过肉体去相识;他们共享一片梦境,却也必须牺牲一点尊严、放弃一点独特,来共处一种现实;肉与灵互为镜像,任何一面都似神迹似虚妄。
你可以把其单纯看成一部设定极富巧思、表达满是灵动的怪异清新爱情电影,但镜像的视觉母题、屠宰场的故事背景、男女主角个性和困境上差异和呼应的参差呈示,却为其加入了毫不晦涩却不乏空间和色彩的感知领域,并且仍紧密又不紧绷的围绕着灵肉主题,剧作和表现上的相得益彰真是精彩。色调和构图的选择展现与主题高度契合,有美感更有意思,两位主演的人设和演出也可圈可点,特别是女主既有精灵气息又不失现实障碍感的表现让人难忘。

7. 八部半 8½ (1963)
简评: 梦的膨胀让现实一点点坍塌,你要造出一个梦的前提,是你知道什么是现实。
开创性、启示性的呈现和表达,梦境、回忆与现实的焦虑、压抑交错混杂,映射出了一个人理性水面之下的失序根基,而构建起整个结构的一个个现实喧嚣和内心梦幻,无不被费里尼魔术般的打造得精致又诗意,取水幻影、后宫之梦以及结尾的华丽谢幕等段落都充满迷人能量。镜头调度、声音组合都有着惊人的水准,而通过本片也让人看到了保罗·索伦蒂诺、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等鬼才光影之心的源头。

8. 鸟人 Birdman or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2014)
简评: 最现时的嘈杂喧哗被最现代的呈现形式包裹在最局限的场景情境下书写出最古老的失落骚动。经典的戏剧内核与开创性的视听表现、敏感的当代视角和绵延的传统焦虑在放弃了分线叙事的伊纳里图手中被炫技般的熔于一炉却又打造得言之有物掷地有声。
影片强劲的节奏感和推进力,让其观看中的一气呵成之感胜过所有片中提过或没提过的超英漫改片,几乎可以与[社交网络]相提并论。纯鼓点组成的配乐剑走偏锋但在本片中却仿佛是天作之合,而这正体现出伊纳里图的整体叙事能力。虽然相比观感的炸裂,本片余味的留存度似乎稍显不足,但在奥斯卡的范畴里,本片肯定还是近十年最好的大奖影片。

9. 再见女郎 The Goodbye Girl (1977)
简评: 最好的城市浪漫喜剧剧作,可能没有之一,关系呈现得轻巧和落地以及整体氛围的构建和拿捏,在我这甚至可以说扩展了爱情喜剧趣味度和流畅度的边界。尼尔·西蒙的对白堪称信息量和幽默感结合的标杆示范,三位主要演员也在此基础上呈现了充满活力又不失实感的演出,其中理查德·德莱福斯可能塑造了我自己觉得最精彩的普通城市文艺男角色。

10. 骑士 The Rider (2017)
简评: 一个想法是为何和如何最终胜过了一种信念,这也让一个男人从一个牛背上的骑手最终变成了一个生活中的骑士。
这个故事被讲述的方式,有你期待的细腻内敛,更有未曾预期的粗砺坚实,无论是信念反复确认中毫无矫饰的积累和推进,还是想法逐渐占据心灵过程中闪现的神秘和柔情,都被表达得清晰又深刻,朴实而灵动。我自演我魂的人物呈现和万物有灵般的影像实现也让人印象深刻。而赵婷发现和创造这整个故事的方法,以及有限条件下达成的惊人完成度和深入度,只能让人用天才二字来概括。可以说,赵婷凭借这一部片就足以剥除自己身上的各种标签,成为贝赫·泽特林之后最令我期待和兴奋的新锐导演,无论国别、没有之一。

11. 遗忘诗行 Los versos del olvido (2017)
简评: 就像水消失水中,那被遗忘的一具具肉体、被深埋的一段段记忆及其背后的罪恶之底也会汇入到被遗忘的历史深渊与无法正视的现实黑洞中;而在这样的世界中,即便你能记住一切,你记住的也无非是遗忘。
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诗意又不失生活气息的展现方式以及对于历史与真实毫不矫情、毫无牵强而是清晰可感的隐喻勾连,使影片既获得了诗性的灵动也具备了诗意的深沉,相比几处纯粹的超现实幻景设计,档案室吞噬感的表达、女孩头部偏转一刻的温柔以及送葬人、掘墓人、守墓人三者的互动呈现等一些将魔幻与现实交融为一的笔触更为动人。在这样一部整体氛围和导演表达为先的影片中,主角老看守者胡安·马加略的表演有着出乎意料的精彩。而编导阿利雷扎·哈塔米更是让人无比期待。

12. 诗 시 (2010)
简评: 被侮辱者们的共情胜过了血缘羁绊,朝向世界的诗心挣脱了恶意藩篱,李沧东直面现实却写出神话。
本片的剧作太厉害,无论是切入角度、意念铺陈还是命中的落点,都遍布含而不露让人反复品咂的坚实构筑却又整体给人妙手偶得浑然天成之感,精妙的细节多到不知从何说起,每想起却又越觉精妙。本片呈现上的光彩相比[薄荷糖]或[燃烧]略有不敌,但尹静姬的表演有大加分。

13. 巴尼的人生 Barney's Version (2010)
简评: 你们可以认为我未必可称好人、未必算是成功,但在我自己版本的人生传记中,爱是其中最关键的那个词。
叙事上时序的交错和情节中人生的推演,都是常见的笔触,但在本片中却让人莫名的感受着某种独特的味道,这可能源于毫不拔高却又深蕴真情的视角,也可能来自细部充满戏剧性的摇曳生色与整体满是可感的遗憾庸常相互交融的色泽,无论是什么,你在其中清晰的体验着一个人情感和情绪上能量的累积、凝结和一点点的崩塌,和过程中的成犹未成、塌犹未塌。父子关系的处理和父子情的表现特别抢眼,老友羁绊与爱情主题也处理得舒畅,达斯汀·霍夫曼戏份不多但真戏骨表现,保罗·吉亚玛提则实在出色。

14. 超时空接触 Contact (1997)
简评: 无论来自远空或是源自启示,你能够听到的肯定是你内心之中的声音。科学与神学、信念与信仰、记忆与幻觉在本片中相互辩驳、印证和融合,并被隐藏在经典好莱坞的类型叙事中,叙事动力和内在张力结合出色。
状态巅峰时期的泽米吉斯在均衡的的电影节奏中自如制造叙事魔法和强音,两段往楼上飞跑的跟拍长镜头很是惊艳。演员阵容也很强大,朱迪·福斯特表现优秀。科幻部分的视觉呈现,因为时代原因精彩度有所削减,但整体的完整和意韵还是使其具备了经典的质地。

15. 巴贝特之宴 Babettes gæstebud (1987)
简评: 清净的坚持、遗憾的考验以及时间的阴影,只是为了让人最终能够懂得,感受虔诚原来不是必然需要回避欲望。本片气质上总体的雅致与闪现的异味感共生,故事上前段的暧昧表达与尾声的有力升华交融,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浑然天成之感。

16. 布鲁克林黑街 Last Exit to Brooklyn (1989)
简评: 探照了战后时代下层社区特定的“黑处有什么”,也映射出边缘族群神秘心灵永恒的“现实一种”,或狗血或暴烈的高度戏剧化桥段与亲切也敏感的灵魂震动感触熔于一炉 ,观感特别、感受强烈。
乌利·埃德尔的执导也挺有风格,在偏向舞台感的空间呈现中,凸显了重点场景的象征感和受难感,让本片在残酷底色中渗透了超越性的表达。崔拉拉结尾的一幕确实设定惊人,爆发出的绝望和忿恨让人心有余悸。

17. 死亡地带 The Dead Zone (1983)
简评: 上天赐你馈赠、给你考验、让你特别,很可能只是因为早就知道你是一个这样的好人。
斯蒂芬金故事中神秘的情感力量和大卫·柯南伯格直觉里诡谲的氛围捕捉,在片中形成了意外的和谐和有益的碰撞,沉重的、仿佛宿命般的气味弥漫整个故事,却反让人切实地感受到了一个心灵的寒与热。克里斯托弗·沃肯的演出为影片的动人加入了最重要的砝码,冷傲和热情、脆弱与坚毅在其苍白独特的气质中被融合为一。影片的完成不是五星水准,但萦绕心头的强度让其变得可贵。

18. 柳巷芳草 Klute (1971)
简评: 一个人的孤独和失望几乎是无解的,所幸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和贴近也是不需任何理由的。
黑色风格的影像构造、偷窥视角和相关空间运用都让影片流露出冷峻迷离的气质,而女主角复杂性格的表现和男女主角自然又温柔的贴近过程,则为影片又加入了难得的生活气息。唐纳德·萨瑟兰最让人喜欢的一个角色和一次表演,简·方达将一个女人的风情和脆弱演绎得鲜活而深刻,水果摊一幕的表演和调度确实精彩。

19. 透纳先生 Mr. Turner (2014)
简评: 作为一个生命,也许能够集冷漠和柔情、粗砺与脆弱、傲慢与坦然、怪异和灵光于一身一心,能量汹涌如浪涛;但作为一段人生,终究逃不开遗憾与闪光、孤独和陪伴、超越与平凡的角力和妥协,气息寂寥如山野。
一部几乎叛逆了主流传记片所有叙事常规的个性和功力之作,情节上既不浓墨艺术之心的深掘也无重彩命运节点的跌宕,叙事中也没有明显起承转合的表述框架,而是切实平实坚实的展现了一个人毫不耀眼却十足厚重的丰富和庸常,和他眼中心中无与伦比的风景和光线,分寸和细腻中显见大师手笔。主要角色都获得了恰如其分的塑造,蒂莫西·斯波充满设计感的演出却让人感觉如此的自然和朴实,真棒。

20. 小亚细亚往事 Bir Zamanlar Anadolu'da (2011)
简评: 他们在黑夜中寻找一具尸体,又在白昼里制造一个悬案;那条蜿蜒盘旋、灯光依稀的山路里,埋葬过多少小亚细亚往事,而这些往事正生长、风干成了安纳托利亚的现实。
锡兰在片中用极致的光影呈现,勾勒了小亚细亚地区历史和现实的曲线,并用大量的对话和同样大量的留白讲述、映射了这历史和现实对于灵魂的沉重压迫和塑造。节奏确实略有滞重,特别是在神秘诗性的夜晚段落之后,进入验尸环节前的部分,人物的补述有些画蛇添足。声音处理和影像塑造有着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村长女儿持灯显影的一幕可跻身新世纪影史动人时刻。

21. 大佛普拉斯 (2017)
简评: 有困难无梦想,并不妨碍心中自成宇宙,如梦幻如泡影,却难消解世人命定孤独;有的人生而无声却也走得平静,有的人活成交响终会毁于轰隆,人间可能没有很多我们以为或希望存在的东西,但总有点伤痕和诗意。
本片有一个相对克制和流畅的黑色反讽外壳,但真正让其闪光的还是潜藏其中纯粹又生动的诗意,虽然表现了不少有趣的对应关系,但前段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叙述的语气和节奏上,直到菜脯肚财惊恐与留恋中一夜相对无言的段落开始,影片的重量和光芒才开始一步步凸显,面会菜、水漫小路、法会轰鸣、太空舱等段落的呈现无不兼具诗性和情感,神秘又触动人心。几个演员也表现出色,摄影和音乐上的光彩实在闪耀,林生祥的原声可能是近年华语最佳。

22. 唐人街 Chinatown (1974)
简评: 太赞的结尾,无与伦比的张力和无以名状的绝望突破了其实稍微欠缺的动作逻辑设置,让被图腾化的这个唐人街呈现出了神秘、疲惫、伤感又暗含嘲讽的生动质感,远远超越了故事本身带来的力量。

23. 推销员 فروشنده
简评: 以为已经拥有的尊严和理性瞬间摇摇欲坠,而深藏于心的羞耻和冰冷一下无孔不入;看似蓬勃坚实的现代生活在久经风霜的传统焦虑和直指人性的道德困境面前不堪一击,人人皆可归咎,人人亦可理解,因为人人在与自己的角力中都将成为失败者。
法哈蒂再次展现了其当世最高水准的戏剧性构建和呈示能力,通过坚实又精准的叙述,其从一个日常却充满悬念的生活切口切入到浸润独特文化背景却又人人都能同感共鸣的生命情境,其戏剧性发散汇聚的整个过程,值得抽丝剥茧和行云流水的评价。男女主角的表现也特别出色。影片相对的遗憾一方面在于互文的设置,对于主题的深化有限,稍微显得冗余,一方面则是相比[一次别离],主题瞄准的方向更加集中和凛冽,这也导致贯通和余韵稍有欠缺。

24. 恐怖份子 (1986)
简评: 现代生活无法挣脱的巨大隔阂感和固化感,让人们能够轻易成为彼此的恐怖分子;而每个人心中的本能冲动和现实压抑、憧憬的奢望与悲观的预设无时无刻的角力,又让他们成为了这社会恐怖的一个个分子。
杨德昌在本片中浅入深出的描绘了现代社会近乎无可名状的压抑底调,人物的选择被偶然牵动却终归注定的无望,对麻木状态和幽深质感的刻画精准而深刻。本片在故事深度之外,也能窥见杨德昌影像和叙事上的不凡能力,风吹照片、大厦玻璃清洁、夫妻二人似交流更似剖白的离别对话等场景设计和呈现极富魅力。李立群集怯懦、淡漠、愤恨和委屈于一身的演出克制又准确,出色出彩。

25. 生在幼子 幼な子われらに生まれ (2017)
简评: 来自血缘的亲昵,常伴身边的亲密,以及在心中隐秘角落中形成、期待、认定的亲爱,在凝滞又一路向前的社会法则和生活川流中,胶着排斥变幻瓦解,成为一个人和由一个个人组成的每一种家庭最基本的支撑、最真实的依赖以及最漫长的不解和遗憾。
原生关系和重组羁绊之间的复杂张力,亲密感、占有欲、责任与爱之间的微妙配比,都在片中被平实却鲜活的呈现出来,没有答案也不见升华,但这份真切的感触及其背后深藏的无奈与体谅,足以让人动容。剧作上,亲生女儿实现内心转变的契机设定、养女父亲百货商场段落的微妙展示以及两次卡拉OK片段的照应和补充,都可谓妙笔。浅野忠信的出色演出更赋予了人物强烈的真实感。虽然相比是枝裕和的第一档作品,影片稍欠了一些浑然天成和凿向更深处的重量,但整体仍是不可多得的现代家庭和情感叙事。

26.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1965)
简评: 纯真和坚守是这世界最重要的品质,而家庭和音乐则是这人间最美好的慰藉。
一部近乎完美的1.0阶段真善美、家国情歌舞片,叙述推进轻盈流畅、情感铺陈朴实生动、音乐更是首首悦耳动听,虽然整个的结构以及故事内涵的生成和表达相对简单和扁平,但是氛围和情绪的醇美自然,让人不忍苛责。50多年后观看,作品的酣畅感和温暖度仍是触手可及。顺便说一句,好莱坞老类型片中的人物塑造,虽然照现在眼光看可能过于单面和平面化,但里面有不少实在是太鲜明、太有型了,闪耀光芒。

27. 邦蒂富尔之行 The Trip to Bountiful (1985)
简评: 为何乡愁无处不在、故土深埋心底,因为它是你回不去的过往、是你到不了的梦幻,它是你旅程的起点,也是你旅程的意义。
一部框架古典但内里相当丰盛厚实的返乡类公路电影。难免龃龉的代际关系、情绪共通的偶遇情谊以及作为主题的生命与乡村的挽歌,在其中都得到了自然生动又真切深入的呈现和表达。叙事上,本片在细节处理中不时闪现粗糙,甚至有一些动作和表情不连戏的情况,但整体上三幕的递进、人物兼具鲜活和深度投影的塑造还是显出导演功力。而杰拉丹·佩姬充满情绪代入感又不失微妙的表演和霍顿·福特一贯大巧若拙的剧作则同属影片最大亮点。虽然呈现方式和主题映射都有着80年代电影的独特风致和某种局限,但本片在这些背后的那股对于生命流光将近和乡土生活已逝的巨大伤感和几分释然,实在是太动人了。

28. 烈血大风暴 Mississippi Burning (1988)
简评: 恶意的火焰难有彻底熄灭的可能,进步的火光却也保留着燎原的希望,是举起仇恨的火把还是点亮理解的烛火,是贯穿着整个历史、决定着这个现在的一个选择。
本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骨,种族割裂下社会氛围和个人选择为肉,而惊悚感和暴烈气息的营造则是其血液,总体可看作一部深入历史现实和社会议题的优质惊悚类型片。最大的亮点除了极具张力的叙事推进,还有对于燃烧意象的强化,无论作为凶光还是怒火,都在一幕幕燃烧段落中得到了生动又高级的呈现。双男主的形象设置和演员演出也可圈可点,但是三K党众的刻画相对刻板,结尾的整合也有些力度不足,使影片没能具备更多可供挖掘和感受的余韵空间。

29. 陆上行舟 Fitzcarraldo (1982)
简评: 生命赐予你无限可能,但生活却只留给你狭窄的命运;想要获得梦想中的辉煌胜利,即便搬船越山仍是不可得,让你能够回航又出发的只有一颗胜者的心。
本片由于影像呈现也由于传奇背景,时不时透露出某种神秘感甚至神圣感,陆上之船的背景中Fitzcarraldo于雾中仰头的画面和结尾Klaus Kinski征服者般的姿态和神情,传递着难以言说的情绪和力量,剧作中处处存在又丝毫不见张扬的从原始到文明、从信仰到执念的冲突、辩驳以及某刻莫名的融合,这些内容分散了情绪却也增添了意味。而本片对于爱情的表现则有一种褒义的天真。就我自己而言,本片难称神作,但其确实有着其它所有追梦人电影没有的一份别样神采。

30. 里斯本的故事 Lisbon Story (1994)
简评: 在自觉灵韵消失的时代,直觉依然寻找、聆听、选择、相信灵韵尚存的可能。一部探讨了影像限定意义的元电影,也是一封百年之际献给声光幻影的情书。
从开篇的欧洲一体的公路掠影,到初入里斯本的风情捕捉,再到坠入影像和佩索阿共筑谜语后的追逐探寻,文德斯笔调轻盈、态度真诚的书写出了一份对于时代的焦虑以及远胜于这忧虑的一份对于美感的确信。本片中的风景、色彩、画中画的构图、影调,特别是涵盖了人间烟火、自然音响以及迷人歌声的声音呈现,实在太过迷人,可以入围我个人的最美电影序列。

31. 如父如子 そして父になる (2013)
简评: 血缘无法更改、难以挣脱,但要真正成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儿子,却需要远不止于基因二字可囊括的羁绊绵延。
到目前为止,这还是是枝导演最工整、最类型化的一部作品,主线表现得深沉生动,对应关系建立得清晰又立体,连同其标志性的流畅节奏把控和自如氛围营造,依然显示着导演的个性和功力,结尾父子可以预见的和解却给出了充满新意的表达和呈现,更是出彩手笔,但多少受限于类型框架,使全片意韵在是枝裕和作品序列中相对凝固,动情有余动人稍欠。虽然本片不在导演最佳作品讨论之列,但对比叙述架构相近的王小帅[左右],从整体完整性和表现力上还是高下立判的。

32. 西部执法者 The Outlaw Josey Wales (1976)
简评: 无论立场、无视种族、无关性别,真诚的守护和陪伴、尽力的坦诚和支撑,让人们能够超越伤痛与分裂,创造自己远非完美可能都不尽真实但却足够依赖的乌托邦。
[不可饶恕]以“反英雄叙事”亲自击碎“西部神话”之前,东木爷在本片中首先借由西部和战争的勾连反衬、西部精神、西部羁绊在战争阴影中的连接和坚韧,完成了自己“西部照进现实”第一阶段的塑造。前半段的复仇段落其实观感一般,但进入后段西部乌托邦的建立过程和矛盾的最终解决,无论观感和意味都提升巨大。不少配角人物都有出彩表现。东木爷在70年代就能在西部类型中作如此表达,让人确认其日后的佳作频传并非突然开窍而是厚积薄发。

33. 非强力春药 Mighty Aphrodite (1995)
简评: 无论是神话传说或是都市传奇,爱欲的吸引和捉弄总是相通。希腊戏剧团的加入既丰满了叙述层次,形成复调效果,同时也渗透了反讽意味,算是不俗花招。主要人物关系呈现得简约又雅致,米拉·索维诺的角色和演出都很出彩。本片算是看过的伍迪·艾伦电影中较少揶揄相对善意的一部,里面的90年代纽约气息挺迷人。

34. 3–4x10月 (1990)
简评: 人生有什么所谓,不过是在失语中被侮辱,或是在爆裂中被损害;但也正是这无谓,让情义的冲动、爱情的感觉和白日梦醒后的满足,就足以支撑人们度过这近乎凝滞又充斥撕裂感的庸常生活。
北野武后来作品的很多个性特征在本片中就有相当明显的体现,特别是[小奏鸣曲]宁静和暴力的猝然交织以及[菊次郎之夏]白日梦般的怪味温柔,虽然完成上特别是叙事节奏相较后来作品稍有逊色,但整体的风味、气息还是挺有感觉的。

并列34. 热带鱼 熱帶魚 (1995)
简评: 你是一只热带鱼活在钢筋水泥中,你被偶然钓起又被放归的短暂旅程,让你知晓了找到属于你的那片水域的可能性。也许目标远在天涯,也许可能极其微弱,但这可能性本身已给了生命足够的意义。
本片像是上面北野武作品的台湾乡间清新版,所以将两部并列提出。本片同样气息独特、情绪丰富,既有生活流的琐碎也有荒诞感的强化,许多细节设计和人物塑造生动又鲜活,成长阴影和永恒乡愁的表达个性化十足,热带鱼游过台北上空的结尾赞。

35. 山河故人 (2015)
简评: 山河变幻,依旧可称为山河;人事浮沉,将人变为故人。三种画幅分隔三个时代,写出三种失落。
现实投射在这里只是符号,内核则是时代中人心深处的永恒失落,而这正是本片观感强于贾科长[天注定][世界]等片的最根本原因。但确实如果本片背景不是中国,而是个能生发陌生化体验的国度,可能观影感受还要提升,但对于所在现实表现上某种程度的迷惑、不充分甚至是粗暴,并不能说明表现者的谄媚或自恋,因为也很有可能这种现实本身确实太过鲜活、庞大和粗暴了。

并列35. 暴雪将至 (2017)
简评: 你以为那是为你加冕而落下的几片雪花,却不知那会是埋藏一代人记忆的暴雪;你视而不见周围的惝恍,却不能不粘连上共通的焦虑;集体只是虚妄,个体也难逃疯狂,唯有那个包裹了这虚妄和疯狂的时代更新着自己的法则,似沉滞似奔驰。
隐喻和指涉的目标及力度可圈可点,整体的氛围营造也算不俗,但推进的完整性和表达的流畅性欠缺不少,江一燕的人物和以此推动的情节、情绪应该得算作硬伤了,但虽有这些明显的不足,但本片内在的东西还是让人更愿意从遗憾而不是沮丧的角度来看待以上问题。

并列35. 再见阿郎 再見阿郎 (1999)
简评: 几番洒脱、几缕温情,还有几抹黄金时代港式情义余波,并附加几分早期银河映像氛围标志,那种状态和那个时代下,杜sir仿佛轻轻松松、从从容容就打造出这样一部肯定当不成经典但味道、表意、小想法、小心思兼备的电影小品。
刘青云和黃卓玲两个角色的关系设定和展现都在常规中埋入新意,林雪角色的直露恶意和结尾的直截转变形成有趣意味。作为黄金时期银河映像可能是最晚观看的一部,片名中“再见”二字显出更为丰富的情绪和分量。
如新片榜单一样,这里最后三部并列的华语片能够进入排名也并非完全因为影片质量,但它们映射的现实、制造的隐喻、引发的情怀在当下的状态、此刻的心境下,确实更显珍贵,也许它们和这份榜单一样未必足够“好”,但是它们的确是回顾这两年来,我一下子能够想起并能获得触动的作品。
最后盘点一下猪年和鼠年看过的老片里,我眼中的各项最佳:
最佳导演: 史蒂芬·布塞 Stéphane Brizé [市场法律]
提名: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野草莓]、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 [八部半]、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 [恐怖分子]、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鸟人]
最佳剧本: 李沧东 [薄荷糖]、[诗]
提名: 杨德昌 / 赖铭堂 / 杨顺清 / 鸿鸿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野草莓]、尼尔·西蒙 Neil Simon [再见女郎]、阿利雷扎·哈塔米 Alireza Khatami [遗忘诗行]
最佳男演员: 理查德·德莱福斯 Richard Dreyfuss [再见女郎]
提名: 薛景求 [薄荷糖]、文森特·林顿 Vincent Lindon [市场法律]、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巴尼的人生]、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 [透纳先生]
最佳女演员: 尹静姬 [诗]
提名: 亚历山德拉·博尔贝伊 Alexandra Borbély [肉与灵]、杰拉丹·佩姬 Geraldine Page [邦蒂富尔之行]、简·方达 Jane Fonda [柳巷芳草]、玛莎·马森 Marsha Mason [再见女郎]
最佳摄影:[天堂之日]
提名: [野草莓]、[小亚细亚往事]、[骑士]、[烈血大风暴]
最佳配乐:[大佛普拉斯]
提名: [八部半]、[里斯本的故事]、[鸟人]、[天堂之日]
最佳剪辑:[野草莓]
提名: [八部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柳巷芳草]、[肉与灵]
最佳群戏:[野草莓]
提名: [推销员]、[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布鲁克林黑街]、[生在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