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总计阅读书籍47本,此数量仅包含豆瓣有收录的书籍,豆瓣未收录在册不计入,网络修仙小说不在此一一列出。下面我将以时间为顺序盘点一下鄙人2020年说阅读的书籍,本文所有观点全为自己的主观思想,一点也不客观。一切的都是我所喜欢的,一切的都是我所不喜欢的。话不多说,现在开始盘点,虽然时间有点晚。
第一本:《神经漫游者》威廉·吉布森作品。
慕名而来,失望而归。这就是所谓的赛博朋克吧,原谅我欣赏不来。故事背景总要交待清楚吧,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一群人到底在干嘛。一般人第一次读这种真的是要崩溃,浑然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啥。而且作者还超级喜欢用修饰词,或许称之为堆砌更好,欧美作家的通病,故弄玄虚。也许翻译也有问题,实在是欣不来,哎。
第二本:《重启蒙娜丽莎》威廉·吉布森作品。
还是他,这个男人,堪称我阅读的梦魇。你问我为什么读了一本了还要读?我特么买的是一套纸质书,只能硬着头皮读呗。真是一言难尽。至于内容是啥,我已经完全记不清了。再见。
第三本:《零伯爵》威廉·吉布森作品。
继续经受煎熬,好说歹说总算读完了,感觉买书的钱还是白花了,不该相信西方的科幻。内容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已经全忘记了。反正不推荐大家读。
第三本:《失去一切的人》厄休拉·勒古恩作品。
看完给我的感觉:就这?你们把这称之为科幻小说?挂羊头卖狗肉的玩意。8.7分是想怎么打出来的?原谅我天真无邪,看着高分就买了,结果这本书看过的就1000来人,这点基数打出来的分数是相当不客观的。因为是舶来品,分数就高得离谱,豆瓣崇洋媚外没谁了。这种小说,把故事场景换到外星球,就是科幻小说了,而场景的变换对剧情没有丝毫的影响。我既感受不到科学,更感受不到幻想。在地球上的小明的妈妈去买菜,用人民币支付;在火星上的小明妈妈去买菜,用火星币支付。前面是人间生活剧情,后面的是科幻剧情,这就是我对此书的总结。同样是换地图,这还不如网络修仙小说有意思。垃圾!不要读!
第四本:《白银时代》王小波作品。
第一次读王小波的作品,确实不错。夸张、荒诞却又真实,也许这就还是那个年代的特征,后面在读到余华的小说《兄弟》的时候也给我以同样的感受。世界远比现实要夸张,生活远比小说要荒诞。王小波的作品,一旦你接受了其设定,就能一直读下去,愈经历生活,愈能感同身受。好评,推荐!
第五本:《公正》迈克尔·桑德尔作品。
豆瓣热门伦理学图书TOP10,评分高达9.1。确实可以,好的图书总是能启发人的思想,让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不同的立场去看待问题,思考不再只是单向的,而开始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问题产生后,引领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这样做,后续会产生哪些问题,之前是否考虑过?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我们说熟知的列车难题。网易公开课APP上还有关于此书的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强烈推荐。与其把它当做图书阅读,不如当做一门课程,永远不要停止思考,看这永不停歇的思考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力荐!
第六本:《呼吸》特德·姜作品。
烂!披着科幻外衣骗钱的玩意。短片小说集,除了《呼吸》那一篇有些许意思,其它真的是,垃圾。就这还8.6分,由此可见豆瓣的小文青们是有多喜欢吹捧外国作家和作品。豆瓣的外国科幻小说,评分先减去至少两分后再看。本书说教意味太浓,而又没有选好合适的载体,好的思想情感是需要漂亮的外衣包裹的,既让欣赏到外表的光鲜亮丽,也能感受到内心的温暖,而不是一味的说教、说教、苍白无力地说教。延伸一下,就像如今的春晚小品,浮于表面、说教意味浓厚的“正能量”看起来只会让人觉得尴尬。只有讽刺才能更能引起共鸣,比如《卖拐》;如今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小品看了只会让人平添一份尴尬,做作而不得人心。
第七本:《银河帝国6:基地边缘》艾萨克·阿西莫夫作品。
这一部看着还是有一丢丢意思了,三线叙事结构。不过,我依然部认可这是一本优秀的科幻小说,不管他吹得有多好,或许,我称它为太空歌剧更为合适。我心中的科幻,既要有科学也要有幻想,不管它是姓“科”还是姓“幻”,亦或姓“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所服务的核心思想。基地系列更符合爽文的特征,这就是我不太认同它科幻的原因。
第八本:《鼠疫》阿尔贝·加缪作品。
疫情期间在家阅读的此书,此情此景,如何能不唤起心中的认同之感?真我在鼠年闹瘟疫的日子读《鼠疫》。现实总是如此荒诞不经。有些作品,在你亲身经历过现实社会后方才愈发觉得其伟大。紧张、高压、封城,我们如同作品中的人物依次经历。在闹瘟疫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是亲历者,谁也不能独善其身。优秀作品的特征之一就是能让作者共情,曲高和寡是不可取的。当然,我不希望所有小说中的人伦悲剧都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生一次,虽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我在家中读《鼠疫》,武汉正在封城,我们经历了对疫情的怀疑,也有对希望的期待,希望此次新冠疫情也能如同书中那样最终消散。也许,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也能感叹:新冠病毒终于离我们远去了啊!
第九本:《时间机器》H·G·威尔斯作品。
高中时读过,如今再读一次,依然感动,穿越小说的鼻祖。这TM才叫科幻小说,还是百年之前,思想依旧不过时。好的科幻小说真正精彩的就在于永不过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华丽外衣包裹的苍白思想在被时间一层一层剥开后终究暴露其本质,而存有精华内核的思想在揭开神秘面纱后终将得到升华。同名电影也不错,高中时期上英语课时全班一起看的,老师对电影给出的总结我现在依然记忆犹新: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能改变未来。
第十本:《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作品。
重回童年,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再看此书,依然是本优秀的小说。小时候幻想去流浪,开辟一片新天地;长大了却想像鲁滨逊一样有块荒岛,让我逃避世俗的熙熙攘攘。小时候觉得自己是鲁滨逊,能改变世界这个荒岛,现在才知道自己顶多是个星期五,能被社会说接纳就不错了。小丑就在我身边,小丑竟是我自己!挽尊!
第十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廉·莎士比亚作品。
欣赏一下世界名著,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亡是两人爱情的保鲜膜,彼此的爱情来不及在柴米油盐的瓶瓶罐罐中腐烂。白雪公主与王子只是童话,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许才是现实爱情的最优解。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第十二本:《茶馆》老舍作品。
小小一个茶馆,汇聚三教九流,道尽人间百态。老舍纵有千般功力,也难逃社会的毒爪。优秀的人能理解社会与生活,却更难迎合生活。老舍选择了投河,海明威选择了手枪。我们常常能看清生活的本质,却难以做到继续热爱生活。
第十三本:《猫城记》老舍作品。
黑色幽默+讽刺。生活中我们觉得可笑的事情有时候往往是最优解。老舍真的是看透了人性。我们在笑书中的猫人,纸上映照出来的小丑却是我们自己。
第十四本:《无人生还》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
第一次读阿婆的小说,最早听说的阿婆作品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现在开始拜读阿婆的作品,算是一部优秀的推理小说了,虽然本人对推理小说不太感兴趣,但不妨碍平常读一读。
第十五本:《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作品。
有些时候,人的生活不如狗,精神不如猪。我们所做的常常是阉割自己的思想以适应这个世界。。既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也没有勇气去逃避生活,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活着。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第十六本:《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作品。
第一次读韩寒的小说。以前耳闻韩寒是个愤青,现在看了书之后我觉得他说得对。我开始喜欢上这个作家了。风趣幽默的写法实在是讨喜。谈笑间就将社会讽刺了个遍。韩寒的作品风趣幽默却又写实,每一个玩笑的背后都是对生活的讽刺。韩寒的文字平铺直叙,缺乏高潮,但这何尝不是对生活的诠释?电影和书简直是一个模式,但电影这样确实不太好。2020年已经过去,2021我能和你谈谈吗?2021表示并不想和我谈,并给了我两耳光。
第十七本:《哈姆莱特》莎士比亚作品。
To be or not to be.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来到世界上的使命是复仇,而死亡是他最终的归宿。死亡是他报仇的终点,也是他最好的归宿。哈姆莱特的剧本是复仇,上天给我的剧本是什么?希望我是个好演员。
第十八本:《幸存者》秦明作品。
法医秦明系列作品,偶然遇到了,便翻阅一遍,还不错的作品。专业知识写得不错,茶余饭后可以一读,毕竟中国作家少有写此类作品的,比起国外的类似作品,我更喜欢国内这种接地气、贴近生活的作品。
第十九本:《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
我听说过的第一本阿婆的小说,是在小时候阅读杂志《儿童文学》一篇文章时接触到的,那篇文章我至今记忆犹新。小说主人公因一本《东方快车谋杀案》与隔壁的好兄弟闹翻了,主人公一直认为是隔壁的好兄弟拿走了这本《东方快车谋杀案》,而隔壁的好兄弟选择转学离开。最后,主人公在弟弟的书包里找东西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东方快车谋杀案》,一切的因都是弟弟对哥哥的恶意报复,真相已经大白,而与好兄弟之间的友情已一去不复返。十几年过去了,如今我才有幸拜读这本名著。人物刻画相当不错辨识度高,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谁才是凶手,而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谁才是更重要的,引人深思。想要探讨这个问题,可以去跳转第五本书《公正》。
第二十本:《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作品。
古今中外,舔狗都不得House。外国有维特,我们有宋青书。维特爱上了绿茶,哦,不,绿蒂,可终究爱而不得。即刻赋诗一首:我的心中藏有一颗火苗/也曾幻想有一天去狂热地燃烧整片森林/如今火苗已然熄灭/只剩心如死灰/你是我心中的绿蒂/愿你与阿尔伯特白头偕老/而我不再自寻烦恼
第二十一本:《我与地坛》史铁生作品。
不以苦情为卖点,不自怨自艾。学生时代语文课本上的那篇《秋天的怀念》给我的触动不大,也许是年少无知不知生活的疾苦,也许是哪个时候不了解史铁生的生平。如今读完整本《我与地坛》,才明白朴实无华的文字中蕴含的力量。读史铁生的书,不要试着去理解,要用心去感受,去不断经历生活,终究我们会与史铁生产生共鸣。疾病破坏了史铁生的肢体,却让他的感官更灵敏。母亲对孩子的爱远胜过与孩子对母亲的爱,史铁生早已明白,才有了《我与地坛》,贾玲也明白了,才有了《你好,李焕英》。
第二十二本:《小岛经济学》安德鲁·希夫作品。
通俗的经济学科普读物,不过得静心去读,作者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方来描述经济/金融运行的原理,用鱼来代替货币(鱼邦储备券),要自己慢慢去换算才能更好地理解,适合慢读,不适合速读。
第二十三本:《乌合之众》勒庞作品。
争议很大的一本书,本书成书于百年之前,而很多学术观点并不严谨,或是主观性太强,谨慎阅读。有人力荐,有人不推荐阅读。不推荐阅读的观点之一在于:本书采用的调查统计方法并不科学,或者根本就没有采取调查统计,而是凭主观臆断。不推荐阅读,如果凭抖音/知乎这些品台的推荐而去读这本书,那正好映证了本书的书名。
第二十四本:《品三国》易中天作品。
吹爆!我们心中所知道的三国并不是真正的三国,那是演义不是历史。易大师,不,易中天老师给我们梳理处一个真正的三国。有两个人使我爱上了历史,一个是当年明月,另一个就是易中天老师。历史并不死板,历史也可以很有趣。十分感谢这两位,将历史说得通俗有趣却有不失严谨。全书都是精华,而最后几章则是精华中的精华。在最后,易中天老师跳出三国,以一个上帝视角来分析解读那个时代,不再局限于单个英雄人物或是单个政权的得失,而是以一种宏达的视角去审视剖析那个时代,实实在在地将整个三国主题进行了升华。什么叫格局? 这就叫格局!有些书值五颗星,是因为它就值五颗星。有些书是五颗星力荐,是因为评分最高只有五颗星。品三国,忆童年。
第二十五本:《动物农场》乔治·奥威尔作品。
经典作品总是能精准地预测未来,过去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未来会发生什么,乔治大神都已经描绘好了。把政治通过动物生态表现出来,真乃大神。恶龙永远存在,斗争永远存在,因为战胜恶龙的勇士也会别权利的戒指所诱惑,终将成为恶龙。
第二十六本:《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毛泽东作品。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格局与视野。毛泽东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对局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既分析国内局势也分析国际局势,既分析我方优劣,也分析敌方优劣。分析有条理,逻辑清晰。老毛同志的一个特点就是善于归纳总结,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归纳,吸取教训,对现有局势进行分析,对未来事件走向进行预测。在那个至暗时刻,能找出一条光明之路,并坚信能通向胜利,实属不易,也更能体现伟人伟大之处。
第二十七/二十八本:《流血的仕途上/下》曹昇作品。
上下两部一起盘点。站在李斯的视角,去审视秦国的历史,还算不错。不过作者的写作手法确实不够老练,某些地方让人读起来有种尬的感觉。文笔文风均不如当年明月。
第二十九本:《人生的智慧》阿图尔·叔本华作品。
哲学类书籍,并不像我们常常以为的那样曲高和寡。哲学也可以做到平易近人,而叔本华就是这样的大师。大师字字珠玑,每一个文字都肩负起传播真理的责任。不卖弄文采,文字简洁明了,不故弄玄虚,也不提高深的哲学名词,十分适合普通人阅读。别说,读完之后佛系了不少,没有了那么多功利心。看鸡汤文、看鸡汤视频,不如来读叔本华。力荐!
第三十本:《三重门》韩寒作品。
我觉得《三重门》写得比《麦田里的守望者》要好。同样是青春,《三重门》更接地气,更符合中国人对学生时代的理解,更能引起共鸣。我并不觉得中国人能对霍尔顿·考尔菲德能有啥共鸣。
第三十一本:《ABC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
第三十二本:《牛虻》埃塞尔·伏尼契作品。
这不是一本革命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坚定的信念,当这种立场与信念不能不能改变的时候,冲突也就随之发生。
第三十三本:《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作品。
韩寒的散文随笔,看完之后我更能理解韩寒了,我觉得他既不是公知也不是愤青,他只是把大多数人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说了出来。这个世界需要这样有勇气、有能力发声的人。
第三十四本:《毛泽东传》罗斯·特里尔作品。
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毛泽东,掺杂的情感更少。毛泽东也是人,也提倡人人平等,我们不能因为他是伟人就将他神话。伟人也可以平易近人,也要有七情六欲,这样才更真实。本书更多的是描绘毛泽东的生平事迹,而不是毛泽东的策略与思想。
第三十五本:《黄金时代》王小波作品。
风格一如既往的王小波。王小波真的是有一颗有趣的灵魂。
第三十六本:《罗杰疑案》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
这个结局,已经不能用反转来形容了!看完之后的感觉就是:我草,还能这么玩?不读到最后一页都不知道凶手是谁。牛逼!!!!
第三十七本:《边城》沈从文作品。
为啥我读起来这么有亲切感?因为故事就发生在湖南啊。那山、那水、那人,毫不费力地就在我脑海中铺展开来。人物情感就像这里山水一样婉转。
第三十八本:《时间的形状》汪洁作品。
十分有趣的科普作品,之前听过汪洁的同名音频作品,现在把书拿过来再读一遍,依然觉得十分有趣。整本书读起来毫无压力,对读者十分友好。在接地气的同时内容确有不失深度,这才是科普作品应有的态度。在科普的同时也感情真挚地表现出对科学的敬畏,好活!可惜汪洁是中国人,要是这本《时间的形状》是外国人所写,以豆瓣的尿性还不得吹爆?怎么也得9分往上。
第三十九本:《三国演义》罗贯中作品。
第四十本:《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刘慈欣作品。
在我心中,刘慈欣就是我们宇宙中最好的科幻作家,没有之一。本书收录了大刘历年的采访记录及思想理念,让我们对大刘有了更好的认识。在此我要高呼: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不好意思,念错了,应该是:刘慈欣,永远滴神!
第四十一本:《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
俄国作家的作品是真硬核,读起来也是真的累,逛任命记起来就麻烦。但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心理分析是真的强。读起来需要有十足的耐心。同类型的作品,俄国的真的是完爆日本作家。真硬核!
第四十二本:《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作品。
第四十三本:《投资最重要的事》霍华德·马克思作品。
阅读这种书,要学习其投资理念,而不是教你如何买股票。学习的是思想。读完之后我理解最深的就是:对一位资者的评价,不应该在顺风局势下去评判,而应在逆风局势下去评判。顺风局势下水挣得多往往包含运气成分,但在逆风行情下,谁能亏得更少,方能更显功力。所以,最后说一句,大家买基金,一定要选经历过熊市洗礼的基金经理,不要一天到晚妄想做最锋利的矛。(* ̄︶ ̄)
第四十四本:《一座城池》韩寒作品。
不知不觉间已经读了这么多韩寒的作品了,这本读起来依旧十分有趣。有时候阅读不需要太有深度,读起来让人舒服就行。谈笑间就将故事讲完了。
第四十五本:《浮生六记》沈复作品。
清朝沈复作品。古典雅趣,记录了沈复在江南地区的所见所闻所感,情感真挚纯粹,好不做作。因为江南场景居多,江苏人读起来想必亲切而熟悉。江苏作家向来描写细致,对园林的描绘生动形象。这又让我想起来另一位江苏作家——无锡人张家玮张公子。
第四十六本:《从一到无穷大》G·伽莫夫作品。
优秀的科普作品。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少有的翻译如此之好的作品。
第四十七本:《青春》韩寒作品。
一年一度的盘点结束,敲键盘是真的的累。2021年继续保持阅读的好习惯,少玩手机多读书,少打游戏多读书。少带功利性地去阅读。沉下心来,戒骄戒躁,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