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被讨厌的勇气》
读书笔记 打卡D44 阅读书籍: 被讨厌的勇气 页数: 120—123页 时间: 2小时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5.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青年人:我有点不太明白了。我整理一下,首先,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而且,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这些我都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但是,细节部分还是无法接受。例如,其中“共同体”扩展到了宇宙整体,还包括过去和未来,甚至从生物到非生物,这是什么意思?
哲人:如果按照字面意思,阿德勒所说“共同体”就会很难理解,我们可以理解成共同体范围“无限大”。例如:有人一旦退休就没了精神。从公司这个共同体中分离出来,失去了头衔,失去了名片,成了无名的“平凡人”,也就变得普通了,有人接受不了这一变化就会一下子衰老。但是,这只不过是从一个小的共同体中分离出来而已,任何人还有属于别的共同体。因此,讨论怎样【我们的一切都属于地球这个共同体,属于宇宙这个共同体】。
青年人:我认为这是诡辩,如果有人告诉自己“你属于宇宙”,这怎么能带来归属感呢?
哲人:的确,宇宙属于无限大,很难想象出来。但是,请你不要局限于眼前这个共同体,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例如国家或者地域社会,而且在哪里都可以做出某些贡献。
青年人:假设有一个既没有结婚,也没有工作,没有朋友,且不与任何人交往,仅靠父母的遗产生活。他逃避“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等一切人生课题。这样的人也属于某种共同体吗?
哲人:当然,假设他要买一片面包,需要支付一枚硬币。这枚被硬币支付的硬币不仅可以联系到面包店的工作人员,还可以联系到小麦和黄油的生产者,抑或是运输这些物品的流通行业的工作人员,销售汽油的从业人员,还有产油国的人们等,这一切都可以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人绝不会,也不可能离家共同体“独自”生活。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见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联系。
青年人:现在的重点是“可以在这里”这样的归属感。而在归属感这一意义上,也多为能够看得见的共同体。例如:那“公司”和“地球”这两个共同体做比较,“我是这个公司的一员”这种归属感会更强。用先生的话就是,人际关系的距离和深度完全不一样。我们在寻求归属感的时候,理所当然地会去关注更小的共同体。
哲人:我们都属于多个共同体。属于家庭,学校,企业,地域社会,属于国家。
假设学生只看到“学校”这个共同体,如果认为学校就是一切,在学校受到欺负,交不到朋友,功课不好,无法适应学校这个系统,就不会对学校这个共同体产生归属感,就会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中去,例如家庭之中,躲在里面不愿意出来,想要通过这样来获得归属感。
在学校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我们都是那个世界的一员,如果在学校没有自己的位置,还可以从学校“外面”找到别的位置,可以转学,退学。如果了解世界之大,就会明白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即使能够临时避雨,但暴风雨也会变成微风。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假设在你的学校教师是绝对的权利主导者,但那种权利或权威只是通用于学校这个小的共同体的一种常识,其他什么都不是。如果按照“人的社会”这个共同体来考虑,你和教师都是平等的“人”。如果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可以正面拒绝。【如果因为拒绝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一开始就没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本节中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最后这段话对我特别有感触,说的也很到位。【如果因为拒绝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一开始就没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