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的她,亲眼目睹了整个暴力过程 | 心理学工作坊评测:重庆·深度个案工作坊3天·骆霞(上)
这一期评测是是我参加过的最为震撼、泪水最多的一个工作坊,这三天,好比一部精彩小说的最高潮,兴许是一个人一生的议题浓缩在72小时里火山爆发,再治愈。

01 从不可言传到言传
老实说,写这一期工作坊评测真的很困难,工作坊结束后,我像咸鱼般游魂了好几天,也一个字没写。还没有从那种剧烈冲击的暴击中恢复过来……
像这一类体验性质的工作坊,不是讲理论,是纯粹的,用心、用脑、用身体去沉浸在其中,其中的收获是很难言传。我甚至在怀疑,就像哈利波特里的保密人一样,我被施了魔法,让许多东西变得「不可说」,我努力想写,想说,手指只能悬停在键盘上。
我知道,对我的一生来说,这三天会占据某个特殊的位置,开启了宇宙另外维度的门。
02 目录
这一期工作坊的体验太过难以言状,我会分成三篇来写。001 工作坊上发生了什么(上+下,今天这篇是上)002 心理咨询是什么体验?和心理学工作坊的差别(待定……)003 我的自我成长(待定……)
这个月还想写一篇关于考研的群访,20级学弟学妹到学校报到啦。
03 工作坊的深度
上期亲密关系工作坊是两天30多个个案,平均每个个案20分钟。
这次是三天10个个案(课前就限制了人数,最多报10个个案,名额很快就被抢完了),平均每个个案120分钟。有的甚至一整个上午,都是在处理一个个案。我没有报个案,是观察席。

和做咨询不一样的是,这个工作坊不是谈话治疗,带领人运用了很多家庭雕塑、家庭系统排列、心理剧、叙事疗法等等,就像一幕幕剧在你眼前徐徐上演,剧情的起伏跌宕,情绪的张力,太过震撼。其中还有咨询师的各种微操(就像打游戏的精微操作)精妙绝伦、目不暇接,我是全场唯一一个带笔记本电脑去记录全程的人,每一个操作,每一组对话,她做了什么?这源自哪个流派的做法?这句话又用了什么咨询技巧?
我用尽全力去拆分、解构,再回到这里,给大家重述整个故事。
04 被遗忘的童年创伤场景
(以下个案已进行信息模糊,且已获得案主本人授权)
“5-13岁之间,你的家里发生了一个很大的事件,是家庭的激烈冲突。那件事情让你卡住,所以你不敢说话,你看着他们吵,这个记忆非常深刻。”
安静的室内铺着地毯,所有座椅放成一个U型的半圈,目光注视着中间站立的两人。
女孩小花努力回忆着:“没有啊。”
“我想不起来。”
“我真的没有印象。”
我当时以为要翻车,但骆霞老师不慌也不乱,她只是安静地注视着女孩,然后我就看到女孩迷思的眼眸忽然动了一下,慢慢地,蓄起了眼泪。
“我以为我已经忘了,我突然想起来了……”
“那是什么事?”骆霞老师声音温和。
这是第一天的第一个个案,其实小花已经30多岁了,是一位母亲了。我为什么要用“女孩”来称呼她呢?因为她在那时候的神态举止,完完全全是一个小女孩的模样。
我曾经好几次在成年人的面容上看到过孩子的神情。
第一次看到这种表情的时候,我非常惊讶,那是在一次大型团体工作坊里,一位40岁的中年男医生,有一段时间他脸上中年男士扮演权威的面具不见了,替换上了一种九岁男孩的神情。
有一点天真,有一点迷惘。
难以形容那种神情,但你就是清清楚楚地感知到,眼前的这个灵魂只有九岁,他只是一个小孩子。我的心里会生出照顾他、保护他的感觉,就像看着自己的儿子。(虽然我也只是二十多岁的姑娘,并没有小孩>-<)
小花脸上的神情非常天真,非常懵懂,又带着信任和微笑,她哭的时候,也是小孩子的模样、害怕和脆弱。我感受到她的年龄是小学低年级,一个可爱又依赖的小丫头,说话声音非常小。
小花报个案的自我议题是:恐惧父母将会死。
一提到这个她就哭,她接受不了有一天爸爸妈妈会生病会老会死,会离开她。
如果你是一个咨询师,你会怎么处理?
如果是入门的咨询师新手,通常会一下子就把力气用在处理案主对父母的死亡恐惧了,谈谈父母的身体状态和对父母的感情,去处理案主的不合理认知,区分主客观,探讨对生死的看法,接纳并逐渐消除心里过度的害怕和焦虑,把目光转回当下的生活。
骆霞老师和小花进行了一段简短的对话。
骆霞:所有人的父母都会离开。背后发生什么让你这么恐惧死亡?
小花:我不恐惧自己死,我恐惧他们。骆霞:如果他们走了会怎么样?小花:我会很孤独,感觉心打不开,现在可以在父母那里敞开,没有保留。即使我们吵得很厉害,还是很爱他们。骆霞:(共情女孩的情绪之后)看起来你想要安全、不孤独、能敞开。如果没有父母了,你就做不了这些吗?小花:(哭)骆霞:哭出来……小花:我很害怕,没有安全感心就打不开,没有父母的保护我很害怕。骆霞:听起来你想要父母保护你,是这样吗?……听起来你今天是想要这个:不孤独、安全感、敞开。害怕父母死亡,要是他们走了,你就没有这个了。听起来和父母走不走没有关系,和你愿不愿意敞开、孤独感有关系。是什么让你觉得除了父母以外你就孤独了呢?(找到真正的议题)
许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困扰的那个问题,向下探索,也许会挖出更深的东西。找到了真正议题后,才有了开头的:5-13岁那个已经压抑进潜意识的创伤事件。小花流泪回忆说,大概在六七岁的时候,一群陌生男子突然闯入她的家门,二话不说开始拿铁器殴打她的爸爸,当时家里就她和爸爸,她吓坏了,亲眼目睹了整个暴力过程。爸爸被打到住院。妈妈后来怪她:都是你把电视声音开太大,没听清外面人说什么就去开门,害得让那群人进来打了你爸。 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小孩子自己都懵圈了,吓傻了,非常害怕和恐慌,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完了之后妈妈没有拥抱孩子,没有做安抚,反而是怪她。当然小花的妈妈如果知道会对女儿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她一定会换种表达方式,妈妈也一定是非常懊恼、愤怒和伤心的,但她没有学过如何拥抱孩子的情绪,她只能把情绪冲口而出。本来小女孩就是愤怒和极度恐惧的,于是她学会了用生命去压抑自己的愤怒,压抑她的悲伤,她学会了自责和内疚,还有讨好他人。陌生的施暴者,忽然进家门把你至亲至爱的人打一顿,又呼啦啦走了。家是安全基地,爸爸是最有力量的大山,可是这些都突然之间被野蛮破解,于是小花不敢信任他人,她依赖父母,除了父母不敢和别人打交道,她不敢长大。如果父母走了,她就不知道该依靠谁该信谁了。如果你学过心理学,以上这些都是从理论层面可以推理出来的。 但这些统统不是最震撼我的部分。最震撼的是家庭雕塑,场景重现。骆霞老师说:你愿意回到当时去看一看吗?看看那个场景是不是真的。 我当时还很奇怪,什么叫“看看那个场景是不是真的?”难道还有假的?不是都记起来了吗?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人不仅会记忆遗忘,还会记忆扭曲,摘取客观真实场景里的碎片扭曲放大,成为我们的主观现实。 在骆霞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小花在场上找到几个人扮演当时的场景。她找了一位儒雅和蔼的男士扮演她的爸爸,找了三个人扮演那一群陌生人。这样去邀请他人扮演,小花最开始也很不敢,她哽咽着说,怕给大家添麻烦。然后小声补了一句,他们可能未必想帮我。从这一个小细节,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具备【角色采择能力】,心智化年龄虽然小,但又并非婴幼儿那样的小,她可以去想象和思考别人的想法和观点,但同时,又是会先去想不好的一面【消极自我预期/罗森塔尔效应】,把恐惧和害怕阻拦在行动前面。因为害怕失望,所以脚步踟躇。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去核对,别人是不是真的那么想的。如果你自己或你的亲友是这个行为模式,你也可以帮助他,学会核对和澄清。骆霞老师在现场解说女孩的行为模式,然后问:“在场的二十多个成员,你们愿意帮助小花的请举手,你如果不愿意帮助,请遵照自己的内心,你可以选择不举手。”每一个人都举手了,小花眼泪汪汪地环顾着大家。骆霞老师还告诉她:“你是可以大声说话的,可以吼出来的。现场的所有人,允许XXX大声说话的请举手。”在场有医生、教师、科技专家、企业高管、全职妈妈、心理学研究生……我们全都举手了。你是可以大声说话的,你是可以表达自己的,你是被允许的,你是安全的。你可以表达愤怒,可以表达伤心,可以说你委屈了,可以说你很高兴。你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地看和听,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想要,自由地冒险。 被邀请上台的角色闭眼围成一圈,骆霞老师会把手贴在每个人的背上,从“爸爸”开始,她的声音沉静:“这会儿你是小花的爸爸,你也是一位爸爸,请你用爸爸的心去体会小花爸爸的心,如果你能去到小花爸爸的能量里,请你点头示意,感恩你的帮助。”这是一个角色共情的过程,帮助他们入戏。 然后小花需要推着每个角色的背部,把他们自由地放到场域中的某个位置。这部分是【家庭系统排列】的做法,骆霞老师是跟着海灵格本人学的家排。
家庭系统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s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一个家庭治疗方法,由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经30年的研究发展起来的。
调整好位置后,所有人睁开眼。
“爸爸”和三个“陌生人”站在一起。

骆霞:“爸爸你站在这里什么感觉?”
“爸爸”:“我感觉很压抑。”骆霞调整爸爸蹲下,小花说当时陌生人1号正抓着爸爸的头发打他。骆霞老师让陌生人1号把手放在“爸爸”头顶上,再次采访“爸爸”的感受。这位扮演爸爸的儒雅男士说:“我很害怕。”

小花说其他陌生男子是摸摸看看四处转,搞砸家里东西。
骆老师又问几个陌生人当下的感受。
陌生人1号:愤怒。
陌生人2号:心跳加速。




陌生人3号:紧张。 家庭雕塑/家排/心理剧真的会很神奇,你在当下就真的会进入到某种状态里,切身体会到角色的情绪。就像我们在场的人一起穿梭时空,就像进入《哈利波特》的冥想盆,去到了6岁的小女孩的记忆空间里。她在整个过程中慢慢唤醒记忆,补充细节。骆霞:“你看哦,打的人也在紧张,他们其实也很害怕。也许这件事只跟陌生人1有关系,其他人在给他帮忙。”其实小花看到的是陌生人1号在打爸爸,其他人助威。因为她的思维模式是往消极的方面想,所以六岁的她闭上了眼睛,以为所有人都在打爸爸。在六岁的小孩看来,他们是高山一般不可战胜的恐惧象征,爸爸被暴力殴打,她被凝视。 而现实是,那些破坏者也是人,也会在进行这样的行动时,感到紧张、忐忑和情绪失控。所以拿起魔杖吧,像哈利波特一样对你的恐惧说一声:Ridikuius!那群陌生人,就从强壮恐怖的暴徒符号,变成了活生生的人。 无论这一点是不是真相,这对如今的小花来说都是具有疗愈意义的。 骆霞老师问:“六岁时想说没有说的话,今天愿意说吗?” 繁重的情绪积压了多年,积压进潜意识里,无法言说。将它们【言语化】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疗愈。但这时候你让小花去表达,她也是很艰难的。于是骆霞老师让自己说一句,小花跟着说一句。她深深地觉察和共情着案主,说出那些难以表达的心声。
骆霞:爸爸我好害怕。
小花蹲在爸爸身后,小声跟着念:爸爸我好害怕…
骆霞:他们打你我很害怕。
小花哭泣着:他们打你我很害怕。
骆霞:所以我闭上眼睛我不看,我躲起来。用你的话说,大声说出来。 终于,小花的声音大了起来:“我很害怕!”她哭得很厉害,像有巨大的力量从她的身体里释放出来,她朝爸爸和陌生人大声哭喊:我怕!“我怕!”这一句,她没说普通话了,而是用重庆话撕心裂肺地呐喊出来,用六岁女孩的声音尖叫:“你不要打我爸爸!” 骆霞老师坐在地毯上,抵着小花的腰,沉声:“大声说,爸爸我好想帮你,我帮不了。”小花哭成泪人:“爸爸,我好想帮你……我帮不了……我没有能力,我太小了……我想帮你打,我不想让你遭欺负……”骆霞:“大声说,来!”小花沉默了。 随后是爆发的哭腔,她高声尖叫着质问陌生人1号:“你为撒子要打我爸爸!为撒子要欺负我们!”汹涌的眼泪纵横面庞,她纵声大哭,现场的那种震撼和感染力,会像爆炸的冲击波一样重重撞击你的胸腔。小花开始呕吐,像要把二十多年前的恐惧、悲痛全都吐出身体。呕吐和打嗝都是工作坊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躯体化症状,是挺好的一个征兆,表明从压抑转向释放。骆老师也打了一个嗝,说:“来,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今天全部说出来。那些人也在紧张,他们没有你想的那么强壮。即使有什么,可能是误会,也可能是陌生人1和你爸爸之间的事情。所以那是他们的事,不关你的事,你作为六岁的女儿,已经帮爸爸承担了很多,所以不是你的错,同意吗?告诉爸爸和所有人,我已经给到我所有能给的了,我只有六岁,我只能给这么多。” 这里是运用的【叙事疗法】的理念,叙事疗法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治疗流派。要去更改、重构当时的叙事。从“我眼睁睁看着爸爸被打,我什么都帮不了他,我好没用”——到“我只有六岁,这是大人之间的事情,我已经做得很好了”。 小花抽噎说:“爸爸,我只有六岁……我只能做这么多……我试着去抓那个人的手,但我抓不开……我阻止不了,我尽力了……”骆霞:我是勇敢的。小花:我是勇敢的,我做了我能做的。骆霞:再说一遍。小花的声音坚定起来:我是勇敢的,我做了我能做的。我那会才六岁,我做了我所有能做的。骆霞:大声叫出来,我很勇敢。小花:我很勇敢!在骆霞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她一遍又一遍地提高音量:“我很勇敢!”直接最后超大声地吼出来,声音快掀飞屋顶:“我很勇敢!”然后用重庆话自己给自己哭着打气说:“小花你很勇敢,你就是这么勇敢,你已经很棒了!” 骆霞老师微笑问:“这会儿你愿意长大吗?想听听爸爸对六岁的你说话吗?”小花蹲在“爸爸”的面前。经历了整个场景,尽管只是扮演爸爸,但人类的情绪是共通的,父亲对女儿的感情是共通的。“爸爸”说:“你那么小,你帮不了我,你帮了我我会更担心你,因为我爱你。大人的事情大人自己解决,你相不相信爸爸有能力。” 小花哽咽说:“你在住院的时候,你还笑起来安慰我,你说没有事,没有事。你很伟大,包容心又很强,又有耐心。我有时候脾气不好,我很焦虑,我怕,”“爸爸我爱你,我平时交流不多,我很爱你。你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你总是让着我和妈妈。你表面上看起来有点懦弱,但是你很好,对不起爸爸。”“爸爸你在我心中一直很伟大。”“我希望你和妈妈身体好,能够多陪伴在我身边,和你们在一起我很踏实很安全。”
所有人都会老,生命总要走出时间的。
生命的离去不是消亡,而是走出时间。
你爱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出时间,但他的爱,会永恒地守护在你身边,守护在这个浩瀚的宇宙里。
这一期十个个案的议题分别是:
1、恐惧父母将会死:被遗忘的童年创伤
2、女儿抑郁:原生家庭继承的焦虑害怕
3、想要自杀,和母亲一辈子不沟通
4、母腹恐惧与重生
5、存在与自由
6、(未报个案)
7、放手儿子,妈妈的自我价值感何去何从?
8、没有妈妈控制我的时候,我才能呼吸
9、伴侣之间的沟通
10、自杀的至亲,留给我的十年之殇 没想到写小花的个案已经这么多字数,本文将分为上下两篇。下篇将会重点写第10个个案,尽量在国庆节结束前发出。第10个个案真的,我当时在现场要哭瞎了,也已经获得了案主授权。谢谢我的同修们,你们的信任和支持对我真的很重要。每天结束工作坊后,我把一些收获发在工作坊群里,同修们都给我特别多的回应和鼓励,谢谢你们喜欢我的文字。谢谢两位案主的信任,我一说想要在公众号写写你的故事,都很干脆就同意了。谢谢你愿意把这么深邃的感情与自我议题分享出来,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P.S. 对工作坊感兴趣的朋友加我的微信psycho-limeyan,申请好友记得备注【工作坊】。公众号后台私信有48小时的时限,超过时间我就无法回复了,不是故意不回的,有时候是真回复不了抱歉呀。
咨询考研请加QQ569511463
予砚·读书·生活
being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