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骷髅岛》:一种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以及由此引发的对(de)anthropocentric的思考
初二和姐妹在放映厅里打发时间,刚好看了一会儿这部电影,当时就决定回来后要把这部片子从头到尾看完,再写两句影评。
一直以来,我对这种科幻题材的大制作影片都不太感冒,总是刻板地认为这类影片除了格式化的故事架构,便是单一且庸俗的英雄主义的主题(很多时候还用“爱情”来稍加调味),以及对细节粗糙地处理,这一切对应的结果便是:很难将作为叙事艺术的"故事",其“真理”——复杂性,呈现出来。
当然,以上也都是我对大制作科幻电影的刻板印象而已,但观看这部片子时,给我的感受却大有不同。这或许并非仅仅是来自作品本身的,反而与我自身观看视角的改变密切相关。在放映厅里观看时,我一边看,一边惊讶于自己竟自然地选择了从人类学反思的视角来观看,这大概是受我的“人类学”朋友这几年给我的影响吧。每次说起人类学,她总会特别感慨地说:“是啊,人类学最开始是以殖民的视角进入的,但现在真的在努力地去殖民化。”
1. 殖民主义(colonialism)与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
在电影里,为了搜索队友甘冒一切风险的Packard队长,他所代表的很明显是殖民者的认知形态,这种认知形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Packard队长作为谴责的对象,事实上,这个人物也有很多值得赞美的地方,比如说为了“伙伴”(company)选择勇敢与牺牲。也就是当我们在说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时候,也要看到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把人类当作宇宙中最重要的实体”(considering human beings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ntity of the universe)这一层意思外,还要看到这个词汇的另一层意思,即:以人类的经验与价值观来理解世界(interpreting or regarding the world in terms of human values and experiences)。
就第一层意思,其中有太明确的高低优劣之分,在我们如今的社会语境里,显然是贬义多一点;而第二层意思呢,我认为,“以人类的经验与价值观来理解世界”只能算做是一个对客观事实(fact)的陈述,而非一种带有褒贬色彩的看法(opinion)。尽管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视野,但Packard队长为了“伙伴”(company),不畏惧死亡,选择与野兽斗争,这难道不是一种很高贵的人的品质吗?假设是我们处于他的境遇,哪怕只是处在人类之间的战争中,又有多少人能为了“伙伴”(company)的生命,有勇气面对死亡?作为观众,我们不能因“叙事”(narrate)所赋予的上帝视角,和在岛上待了N多年的二战老兵Mark一样,将Packard队长视作idiot、nuts。
在这里,也许你会反驳我说,勇敢或牺牲,可能只是我们人类自以为的一种“高贵的”品质,与此类似的其他的“美好的”词汇,也都是被文明文化了的(be cultured by civilization)。但这又能怎样呢?所谓“人类中心主义”的第二层含义,即“以人类的经验与价值观来理解世界”,说的不也是如此吗?我们,人类,humanbeing,必然受制于我们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历史经验,但正是我们从古至今,在经验层面地不断累积与反思,才有了现在的生活。这似乎是在“危言耸听”,但随便翻开哪本历史书,在进入资本主义之前,我们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多么的低下啊,平民阶层、奴隶阶层以及女性,怎么可能有机会读书认字?那个时代是没有麦当劳,也没有星巴克的。
当然,如果我们只把资本主义带来的物质丰富视为理应如此,以及从不反思资本主义的问题,就很容易陷入到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第一层含义,即“把人类当作宇宙中最重要的实体”的殖民主义(colonialism)意味的狭隘中。当然,另一方面还要谨慎考虑并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提到殖民主义(colonialism)采用了“狭隘”这一贬义词,依然是在我们当前的认识语境中进行的判断。对于大航海时代的人而言,他们自己本身并没有“殖民主义”一词,对于17、18世纪的传教士而言,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前往世界各地,在他们的认识观念中,其行为也并非是对另一种文化的压迫。相反的,“殖民”也好,“文化”(culturing)也好,这些都是后来反思得到的认识。
2. 从人类学的去殖民(de-colonizing)到去人类中心主义(de-anthropocentric)的视角
这种反思,就与人类学里提到的去殖民化(de-colonizing)的认识视角密切相关。但严谨地说,《金刚:骷髅岛》这部电影与人类学这门学科并不完全相关,因为狭义的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还是“人类”,尽管人类学研究的范围包括了人类的不同种族、部落、文明之间的各类问题,甚至最早的人类学是从研究“野蛮人”开始的,但其研究的范畴依然是“人类”(humanbeing)。不过,考虑到人类学这门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去殖民”(de-colonizing)的过程,即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再将主体(即研究对象的参照系),即主流的西方文明默认为“文明”、“优等”、“先进”;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不再将研究对象,视为“野蛮”、“劣等”、“落后”,我们还是可以将这种对“以我为主、蔑视‘他者’”消解的视角,拓展到电影里人类(humanbeing)与非人类(nonhumanbeing)的关系的范畴中去使用,但在这里,我使用了去人类中心主义(de-anthropocentric)这个词。
如果按照这个视角(perspective)再重新审视这部电影,我们就可以看到对人与非人类之间关系的反思了。我们真的已经很文明了吗?我们真的已经很了不起了吗?我们真的能够主宰一切非人类吗?在骷髅岛上,面对巨兽时,人类自以为很了不起的热兵器,依然毫无作用。我不禁想到前两年我们开会,有学者就在讲热兵器和核武器的威胁,会场的听众无不“醍醐灌顶”,但说到底,这所谓的“威胁”或许也只是针对我们这群渺小的人类吧。仔细想想,热兵器甚至杀不死一只蚂蚁,更杀不死弥漫在全球的新冠病毒!另外一个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是,二战老兵Mark听到人类登月,讽刺道,人类已经丢脸丢到月球去了。是啊,人类都丢脸丢到月球去了!
当然,如果退回到“人类学”的范畴,在电影里,面对骷髅岛的“野蛮人”,这些来自现代世界的“文明人”也并不显得更“文明”。这段时间我所接触的很多东西,都告诉我,我们真的很不“现代”,我们也很不“文明”;相反,我们很“野蛮”,我们很“无知”。上文中,在解释人类中心主义的第二个意思时,我特意说了要事实(fact)与意见(opinion)的两个层面进行区分,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是无法做到对这两个层面的区分,误把事实(fact)当成意见(opinion),无法形成有效的讨论,甚至产生“暴力”;或是把意见(opinion)当成事实(fact),人云亦云,离真理越来越远。
时间太晚了,懒得继续写了,用很久以前念姐反问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吧,她说,恐龙灭绝难道真的是因为自然灾害吗?
恐龙灭绝难道真的是因为自然灾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