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感
二零壹零年有一段时间在外面补课,补课的地方很繁华,我常常在结束后不想回家,沿着路边走,逛几家喜欢的书店,从那时候开始买打口碟,不过那时候还不知道每张卖十块钱的CD被人叫做打口碟。后面零花钱用来买很多零食和谈恋爱,投资爱好就变得越来越奢侈,停止补课后,那条路也渐渐不去了,直到我收到一台ipod,老旧的CD机也就彻底退役了。我把买来的打口碟倒入到电脑里,有时候质量太差,曲子的名字甚至都是乱码,只好对着全都是外文的歌词本自己打进去,还特意从网上下载好看的图片作为封面,有时候运气好,也能找到本来就是某张碟封面的图片。
听小飞机场也是那个时候,最初是在豆瓣电台偶然滑到,寂寞的星期五这一张,那时候循环听了好多好多遍,非常着迷,能上网后立刻就下载了其他的几张,反复地听,找到歌词之后对照着听,逐渐了解到原来在香港有一群青年,在自己家里做音乐,学习法语,朗读诗歌,甚至几个朋友做了自己的厂牌,白天做日复一日的打工仔,晚上就凑在一起,写一些或是抨击资本家,或是描述日常爱侣之间发生的小事的歌,甚至也有一首是写朋友结婚,非常日常,又非常亲切。
我那时候总想着,我长大后也要有这么一群朋友,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在一起痛斥生活,又为各自的改变而开心。
不过我长大后才明白,人其实是很孤独的,群居而又离群索居,思索的事越多,越是无法开口,越无法开口,就越无法获得认同,就越寂寞。于是我也不知不觉到了那时他们的年岁,才发现自己过的生活,和所有痛苦的年轻人没有不同,那些被写在歌里或者诗里的,浪漫又幽默的故事,全部都是有关于生活本身的无能为力,难怪人们总要说,世俗的故事才最打动人心。
来自 豆瓣App
-
知可不可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24 19: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