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明白杜丽娘为什么死
我以前不明白,为什么杜丽娘去游了一次后花园,发一番“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感慨,做了一个春梦,然后就郁郁而终了!少女怀春我可以理解,可是竟然为一个梦中人害相思病而死,这太矫情了吧? 当时的我无论如何都不理解,因此一直不喜欢《牡丹亭》,因为实在找不到共鸣的点。后来看了一些记录明清女性命运的一些书,看得我胆战心惊!这是人过的生活吗?我这才明白,杜丽娘不是死于相思病这么简单。考虑到她的年纪,正是一个人最朝气蓬勃、生命力最勃发、对未来最充满憧憬的年纪,然而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人生有什么可能性?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进入另一个牢笼(杜丽娘长那么大,连自己家的后花园都没有去过)。无论你多么漂亮,有怎样的才华,你的生命都无法绽放,“都付这断壁残垣”。 假如我在她那个年纪,发现自己一辈子都只能生活在监狱中,即便一辈子锦衣玉食,我想我大概也不想活了。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盼头? 人活着的最大动力是什么?是希望!是期盼!是可能性!人,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意识的物种,最重要的是拥有对自己生命的主动权。否则,即便终生锦衣玉食,都无异行尸走肉。因此,杜丽娘不是死于“相思病”,而是死于对自由的绝望。 难怪《牡丹亭》一出,在当时引起那么大反响,尤其在年轻女性中间。杜丽娘郁郁而终前的无望生活她们感同身受,而杜丽娘后来凭“鬼”的身份终于可以主动去追求个人幸福,多少给了这些无望的女性一些心理代偿。 毕竟还是受时代限制,杜丽娘即便化作了鬼,能为自己争取到的也只是一个如意郎君。虽然这样,相比同时代的其他女性,她已经幸福太多了。(联系《浮生六记》中的芸娘,她即便遭受了那样坎坷的人生,也认为自己是有福的,因为她也是嫁了一个爱她的人。)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样的人生毕竟还是苍白的,这样的生命依然是没有完全绽放的。但是对那个年代的女性来说,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幸运了。想到这一点,不由我感慨得想流泪。如果要我说这世界上最大的恶是什么,我会说是对人的奴役与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