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五月渡泸,深入西南(宜宾篇)
结束泸州之行后,便匆匆赶往下一站宜宾。 沿长江逆流而上,便是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的宜宾。以宜宾为分界,上游是金沙江和岷江,下游才真正称作长江。 车近宜宾后,临时决定去40公里开外的云南水富看一眼。水富位于川滇交界处,也是云南省唯一通向长江的港口。上世纪70年代,川滇两省互换了部分土地,四川获得了今攀枝花市部分地区,而云南省则获得了水富港。

5月初的滇东北,显得略有些炎热。漫步在金沙江两岸,颇有种“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感觉。

金沙江上的第一座大坝——向家坝,由此向上,金沙江从四川盆地转入横断山区,在大凉山深处蜿蜒。由于向家坝没有船闸,长江航运在此只能戛然而止。

回到宜宾这座三江两山包裹的城市。岷江从西北而来,金沙江从西南而来,汇合后成为长江,向东北流去。白塔山在两江交汇处的北岸,正对着合江门的位置;翠屏真武二山在两江交汇形成的半岛中部。 真武山古建筑群位于城西北的真武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至清中叶形成以道教宫观为主,融道、释、儒三教文化为一体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明万历元年(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征讨都掌人时,托词真武祖师助其师,乃在山上增建真武祠,后又续建不少庙宇。且由山脚至山顶修建石级,仿泰山分立中石坊三座名门天门、二天门、三天门。至清代共有建筑20余处,号称“川南道教名山”。今尚存古建筑有地姆宫、文昌宫等8处 。

三府宫是古真武山道观八宫之一,因奉祀天、地、水三官而得名


正中间的玄祖殿,殿内供奉的是真武大帝

灵宫殿分为三楼层叠而上,分别是灵宫殿、藏经阁、望江楼。 有句俗话:上山不上山,先拜王灵官。因为他最擅长辩识真伪善恶,所以很受人们的尊重。


真武山上有一个杨戬洞,洞外守着二郎神身边的座下神兽


文昌宫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民间称为文曲星,主文运



“意在山水间”

从真武山拾级而下,便回到了宜宾老城区。 大观楼位于宜宾中区西街口,又名谯楼(古时筑于城门上用以燎望的楼),是宜宾市的标志性建筑。在二楼东檐端,挂有“大观楼”三字匾额,每字见方1.5米,酣畅淋漓,挺拔雄健,是乾隆年间知府托隆的幕僚冀宣明所书,并由叙府内城居士严亚丁於清朝乾隆年间撰写相关碑文记载。

据说当年冀宣明在书写“大观楼”三字时,先写“大”和“楼”二字,“观”字最后写,但写到最后一笔时,冀宣明感到腕力不足,遂用脚尖踢了一下笔托,才得以完成了观字。但由于用力过猛,墨水溅起,将站在一旁观看的的知府托隆的衣服弄脏。托隆很不高兴,幸好冀宣明机警,在最后题下款时,未写自己的名字而写上了“长白托隆题”。这下托隆才转怒为喜,所以至今匾上未见冀宣明书的字样。由于大观楼声名远播,托隆也就把冀宣明举荐为官。

宜宾钟楼,俗称“钟鼓楼”,位于宜宾城区中山街中山广场。由民国时期宜宾规模最大的民族工商业企业宝元通公司捐资修建,于民国二十七年八月(1938年8月)建成。钟楼高29.8米,结构严密、风格别致,是独具宜宾地方特色兼具西式风格的建筑物。曾有“云南鸡足山,离天三尺三;宜宾钟鼓楼,半截天里头”的民谣。钟楼的修建不仅结束了宜宾从清代以来的击鼓报时方法,更以其简洁、雄壮的造型成为宜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水东门,歇山式仿古城楼建筑,落成时间是1997年6月,为一民营企业按照城市规划、建成后取得15年经营权的条件所建。楼额上金碧辉煌的“水东门”三字,由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所题写。

穿过水东门向下,便是长江的重要支流岷江了。 历史上,岷江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明代徐霞客通过实地踏查得出:金沙江一支才是长江正源。岷江有东西二源:东源出自高程3727米的弓杠岭;西源出自高程4610米的朗架岭,一般以东源为正源,两源汇合于虹桥关上游川主寺后,自北向南流经茂汶、汶川、都江堰市;穿过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再经青神、乐山、犍为;于宜宾注入长江。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最重要的水资源,历史上岷江以都江堰为代表的灌溉工程造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宜宾“百二河山”坊坐落于宜宾城区顺河街,临近岷江。该坊坐北朝南,建于明崇祯戊寅年(1638年),古坊高7.2米,宽7.62米,平顶,四柱三门,檐下三层斗拱,造型古朴,距今已有379年的历史,是宜宾市区目前仅存的一座明代古石坊。

在金沙江、岷江、长江之畔的宜宾市的合江门,又称长江之首的“三江口”。每到中秋之夜,登上“双月楼”眺望,三江吻合处平静无波,流沙雪白,明月当空,江中双月辉映,一明一暗,真乃天下奇观。界上罕见的水月奇观。此处是宜宾的一大型码头,可通重庆、乐山、云南等地,也是金沙江、岷江、长江的汇合处,岷江与金沙江在此结束其历史使命,将其托付于长江 ,从此处开始金沙江才改名为长江。所以宜宾又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此处风光独特,对面就是宜宾白塔。


合江门的“万里长江微缩景观”雕塑

站在金沙江大桥上远眺白塔,万里长江由此开始向大海奔流而去。



宜宾燃面,是四川省宜宾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名小吃之一。原名叙府燃面,旧称油条面,因其油重无水,点火即燃,故名燃面。燃面小吃选用当地优质水面条为主料,以宜宾碎米芽菜、小磨麻油、鲜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条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葱、豌豆尖或菠菜叶等辅料,将面煮熟,捞起甩干,去除碱味,再按传统工艺加油佐料即成。因为燃面是素面,改革开放以后燃面家族又多了一些新成员:例如荤燃面、燃汤面等等。古老的燃面又带给喜好它的宜宾人民更多的味觉盛宴。


结束晚餐后,便匆匆赶往下一站自贡。


北宋诗人黄庭坚居戎州时于此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

-
ne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17 09: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