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 武宁打鼓歌 宜昌薅草锣鼓 五峰山土家族薅草锣鼓 兴山薅草锣鼓 宣恩薅草锣鼓 长阳山歌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



武宁打鼓歌 ,江西省武宁县传统音乐,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系湖北薅草歌传入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音乐形式,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表现手法多样,其中常见生动的比喻, 大胆的夸张, 灵活多变的衬字,每段歌词结尾的处理往往出人意料,韵味无穷。2008年由江西省武宁县申报, 武宁打鼓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宜昌薅草锣鼓,源于清朝同治年间,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有上古楚歌的遗风。



五峰山土家族薅草锣鼓,流传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族聚居村寨,有十几个唱腔和曲牌,结构完整,艺人们通常遵循 " 早晨唱花名, 中午唱古人, 晚上唱交情 “ 的规律演唱。

兴山薅草锣鼓,分布于湖北省兴山县各乡镇,主要在苞谷田薅草, 水稻田除草, 开荒种地, 修水库等集体劳动时演唱,曲牌十分丰富,有七八十种之多。

湖北宣恩,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宣恩薅草锣鼓,内容包括历史传说歌, 长篇叙事歌, 生活风情歌, 儿歌等类型,题材丰富,涉及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

长阳山歌,也称 “ 锣鼓歌 ”,分布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十一个乡镇,以土家族聚居区最盛行,是人们在田间劳动时唱的歌,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的 “ 蛮歌巴舞 ”, “ 下里巴人曲 ”。高亢嘹亮,自由奔放,散发出浓郁的山野气息。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主要流传在四川省宣汉县的五十五个乡镇几周边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巴人从渔猎到农耕的过渡时期。
以上,于200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编号II—27)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