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最好的朋友越走越远的时懂得了什么?
查看话题 >岁月如歌 | 生死之交不知罕有,到我变节了,已经足够
很久以前,我笑着说一定要写篇我们的相识。然后迟迟没有动笔。
很久以后,也未曾想过,这篇过往,已是终章。
首先,我写出来,不是为了比较谁更挫败,谁的不舒服更多。你的善良与你的好,我不会否定,在今后也是如此。
只是彼此对情感信号的接收出了很多问题,我没法若无其事。更不想让自己成为朋友的困扰源,所以选择在中途离开,感谢包容。
其次,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并不会只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那些不舒服的时刻实际在千万个时刻和无数个不同的人身上,发生过很多很多次。
想对每一位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说,不舒服发生的第一次,最好就是最后一次,坦率地说出来,不要像我一样藏着掖着,到最后无法收场。
别看都是些无足轻重的小事,最终都可能摧毁了宝贵的感情。
和这位朋友的相识好像是缘于豆瓣,和另一位我们都很喜欢的影评作者的牵线,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2012年或者2013年吧,但好像是2012年,因为那一年是我第一次去北京。我们还没有相识。
既缘于共同的兴趣,也源于有些人在生命中就是会相识的必然。
当年我是个对网络交友会有戒备心的人,一来实际的性格内敛、被动还社恐,二来社交平台对我来说是个新生事物,来豆瓣是为了学习和写作,交友这件事没想过,身边挚友不多,但都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和依赖感。
我已经反复强调了,我不喜欢线上聊天,不会定向对谁说,仅仅是自己不喜欢这样的方式。所以对有意向发展的朋友,我会想要见见面。那一年微信好像刚刚兴起,我们应该是先互相加了对方微信,有时候点点赞,分享彼此的生活。
第一次看到她照片,觉得是很阳光的人,在她的生活里,万物可爱。后来我们约定,如果到了彼此的城市,一定要告诉对方,让我们互相招待彼此。那时我深信不疑,这是网络的力量和善意。让原本不知道是否会认识的彼此认识,走过天南海北的距离,让感情链接。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南京,上班的时候,感觉很期待、很兴奋,我请她在一家电影主题餐厅吃饭,下班后,我第一次见到她,很开心,因为有共同的兴趣,一起聊天、自拍,感谢相识,一晚上不知不觉就过完了。
她在我看来,是个体贴的人。因为她说这家餐厅很贵,一般请网友吃饭,怎么会选这么贵的餐厅,她很感激。
我当时一个月的薪水好像只有1500元左右吧,请她去的餐厅确实有点吃力,但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只觉得喜欢电影的她或许会喜欢这里,我不会以餐厅的价格来考虑朋友的价值感,因为人和感情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只希望难得来一趟,一定要喜欢呀。
后来她特别不好意思,坚持要在离开南京之前请我吃一顿饭,我们去吃了南京大牌档,依依惜别,约定下回见。
就像所有感情发生的阶段,可惜人生啊,不可能只若初见。
人与人随着交往的深入,一定会有落差的。其实落差没有什么,双方如何处理落差,会决定很多事的走向。
接着我们有点时间没有见面,在此期间,我们很少在线上联系,好像会在新年和生日的时候互相问候,这些细节我记不太清了,因为我对这些事没有那么在意,必须承认,我就是个没什么仪式感的人,总觉得很多需要特别提醒自己说出口的话,到真正去说出来,太刻意以及费力了……
不过时至今日我开始感受到,不会有感情天然的亲近,人与人真正的联结,都是发生在不起眼的时候。真诚用心但不过于用力。
2014年,我去北京探望一个朋友,秋天的北京很美,我们一起去看了银杏,一起拍照,她请我去吃饭,问我想吃什么,我们一起和别的朋友唱歌,玩得不亦乐乎,也一起畅想了更多美好的事。
也就是在这一年,她跟我说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我至今感谢这份信任,感谢一个人愿意去和另一个人分享谁都会有的艰难、挣扎和选择,从而踏入对方内心深处的宇宙。
但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她,我真正的看法,这是我做的不对的地方,并且我一直没有为此做出过正面的挽救,长期陷入了自己的一份为了朋友的自我感动里。
对于朋友的选择,我喜欢保持距离,我可以不认同,但是出于心疼朋友,珍惜朋友,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不做过多评价和干涉,支持对方,这是我的态度。再然后,我习惯于用对方感受替代自己的感受,这就导致了我说的话可能是在迎合对方,而不是在探讨事情。
2014年在北京分别后,联系变多,主要是线上聊天,几乎每天吧,就有了我至今最惧怕的两样事,“微信聊天记录”和“长语音”。
有一天晚上我在加班,年终的财务工作,非常忙碌,我在做资产负债表,手机响个不停,我扫了一眼,四十多张聊天截图,那一刻我有点窒息,后来我就继续加班了,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力所能及地分析、支持、鼓励。
对方没有让我秒回,但秒回成为了我自己给自己的压力。
因为我如果不回,我就不敢在微信露面,但我现在想想,我做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这是我的问题,我没有郑重地告诉她,确实是我的不对。
2015年的春节,我们见了一面,褪去了昔日的愉快,因为她经历了压力非常大的一件事,我无所适从,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我是真不会安慰人,因为在友情里,我向来是问题更多的那个。
我劝她不要不开心,甚至把压在自己心里的大石头搬出来了,告诉她除了生死之外,不是多么大不了的事情,劝她一定要好好爱自己,不要为了别人这么伤害自己,不值得。
再后来我突然就崩溃了,年初几记不得了,在悠仙美地,泣不成声,而据说在农历新年里哭,是很不吉利的事,我擦擦眼泪,想到了这句话。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吃宵夜,可是气氛始终很糟糕。
或许我最最后悔的就是,没有在第一时间说真话,“我不感兴趣,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好”,但实际的我呢,一直在考虑她的不容易,我想支持她,我会想对着冷冰冰的手机,打着一段段话,这些为她着想的话,在后来的时刻很讽刺,虽然不是虚情假意,但我越来越拘束,这就导致了我的矛盾,走不下去的时候,我都恨不得有时光机,否则也不会有今天。
记得到了2015年的3月吧,我终于忍不住发了一通微信,言辞有很强烈起伏的情绪,一方面工作忙碌让我心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我已经没有能力去深度参与朋友的生活了。她报以歉意,希望能将天天联系变成一周联系两三次,我没有再说什么,就想好吧。也许我的陪伴真的很重要。
但那也是我最需要支持的时刻,是喜欢渣男泥足深陷的时候,是工作压力很大看不到出路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而我觉得友情不应如此的理由是,人与人必须要相互支持。
可是我一聊自己的心情,很快就被引向了她的事情里,我们聊着聊着,她不见了没关系,我不见了,就是不开心。可是对话的开始和结束,都是自由的吧。那时候我们好像同时还在用QQ,每天都被朋友的生活云包围着,我的无力感和抑郁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我真的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并且我可以说,自己多不舒服,都没有向别的朋友说过谁一句坏话。后来那一年就这样反复。
如果暗自拉锯成了朋友之间的状态,那未来某天,可能早已标好了“再见”的刻度。
有一次她打电话给我,我没有接到,她说自己很难受,需要马上联系我,为了不在办公室和楼道里接电话,我拿着手机站在寒风中接了40多分钟电话,直到右手冻得通红。
2016年春节,她为我在上海庆祝生日,我觉得这是好机会。一个让我们彼此深度对话的好机会,在欢乐谷玩的还是很开心的,也聊了一些,但并不触及真心和自觉,我还有客气的因素在,回味起来,也可能有我的偏见,同时,我想通了一件事,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不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
我也会想,当我只身在北京漂泊无依的时候,能有她陪着我就好了,可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那个不能被看见的人。我也想倾吐,而不是只有倾听。
聊天记录和语音依然有,但我不会特别反感了,因为我很少会像刚开始那样,小心翼翼仔细看,然后想好了再说。
我们都很喜欢台湾,那一年,我看长荣的机票很便宜,想邀请她一起去台北跨年,但因为时间尚早,才六月中旬,她时间无法确定,最终没有成行。
2017年春节,她和朋友一起来南京玩,见面不愉快,2017年九月,她来南京出差,见面也不愉快,再后来我去北京出差,在杭州碰面,不愉快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琐碎,我越来越连交流的欲望都没有了。
后来矛盾集中在线上和线下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为什么不给她的朋友圈点赞、我不发我们见面的朋友圈就是有不开心,我姨妈来不想在冬天的秦淮河边吹冷风是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让我不开心,我出差时姨妈来想早点回酒店休息也是有不开心,我发朋友圈发豆瓣广播是不是在cue她,再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早在很久之前,她就一直找我们共同的朋友诉苦…而我还蒙在鼓里,选择自己反思,焦点永远都是我又做了什么让她不舒服。我要改一改。我要注意点。后来就是我对着朋友圈欲言又止,我心想还是别发了,免得引起误会。
可是转念一想,这种自我审视,有意义吗?对关系的改善毫无作用。
当感情关系里只剩下解释,那情分很可能就是负担了。
2018年,我们都经历了一些很不好的事情,开始疏远,因为有件事,没有及时安慰她,回复还很敷衍,她都要吃速效救心丸了,我还在发朋友圈。
到后来我7月17日左脚骨折,我躺在病床上还在操着心,为了她的事,思忖着怎么说。但她跟我说的话,让我再也过不了自己内心那关了。那是我在心里对她说的,最后一次为你查暑假的火车票吧。时间原因,没有碰面。
而在之前,她让我代订往返南京的车票,我觉得车票改来改去,很麻烦,刷不到靠窗的车票就刷不到,改签也麻烦,她倒反问我,买车票很麻烦吗,丝毫都没有想过,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吧,感觉没有被平等地对待和尊重过,是我很介意的事情。顾虑朋友的感受,不是目标和任务,是自己真心想注意到的,才是尊重。
一个人的在乎和爱,应该是一段关系前进的动力,不应是对另一人的压力。
但我不希望美好灰飞烟灭,那还是保留一些努力吧。
同年她来南京,我去了汕头,年末我去北京出差,回味起来,这是许久碰面都没有过的轻松,不是我们变了,是有些感情就是回不去了。但放下芥蒂,双方还肯向前走,就是好事。
这两年也没什么发生大事吧,我以为,有很久都没再见面,有些伤感情的话我也如实告诉她了,欣慰的是,说出来反倒也没什么了。
2020年10月底,我们又在南京碰面了,不是挺开心的吗?我也觉得。
但是辗转之下,我才知道,她说我一回到线上就开始冷淡了,我也不知道要怎么表现感情了,另外为什么不和我当面说,非要找另一位朋友诉苦,是借此来施压吗?
想起来,不告而别的时刻发生在每一处间隙里,对最后一次见面的发现,永远是后知后觉的。
从《三十而已》到《拆弹专家》,经过2020年12月底的“分歧”一触即发,我认真思考了一个月,决定就此别过,我也知道,矛盾的根源不是不同意见,是我这个人。
我决定在彼此所有互相关注的社交软件里,双向取关。这就是我最后的回答。
毕竟你屏蔽我的时候,也没有问过我的意见。你可以,我也可以。
你知道吗,我不说一些话,不是因为我把你当朋友,而是,你是我的朋友。
在你说我都是看了你朋友圈之后发的话,就是在针对你,我已经无话可说了。
我到现在才敢告诉你,有段时间至今,我是把你的朋友圈屏蔽的,因为我怕发点什么又是在内涵你,我可以对自己问心无愧地说,我没有。但如果我只是在说一些自己的感受,都是在针对谁,那很抱歉,没有任何时刻需要如此关注或围观哪一位朋友的生活。
我是叮嘱过自己,要在每周拿出一点时间来给你点赞,因为你在意,那我就重视起来。这不是什么大事,所以滑稽可笑的是我。
未来还有很长,我不想发点什么,都让你觉得,我在针对你。
那就只有不看、不来往,才不会有任何不舒服。
我也有委屈的权利。
到最后,我把删微信的机会也留给你。
而在最后一刻,她只看见了她的痛苦,她看不见我的,这回我也如此,只想看见自己的痛苦。
缘于网络的缘分,最终在网络里分道扬镳。
我自己可能就是个内心活动非常敏感的人。但我真的很少体恤自己的不舒服,因为我觉得朋友比自己重要。我有能力为自己排解郁闷,朋友有什么不开心就不好了。
可是有一天我的挚友问我,“难道你的不舒服不重要吗,你不体恤自己,那对别人来说,顾及与否,就更不重要了。”
这句话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那晚我失眠了。没有人天生是观众,谁都可以当自己人生的主角。都有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去自恋和自私,都有退场的自由和告别的自由。
有一天,我也会寸步不让,也会以体察自己的不舒服为先,以自己为中心,哪怕转瞬即逝。
一段关系搞砸了,双方一定都会有各自的局限,互相付出过的真诚的努力,但都不舒服,都心力交瘁,不如放过彼此。
共情不会天然就有,只有在彼此都肯尝试的时候,才可能有。共情的结果不重要啊,重要的是体贴之心。
要到此刻,互相视对方为空气,于我,太残忍了。我必须对自己说一句,我无法做到。
我只想逃跑,因为美好、健康的感情,并不会如此。
为后果承担代价,不问任何人意见,做出自己的选择,肯为对方妥协是一种勇敢,放弃妥协是另一种勇敢。所有言语都是多余,但我依然想说。并写了这篇日记。
我希望在自己的34岁到来之前,从未有过地为了自己,果断一次。
人在一生之中,总有无能为力的时刻。
最后,祝君好,珍重。

范思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横滨看演唱会 (28人喜欢)
- 不能跑跳的日子 (11人喜欢)
- 持续一年的雪季 (16人喜欢)
- 那些成本不高的成长型爱好 (28人喜欢)
- 看他的品格,比纠结“爱不爱”重要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