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果实
2020年,经历过一次永生难忘的做客。
那天正值炎炎夏季,因为工作原因去距离县城大约10公里的山里某户人家做客。
本以为只是山里纯朴的寻常人家,但一走进这户人家的院子,我就惊呆了。
屋前是小溪和农田,屋后是菜园和果树,屋旁种着刚长出来的缸豆,围墙上鲜艳的三角梅在阳光下摇曳。
屋的另一旁,是一个100多平米的后花园,后花园里修了假山,石桥,水池,还修了一个很大的犬舍。
这家的叔叔阿姨当年放弃在沿海城市打工,回到家乡,用多年打工的积蓄在山里修了这栋别墅。别墅周边围上篱笆,种上鲜花,种上蔬菜、水果和粮食。这里离县城车程约二十分钟,逛街、购物、医疗都很便利,谈不上隐居田园,但又实实在在好似很多人向往的田园牧歌。
第一次到叔叔阿姨家做客,只有满满的惊讶和震撼。没想到在这样偏僻的山区,在某个山咔咔的角落里,尽然有如此懂生活的人,在平凡中发现和创造很多美,把生活过得跟诗一样。
阿姨一边陪着我们去她家地里挖土豆,一边跟我们讲她和叔叔当年打工归来,如何选择在这里安家,如何亲手在房前屋后修路,如何在小路旁边围上篱笆,如何亲手种植一盆一盆的三角梅和兰花草。


他们让我想起了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里的津端修一夫妇。
在日本名古屋市近郊新城,有一栋小小的房屋,附带六百多平米的菜园和近一百平米的杂树林,这里就是主人公修一先生和英子女士的家,绿意盎然,犹如居民区中的世外桃源。

津端修一年轻时是个出色的建筑师,梦想着设计建设出理想中的家园。他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建了一栋喜欢的房子,和伴侣英子奶奶深居在林间的这栋小屋里,大半生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他们在这里植树,耕作,院子里有70多种蔬菜,50多种水果。除了种应季的蔬菜,菜园四周还种着樱桃、梅子、柚子等果树,连田埂的间隙都被种上了生姜、鸭儿芹等调味菜。

每到水果采摘丰收的季节,英子奶奶就把它们做成果酱或果脯,寄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亲人。

一年四季,日起日落,每天劳作、收获,日子平淡又美好。
院子里的上百种蔬果,经过英子奶奶的巧手,最终都能变成美味佳肴。烹饪、裁缝、劳作,没有一样能难得到八十七岁的她。
津端修一即便九十岁高龄,除了耕作,修缮家里坏了的物件,还能偶尔拿着设计图纸,和一群年轻的后辈一起沟通建筑设计创作。
他让人羡慕的,不仅仅是拥有田园牧歌式的岁月静好,还有能持续一生的对事业的坚持和热爱。

某人曾跟我说“别看我每天为了生活来回奔波偶尔逢场作戏,我心里也是有诗和远方的”,我想真正的诗与远方应该不是他想去看看的远方的山川、河流与大地,而是他曾梦想的逃离城市里的钢筋水泥,在城郊买一块地,修一栋自己喜欢的平房,房前屋后种上鲜花与枫树。
如果能再栽上点果树,让它们从一根根小树苗慢慢成长,一点一滴,种下的,积累的,都将是人生的财富与果实。以后孩子大了,去去来来,可以吃上点自家种的蔬果,感受自给自足的快乐和平凡生活中的美好。


风吹落了枯叶,枯叶滋养了土壤,土壤帮助果实,缓慢而坚定地生长。所有的答案,都在大自然中。
《人生果实》里有一段对话:
“我们会种下树苗,而非高树,然后让它们随着时间成长。我们每年都能看到它们在成长。”
春花、夏日、秋月、冬雪,万物都在四季更迭中悄然生长,我们也在时光流转中渐渐发现心之所向的地方与生活。
《人生果实》是纪录片不是电影,它没有经过艺术的包装,它所呈现的,就是真真实实的人生,就像我眼前所看见的这户人家的生活一样真实。

什么才是我们理想的生活呢?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确实很难找到一个永远不变的答案。小时候向往着城市里的繁华喧嚣,长大后又在人心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怀念着儿时的田园生活。
我们被裹挟在时代的潮流中,早已被城市里的利欲捆绑禁锢,人生差不多被调成了固定模式,有谁又能轻易地换一种活法呢。能像津端修一夫妇这样从一开始就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并坚持一生的人,怕是寥寥无几吧。
但是,人活着,得有心之所向啊,不然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多么了不起的人,也不一定要创造多大的成就,能忠于内心,做喜欢的事,在经历人生的各个阶段后,在现实生活与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一步一步构建起心中的桃花源,不被生活磨成自己讨厌的那个庸碌的人,就好。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来得及的时候,种下自己的人生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