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从知道开始
盖着蚕丝被,柔软舒适,不由地想到了这丝的由来。中国自古以来养蚕缫丝,用这蚕丝制造衣物,丝绸的衣服、围巾、各种丝绸工艺品,还有如今我们盖的蚕丝被、丝绸四件套等,无不来自那些小小的白白胖胖的小虫体。
大自然真是神奇,蚕、蜘蛛能吐丝,而蚕的丝又被聪明的人类发现并加以利用。但是孩子们对这些传统的技艺还是比较陌生的,“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这本书中就向孩子们讲述了中国养蚕缫丝的发展和演变历史,向孩子们展示了丝织的传统技艺,让孩子们在故事里领悟传统手工艺匠人的智慧和艰辛磨砺,吸取他们的优秀品德,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写给孩子们看的,它的设计和内容从孩子的角度和需求出发。

儿童视角的童趣感
拿到这本书,第一眼被它封面的花窗设计给吸引了。
封面,分外封和内封,外封上有个花窗式的镂空设计。花窗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一种窗户造型,在这里,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营造了略带神秘的透视感。
透过这扇花窗,看到了里面一位妈妈在给蚕添加桑叶,孩子趴在蚕匾边看着匾上的蚕宝宝,带着微笑也带着好感。这幅画是画在书的内封上的,外封和内封这样的设计结合,有了层次感,也让孩子对书中的故事多了几分新奇感。
书中的内容按历史篇、技艺篇、流布篇、人物篇这样四重奏编排。
从带着魔幻色彩的“神奇动物在哪里”开始讲起,蚕就是这位神奇动物,以简练却不失生动的儿童式语言介绍蚕,结合很多孩子都听过的上古神话人物——先蚕嫘祖的故事,探寻桑蚕丝织的历史。

精工细作,对接“天工开物”
明朝宋应星在他的著作《天工开物》的“乃服”篇中就详细记载了“饲蚕之法”,让大家“知丝源之所自”。文中从蚕种写起,详解蚕浴法、蚕的种类、饲养禁忌等,再一直写到结茧、取茧、择茧、造绵、治丝等等,详尽明了。
而在《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中也将种桑、养蚕、缫丝这套流程以生动的语言结合神话、历史故事等完整地讲述给孩子们听,摒弃了《天工开物》文言文的晦涩难懂,让这些对孩子来说原本比较陌生的传统技艺变得亲切又真实。
看到书中的内容,我也不由地觉得十分亲切,因为我们这一带的乡村曾经家家户户都有养蚕的经历。想起小的时候,去摘桑叶,然后给蚕宝宝喂桑叶的情景。“谷雨前后人紧张,养蚕采茶都繁忙。”书中也有一首《养蚕歌》,“一至四月五月天,家家养蚕不得闲。……儿啼女哭顾不得,把蚕当作儿女看。……”真实地再现了养蚕人家在养蚕时节的忙碌情形。

书中在介绍桑蚕丝织技艺的同时,也延伸了许多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感人的故事,让孩子知道了“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养蚕人辛苦忙碌,可是他们的生活却处于社会底层。其中有个故事讲的是有户养蚕人家,没有暖和衣服过冬,那位妈妈发现墙角还有不少蚕茧次品,想来那些好的蚕茧吐出来的丝已经卖给富人家做衣裳去了,而他们自己却挨着冻。这位妈妈觉得这些蚕茧次品丢掉可惜,就把它们收集起来煮过后把茧壳剥下来,再撕成一片片晾干,填充到衣服里面,发现这样既轻薄又能取暖。劳动人民在生活劳作中积累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想起带孩子去丝绸博物馆时看到的展览,现场的工作人员模拟缫丝,孩子看得着了迷。那些细细的丝在灵巧的手中理出了正绪,他们的技艺“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
历史和现代科技知识的结合,传统文化不能丢失
一本《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让孩子知历史,也了解现代技艺的发展。驼铃声声,舟楫相望,丝绸之路的开辟,让各国打破打破藩篱,互通有无,让中国的丝织技艺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让人类文明的交流更辉煌。
传承传统文化,也是传承丰富的劳动智慧和手工艺人契而不舍的革新精神。种桑养蚕缫丝,它们可以是独立的一门技艺,但是它们也可以和其他很多的工艺和技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人物篇:文化传承在民间”中,孩子会看到桑基鱼塘,会知道民间有“扫蚕花地”的歌舞表演等,再一次见证了朴素的民间智慧、本真的人生哲理。

我们希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一直传承下来,并被发扬光大。身为华夏子孙,我们要传承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就从这些书中先知道开始。
Ashle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请让我为你读这本书——《摩天轮》 (1人喜欢)
- 支持原创,鄙视剽窃 (1人喜欢)
- 《小小小小的人间》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