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圣亚纳紫金公寓&魔都3条大马路》






圣亚纳公寓地处25-41号。建于1929年,距离外滩最近的骑楼。
其南面在永安路1弄。永安路原名永安街,别称纸行街。现名为紫金公寓,保存尚好。建筑东部为四层,中间五层,西部七层。骑楼:
一般解释为建筑物一楼临街,部分打通为行人走廊,二楼楼层状如骑在一楼之上。柱子基本为西洋风格高大,气派。廊柱上,装点着欧式不同花冠、花纹,牛腿和雀替也有不同的图案。
骑楼的由来中国古已有之系传统不见天街的变形;也有洋人东来说不适应热带气候,为求凉爽,在洋楼前加盖一层廊房。
令人可惜痛心的是维修一次,破坏一次;再装修一次,再破坏一次。
金陵东路东起中山东二路西至西藏中路,长约1.4公里。
1860年筑,因法领事馆设于此,故称领事馆路,中文译为公馆马路,又称法大马路。
1943年,更名金陵路。
1945年,改名公馆马路。
1946年,改今名。金陵东路/东昌路轮渡口旧称有铜人码头。沿途地标建筑有:
太古轮船公司遗址、
法国驻沪领事馆遗址、
麦兰捕房旧址、
法文书馆旧址、
中法学堂旧址(现光明中学)等雷米洋行旧址、
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
中汇大厦、
《新青年》社门市部旧址、
楔形屋、惟祥里、宝兴里、
约克大楼、
圣亚纳公寓等。
紫金公寓为啥叫圣亚纳公寓呢?
坊间传说圣亚纳为罗马天主教的宗座圣殿。有许多病人和残疾人痊愈的神迹,每年接待大约50万朝圣者。奥地利的安妮也捐赠圣殿数次扩建,以容纳朝圣者。
1658年,一个名为艾蒂安德利萨德的男子捐赠土地给天主教会,于是建立一个小堂。
报道的第一个奇迹发生在圣殿建造期间,一个名叫路易斯吉蒙德的工人患有风湿病。举行奠基仪式后,吉蒙德的疾病痊愈了。随着神迹被再次的报道出来,很快,有许多朝圣者来此朝圣并盼望出现奇迹。
旧文《下雨不愁的法国大马路》
有一条英国领事馆路,就有了北外滩源;有一条法国领事馆路,就有了南外滩源。
1854年法国领事馆路从城外北面迁到路口的外滩,门前的马路取名Consulat,Rue du。
1860年辟筑的领事馆路,东起中山东二路西迄西藏中路。
东段有法领事馆、法使馆、商务参赞办事处和新闻处,向西又有雷米洋行。公馆马路附近有通海实业公司、密晋饭店等金陵东路逐渐成为了法租界第二条商业街,坊间称大马路或法大马路。
1863年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黄浦分局原址,建造了公董局大楼。174号曾经是法租界麦兰总巡捕房老北门巡捕房。
骑楼是金陵路最大的看点。它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是殖民者建造的“廊房”,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上海商业名录》描述,共有163户57个行业。1920年2路有轨电车,在金陵东路外滩右转弯,驶向十六铺终点站。1940年金陵路上有商号已有256户,其中有:百货业、鞋帽业、绸布业、文化用品店、烟酒业、五金电器、银楼银行等等。
1943年更名金陵路,1950年金陵路两侧洋行先后关闭,华商行号开始萎缩。1956年公私合营后,金陵路一条街的商号进行网点合并、调整,淘汰一批香烛等不合时代所需的商店。
解放后金陵路商业街商店仅留下63户,分属14个行业。
法国领事馆金陵东路2号,后来成了金陵中学所在地。
1987年二层洋房拆了,金陵中学被移到了金陵东路4号,原址则被翻建成了光明大厦。
多少年过去,大马路砖瓦已然黯淡。北外滩源也好南外滩源也好,昔日的儿歌和建筑散发着昔日的回忆,温暖在心中。
骑廊骑廊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骑廊。
PS:《华界大马路》
以前上海有3条大马路。
旧英租界大马路为南京路,旧法租界大马路为金陵路,旧华界的大马路就是路外马路了。
外马路,黄浦江边上一条并不太起眼的小马路,路面由黄沙、石子铺就(弹硌路)史料记载为上海最早的弹硌路。为防止夜行者不小心跌入黄浦江,沿江边还设立了铁质护栏,这些护栏解放后还在用。
华界首筑的近代道路,历史久远,由外马路和油车码头街两条道路组成。北起东门路、南至陆家浜路。马路两边,是防汛墙仓库和破旧的石库门或棚户民房。开埠前有60余条街道,大都为石板和泥土路面,路宽仅只有2到3米。
先有老码头,后有上海城。当时的外马路东侧多为轮渡站、客运站、码头,西侧多为仓库或堆栈。
光绪二十二年筑路,路长804丈,宽3丈,石块路面名外马路,亦称大马路。位于十六铺以南与董家渡之间,紧靠黄浦江的路,总长“六百丈”银两“四万两”从动议到完工足足花了10年时间。
光绪三十二年,工程局沿黄浦滩筑路,因靠近江边故命名为外马路,遂将原先的那条路改称为里马路。这条总长“六百丈”左右,估算银两需“四万两”,位于十六铺以南与董家渡之间,紧靠黄浦江的路,从动议到完工足足花了10年时间。
外马路的修筑给码头转运带来了极大便利,一批新码头、新仓库聚集在这里。西方工业建筑的简洁与流畅,外表朴实无华,框架宏伟、硬朗柔弧形边包裹棱角。杜月笙、黄金荣在成为上海滩大佬前,都在这里讨过生活,卢作孚、虞洽卿兴建的五座老仓库。
路筑成以后“沪南之市面由衰而盛、车水马龙”,地价大涨带动了百业的发展,工程局出卖土地获利30万两,除了抵扣筑路费,将剩下的资金用于南市自来水工程的建设,老城厢也象租界一样用上了自来水。
外马路为上海“沙船云集”做出过重大贡献,船到港后沿江的“萝夫”、“扛夫”黑压压的一大片,扛着货,像蚂蚁搬家一样。
王家码头街、新码头街、盐码头街、竹行码头街、万裕码头街、赖义码头街、生义码头街、白渡路、轮船码头、董家渡路等都在这里。
1945年后筑的外马路,北起十六铺,南至国货路,全长3120公尺,宽5.2-27.7公尺,为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灌入式沥青路面,改名为中山南路。
从东门路开始(十六铺码头)到南码头到底有多少码头呢?
东门路的宁绍码头、会馆弄的会馆码头、
老太平弄的老太平码头、杨家渡码头盐码头街、
码头街的大码头、萃丰街的大关桥码头、
白渡路的老白渡码头、毛家园路的洞庭山码头、
吉庆里的万聚码头、码头街的久大码头、
生义路的三北公司码头、竹行码头街的大通公司码头、
万豫码头街的王家码头、公义码头街的公义码头、
公用局总船务处的永盛码头、董家渡路的上海汽船公司码头、
赖义码头街的赖义码头、会馆街的南会馆码头、
徽宁路的徽宁码头、多稼路的新昌码头、
薛家浜路的丰记码头、三角街的油车码头、陆家浜路的南码头,
大达码头、洪片码头、利川码头、三泰码头短短两公里路有28座码头。
薛家浜路一端通向南码头,江边有一个屠宰场原名薛家浜猪羊公作,现在有一个冷库还在。出现地铁、隧道之前,上海人每天要经过码头来往于浦西与浦东之间,很多老人还有记忆:轮船到了码头,摆渡站上铁门一开,等候过江的人、自行车如潮水一样涌向甲板。
董家渡码头做一次徒步旅行是不错的选择,它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名北仓渡,后浦东董姓人氏为方便来往渡客,用一艘能坐23人的双桨船在此来回摆渡,每人每次收费三个铜板,遂改称董家渡。
民国七年税务局将渡口改建为码头,称董家渡码头,有露天仓库与水泥结构的驳岸。
1976年由上海港务局改建,改建后的码头分外码头、内码头。
现在黄浦8.3公里滨江岸线全线贯通以往的码头脱下了神秘的面纱。如果我们意犹未尽可以去外马路348号,上海最早的江海常关大楼看看。
这幢混合结构的3层洋楼始建于1922年,砖混结构略带意大利别墅风格特征。红瓦坡屋顶,南立面巨柱式连续拱券形,3层西式房屋门前一侧围栏上还镶着1922年份的镂空装饰。镇关之宝“江海常关”界碑,被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原先一直埋在那里的。
康熙二十四年,清廷结束了海上自我封闭政策,在沿海设立四大海关。江海关设在上海。
1854年上海地区曾经出现两个“总关”并存的局面。上海县城的江海关改称为江海常关(又称南关、老关、江海大关、江南海关)。
1922年后迁至外马路348号的3层洋楼。新成立的江海北关(或洋关、新关),由外籍税务司负责管辖。
1927年,一座古典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海关大厦矗立起来,这便是如今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13号的海关大楼,这是后话了。
华界的大马路依水傍城,曾是上海的水上门户,承载了百余年前的开埠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