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作品带来的不同感动
查看话题 >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艺术作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创作者的心血,而另一部分则是它本身完成的。
人类的艺术经历许多阶段,产生众多迥异的风格也理所当然,从中世纪宗教艺术到文艺复兴,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现实主义到印象主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现代主义潮流风起云涌,人们的视野似乎一下子开阔了起来,人们的胆子也越发的大了许多,人们有充分的艺术自由去选择表现的对象和手段,许多人甚至公然打出反传统的大旗帜。
自由是在面对不自由情况下有勇气说不的能力。
艺术语言从发展起始就决定了它的繁杂与多变,只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似乎抽象感和概念化被愈发加以夸大扩张,而现代艺术家们的思维好像也越来越活跃,脑子里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念头。当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体系建立之后,许多人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心灵构思的摇篮。更多的人愿意追寻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或梦幻,人们更关注自身的感受(一部分来自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带伴随而来的个人主义的作用)。艺术家们更加愿意喜欢用荒诞离奇的形式和手段来创作,这时候,抽象的艺术语言顺应而生,似乎更适合于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
割距的开始也是资本的源头积累,分裂是另一种的“团结”。
画面中有奇异扭曲的形象;奔放甚至狂野的笔触;冷艳又富有情调的颜色,时而静谧充满诗意,时而激情激荡人心。
当我们冷静下来时,却发现其实在大约20世纪初期的前后,有一股现实主义的复兴潮流,有那么为数不少的艺术家一反当时风行的方式,回归到现实主义,采用具象的艺术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时代洪流中总有那么几颗沙砺,被抛光得闪烁耀眼。难得我们还有一起发光的那些明智的人,那些用着不同武器说话的人,让那些失智只是之士、亡灵回到本源。
然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处在国家民族和社会情境之下,受到影响也是在所难免,往往这些具象的艺术作品又不完全相同于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具象作品,在线条和笔触之中流露出的依旧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冷静关照自然与社会的方式,以及对国家人群和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用以或冷漠或关怀的画面,诉述他们内心的世界。
倘若印象主义的绘画还比较注重直观的视觉现象,相对来说是客观主义的话,那么到了表现主义绘画时期,人们关注的对象从客观世界转向主观世界,艺术家们也就更加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知,视觉观象的描述服务于主观感受的表现。
其实当你以为自己跳出了一个潮流圈子,成为了那个所谓自己的时候,其实只是一个所谓的借口罢了。
艺术家们试图寻找一种合适的绘画语言,来对他们所能理解或无法理解的自然、社会乃至自身的种种生命迹象做出解释和表述,他们试图通过素描或其他艺术手段,来描述可视化世界和内心世界,以此来做一次与心灵的对唔和冥想。至此艺术家们已不再受客体对象形体的束缚,改用各种交错的线条和穿插的形,用或者是极为简略单调的线与空白来说明问题。各种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从来没有像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短短几十年里丰富多变、此起彼伏。艺术家们用各种极致的手段向人们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社会躁动骚乱、人们心头的困惑、国破家散的恐惧和来自对未知世界的变幻莫测的茫然和无助。
极度的颓废、极端的享乐,没有一个时期的艺术会让人感到如此眼花缭乱。可是当人们的艺术手段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不可置信时,其中有一部分艺术家却因此而变得清醒,比任何人都冷静,他们进而意识到:艺术表现的价值在其内涵,而并非在其形式。或许抽象的艺术是适合于表现的艺术,可是当一味追求抽象时,艺术的追求就失去了其追求本身的价值,变得空洞、可笑、毫无意义。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具有一定形体与质量的,正是由于具备了这些,它们才得以以独立的姿态存在于世界,让人一看即知道这个是这个而非他者。
可是,具象的形对于物质的客观存在是有其生命价值的。显然此时的人们更多看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看重人类的内心活动,独特性情。
因此,依照古典传统的那一套形式也是行不通的,表现的对象会流于程式化,僵硬死板,毫无生气。
经典从未存在某个时代
于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具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似乎是一股现实主义复兴的潮流。
这股潮流最兴盛的时期是在20世纪中期左右(主要出现在西欧,并以之为中心向周围蔓延),并由此延续了几十年,直到今天还对各国的艺术教育体系具有深远影响。
从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纵横交错的线条所表现的形体、质感、空间、结构、明暗关系中,足以感悟到他们思考和情绪的留痕,以及时空在运动中无限消耗的轨迹。很多时候,感动我们的不仅是画面所表现的主题,而是绘画本身,在那些幻影似的形式背后所隐藏的生命的奥秘。
在某一程度下,“语言”其实是被局限的一个概念,它原本要比我们想象得更加广泛。
© 本文版权归 GoldenTreasur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