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记录
今天阅完卷,才感觉2020年结束,下午大睡一觉,晚上不觉睡意盎然,一切总那么后知后觉,好赖也不晚。
1.杨本芬《秋园》,看豆瓣2020年度书单推荐买的,断断续续读了三天。一个女人的受难史,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苦难史。语言清浅,全靠情感推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王定国《谁在暗中眨眼睛》,读多了,有点挑剔。最开始感觉像是吴念真,淡淡的说着不痛不痒的别人的故事,到后来多了,也就寡淡无味,多了李碧华的哀怨,无语怨遥夜,勉强读完。
3.余英时的回忆录,读书时在《二十一世纪》连载,突然中断,甚感遗憾,不竟后来出版了,弥补一下。余英时先生的文字功夫一流,娓娓道来的历史,如同近在眼前。很多话不能说,就留着“为己”吧。
4.王定国《那么热,那么冷》,中篇之于中国作家而言,是一个精要的结构,相比于短篇,王定国的中篇实在丰富,足够容纳小情绪,不至于在短片中扩散不开,也不至于在长篇中晕开,淡的没有味。
5.徐则臣《王城如海》,在我读来应该是徐写得最好的长篇。遗憾的是故事似乎没有结束。
6.高《红》,此次下决心读完,还是为其老道的笔法所折服。不过在阅读中始终有些怀疑,其用倒放电影的方式来解读,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意气多了些,影响作为研究的客观性。虽然作者一再强调自己有主观情绪而且一再避免,仍然难逃后见之明。对比阅读刘统的《北上》,感觉有些幼稚,虽然不乏史料,但是对史料的甄别水平有待提升。再虽然有复旦谭其骧为其站台,也终不免有过誉之嫌。
7.双雪涛《飞行家》,春节档电影《刺杀小说家》就出自于这本小说集,18年的时候读过,对《飞行家》和《北方化为乌有》两篇感兴趣,《刺杀》没有get到点,重读,《北方化为乌有》的隐喻色彩感觉比《飞行家》还好,《刺杀》依然没读懂。从双雪涛、班宇到徐则臣、路内,对于75后到85前,很难在他们身上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一个有可能是时代原因,经历的多是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大的历史事件没有经历,如果有,多是双雪涛笔下的下岗大潮,所以在描写历史方面显得笔调不重,当然另一个很可能是一些禁忌的问题,不能谈和不敢谈,虽然笔触时时有所涉猎,但还是点到为止或者只是将其作为一个遥远的背景点缀。所以他们的小说多有轻阅读的感觉,作者时时流露出的布尔乔亚的情绪,也只是情绪而已,很快就被新的情绪替代。作为消遣可以,研究的话,估计终将会被历史湮没。
8.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朴实啊老汉,比起邢的《传》,不知高明多少。由此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陕西作家的长篇创作记,是否已经成为一个特色。
9.废名《论新诗及其他》,很纠结,两个问题,一个是作为讲义的新诗讲稿和作为诗人的废名,在前往往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尤其是对胡适和周作人的推崇,对郭沫若和徐志摩的批评,见出一个人的品性,以及对自己老师或深受老师辈影响的传承根深蒂固,也表现出了北大的名士气。另一个则是作为研究者与作者的冲突,虽然在现代领域这种两栖现象比比皆是,但是废名也许是跨界不好的那类。在评点诗歌时的历史定位缺失,但在从诗人角度去谈创作时往往语出惊人,不乏洞见。
10.《1985:延伸与转折》,重读,还是熟悉的配方,通晓流畅又不失激情与深刻,比起现在的白天学术,不知好太多。
-
豆友195697452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9 01: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