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傲慢与偏见》的影视化改编~
写在前面:
依旧是一份作业罢了,写得挺上心的,就佛系更一下吧。这学期研究《傲慢与偏见》还蛮彻底的,从文学原著到影视化改编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思考吧。
作为一个原著粉外加95版死忠,其实这篇文章主要是骂2005年乔怀特版《傲慢与偏见》电影的,要是接受不了对这部电影的批判就别看这篇文章了,我觉得我写得还挺刻薄的。我个人看到这个IP被拍成这样真的很不高兴。电影里的爱情故事固然是美的,但要说这是《傲慢与偏见》的故事简直让人怀疑这不就是赤裸裸的碰瓷吗??一点都不尊重原著(导演直接说自己没读过)。男主哪里傲慢了?明明就是闷骚又卑微的舔狗+忠犬orz女主倒是从头到尾都是趾高气昂的偏见和不羁,导演还大捧特捧,看看那些逆光大光圈的特写镜头吧,感觉这电影简直就是乔怀特给凯拉奈特利私人写的情书嘛!真受不了。我的几位老师还特喜欢,于是乎本人宁愿冒着得罪老师的风险也想好好理论一番,从影视改编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真的蛮灾难的。
这文章后面还谈到《BJ单身日记》,可能是我自己夹带的私货吧(阿哈哈哈哈哈)。谈到《傲慢与偏见》的改编,这部现代版好像很少人提。而且我一直很想知道这么玛丽苏情节的剧为啥我还挺喜欢的?难道真的只是因为科林费斯的颜吗?写完这篇文章我大概心里也有个答案了。
由于是结课作业,总觉得语言上还是应该文明点,不能直接骂。考虑到老师还挺喜欢的,我这种怂人还是会在骂完后再圆回来夸几句,于是文风越看越觉得简直是阴阳笔法😂我个人写的时候其实也挺纠结的,因为从客观上讲咱还是得承认其出众的影像美学和完成度~但和原作差距太大、内心实在不太能接受😭
----------------------------------------------------------------------------------------------------------------------------------
摘要:1995年BBC版《傲慢与偏见》长期以来被视为这部经典文学名著不可超越的改编巅峰。然而,自新世纪(2000年)以来,影视创作者们依旧乐此不疲地尝试对《傲慢与偏见》进行当代化改编。本文以2005年乔怀特导演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与2001年电影《BJ单身日记》为例,对新世纪后《傲慢与偏见》的影视改编作品的当代性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绪论
《傲慢与偏见》原著为18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一反当时社会兴盛的伤感小说写作笔法,以英国乡村的日常生活为素材讲述几个女孩出嫁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本人对待婚姻和爱情的态度,是欧洲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锋力作。作为经典名著,除了其幽默讽刺的写作手法外,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不向权势低头、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也为其赢得一片赞赏之声,更影响了后来如《简爱》等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
谈及《傲慢与偏见》的影视化改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拍摄的同名电影,此后随着影视工业的不断发展,各个版本的《傲慢与偏见》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直到1995年英国BBC 6集电视迷你剧版《傲慢与偏见》的播出,将这部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推向高潮。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都对95版的影视化改编赞誉有佳,尤其对其原汁原味地还原原著的每一个情节、场景和人物感到满意。尽管95版电视剧似乎已成为难以超越的改编经典,人们对《傲慢与偏见》影视化改编的尝试却从未停止。鉴于有95版珠玉在前,同时为了适应新世纪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口味需求,2000年后《傲慢与偏见》影视化改编更注重导演个人化的注释表达和当代性的思想与审美需求。直接照搬原著的移植式改编已完全没有,纵然是注释式改编也与上世纪小心谨慎的忠于原著有极大不同。比如,05版电影《傲慢与偏见》彻底颠覆原著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将其改为一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电影。和过去相比,新世纪对《傲慢与偏见》影视改编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大量近似式改编作品的涌现,它们大多只保留原著的情节和人设,有的沦为了充满爱情幻想的玛丽苏式电影(如《BJ单身日记》《迷失奥斯汀》《奥斯汀乐园》等),有的则只保留人设在其基础上进行“同人”式的创作和续写(如《彭伯里谋杀案》《傲慢与偏见与僵尸》等)。在其中,如《BJ单身日记》就将时代移到了现代英国,讲述一个女孩和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纷;而《彭伯里谋杀案》则是对小说结束后主角们生活的续写,它大胆抛弃原作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格,改走悬疑暗黑路线,作品在播出后褒贬不一。
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影视作品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改编时代的烙印,体现出当下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本文将以05年乔怀特导演的注释式改编《傲慢与偏见》以及01年的近似式改编《BJ单身日记》为例,详细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在 2000年后的当代化影视改编。
一.05版《傲慢与偏见》
05版《傲慢与偏见》作为新世纪的注释式改编,和一致好评的95版相比是极具争议的存在,主要体现为其完全不尊重历史背景和原著设定进行大量现代化的改编处理。比如,服装和造型摒弃历史真实审美改走现代路线;风格上悖离原著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而改为彻底的浪漫主义;在人物性格中注入大量现代思维,将伊丽莎白塑造成一个彻底的现代女性……虽然不少严谨的学者和原著粉丝都对此表示不满,但不可否认的是05版电影在上映后获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这与其作品中所展现的对现代审美与思想的迎合无不相关。这或许给名著改编带来新的启示:颠覆原著做出当代化的调整未必是一种不好的改编尝试,在影视改编时融入当代化的思考和表达是值得被重视和肯定的。正如德里达在他的解构主义理论中所提及的:“意义总是生成于不断延异、不断比较、类比、规约和永远关联的运动之中。”
(一)风格:用现代化的方式演绎出极致的浪漫主义
1.符合现代审美的服装造型
显然,复刻过去经典版的《傲慢与偏见》并不是导演乔怀特的目的。当这部电影的服装设计师杰奎琳·杜兰在接受采访时,她直言:“我们都意识到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它已经被拍成过电视剧了,而我们希望这部作品能有所不同。”因此,无论是从服装、造型还是人物、行为举止的细节上,我们都能看到导演竭力摆脱95版的影子,为观众呈现一版与众不同的《傲慢与偏见》。服装造型的“独树一帜”是导演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

历史上,高腰帝国范式长裙曾在18世纪的英国风靡一时,这种强调高腰线+大摆裙的服装风格,恐怕在今日人的眼中会过于臃肿。因此,导演决定抛去历史的时代特色,采纳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服化设计。在导演的要求下,设计师杰奎琳降低了腰线,又采用束腰设计,让服装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同时也更贴合演员的身材,让她们穿起来更舒服、更自然。

有豆瓣网友曾专门写文分析05版电影的服化道(为什么说05版《傲慢与偏见》中的女装不靠谱),并破口大骂细数其“罪状”:譬如,片中人物所着服装款式横跨约一个世纪,时代风格混搭且极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裙子更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代款”。而人物的发型妆造更是出格,抛开莉迪亚小姐妹等人超前半个世纪的外国流行发型不说,女主角伊丽莎白总是披头散发的造型在那个年代一如赤身裸体般不体面。的确,乱糟糟、极不讲究的发型和现代款的服饰在许多原著粉丝和历史考究者眼中就是眼中钉肉中刺,但无可否认的是,这却尽最大可能迎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让画面看上去少了时代审美差异造成的违和感。电影到底不是曲高和寡的,“既为通俗艺术、大众文化,它就必须具有通俗艺术和大众文化的基本特性——通俗性、娱乐性和商品性。”不可否认,05版的《傲慢与偏见》虽严重悖离历史和原著,但其加入大量现代化元素的尝试的确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导演在艺术创作上抛弃搞学术的严谨态度,代之以“我行我素”的随意感,不失为“另辟蹊径”的一种风格化表达。

2.浪漫主义的氛围营造
(1)由室内向室外延伸的场景改动,展现乡村自然风光
在奥斯汀的原著小说中,除了伊丽莎白的夏日旅行外,其他的故事大部分都发生在室内的舞厅、茶室内,95版电视剧也完全遵循了这一点。然而,05版电影选择用大量的自然风光代以狭窄的室内,为影片增添独特的美感和浪漫气息。
为了避免大段单调和乏味的对话,导演将5段在小说中极为重要的对谈搬到了室外——将韦翰第一次抨击达西导致伊丽莎白误解从室内搬到乡村的湖边;在柯林斯表白后班奈特先生鼓励伊丽莎白的谈话被搬到了湖边;夏洛特告知伊丽莎白自己的婚讯被改为伊丽莎白在院子中荡秋千时忽然得知;达西的第一次表白被改到雨中的室外屋檐下以及最后两人再度确认心意被改到了清晨室外的小路上。和安静、狭窄的室内相比,室外的环境更多元、也更具有感染力。导演以逆光手法拍摄人物,电影中大量的光影运用为影片增添浪漫色彩。此外,乡村风光的辽阔、自然与和谐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微微吹动的风和婆娑的树影、湖边的波光粼粼和偶然掀起涟漪的飞禽一起构成了一幅幅隽美的油画。

(2)大量原创配乐营造浪漫氛围
05版很好地诠释了电影是一门视听融合的综合艺术。除了在画面上光影的运用,导演还重视了配乐在声音上的情绪晕染。“在定电影音乐基调的时候,达瑞欧·马利安奈利和导演一致认为,应该忠实地参照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风格“,因此,从影片开头第一场戏,我们就听到十分轻柔的钢琴声,配以清晨女主伊丽莎白在稀薄的晨曦中捧着书出场,渲染了岁月静好的文艺气息,以此奠定了全片极具浪漫主义的风格情调。
与95版不同,05版的配乐加重了音乐在情绪色彩上的表达,其并非仅是配合画面完成某些起辅助作用的功能性任务,而是在音乐内部加入创作者自己的情绪表达,引导观众在潜意识中感受人物的情感。比如,95版引用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音乐舞曲,同时配合作品整体现实主义的基调进行配乐创作,但其音乐大多都是基于影视画面进行的,画面与大多数配乐间存在绝对的主次关系;而05版电影的配乐毫不逊色于画面,即使单独听也能听出其中复杂又深邃的情感变化,这无疑加重了电影本身的浪漫色彩。
(3)言情化的细节处理
05版电影的改编明显是偏浪漫的言情化处理的。比如,从情节上看,其主要摘取伊丽莎白的感情线进行刻画,抛去例如卢卡斯爵士、嘉丁纳太太等次要人物,也弱化了简、莉迪亚的情感线。在对伊丽莎白的情感线刻画上,增加了许多她和达西之间的暧昧细节,譬如:在去尼日斐花园看望简回家时,导演用几个特写镜头强调伊丽莎白与达西的肢体触碰;达西在雨中第一次向伊丽莎白表白,尽管被拒绝,两人之间的距离和氛围却十分暧昧,完全是现代言情剧的拍法;结尾的清晨,两个因感情困惑睡不着的人衣衫不整地在旷野相遇,互诉衷肠;夜晚伊丽莎白与达西坐在彭伯里湖边的小船上,彼此诉说甜腻的情话……而在处理柯林斯对伊丽莎白的表白上,则彻底抛弃原著中柯林斯愚蠢自大、无知又阿谀奉承的性格特征,将其塑造成言情剧中被女主看不上的卑微男,拿着小花企图讨好女主的欢心,甚至有些惹人怜爱。这些现代的言情情节既不符合原著本来的人物性格,也不可能在18世纪奥斯汀的世界中出现,但却的确是当代爱情电影常有的类型套路,可以说这样拍也确实满足了观众对于一部爱情片的观影期待。

(二)人物:突出伊丽莎白女主光环,弱化男性人物刻画
1.伊丽莎白:代入现代意识塑造新女性形象
05版电影重点突出了伊丽莎白的女主角地位,并试图以现代化的方式标新立异,将超前进步的现代女性意识植入到古典故事之中。片中,伊丽莎白以一个独立自主甚至在那个时代有些离经叛道的现代新女性形象出现,虽因不符合时代和原著饱受争议,却弥补了原著女主未能彻底反抗男性权威的时代局限性。

首先,从选角上看,凯拉奈特利瘦削而略显中性风,眼神犀利,是现代审美里典型的骨感美人,与传统古典审美中的丰盈柔和美有极大不同、甚至是悖离的,因此从人物造型来看,05版的伊丽莎白注定在人物塑造上会与前作有较大差别。
如果说,原作中的伊丽莎白虽有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和自尊,却依旧不得不臣服在传统男权社会下,以幽默俏皮的讽刺和打趣委婉地回以还击,那么05版的伊丽莎白则完全是以现代女性的思维方式在行事,更加直接,也更具攻击性。比如,在伊丽莎白与达西见面的第一场舞会上,伊丽莎白主动邀请达西跳舞遭到拒绝,因此产生偏见。在原著小说的时代里,必须要由家庭的男性登门拜访才算结交,女士们也因此才能在舞会中经人介绍认识优秀男性。不经介绍的搭话被认为是冒失和不礼貌的,班奈特太太因此催促班奈特先生登门拜访宾利先生,还被奥斯汀借此嘲讽。而在现代的价值观中并不存在女性主动搭讪男性就显得鲁莽冒失的评判标准,因此05版的伊丽莎白也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搭讪,就如同现代女性在聚会上认识男性一般自然放松,这在过去严谨的古装剧中是绝不敢出现的。

虽然这种“冒失”或者说“直接”的现代行事方式出现在古装剧中遭到原著读者的鄙弃,但从改编的“四要素”看,如此改动却直接体现了当代社会较之两百年前更具进步的男女平权思想。在05版的伊丽莎白身上,观众更多看到了现代女性面对男权压迫时勇敢反抗的一面。比如,电影将原著中班奈特先生对晚辈柯林斯的打趣移到伊丽莎白身上,说话人身份的改变立刻让原话变了味,让女主伊丽莎白多了些“反叛”的性格特征。在体现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时,与原著小说中委婉幽默的讽刺相比,05版的伊丽莎白说话更加直接而具有攻击性,虽略显蛮横无理,却体现了敢于直接挑战男性权威的现代进步女性思想,算是对原著在女性意识局限上的弥补和突破。
2.被矮化的男性人物
正如前文所言,05版电影强调了伊丽莎白的女主光环,突出了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和反叛意识,而故事中男性角色的矮化无疑加强了这一表达。
这主要体现在柯林斯和达西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原著中,达西是高贵而傲气的,他看不起伊丽莎白的家人,却又被伊丽莎白深深吸引,他的表白是复杂而矛盾的,既因自己的身份而感到高傲,又因对伊丽莎白的爱慕而不得不屈膝求爱。而在05版电影中,除去在台词上照搬原著外,几乎没有对达西这一心理的展现,反而选择较为扁平的处理方式将达西塑造成腼腆又深情的求爱者,性格较为小说被进一步抹平。而柯林斯更是如前文所说,从自大而势力的滑稽人物变成卑微而古板的追求者。原著中的柯林斯“高高的个儿,望上去很肥胖”,尽显无知、笨拙和势利的性格,而05版的柯林斯在人物造型上则特意显得矮小而瘦弱,成了一个卑微的求爱者。

无一例外,05版电影在对这两个男性人物的改编上,都弱化了他们性格另类的一面,取而代之加强了其作为伊丽莎白追求者的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捧高了伊丽莎白的女主地位,让她更加夺目和耀眼。
二.《BJ单身日记》(2001)
《BJ单身日记》率先开响了新世纪以来英国人对《傲慢与偏见》近似式改编的第一枪,影片讲述了大龄单身女性布里奇琼斯(BJ)在度过多年肥胖又邋遢的生活后,决定在新的一年改掉陋习找到真爱。影片将原著的故事背景移到现代英国,把原本聪慧美丽的伊丽莎白改为邋遢而又一事无成的都市女性BJ,保留了原著中达西和韦翰两个男性人物,以此上演了一场现代都市版的爱情“三角恋”。在制作播出后,影片获得巨大的成功,同时成为英国“玛丽苏”电影的早期经典杰作。不可否认,《BJ单身日记》的近似式改编只是粗浅地取用“傲慢与偏见”的恋爱情节和部分人物设定,沦为一个白日梦般的童话故事,和原作相比少了深度和广度。但其获得的巨大商业价值依旧值得让人肯定,同时改编者意识到,即使是时代跨越极大的经典名著依旧存在现代商业性改编的可能。

(一)“傲慢与偏见”的情节和部分人设的当代性改编
《BJ单身日记》定义为浪漫爱情轻喜剧,仅保留了《傲慢与偏见》中最核心的恋爱情节和两个男性人物人设,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近似式改编。其抛弃了原著中大量反映时代风俗和价值观念等现实主义的情节,如对女子婚恋观的讨论和对各色性格迥异人物的描写,集中在“伊丽莎白”、“达西”和“韦翰”的三角恋情上,在情节上做了更通俗、更娱乐化的处理。
在电影中,BJ和发小达西的第一次见面同样因为达西傲慢的出言不逊造成BJ对他的偏见,BJ暗恋的上司丹尼尔作为达西曾经的熟人趁机借BJ的偏见摸黑达西的人格,加重了BJ对达西的厌恶。而后,达西向BJ表白遭到拒绝,但在BJ的一次工作失误中,达西以德报怨出手相助,同时丹尼尔暴露自己不忠的真面目,达西踏实的陪伴和工作的稳定更是博得BJ的好感,最终丹尼尔退出恋情,BJ和达西成为恋人。从情节和人物关系上看,达西直接继承了原作中“达西先生”的人物和性格,是一个有些高傲却十分深情而靠谱的好男人;丹尼尔则对应着原著中“韦翰”这个花花公子的人设。改动最大的实是以“伊丽莎白”为原型的BJ:原作中的伊丽莎白的美貌仅次于姐姐之下,而作者再三强调的是其聪慧又机灵的头脑。而在改编的电影中,女主人公BJ则一度十分邋遢又有些肥胖,身上一堆改不掉的陋习,做事因不靠谱而常常闹笑话,几乎成了伊丽莎白的反面教材,这也正是改编的电影与原作最大的差距。《傲慢与偏见》的原著作为现实主义的杰作,不仅深深探讨了女性在面对婚姻和爱情时应该如何抉择才能幸福的现实问题,更是强调女性本身应该具有优秀的品格尤其是对知识和眼界的开阔才能吸引优秀的男性。而BJ作为现代都市女性,虽不用学习唱歌弹琴等才艺取悦男性,但在当代也不算出色的女性,反而积攒了许多当代都市女性内心所忧虑的种种缺点,如肥胖、爱抽烟、嗜酒、工作马虎等陋习。尽管不够优秀,尽管常常出丑,依旧能获得如达西般可靠和如丹尼尔般迷人的男人来追求,从本质上说《BJ单身日记》回避了现实问题,为观众营造了一场爱情白日梦。
然而,除了反映现实,电影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造梦”。 从商业角度来说,饱受现实苦恼的观众或许更需要这样一场“浪漫”的解脱,这也是这部电影大获成功的原因。其故事核作为经典“玛丽苏”套路更是为后来者所学习和套用,甚至是同样对《傲慢与偏见》进行近似式改编的作品如《迷失奥斯汀》《奥斯汀乐园》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部电影的“玛丽苏”情结影响。因此,虽然彻底颠覆了原著的深度思想,《BJ单身日记》的改编却依旧是成功的,这也让我们看到一部经典名著有多种不同的解读与侧面可供改编。
(二)鼓励女性在情感关系中独立坚强的主题呈现
虽然《BJ单身日记》对原著《傲慢与偏见》做了极大的颠覆和改编,但这部电影依旧保留了对女性在情感上如何获得的关注。与原作热切地讨论婚姻与爱情、如何吸引更优秀的男性相比,电影更倾向于鼓励女性在面临感情问题时不必焦虑,要更加自尊自爱、努力做自己,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BJ单身日记》受欢迎的重点并不全在梦幻式的玛丽苏剧情,BJ在面临感情受挫后的自我治愈同样深深打动着广大观众的心。在影片开头,单身三十年的BJ内心的孤独和对真爱的渴望展现了现代化都市单身男女心中一种“普遍”的焦虑情绪。当她发现丹尼尔出轨后,她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下定决心成为更好的自己。她开始减肥、找新的工作、将家中书架上《男人想要什么》《如何掳获男性》等书籍换成《如何得到你所要的》《没有男人的生活》,BJ的坚强和乐观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有类似经历的观众,这实际体现的是当代女性不依靠男性也能够独立而幸福的正能量价值观,也是超越原著中依靠嫁给优秀男性才能获得幸福的更进步的现代价值观。
因此,值得改编者注意的是,《BJ单身日记》并非只是靠甜甜的玛丽苏情节获得观众喜爱的 ,电影中细腻地捕捉了当代都市男女在感情上的脆弱情绪,又积极地给出了解决方法和进步向上的价值观,这才是这部电影深受观众欢迎、被认可是成功癌变的原因。而同样近似式改编自《傲慢与偏见》的作品《迷失奥斯汀》则只有玛丽苏的情节,毫无对当代人生活现状的思考与人文关怀,所以是失败的改编作品。
结语
无论是注释式改编的05版《傲慢与偏见》,还是近似式改编的《BJ单身日记》,他与原著相比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然而,他们都是《傲慢与偏见》成功的影视化改编。通过具体分析这两部典型的改编作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新世纪后对《傲慢与偏见》的改编中,如何在原著基础上注入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关注是改编者们关注的重点。05版《傲慢与偏见》肯定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勇敢反叛的积极意义,《BJ单身日记》则鼓励女性在情感关系中要更加独立和坚强,他们都体现了当代创作者对女性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关注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都没有违背奥斯汀创作《傲慢与偏见》的初衷。“改编者的理解和阐释,正是改编作品当代性的体现,是改编作品实现其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必备的条件。”新世纪《傲慢与偏见》的影视化改编,更好地证明了影视改编当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辄归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19 22: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