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读书会 - chap37 跨文化的依恋模式
读书会活动汇总 https://www.douban.com/note/779949295/
书目是这本: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98091/
本书由 @虾米米(https://www.zhihu.com/people/singerteeth) 负责,使用了 DeepL(https://www.deepl.com/translator) 翻译并校对。
第三十七章
跨文化的依恋模式:普遍和背景因素
Judi Mesman Marinus H. van IJzendoorn Abraham Sagi-Schwartz
玛丽-安斯沃斯(1967年)就是在东非的前英国保护国乌干达开始,创立了著名的婴儿-母亲依恋关系的三方分类系统。在1954-1955年进行的短期纵向实地研究中,她在28个婴儿的小样本中发现了三种依恋行为模式。"安全依恋组"的16名婴儿不常哭闹,与母亲在一起时显得特别满足,并把母亲作为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而"不安全依恋组"的7名婴儿则经常哭闹,不仅在被母亲单独留下时哭闹,而且在母亲在场时也哭闹;他们哭闹着要被抱起,被放下时也哭闹,并希望与母亲有持续的身体接触,同时对母亲的存在抱有幻想。一组"无依恋组"的五名婴儿对母亲和其他成人的反应相似,他们对被母亲单独留下并不感到不安,并避免在母亲回来后与母亲互动。从Ainsworth对这些婴儿的详细个案研究中可以推断,在陌生情境程序中(Ainsworth,Blehar,Waters,& Wall,1978),他们会被归为"回避型"。
乌干达的研究不仅为依恋分类的概念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后来被广泛使用的对婴儿信号和通讯的敏感性结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insworth, Bell, & Stayton, 1971, 1974)。Ainsworth描述了似乎并不是温暖区分了不同的依恋分类,因为在乌干达的样本中,几乎所有被观察到的母亲在与婴儿的互动中都表现出了温暖,而是对婴儿的照顾程度,以及母亲作为婴儿的信息提供者的优秀程度。从Ainsworth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两个因素相当于一种模式,即接近和可得性,对婴儿的兴趣,对婴儿需求的感知力,以及对婴儿信号的迅速反应。Ainsworth在乌干达非西方环境下的多个照顾者的工作是她在西方环境下开始复制研究的起点,正如她的巴尔的摩研究中所描述的那样(Ainsworth & Wittig,1969)。因此,乌干达的研究为几十年来关于依恋关系和父母敏感度的作用的研究和理论化提供了所有的在预测依恋质量差异时的主要原料。
Bowlby(1969/1982)认为,婴儿与其保护性照顾者之间依恋关系的形成是进化的结果;"包容性适应性"(Trivers, 1974)被认为是由一种基于伦理逻辑的先天偏向促进的,即依恋同种动物(见Simpson & Belsky, 本卷第5章)。因此,依恋理论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婴儿依恋的普遍性,不管他们的具体文化背景如何。此外,安全的依恋在对人类健康、生存和成功繁殖没有内在威胁的环境中被认为是规范的。在不太偏离"进化适应性环境"(Bowlby, 1969/1982)的情况下,人们认为发展出一种依恋模式是最具适应性的,这种模式允许在遇险时从安全的避风港探索环境。然而,如果一个文化利基是苛刻的,社会经济环境对父母的压力极大,婴儿可能会被父母准备好,发展出例如回避型依恋模式,以应对社会经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回避型依恋模式很可能是规范性的,因为它通过刺激在较早的年龄以较低的投资生育更多后代的定量策略来促进包容性的健康(Simpson & Belsky, 本卷第5章)。同样,在诱发与棘手的战争相关的压力的环境中,抵抗性的依恋模式可能更常见(Belsky,2008)。进化可能没有为人类配备僵化的行为策略,使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Hinde,1982年;辛普森和Belsky,本卷第5章)。根据Hinde(1982)关于条件策略的立场,母亲和婴儿都具备了引出不是一套互动,而是与特定环境要求相适应的广泛的潜在关系。尽管如此,人们可能会问,安全的依恋模式是否是适应一个基本上支持婴儿的社会环境的主要策略,而不安全的策略是否应该被认为是次要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偏离的但由较少的支持性环境引起的适应性模式(Main, 1990)。虽然不安全依恋的出现可能会对包容性健康有利,但其长期代价是:(1)不安全依恋的出现可能会使婴儿的健康受到影响。
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可能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关于依恋的前因后果,一致的回应性照料有望培养安全的依恋关系,这与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观察研究相一致(例如,Harlow,1958;Nelson,Fox,& Zeanah,2014;Van IJzendoorn,Bard,Bakermans- Kranenburg,& Ivan,2009)。即使在啮齿类动物中也发现,早期生活的应激是由父母的关怀和信号的碎片化和不可预测性引发的,这种应激会导致后代持续的情绪功能障碍(Baram等,2012;Meaney,2010)。事实上,父母的敏感度的作用是提供一个安全的基础,使儿童可以在安全的知识中探索,在遇到困扰时,照顾者会在身体上和情感上提供帮助,并会减轻这种困扰(Ainsworth et al., 1974, 1978)。在形成依恋模式的变化中,基因似乎只起了次要的作用(Bakermans- Kranenburg & Van IJzendoorn,本卷第8章)。
可以说,当更广泛的育儿环境允许持续的回应性照料时,对这种回应性照料者的安全依恋的形成最有可能导致适应性发展和包容性健康。同样,在没有强烈偏离进化适应性环境的环境中(Bowlby, 1969/1982),安全依恋有望导致儿童在各个领域的积极结果,因为已经发现依恋安全可以预测更多最佳的人类适应性功能的基本先决条件,如压力调节(Lupien, McEwen, Gunnar, &)。Heim, 2009)、营养状况(Black & Aboud, 2011)和免疫系统功能(Ehrlich, Miller, Jones, & Cassidy, 本卷第9章;Miller, Chen, & Parker, 2011;另见Thompson, 本卷第16章)。
这些普遍性假设已经在北美和欧洲的样本中得到了广泛的检验和证实,但问题是:近半个世纪的跨文化依恋研究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收获?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描述和评估以Ainsworth的乌干达为例的跨文化依恋研究。我们将我们的讨论限制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和欧洲文化以外的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在本卷的其他章节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例如,Fearon & Belsky,第14章;Thompson,第16章;Lyons-Ruth & Jacobvitz,第15章)
29;DeKlyen & Greenberg,第28章;Chase Stovall & Dozier,第31章)。)我们讨论以下假设(最初由Van IJzendoorn提出,1990)。
1. 普遍性假说。如果有机会,所有没有严重神经生理障碍的婴儿都会对一个或多个特定的照料者产生依赖。
2. 规范性假说。大多数儿童在对人类健康和生存没有内在威胁的情况下被安全地附着。
3. 敏感性假说。依恋安全取决于儿童养育的前因后果,尤其是对幻想中的依恋信号的敏感和迅速反应。
4. 能力假说。安全的依恋导致儿童在各种发展领域取得积极成果。
依恋和敏感度
在非洲:一个照顾者网络
Ainsworth(1967年,1977年)在她的乌干达研究中,描述了在多重照顾者背景下的依恋发展。从那时起,人们还发现,在西方环境中,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并不妨碍与其他照顾者的依恋关系,如父亲和日托机构中的专业照顾者(Ahnert、Pinquart & Lamb,2006;Goossens & Van IJzendoorn,1990;Lucassen等人,2011;Sagi等人,1995)。因此,即使在一个母亲与其他几位成年人共同承担照料责任的儿童恐惧环境中(在乌干达也是如此),婴儿仍然会对母亲产生依恋,并将母亲作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然而,乌干达的研究是相当小的,而且是探索性的,当然不能代表各种非洲文化,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多重照顾模式。在本节中,我们将讨论在Ainsworth(1967)的研究之后的几年中在非洲进行的依恋研究。我们特别强调儿童在(儿童和成人)照顾者网络中的发展,以考察多重照顾者环境是否与儿童和父母之间独特的依恋关系相适应。多重照顾者(或异父异母)网络中的依恋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跨文化证据表明,在大多数社会中,非父母照顾是一种规范或常见的形式(Hewlett & Winn,2014年;Hrdy,2009年),尽管这种观点受到了质疑(Bogin,Bragg,& Kuzawa,2014年),而且父系社会中的父系祖父母很可能会与孩子争夺同样的资源,这对通常假设的全亲子关系的好处提出了挑战(Strassman,2011年)。在本节中,我们将讨论人种学研究和使用标准化工具处理非洲背景下的依恋问题的研究,这种依恋往往涉及多个照顾者。
非洲的依恋和敏感度的人种学研究
我们首先介绍五项关于非洲社会中多重照顾的研究,这些研究提供了关于安全基础行为和对一个或多个照顾者的歧视性依恋的人种学描述,以及敏感的反应性照顾模式。这些研究中有四项涉及狩猎-采集者社会,其特点是小型半游牧群体,具有流动的群体结构,没有严格的社会规则,以及灵活的生存策略(Lee & Daly, 1999)。Bowlby(1969/1982)根据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养育的推测,发展了他的进化论依恋理论,而人类物种作为猎人和采集者的历史时间大约99%都是在原始环境中度过的。在这种"进化适应性的环境"中,婴儿通过与保护性的成年人保持密切的联系,来保护自己免受掠食者和其他危险的侵害。这里描述了类似于这种原始生活方式的四个社会。
Konner(1977,2005)研究了博茨瓦纳西北部的 !Kung San 或布什曼人,并描述了他们养育孩子的一般规则。
孔氏社会反映了放纵、刺激和非限制性(Konner,1977)。
孔氏婴儿只要一哭,一伸手,就会被喂食。夜晚,他们睡在母亲身边,也是按需喂养,甚至在母亲没有醒来的情况下。婴儿用吊带带着,使婴儿能经常接触到母亲的乳房和挂在母亲脖子上的装饰品。婴儿可以自由地环顾四周,并经历广泛的身体和认知刺激。康纳所研究的两岁和三岁的儿童参加了多年龄段的同龄人小组,他们在一起玩耍。
他们在那里的时间比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要长,而且很容易建立新的联系。然而,
孔氏母亲对婴儿的哭声给予最大的安慰,即使不包括母乳喂养,也总是对持续超过30秒的哭声作出反应(Konner, 2005)。孔氏研究表明,多重依恋关系和与母亲的主要联系都有存在的空间。它进一步强调,敏感的反应能力是多重照顾者背景下的亲子照顾的一个组成部分。
Morelli和Tronick(1991)研究了赞比亚东北部伊图里森林的Efé人,这个群体在生命的头几年采用了一个多照顾者的系统,新生儿被允许吸吮其他成年女性的乳汁,甚至当他们的母亲在场时也是如此(Tronick, Morelli, & Winn, 1987)。甚至身体上的照顾也是与其他照顾者共同承担的。Morelli和Tron- ick报告说,前18周的照顾者平均达到14.2人。这种极度密集的社会网络使得婴儿出现任何痛苦的迹象都能得到及时的回应。在第一年的后半期,婴儿开始表现出对自己母亲照顾的偏好,更有可能抗议母亲的离开,并希望在营地外旅行时由他们的母亲携带。Morelli和Tron- ick指出,1岁儿童对成人工作活动的干扰,阻止了非母亲照顾者在工作期间承担照顾责任。他们还注意到,在夜间,只有母亲照顾他们的婴儿,而睡眠经常被婴儿和母亲之间的游戏互动打断(Morelli & Tronick, 1991),这可能促进了婴儿和母亲之间特殊关系的出现。从压力理论的角度来看,夜晚可能是一个特别紧张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婴儿最需要一个保护性的照顾者(见下文以色列社区基布兹的描述)。Efé的研究证实了普遍性假设,也表明夜间敏感的反应能力促进了亲子关系。
坦桑尼亚哈德扎族的儿童保育模式也是由多个照料者组成,在婴儿出生后的头几年,照料者与婴儿之间的亲近关系和反应能力都很强(Marlowe,2005年)。哈德萨妇女通常在只包含妇女和儿童的群体中觅食,带着幼小的婴儿,而把幼儿留在营地。Marlowe(2005年)发现,母亲抱着婴儿的次数比所有其他照料者加起来还多。
这也表明,尽管母亲愿意把孩子交给其他照顾者,但孩子并不总是同样愿意,这表明母亲作为主要依恋者的偏好。当孩子在交给另一个照顾者时开始哭闹时,母亲通常会把孩子带回去,这与安全基础行为和母性敏感再亲和的概念是一致的。此外,马洛还注意到,所有的照料者似乎对大惊小怪和哭闹都同样敏感,但与其他照料者相比,母亲在抚慰和安抚孩子方面通常更有效。因此,对哈扎儿童保育的描述符合普遍性和敏感性的假设。
一年中的一部分时间,博菲族人生活在中非共和国西南部农庄附近的定居点,另一部分时间则生活在森林中的营地。Fouts和Lamb(2005)在对22名经历过多重照料的博菲族儿童的研究中报告说,当母亲不在时,哭闹和/或大惊小怪的平均时间比母亲在场时长得多。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但考虑到样本量较小,这并不奇怪。计算效应大小显示出一个很大的效应大小(d=0.70),这表明在母亲不在时,孩子们试图引起母亲的存在和关怀,这与其他对依恋行为的描述是一致的。此外,当母亲在场时,哭闹的儿童比母亲不在场时更有可能得到回应,而情境和照顾者特有的敏感反应模式似乎可以解释哭闹频率的个体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证实了普遍性假说,即在多重照料环境下,儿童与母亲之间存在着优先的依恋关系,而且它们还支持敏感性假说,即尽管每个儿童的家庭环境的生态学有其特殊性,但反应性照料模式能够预测到较少的哭闹。
与这四个社会不同的是,尼日利亚的豪萨族是一种多民族文化,主要从事农业。平均四位照顾者分担与儿童的社会、语言和游戏互动的任务,但生物母亲几乎完全负责身体照顾活动,如喂养和洗澡(Marvin, VanDevender, Iwanaga, LeVine, & LeVine, 1977)。在他们对18个婴儿的人种学研究中,Marvin及其同事们发现:
豪萨族婴儿几乎总是与成人照料者保持密切的生理接触或接近,但由于危险,不允许他们单独探索更广阔的环境。豪萨族大院的高社会密度导致成人或年长的兄弟姐妹对任何婴儿的依恋信号(如哭闹)都会迅速作出反应。因此,豪萨族的照顾者似乎很宽容和敏感,但同时又对婴儿有限制。对运动的限制也导致了对成人照料者作为安全基地的不同使用。豪萨族婴儿以视觉和操作的方式探索周围的环境,但只在靠近依恋者时才会这样做,而且一旦照料者离开,他们就不再探索。然而,豪萨族婴儿明显地把成人照顾者作为安全的探索基地,他们对依恋者和陌生人进行了区分。此外,所有的婴儿平均对三到四个不同的人物有依恋行为。尽管是在依恋关系网络中长大的,但大多数豪萨族婴儿对一个成人(通常是抱着婴儿并与他或她互动最频繁的人,不管这是否是母亲)有最频繁的依恋行为(Marvin等,1977)。这项研究为普遍性假说提供了证据,并表明敏感的反应能力是婴儿常规护理的一部分。
非洲的依恋和敏感度标准化观察报告。
只有少数在多重照顾者的非洲社会中进行的研究使用了标准化的程序,如陌生情况程序(Ainsworth et al., 1978)或依恋Q-Sort(AQS;Vaughn & Waters, 1990)来对婴儿进行安全或不安全的依恋分类。当然,这是由于在缺乏实验室设施的情况下进行标准化程序存在很大的实际障碍。因此,成功做到这一点的四项研究非常重要,在此作进一步讨论。
肯尼亚Gusii人养育子女的特点是全职父母,但母亲和其他照料者之间的任务分工相当严格。母亲提供大部分的生理护理,并负责子女的健康,而儿童照料者的活动仅限于社会和游戏互动。
(Kermoian & Leiderman,1986)。在他们的研究中,Kermoian和Leiderman(1986)包括了26个婴儿-照料者的组合。在每个母亲的小屋外,实施了一个修改后的"陌生情境"程序,母亲、照顾者和陌生人分别有两个分离-团聚的节点。额外的分离是为了补偿缺乏陌生环境的实验室环境。Gusii婴儿习惯于被他们的母亲和看护人握手欢迎,在团聚期间,Gusii婴儿参与握手的方式与北美或欧洲婴儿期待拥抱的方式相同。有安全感的Gusii婴儿会伸出一只手臂,热情地接受握手,而没有安全感的婴儿则会避开成人或在成人走近后伸手拉开。依恋模式的分布与西方的调查结果相当。安全型依恋分别在61%和54%的婴儿中发现,他们对母亲和非母体照顾者的依恋。作者的结论是,"多元"婴儿的差异性或特定人的依恋行为的发展与在"单元"西方社会中观察到的相似;也就是说,婴儿确实对一个保护性的成人照顾者产生了独特的依恋,不管是否有一个或多个母亲的身影(Reed & Leiderman, 1981)。这项研究也为普遍性和规范性假说提供了证据。有趣的是,婴儿积极的营养或健康状况与婴儿-母亲纽带的安全性有关,而婴儿的认知发展与对非母亲照顾者的依恋安全性有关。鉴于母亲(身体护理,注重健康)和其他照顾者(社会和游戏性互动)之间明确的任务分工,这些结果可能是意料之中的,也为能力假说提供了证据。
在马里Dogon自给自足的农民中,有26位母亲和她们的1岁婴儿,他们的母亲护理是灵活的,由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护理来补充(True, 1994; True, Pisani, & Oumar, 2001)。多贡族的母亲经常按要求给婴儿喂奶,而且几乎所有时间都与婴儿亲密接触。安全型母婴组合的比例很高(69%),而回避型分类似乎不存在,很少发现抵抗型母婴组合(8%)。无组织类型婴幼儿的比例(23%)和正常西方西方样本比例(15-20%)是更高的。
该研究支持普遍性假说,表明在非洲文化中,"陌生情境"程序是如何与ABCD(焦虑-回避、安全、焦虑-抗拒、无组织)编码系统进行分类的,并支持规范性假说,因为大多数婴儿是安全依恋的(True等,2001)。为了解释回避型依恋的缺乏,True(1994)假设多贡社会中的陌生情境程序可能被体验为高度应激而非轻度应激,迫使回避型婴儿寻求接近,也可能增加了无组织型婴儿的数量。最后,True还发现,婴儿的依恋安全感与照顾模式有关,其特点是敏感、缺乏惊吓/害怕的行为,以及较少违反交流一致性和合作性。因此,多贡人的这项开创性研究为普遍性假说、规范性假说和敏感性假说提供了证据。重要的是,它还表明,与一些说法(如Otto[2014],他称该程序为"残忍")相反,有可能找到创造性的、对文化敏感的方式来实施"陌生环境"程序,而不会给婴儿带来过度的压力。
有一些证据表明,在觅食者社区中,广泛的分担婴儿护理可能会影响婴儿在分离-团聚情况下的行为。在中非共和国的Aka觅食者中进行的一项研究中,非母体照料者的敏感反应对婴儿在母亲不在时的痛苦有负面预测作用(Meehan和Hawks,2013年),而对母亲返回时的婴儿参与有正面预测作用(Meehan和Hawks,2015年),这表明在分离-团聚情况下婴儿对母亲的行为需要考虑到照料环境来解释。
在南非,Tomlinson、Cooper和Murray(2005年)研究了98个母婴组合的黑人样本,并在产后2、6和18个月对其进行评估。这些家庭居住在Khayelitsha,一个靠近开普敦的贫困黑人居住区。只有5%的家庭住在砖房里,49%的房子没有现代管道,58%的家庭没有固定收入,51%的怀孕是计划外的。研究人员承担了进行"奇怪情况"的艰巨工作,观察家庭环境的质量,和母亲敏感的反应能力。
尽管生活环境恶劣,但大多数婴儿都牢牢地依恋着母亲(62%),尽管有相当多的婴儿形成了无组织的依恋(26%)。只有4%的婴儿是回避型依恋,其余8%的婴儿是抗拒性依恋(Tomlinson et al., 2005)。此外,与西方国家类似的样本相比(约10%的母亲经历过产后抑郁),这些母亲产后抑郁的发生率非常高(35%在婴儿2个月大时)。产后抑郁症的存在与依恋的不安全感和无组织性密切相关,2个月和18个月时的敏感度能显著预测依恋成熟度,且与抑郁症无关。因此,该研究为普遍性假说、规范性假说和敏感性假说提供了支持。
在Minde、Minde和Vogel(2006年)进行的另一项南非研究中,使用AQS对生活在约翰内斯堡一个贫穷的黑人城镇的46对母子(孩子年龄在18-40个月)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安全依恋(47%)和不安全依恋(53%)的分布大致相同,尽管我们应该提到,AQS并不是为了得出依恋分类而签署的。安全依恋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能是由于样本的性质极为不利。不仅所有的母亲都报告了经济问题,而且几乎有一半的母亲报告了虐待史,大约三分之一的母亲在5岁前就被长期安置在远离家庭的地方(Minde et al., 2006)。此外,样本的抑郁和焦虑水平刚刚低于标准分布的第90百分位数,而且与西方国家的调查结果类似,经济问题的严重性和受虐待的经历都与较低的依恋安全率有关(Minde et al. 2006)。AQS成功地应用于这个南非样本,提供了普遍性假设的证据。规范性假说没有得到适当的检验,因为AQS的设计不是为了产生分类。敏感性假说得到了间接证实,因为已知会对产妇的敏感性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财务问题和受虐待的经历)的发生率较高,与不安全的依恋有关。
过去几十年来,由于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流行,非洲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Peterson、Drotar、Olness、Guay和Kiziri-Mayengo(2001年)调查了乌干达的35名艾滋病毒阳性母亲(无论是否有艾滋病)和25名艾滋病毒阴性母亲,她们的婴儿都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其中10人自己也感染了艾滋病毒。研究人员使用AQS对婴儿在4小时家访中的依恋安全感进行评分。在50名未感染HIV的婴儿的子样本中,反映婴儿安全基础行为的AQS平均得分(.35)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非常相似(34个样本的平均值=.31;Van IJzendoorn, Vereijken, Bakermans-Kranenburg, & Riksen-Walraven, 2004)。Peterson及其同事还发现,乌干达样本中32%的AQS依恋安全的方差是由母性情感预测的,母性情感包括表现力和情感参与、刺激和活动性、反应性和敏感性的评分。因此,在乌干达的原始研究近半个世纪后,乌干达的新发现支持了Ainsworth(1967)对多照顾者背景下的依恋关系的观察(普遍性假说)和她的建议,即敏感的养育能促进安全的依恋关系(敏感性假说)。此外,规范性假说得到了支持,因为它表明安全分数与其他地方的安全分数相似。
东亚的依恋与敏感
东亚国家被描述为倾向于相互依存的文化模式(Kagitcibasi,2007年),并被贴上集体主义文化的标签(Oyserman,Coon,& Kemmelmeier,2002年)。这两个词都指的是一种文化背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群体的重要性和社会和谐比个人的需求更受重视,而且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期待对群体规范的遵守、孝道和自我牺牲(Hofstede,1984)。自主相关性这个标签已经被创造出来,用来描述那些允许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关注自主性的文化群体,这一般来说是指城市化或移民群体的特征,这些群体最初来自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但现在却居住在一个更加个人化的环境中(Kagitcibasi, 2007)。事实上,快速的城市化、全球化和财富的增加,使得城市化和移民群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东亚一些地区可能使其(城市)居民的社会和心理认同更接近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和心理认同(例如,Naftali,2010)。与这一观点相一致,最近的一项元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父母比北美国家的父母表现出较低的权威教养水平(即温暖和支持自主性),但不一定是较高的权威教养,因为他们专注于毫无疑义的服从(Wang & Mesman,2015)。
多重照顾者在大多数东亚文化中也很常见,尽管非父母照顾大多限于祖父母的照顾,祖父母往往与核心家庭同住,并在父母都工作时为孙子女提供大量照顾(例如,Nauck & Suckow,2006年),在这种情况下,祖父母可能是儿童的主要依恋者。城市地区的住房短缺以及父母双方都外出工作的家庭缺乏专业的儿童保育设施,也助长了祖父母的核心依恋(Goh & Kuczynski,2010)。鉴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及日本和韩国的低生育率,兄弟姐妹的照顾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我们注意到,东亚地区的人口和文化差异是次要的。例如,在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国家,生育率高于该地区的其他国家(虽然下降很快),而且这个国家最近的殖民历史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穆斯林身份也使其与中国和日本等国家不同。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共有18项研究使用标准化的观察工具,重点关注依恋问题。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些研究。
Trobriander之间的依恋
在一项独特的研究中,对生活在Trobriand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部分)Tauwema园艺村的20个母婴组合进行了书面的人种学记录,以及在陌生情境程序中的标准化观察(Grossmann, Grossmann, & Keppler, 2005)。所有被观察到的幼儿都表现出依恋行为,并在危难时将母亲作为安全的避风港,这支持了普遍性假设。
此外,所有学步儿童在与母亲非自愿分离时都表现出分离痛苦(Grossmann et al., 2005)。安全依恋是规范性的,20名婴儿中有16名属于这种类型,支持规范性假设。母亲的敏感性没有得到系统的支持,但人种学记录表明,不安全婴儿的母亲较少接触学步儿童,而且对他们的再担保较慢、较严厉(Grossmann et al., 2005),这表明敏感性假说得到初步支持。
中国和台湾的依恋
在中国常态化的城市样本中,已经进行了9项关于依恋的研究,但只有3项是用英语发表的,而且只有一项是由经过专家培训的编码员进行依恋分类的(Archer等,2009)。在该研究中,62名婴幼儿接受了陌生环境程序的检查,得出57%的安全型、13%的回避型、16%的抗拒型和13%的无组织型的分布(强制分类:B=62%,A=15%,C=23%)。另外两项研究发现,安全附着的婴儿比例为68%(丁、徐、王、李和王,2012;胡和孟,1996),这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非常相似(Van IJzendoorn & Kroonenberg,1988)。不安全类别内的模式有些不同,Hu和Meng(1996)报告了16%的回避和16%的抵触(无组织的没有编码),而Ding和同事(2012)报告了7.5%的回避和21.8%的抵触(和2.5%的无组织)。6项以中文发表的研究得出以下区分。B=65%,A=17%,C=13%,D=4%(Li等,2004);B=73%,A=11%,C=7%,D=。
9%(Liang,Chen,&Chen,2000);B=53%,A=。
13%,C=27%,D=7%(Hu&Meng,2003);B=。
72%,A=10%,C=10%,D=8%(岳,张。
陈亮,张,2010);B=68%,A=6%,C=26%,D=0%(丁等,2008);B=67%,A=6%,C=23%,D=4%(顾等,1997)。
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进行的所有研究都证实了普遍性假说(通过成功地将所有儿童归入依恋类别之一)和规范性假说(通过表明大多数儿童是安全依恋的)。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回避性依恋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与西方研究中所报道的回避型婴儿相比。
(Van IJzendoorn & Kroonenberg, 1988; Van IJzendoorn, Sagi, & Lambermon, 1992)。Hu和Meng(1996)对回避类别的有效性表示怀疑,指出回避的婴儿没有表现出陌生人的焦虑,并在团聚时对母亲表示冷漠。中国母亲对婴儿早期独立的强调,以及对非父母照顾者的依赖,可能是造成这种模式的原因。在某些情况下,祖父母可能是主要的依恋人物。然而,另一种解释可能是基于微妙的回避行为,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编码员也很难观察到婴儿的行为。然而,正如我们后面所看到的,回避行为的发生率较低,这与其他非西方文化中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可能反映了育儿的文化背景。
鉴于(直到最近)中国严格的生育控制政策和对男婴的传统偏好,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在两个报告性别的研究中,男婴和女婴的依恋分类分布几乎是相同的(Ding等,2012;Hu & Meng,1996)。有人认为,在性别驱动的堕胎或产后遗弃方面"幸存"下来的第一胎女儿显然是受欢迎的(Short,Fengying,Siyuan,& Mingliang,2001),而且确实已经被证明比那些有男性兄弟姐妹的女儿得到了更好的治疗(Fong,2002)。关于祖父母的作用,在Hu和Meng的研究(1996)中,除了一个家庭外,所有家庭都与一个或多个祖父母共同居住。Ding和同事的研究(2012年)中没有报告祖父母的核心依恋率,但他们确实报告了对母亲有不安全依恋的婴儿也更有可能在晚上与非母体照顾者一起睡觉。在这两项研究中,祖父母是这些样本中婴儿的主要照料者的可能性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解释,即婴儿对母亲的高回避率和似乎是冷漠的态度(胡和孟,1996),以及白天和晚上有更多照料者的婴儿的较低的好奇心率(丁等,2012)。睡眠安排的问题也将在下面关于以色列基布兹的章节中讨论。
在中国进行的9项研究中,没有一项研究采用观察性研究来检验敏感性假设。然而,有三项研究验证了能力假说,并报告了支持这一假设的证据。
在一项研究中,安全依恋的2岁儿童在4岁和7岁时比非安全依恋的儿童表现出较少的内化和外化问题(Yue等,2010)。在第二项研究中,安全依恋的婴儿比非安全依恋的婴儿具有更先进的认知技能,但在身体发育方面没有差异(Ding, Wang, Li, Chi, & Xu, 2008),最后一项研究对依恋的结果进行了检查,发现安全的幼儿有较少的行为问题,并表现出更好的自我调节能力(Gu et al.
Posada及其同事(2013)进行了一项涉及9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其中包括台湾68名母亲及其4岁儿童的样本,由于地理和文化的相似性,我们将其与中国大陆的研究放在同一标题下讨论。重要的是,台湾没有独生子女政策,但其生育率也很低。在Posada及其同事的研究中,进行了3小时的家庭观察,并用AQS对孩子的安全基础行为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台湾样本的平均安全得分(.32)与其他研究中的得分(.31;见Van IJzendoorn等人,2004)相似。
日本的案例:
Amae、依赖和依恋。
对依恋理论最严厉的批评之一,是指责依恋研究者对亲缘关系的其他概念的"文化盲目性"(Roth-baum, Weisz, Pott, Miyake, & Morelli, 2000)。这种对依恋理论中西方偏见的"文化盲目性"指责是专门基于日本的案例(在Van IJzendoorn & Sagi,2001年反驳)。日本的案例确实可以被认为是对依恋理论的普遍性、规范性和敏感性假设的真正挑战,我们在下文中讨论这些挑战。
有人认为,依恋的概念可能与日本文化无关,在日本文化中,Amae(Doi,1973,1992)的概念似乎在描述家庭关系及其社会影响方面发挥着更为突出和有效的作用(Emde,1992)。(Amae指的是关系依赖,包括对人际亲密关系的渴望、存在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纵容、依赖对方[Beh- rens,2004])。)
此外,有学者认为,"Amae比依恋有优势,因为它意味着一种心理依赖"(Doi,1989,
p.350).Vereijken(1996)要求八位日本本土的行为科学家借助AQS来描述"Amae"、"依恋"和"依赖"的概念。Amae和依赖性的描述非常相似,而依恋安全感和Amae的描述则没有关联(Vereijken, 1996)。此外,当把日本母亲对理想儿童的描述与日本专家的定义进行比较时,只有依恋安全(而不是 amae)似乎是可取的(参见 Posada 等人,1995)。此外,Mizuta、Zahn-Waxler、Cole和Hiruma(1996年;也见Nakagawa、Teti和Lamb,1992年)对在美国的日本旅居者进行的一项观察研究证实了Vereijken(1996年)的结论,即Amae和依恋是可以可靠区分的正交维度。此外,日本出身的心理学家Behrens(2004)分析了这个术语和相关术语在日本自然话语中的使用情况。她的结论是,对于许多以日语为母语的人来说,Amae具有涉及社会义务执行的消极内涵,而且Amae缺乏依恋概念的生物学根源,与压力的调节无关,但只要Amae提供者有欲望或动机,Amae就会发生(Behrens,2004;Behrens,Main,& Hesse,2007)。由于这两种建构在概念、语言和生物学上的基本差异,日本的依恋研究不能被认为是对Amae概念的挑战,Amae也不能被认为是对依恋概念的反驳。
*标注:Amae是动作,依恋是状态
在日本使用陌生情境程序的研究
现在我们来看看日本对依恋关系的观察研究。在国际文献中,已经报道了三项使用"陌生情况"程序评估日本依恋安全的研究。第一项是由Durrett、Otaki和Richards(1984)进行的,他们研究了东京39个完整的中产阶级家庭和他们12个月大的新生儿。该研究显示,回避型、安全型和抵触型的婴儿-母亲依恋模式,与全球分布一致,A型占13%,B型占61%,18% C,8%为不可分类的病例。
东京的研究证实了普遍性和规范性假说,因为作者没有报告在对这一人群应用依恋编码系统时的困难,而且规范的"模式"类别是安全的。不可分类的病例可能是在应用三方模型时出现文化特定问题的一个标志,但也可能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无组织(D)分类(值得注意的是,D类在解决不可分类的病例中起到了particu-larly的作用;Main & Solomon,1990;另见本卷中Lyons-Ruth & Jacobvitz,第29章和Solomon & George,第18章)。此外,有安全感的婴儿的母亲表示,她们比有回避感的婴儿的母亲更感觉到丈夫的支持,但她们在这方面与有抵触感的婴儿的母亲没有区别(Durrett et al., 1984)。这一发现为敏感性假说提供了间接的支持,因为人们发现伴侣的支持可以促进母亲的敏感性(例如,Van Bakel & Riksen-Walraven,2002)。
第二项日本研究在札幌进行(Miyake, Chen, & Campos, 1985; Na-kagawa, Lamb, & Miyake, 1992; Takahashi, 1986),不幸的是,由于一些方法上的缺陷和不明确的报告(见Van IJzendoorn & Sagi-Schwartz, 2008,关于这项研究的全面讨论),因此在本节中没有进一步讨论。第三项日本研究也是在札幌进行的,研究对象是43个母子组合(Behrens, Hesse, & Main, 2007)。依恋分布基于Main和Cassidy的第六年团聚评估程序(见Solomon & George,本卷第18章)。与之前札幌的研究相反,儿童的三方或强制"组织化"依恋分类分布与全局分布没有差异。68%是安全的,22%是回避的,10%是抗拒的(3个孩子仍未分类)。ABCD的分布是49%B、2%A、0%C和49%D。D的比例较高,可能是由于非日本人的编码员必须根据翻译的记录来判断母亲的谈话,可能会错过重要的语气提示(Behrens等,2007)。此外,用成人依恋访谈(AAI;见Hesse,本卷第26章)测得的母亲依恋表征预示了儿童团聚分类(Behrens等人,2007),比例与世界范围内报道的匹配非常相似。这是对敏感度假说的间接支持,因为成人依恋表征已经被发现可以预测母体的敏感性(在亚洲样本中也是如此,参见,例如,Liang等,2015),而母体敏感性又被认为可以预测婴儿依恋安全(De Wolff & Van IJzendoorn,1997)。
因此,母亲的敏感性很可能(部分)介导了母亲依恋表征与婴儿依恋安全感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母亲未解决的依恋状态强烈地预测了儿童D状态(r=0.65)。
日本使用依恋Q排序的研究。
在日本进行了三项使用AQS的研究。Vereijken(1996年)研究了东京48个有14个月大婴儿的家庭样本。更敏感的母亲有更多安全感的孩子,敏感度和紧张之间的关联令人印象深刻(基于独立编码者的报告,所有的相关性都是0.59或更高)。在10个月后的跟踪研究中,敏感度和依恋之间的关联被重复(Vereijken, 1996)。在另一项研究中,观察了50位日本母亲和她们的学龄前儿童(Kazui, Endo, Tanaka, Sakagami, & Suganuma, 2000)。结果显示,安全母亲的孩子(用AAI评估)在AQS上有最高的安全得分,而未解决母亲的孩子AQS得分最低。解雇母亲和心事重重母亲的子女得分介于两者之间。大多数母亲被归类为安全型母亲(66%)。要知道,安全型母亲一般比不安全型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更敏感,这一结果代表了依恋理论的敏感性假说的另一个间接证实。最后一项日本研究是在一个更大的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Posada等,2013)。在45名婴儿的样本中,平均安全感得分是总共9个国家报告中最低的(.19),但大多数得分都是正面的,表明安全基础行为占主导地位。低平均分似乎主要是由于与母亲的顺利互动和与其他成人的互动量表得分较低(而不是反映身体近似性和与母亲接触的量表)。这些发现可能反映了在家庭中观察到的日本母亲所传达的潜在不适感(Nakagawa, Lamb, et al., 1992)。
韩国的依恋和敏感度
在韩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使用陌生情境程序的研究中,Jin、Jacobvitz、Hazen和Jung(2012)观察了87个母婴组合。结果显示,70%的婴儿被划分为安全依恋型,1%为回避型,17%为抗拒型,9%为无组织型。Jin及其同事注意到,与Ainsworth的巴尔的摩样本相比,在"陌生情境"的团聚情节中,母亲更有可能立即接近婴儿并坐在他们身边,即使婴儿不再感到痛苦。作者还对他们的样本中回避型依恋的低流行率进行了反驳,指出在其他东亚样本的研究中,回避型婴儿的比例普遍较低,如来自印度尼西亚(Zevalkink,Riksen-Walraven,& Van Lieshout,1999)和中国的样本(如Archer等,2015;Ding等,2012)。Jin及其同事(2012)推测,母婴关系一般以身体上的亲密、纵容和不鼓励母婴分离为特征的照顾环境,是不太可能产生回避型儿童的。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相反,当不安全的依恋发生时,它更有可能是抵触的,因为母亲更有可能错误地站在过度迷恋、过度保护或过度参与的一边,而不是拒绝"(p.41)。正如我们在本章后面所看到的,这甚至可能与东亚以外的其他非西方文化有关。最后,本研究中对自由游戏过程中母亲敏感性的观察显示,敏感性较高的母亲所生的婴儿比敏感性较低的母亲所生的婴儿更容易被安全地附着。因此,这项在韩国进行的独特研究证实了普遍性假说、规范性假说和敏感性假说。
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家庭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国家,是世界上伊斯兰人口最多的国家。Zevalkink(1997年)对西爪哇的印度尼西亚巽他族伊斯兰家庭进行了第一次依恋研究。印度尼西亚巽他族儿童一般都经历了相对较长的与母亲身体接近的时间,因为他们在第一年是用背带布或slendang背着的。他们在2、3岁之前按要求进行母乳喂养,并与母亲睡在同一张床上。
在婴儿出生后的头4年,他们的母亲。当婴儿挑剔或哭闹时,母亲会立即给予安抚或喂食。然而,巽他的印度裔妇女很早就结婚,离婚率很高。稳定的收入和固定的工作很少,这增加了家庭生活的不稳定性。贫穷和健康问题导致婴儿死亡率相当高(Zevalkink等人,1999年)。Zevalkink及其同事(1999年)报告了对46名12-30个月大的儿童进行的"陌生情境"评估。他们还对母亲的敏感性进行了广泛的家庭观察,并观察了结构化游戏中母亲的支持。依恋分类的分布如下。52%安全型,7%回避型,20%抗拒型,22%无组织型(Zevalkink et al. 1999)。在结构化游戏中得到更多的母亲支持与依恋安全性有关;无组织儿童得到的母亲支持较少。此外,更高质量的家庭照料环境与更高的安全依恋率有关(Zevalkink, Riksen-Walraven, & Bradley, 2008)。因此,在这些穆斯林家庭中,普遍性假说得到了证实,因为所有的儿童都可以根据"陌生环境"程序进行分类。此外,大多数儿童是安全依恋的(支持规范性假说),安全依恋与照护质量以预测的方式相关(支持敏感性假说)。
拉丁美洲的依恋和敏感度
在本节中,我们考察了拉美文化背景下依恋理论的四个假说,大多反映了城市父母的情况,但也有一个农村父母的情况。我们发现有7项使用标准化方法评估依恋的研究在拉美国家进行,包括智利、哥伦比亚、秘鲁和墨西哥的研究。下面对每项研究进行讨论。
智利:研究报告
营养不良的婴儿
Valenzuela(1997年)在智利对84个生活在贫困中的母婴组合进行了第一次使用陌生情境程序的研究,其中一半的婴儿被归类为长期体重不足。
在所有样本中,只有27%的婴儿被归类为安全依恋,26%被归类为回避,25%被归类为再抗拒,21%被归类为A/C(现在可能被归类为D)。然而,当根据婴儿营养状况区分两组时,结果重新显示,营养充足的婴儿的依恋分布更接近全局分布。50%是安全型的,23%是回避型的。
22%有抵抗力,2%有A/C(Valenzuela,1997)。事实上,与Gusii研究(Kermoian & Leiderman, 1986)的结果一致,依恋安全度与婴儿营养状况显著相关。最后,在智利的研究中,对母体敏感性的观察也与依恋安全有显著的再联系,符合预期的二重性(Valenzuela, 1997)。这组研究结果与研究表明反应性喂养(基本上是指喂养期间的敏感性)与儿童更理想的体重状态有关(Black & Aboud, 2011)。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Who/UNICEF; 2003)已将反应性喂养纳入其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指南中。总之,本研究为所有四个关键假设提供了证据,这些假设代表了依恋理论的关键原则。
哥伦比亚和秘鲁的研究报告
在哥伦比亚城市的四项研究中,AQS被用来评估儿童安全基础行为(前三项研究的样本有部分重叠),每项研究都显示出较高的平均安全得分(与Van IJzendoorn等人2004年34个样本的平均安全得分0.31相比)。首先,Posada及其同事(2002)在61个婴儿的样本中发现平均安全得分为0.43,在这项研究中,观察到的母体敏感性与依恋安全正相关。第二,在30个婴儿的样本中发现平均AQS得分为0.46(Posada, Carbonell, Al- zate, & Plata, 2004)。第三,Vaughn和colleagues(2007)报告了25个哥伦比亚婴儿样本的平均得分为0.48;他们发现母体安全基础叙述与依恋安全在预期方向上相关。最后,Posada及其同事(2013)报告了一组83名幼儿的平均得分为0.32。在这四项研究中,其中一项研究分析了对母亲护理的人种学描述,以考察依恋理论的早期照顾概念化。
(Posada et al., 2004)。作者得出结论:"本研究中发现的大部分母亲行为领域与Ainsworth所确定的领域非常吻合;我们对母亲早期护理的特征化显示出与依恋理论(如Ainsworth等人,1978)的直接关系"(第516页)。在Posada及其同事(2013)的跨文化研究中,还包括了来自秘鲁的30名母亲和学龄前儿童的城市样本,显示出平均AQS的安全感得分为0.30,与同一篇文章中报道的哥伦比亚样本的得分相似。鉴于本文所述的五项研究中发现的积极和中等至高的安全得分,为普遍性和规范性假说提供了支持。此外,两项研究的结果直接支持了敏感性假说,另一项研究的结果则间接支持了敏感性假说,因为它表明,母亲的安全基础叙述(在概念上与敏感性养育有关)与婴儿的安全依恋有积极关系。
墨西哥城市和农村的依恋和敏感度
在Gojman及其同事(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对墨西哥35个城市中上层混血儿家庭和31个农村贫困印第安人家庭的样本进行了依恋关系和照料质量的代际关系调查。对于城市中产阶级家庭,陌生情境程序显示,安全依恋率为77%,回避率为3%,抗拒率为3%,无组织率为14%(Gojman等,2012)。在贫困农村样本中,安全率(32%)明显较低,而无组织化(35%)比中上层城市样本更普遍。贫困农村样本中的依恋安全感比富裕城市样本中的依恋安全感要低,这一发现与家庭压力模型是一致的,该模型描述了经济紧张如何导致父母的压力,进而影响家庭功能,特别是父母的养育质量,导致不利的儿童结果(Conger & Donnellan, 2007)。这种敏感性假说的间接证据是由显示部分中介模型的结果所证实的,用AAI测量的母体自主依恋表征预示了观察到的母体敏感性,这反过来又预测了婴儿依恋安全(Goj- man等人,2012)。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这些结果明确支持依恋理论核心特征的跨文化稳健性。
在以色列的依恋
为了本章的目的,我们将以色列纳入盎格鲁-撒克逊和欧洲文化的范围,因此不回顾已经研究过的与许多西方国家类似的城市标准样本(例如,Sagi、Koren-Karie、Gini、Ziv和Joels,2002)。我们重点研究以色列的两个独特样本:在基布兹和阿拉伯少数民族中长大的婴儿。
依恋和集体睡眠习惯
鲍尔比(1951)在20世纪50年代初访问以色列基布兹后,注意到基布兹的教养方式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并预言这种儿童教养环境虽然明显不同于机构照料,但可能产生较高的依恋不安全感。儿童之家的公共卧室由三四个孩子共同使用,每个孩子都有私人的角落,他们把自己的东西放在里面,并根据每个孩子的喜好进行装饰。当集体睡眠还在实行的时候(出生后几个月开始),家庭时间是在下午和前夜,孩子们由父母送回儿童之家过夜,并由父母哄他们睡觉。然后,一名看护者或父母与他们呆在一起,直到守夜妇女接手(Aviezer, Van IJzendoorn, Sagi, & Schuengel, 1994)。西方文化中的大多数机构化育儿涉及到多种问题的人群,而基布兹的集体睡眠安排是为中产阶级、功能良好的家庭设计的。虽然基布兹的多重照顾系统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地方的多重照顾者背景相似(Rabin & Beit-Hallahmi, 1982),但对183个社会进行的全球抽样调查表明,没有一个社会的婴儿远离父母睡觉(Barry & Paxton, 1971)。
为了支持普遍性假说,几项关于集体睡觉的基布兹儿童对父母和照顾者的依恋关系的研究表明,他们确实与照顾者形成了依恋关系,最常见的是与他们的母亲(Aviezer & Sagi-Schwartz, 2008)。第一个使用ABC系统进行的集体基布兹研究发现,57%的婴儿有安全的依恋关系(Sagi, Lamb, Lewkowicz, Shoham, Dvir, & Estes, 1985)。用ABCD系统在更多的地方进行研究。
最近的抽样调查发现,婴儿-母亲依恋的安全率为26%(Sagi, Van IJzendoorn, Aviezer, Donnell, & Mayseless, 1994)。在ABC分类系统中,D/B病例可以被归为安全的,因此夸大了安全率。公共睡眠基布兹的安全率低于以色列非基布兹样本中发现的安全率(例如,Koren-Karie、Oppenheim、Dolev、Sher和Etzion-Carasso,2002年的66%;Sagi等人,2002年的70%),也低于以家庭为基础的基布兹睡眠样本(Sagi等人,1994年的60%)。为了排除集体睡眠安排的影响的其他解释,还评估了白天儿童房屋的生态环境、母亲的分离焦虑、婴儿的性情和母婴游戏互动。结果发现,两组(即以家庭为单位的睡眠者和集体睡眠者)在所有这些变量上都具有可比性。因此,结论是,集体睡眠,婴儿体验到的是母亲基本不在身边和无法接近的时间,是造成这组婴儿更多不安全感的原因。
有趣的是,在集体睡觉的基布兹样本中,发现抵抗性依恋的比例过高(Sagi等,1985,2002)。不一致的反应性是这些婴儿现实中固有的,因为白天母亲或照顾者的敏感反应与晚上陌生的人的存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支持敏感假说,因为不一致的反应已经被描述为抵抗性依恋的重要前因(Ainsworth et al. 1978; Cassidy & Berlin, 1994)。在第二个集体睡眠基布兹样本中,无组织婴儿的比例也相当高(44%),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儿童经历了不可预知的环境,特别是在夜间。还应该注意到,在一些以色列的研究中(犹太样本,Koren-Karie等人)。Koren-Karie等人,2002;Sagi等人,1985,1994,1997,2002;Sagi-Schwartz,Van IJzendoorn,& Bakermans-Kranenburg,2008;阿拉伯样本。Zreik,2014年;详见下文),与全球分布相比,抗性分类似乎被过度解读,而回避分类则代表不足(Van IJzendoorn & Kroonenberg,1988)。我们推测,抵抗型依恋策略可能是在持续威胁到国家和个人安全的情况下,比回避型策略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威胁是在家庭外部的。父母对这些日常
压力可能会导致夸大的过度保护性和对儿童依恋心理信号的敏感度受损(见Belsky, 2008, 从进化的角度看)。
依恋关系网
基布兹环境也对能力假说的评价作出了独特的贡献。Oppenheim, Sagi, and Lamb (1990)在对Sagi及其同事(1985)的样本中的大多数被试在5岁时进行跟踪调查时发现,婴儿期对非父母照料者(metapelet)的安全依恋是预测儿童在幼儿园中是否具有同情心、主导性、独立性、成就导向和行为目的性的最强因素。这些社会情感的发展与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质量之间没有发现显著的关联,这表明依恋关系的影响可能是特定领域的(另见前面介绍的Gusii研究)。由于婴儿与照顾者的关系是在婴儿之家的背景下形成的,这些关系是儿童在类似背景下社会情感行为的最佳预测因素。此外,婴儿对三种类型的照顾者(即母亲、父亲和metapelet)的依恋的扩展网络比只在家庭网络中的依恋(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和只对母亲的依恋更好地预测以后的功能(Sagi & Van IJzendoorn,1996;Van IJzendoorn et al,1992),这与其他样本中的发现一致(Howes,Rodning,Galluzzo,& Myers,1988;Tavecchio & Van IJzen- doorn,1987)。这个结果可能被解释为对整合模型的支持,该模型假定在一个多依恋关系的网络中,安全依恋可能以线性方式弥补不安全依恋(Van IJzen- doorn et al., 1992)。然而,在幼儿园之后,婴儿依恋关系网络对以后行为的解释并没有那么大的贡献(Sagi-Schwartz & Aviezer, 2005)。相反,数据更支持hierarchy模型(Van IJzendoorn et al., 1992),认为早期与母亲的关系是所有年龄段(除幼儿园外),甚至在基布兹环境下,对以后的适应性功能贡献最大(Aviezer, Resn- ick, Sagi, & Gini, 2002)。
生态制约因素
关于依恋关系的代际传递
依恋的代际传递是指父母对其过去的依恋经验的心理表征影响其养育行为和子女对其依恋的质量的过程(Bowlby, 1969/1982;见Hesse, 本卷第26章)。在对西方文化的一些研究中,发现父母对依恋的心理表征的安全感与儿童--父母依恋的安全感之间有75%左右的协和率(综述见Van IJzendoorn,1995)。在以色列的一项研究中,Sagi及其同事(1997)对来自维持集体睡眠安排的基布兹的20位母亲和来自在家睡觉的基布兹的25位母亲进行了AAI管理。在依恋分类中,集体睡眠组的亲子一致性较低(40%),而家庭睡眠组的亲子一致性相当高(76%)。因此,情境因素,如集体睡眠可能会盖过父母的依恋代表和他们敏感的反应能力的影响。这一发现表明了无背景的、普遍的传播模式的局限性。
居住在以色列的阿拉伯少数族裔的依恋关系。
在一项关于阿拉伯家庭依恋的独特研究中,评估了居住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的婴儿-母亲依恋关系(Zreik,2014;Zreik,Oppenheim,& Sagi-Schwartz,2015)。样本包括85个阿拉伯人的母婴对像,依恋关系采用陌生情境程序进行评估。使用情感可得性量表(Biringen,Robinson,& Emde,2000)和母体行为Q-排序(Pederson & Moran,1995)评估母体敏感性。安全依恋被发现是模式分类,比率为67%,这支持了统一性和规范性假说。此外,与涉及以色列犹太婴儿的研究类似,矛盾性分类(13%)在这个阿拉伯样本中也显得比例过高,而回避性分类(4%)的比例过低。也许这两个群体都生活在一个类似的紧张的地缘政治生态中,这一事实也是这一发现的原因。16%的样本被归为无组织者。敏感性和依恋性之间的预期关联
当考虑到宗教、母体教育和敏感度的测量时,安全问题并不明确,因此只能部分地支持敏感度假说(详见Zreik,2014)。
依恋的普遍性和背景因素
图37.1和图37.2概述了前几节提出的研究结果。在本节中,我们回顾了与依恋理论的四个核心假设有关的跨文化依恋研究的结果,讨论了其普遍性和背景方面。
普遍性假说
普遍性假说似乎得到了最有力的支持。在每一项关于非盎格鲁-撒克逊和欧洲国家的依恋(相关)照料模式的研究中,根据人种学描述和标准化评估,观察到儿童在压力环境下表现出依恋行为,并与一个或多个照料者有优先联系。这里所包含的跨文化研究支持Bowl- by(1969/1982)的观点,即依恋确实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进化论的解释似乎是有道理的。尽管在许多文化中,儿童是在依恋人物网络中成长的,但在白天或夜晚的一部分时间里,负责照顾儿童的父母或照料者成为婴儿依恋行为的最爱目标。不仅是依恋现象本身,而且不同类型的依恋,似乎在不同的西方和非西方文化中都有存在。在非洲、东亚和拉丁美洲的研究中,已经观察到了回避型、安全型和抵抗型依恋,样本范围从以高度的异父异母为特征的狩猎采集社会到富裕和贫困的城市环境。即使是在以色列基布兹的育儿环境中,夜间集体睡觉的情况下,也可以区分安全和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然而,这些结果并不排除特有的文化模式。
一些研究指出,人们对多个照顾者的依恋,而这些照顾者的身份取决于具体照顾者的身份。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常见的照料安排。例如,发现婴儿的安全依恋不仅与婴儿的母亲有关,而且与非母亲的照料者有关(Goossens & Van IJzendoorn, 1990; Kermoian & Leiderman, 1986; Sagi et al., 1995)。此外,婴儿表达依恋和利用行为的方式也因文化规范和习俗而不同。豪萨族婴儿一般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者的限制,因此较少有自己探索环境的自由(Marvin et al., 1977)。相反,这些婴儿以视觉和操作的方式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但只是在接近一个依恋者的情况下,而且一旦照顾者离开,他们就停止探索。然而,豪萨族婴儿显然把成人照顾者作为安全的探索基地,他们把依恋者和陌生人区分开来(Marvin et al., 1977)。在Gusii人中,描述了文化特定的依恋行为模式,婴儿习惯于用握手来问候他们的照顾者,这根据依恋分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观察结果(Kermoian & Leiderman, 1986),这表明在依恋研究中如何利用标准化的评估方法来考虑当地的文化习俗。
规范性假说
规范性假说的跨文化证据也相当有力。在这里所包括的几乎所有跨文化研究中,大多数婴儿都被归类为安全依恋。图37.2总结了前面讨论的研究中发现的依恋分类分布。当这些研究与AQS关于专家和母亲对安全依恋儿童的跨文化偏好的研究结果结合起来时,我们可以确信,安全依恋不仅仅是北美的发明或西方的理想,而是一种相当普遍和受欢迎的现象。正如我们在本章早期所描述的那样,安全依恋的类别是在安斯沃思的乌干达研究中出现的,而不是像人们经常说的那样是在巴尔的摩研究中出现的。为了支持规范性假说,Posada及其同事(1995,2013)表明,关于理想儿童行为的母体信念与依恋理论的安全基础现象概念有相当大的重叠,安全基础现象明显存在于母体的
支持依恋理论的假说。
U - 普遍性
N - 规范性
是
S - 灵敏度
C - 能力
没有
间接或部分
U N S C
U N S C
U N S C
U N S C
(1) (1) (1) (1)
(2) (2)
(3) (3)
(4)
U N S C
(1)
U N S C
U N S C
(1)
(2)
(3)
(4)
以色列 (5)
(6)
中国
札幌
北京
南朝鲜
(1)
(2)
(3)
西安
东京
U N S C
上海
日本
(1)
(2)
U N S C
(1)
马里
(1)
U N S C
广州
台湾
Mexcio
U N S C
(1)
U N S C
尼日利亚
(1)
U N S C
中非共和国
U N S C
(1)
U N S C
哥伦比亚 (1)
(2)
(1)
乌干达
U N S C
肯尼亚
(1)
U N S C
(1)
(2)
秘鲁
坦桑尼亚
赞比亚
印度尼西亚
U N S C
U N S C
(1)
(1)
巴布亚新几内亚
U N S C
(1)
U N S C
U N S C
博茨瓦纳
(1)
(1)
U N S C
U N S C
U N S C
南非
约翰内斯堡
(1)
(1)
(1)
U N S C
智利
(1)
开普敦
FIGUrE 37.1.检验依恋理论假说的研究结果。
非洲。博茨瓦纳-1(Kung San;Konner,1977年);中非共和国-1(Bofi;Fouts和Lamb,2005年);肯尼亚-1(Gusii;Kermoian和Leiderman,1986年);马里-1(Dogon;True等人,2001年);尼日利亚-1(Hausa;Marvin等人,1977年);南非开普敦-1(Tomlinson等人,2005年);南非约翰内斯堡-1(Minde等人,2006年);坦桑尼亚-1(Hadza;Marlowe,2005年);乌干达-1(Ganda;Ainsworth和Wittig,1969年)。2005年);南非约翰内斯堡-1(Minde等人,2006年);坦桑尼亚-1(Hadza;Marlowe,2005年);乌干达-1(Ganda;Ainsworth和Wittig,1969年);乌干达-2(Peterson等人,2001年);赞比亚-1(Efé;Morelli和Tronick,1991年)。
东亚。2004);中国,上海-1(Gu等,1997);中国,上海-2(Ding等,2008);中国,上海-3(Ding等,2012);中国,西安(Archer等,2009);印度尼西亚-1(Zevalkink等。1999);日本,东京-1(Durrett等人,1984);日本,东京-2(Kazui等人,2000);巴布亚新几内亚-1(Trobriand群岛,Grossmann等人,2005);日本,札幌-1(Takahashi,1986;Nakagawa等人。1992年);日本,札幌-2(Behrens等人,2007年);日本,札幌-3(Posada等人,2013年);韩国-1(Jin等人,2012年);台湾-1(Posada等人,2013年)。
拉丁美洲。智利-1(Valenzuela,1997年);哥伦比亚-1(Posada等人,2002年、2004年;Vaughn等人,2007年);哥伦比亚-2(Posada等人,2013年);墨西哥-1(Gojman等人,2012年);秘鲁-1(Posada等人,2013年)。以色列:以色列-1号(第一个基布兹)。以色列-1(第一个集体集体睡觉的基布兹群体;Sagi等人,1985年);以色列-2(第二个集体集体睡觉的基布兹群体;Sagi等人,1994年);以色列-3(第二个集体集体睡觉的家庭;Sagi等人,1994年);以色列-4(第一个城市群体;Sagi等人,2002年);以色列-5(第二个城市群体;Koren-Karie等人,2002年);以色列-6(阿拉伯人;Zreik,2014年)。
附属物分类的分布。
B - 安全
A – 回避
C--抗性
D -- -- 无序/*其他
(1)
B A D
57
13 16 13
(1)
B A D
65
17
13
4
(1)
(2)
(3)
B A C D
67
6
23
4
68
6
26
0
68
8
22
3
(1)
(2)
(3)
(4)
B A C D
68
16
16
73
11
7
9
53
13
27
7
72
10
10
8
B A D
17
1
9
70
(1)
57
26
60
70
66
67
8
0
33
30
8
19
20
13
44
32
0
2
9
9
4
4
16
B A C D
(1)
(2)
(3)
(4)
中国
北京
南朝鲜
札幌
东京
B A C D
(1) 68 0 32
(2) 49 2 0 49
B A C D
B A C D
以色列 (5)
(6)
23
8
0
69
马里
B A C D
上海
广州 台湾
日本 (1) 61 13 18 8*
Mexcio
(1) 56 5 15 25
(1)
尼日利亚
菲律宾
中非共和国
哥伦比亚
秘鲁
(1)
B A D
50
23 22 2*
B A C D
(1) 57 18 25
乌干达 肯尼亚
坦桑尼亚 赞比亚
博茨瓦纳
南非
约翰内斯堡
B A C D
(1) 61
印度尼西亚
B A D
(1) 52 7 20 22
巴布亚新几内亚
(1)
B A C D
80
15 5
智利
开普敦
B A C D
11
17
72
(1)
图37.2.研究附件分类分布的结果。见图37.1标题后的段落。
对其子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的描述(Posada等,1995)。
尽管安全依恋似乎是各种文化的常态,但在非盎格鲁-撒克逊和欧洲文本的研究中,报告的安全依恋率存在差异。例如,在农村贫困的墨西哥样本(32%;Gojman等人,2012)和营养不良的智利样本(7%;Valenzuela,1997)中,安全率特别低。这些发现强调了社会生态环境在塑造家庭生活和育儿模式方面的重要性。这与家庭压力模型是一致的,该模型描述了不利的经济环境如何通过对父母压力的影响来干扰最佳的养育,最终导致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Conger & Donnellan,2007年;另见McLoyd,1998年)。如果没有经济资源为孩子提供可靠的营养、保健、安全住房和衣服等基本照顾,很可能会给父母带来普遍的压力。我们建议投资于跨文化的经济压力和依恋相关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以评估家庭压力模型。在许多比较不同文化群体中的亲子关系的研究中,文化和社会经济变量是成立的(例如,Bakermans-Kranenburg,Van IJzen- doorn,& Kroonenberg,2004)。因此,正如墨西哥和智利的研究所显示的那样,未来对依恋关系的跨文化研究,对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社会经济群体进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规范性假说并不涉及安全类别内分类的分布。然而,从本章讨论的研究中,回避型依恋与抵抗型依恋的流行率出现了有趣的模式(见图37.2)。而来自盎格鲁-撒克逊和欧洲样本的结果普遍显示A分类的比率高于C分类,A分类大多(远)在20%以上(Van IJzendoorn et al,1992;Van IJzendoorn & Kroonenberg,1988),本章讨论的研究中,回避性依恋分类的范围在0-23%之间,只有两项研究报告了高于20%的比率(Behrens et al.,2007;Valenzuela,1997),一半的研究报告在各种非西方国家的比率低于10%。由于回避型依恋一般都与一贯不回应的亲属关系相关,我们推测,在一些国家中,回避型依恋的发生率会高于20%(Behrens等,2007年;Valenzuela,1997年)。
规模的相关性、高度近距离和放纵的养育习惯可能是造成低回避率的原因。正如Jin及其同事(2012)所指出的,在这些文化中,不敏感的照顾可能更有可能是侵入性的,而不是不可用的(因此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敏感),这通常被发现会促进抵触性依恋,而不是逃避。
敏感性假说
敏感性假说在大多数研究中没有得到检验,但在审查时,数据几乎无一例外地支持了这一假说(除了程序上有缺陷的第一项札幌研究)。敏感性假说的间接支持来自于报告安全依恋与已知的与母性敏感相关的因素有关的研究。此外,几项人种学研究提供了在狩猎-采集社会中显然是规范的敏感养育的描述。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生活在美国的不少于1150个亚裔家庭的抽样调查中,其中87%的家庭出生在亚洲,对母亲敏感性的观察与婴儿依恋性的观察显著相关(Huang, Lewin, Mitchell, & Zhang, 2012)。Mesman及其同事(2015年)进一步支持了敏感度建构的跨文化相关性,他们报告了来自15个国家26个文化群体的母亲对理想母亲的信念和依恋理论对敏感母亲的描述之间强烈的一致性(另见Emmen等人,2012年)。
敏感的潜在普遍作用
在培养依恋安全感的过程中,父母行为的功能和结果比其具体表现更为重要,这与以下观点是一致的:当社会经济环境允许敏感的照料时,对敏感的照料者形成安全的依恋最有可能导致适应性功能和包容性健康。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行为的功能和结果比其具体表现更为重要,这与Bornstein、Cote、Haynes、Suwalsky和Bakeman(2012)得出的形式与功能的区别是一致的,即不同的亲子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敏感性建构反映了对依恋关系的一种组织方法,即父母和子女的行为都不能被预先定义的、详尽的具体行为(Sroufe & Waters,1977)所捕获,而是反映了历史上的互动模式,而不是个人的行为。
(Weinfield, Sroufe, Egeland, & Carl- son, 2008)。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尽管在不同的文化中,偶然的回应率是非常简单的,但回应的方式却取决于文化(例如,Kärtner, Keller, & Yovsi, 2010)。在一些文化中,对婴儿发声的适当反应可能是触摸或抚摸婴儿,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是模仿婴儿发出的声音或对婴儿微笑(Kärtner, Keller, & Yovsi, 2010; Keller, Borke, Yovsi, Lohaus, & Jensen, 2005; Keller et al.同样,婴儿的痛苦也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进行适当的处理。例如,通过护理/喂养来安抚,在非西方文化中比西方文化中更常见(例如,Ainsworth, 1967; True等人,2001)。我们可以对再亲和力的更多具体方面进行研究,以调整我们对不同文化中婴儿期及以后的亲和力意味着什么的理解,全面描绘不同文化中亲和力的具体行为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它们在培养安全依恋中的特殊作用。
能力假说
能力假说只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了零星的检验;这与西方关于依恋和(以后)能力之间的关联的研究相对缺乏有关(Groh等,2014;Sroufe,Egeland,Carlson,& Collins,2005;Van IJzendoorn,Dijk- stra,& Bus,1995)。在Gusii研究中(Kermoian & Leiderman,1986),安全婴儿的营养状况优于不安全婴儿。Va- lenzuela(1997)在其智利的营养不良婴儿研究中也重复了这一结果。虽然依恋关系和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确实是显著的,但依恋安全是否仅仅是原因,而营养状况是否仅仅是影响,这一点仍不清楚。可能是更健康的婴儿会引起更多的照顾,特别是更敏感的照顾,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被剥夺的情况下,父母被迫有选择地投入时间和精力(Finerman, 1994; Scheper-Hughes, 1993)。根据相关证据,不能完全推断出一个更复杂的因果模式。
Kermoian和Leiderman(1986年)和Va- lenzuela(1997年)提供的数据。Dogon研究(True,1994年;True等人,2001年)也不允许区分原因和结果。只有以色列对在kib- but城市儿童中长大的儿童的研究显示,安全依恋与未来适应功能之间存在一些纵向关系(Aviezer, Sagi, & Van IJzen- doorn, 2002; Gini, Oppenheim, & Sagi-Schwartz, 2007; Oppenheim, Koren-Karie, & Sagi-Schwartz, 2007; Sagi- Schwartz & Aviezer, 2005)。因此,我们应该得出结论,能力假说的跨文化支持仍然不足。鉴于依恋理论所假设的其他三个关键假说都得到了令人信服的支持,将非西方国家的依恋再搜索扩展到儿童的发展结果中似乎是比较可行的。此外,依恋网络的概念可能会卓有成效地应用于对多个照顾者是常态的社会中的能力假说的研究。
二、结论
我们对跨文化依恋研究的分析和整合表明,普遍趋势和情境决定因素之间存在平衡。没有情境因素的依恋理论就像没有普遍性视角的依恋理论一样难以想象。如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所有婴儿都使用相同的固定策略来应对依恋挑战,那么就没有余地去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Hinde & Stevenson-Hinde, 1990),也没有余地去适应不同发展环境所带来的限制(DeVries, 1984; Harkness & Super, 1992, 1996; LeVine & Miller, 1990; 见Simpson & Belsky, 本卷第五章)。如果没有变异,最佳行为策略的选择将变得过时(达尔文,1859/1985;见Van IJzendoorn,Bakermans-Kranenburg,& Sagi-Schwartz,2006,关于整合依恋的普遍性和情境维度的进化依恋模型)。
本章回顾的研究强调了在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更广泛的社会网络中调查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在西方和非西方文化中,大多数儿童都与包括兄弟姐妹在内的多个依恋关系人物进行交流。检验能力假说
仅以婴儿-母亲依恋为基础的研究可能会大大降低预测能力,还需要更多的概念和经验工作来确定与不同的依恋人物的经验如何组织起来,以形成一个连贯的内部工作模式(Sagi-Schwartz & Aviezer, 2005)。此外,本文所回顾的几项研究强调了将各国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纳入其中的重要性,从而可以从文化和资源的角度来阐明依恋模式。
最后,与应该涵盖的领域相比,目前的跨文化数据库几乎小得离谱。像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和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仍然缺乏关于依恋的数据,而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在依恋的发展方面是未知的领域。尽管包括来自世界这些地区的样本的研究代表了对依恋文献的令人钦佩的贡献,但它们不能被认为是代表了各自的大陆。当然,这种北美和欧洲以外的研究的缺乏,部分原因是由于在缺乏设施和资源的国家进行标准化研究的困难。而且即使研究者们设法进行了诸如"陌生情境"程序,在很多情况下,编码也是由没有经过专家正式培训的研究者完成的,这就使得分类的质量不明确。西方依恋研究者的任务也是为世界上其他地区想要研究依恋的研究者提供足够的、可负担的培训机会。
在这第三版的一章中,与上一版(Van IJzendoorn & Sagi-Schwartz, 2008)相比,我们收录了来自五个新国家或文化的依恋数据,在这一章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关于依恋和敏感性的跨文化信念,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拉丁美洲和生活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的依恋和敏感性的细节。自2008年以来,没有改变的是,现有的跨文化研究并没有反驳依恋理论中关于依恋的统一性、安全依恋的规范性、敏感的照顾和依恋安全之间的联系以及安全依恋的儿童能力结果的大胆猜想。事实上,从整体上看,这些研究与该理论是非常一致的。因此,在另行通知之前,依恋理论可以声称具有跨文化的有效性。
mom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AI】单一注意力焦点理论(Monotropism):对其概念、研究、接受度及应用的综合评述 (1人喜欢)
- 【AI】运动、皮质醇与睡眠:生理机制、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 (17人喜欢)
- 【AI】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综述 (10人喜欢)
- 资料汇总(新) (7人喜欢)
- 【AI】运动后皮质醇升高与睡眠障碍:南非醉茄及其他管理策略的科学评估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