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论

方方论:
方方说过这么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我没有读过《方方日记》,不过这本书却被国内热议,据说是书中有不实之处,实和不实我这个外人也不知道,旁观者迷,只有当局者清。有人说作者到外国出版是别有用心,是故意写给西方看的,目的是抹黑中国,可这本书明显形成了两派,一派像是保守派,他们批判方方的声音愈演愈烈,另一派则像是维新派,他们支持方方,把她当成正义女神。方方出版这本书有什么目的,是不是真像一些人说的是别有用心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像这类伤痕文学的书在国内能不能出版,答案谁都知道,今非昔比是显而易见的,八十年代之所以允许伤痕文学的存在,是因为有拨乱反正,对过去鉴定了是错误,所以才有很多小说、诗歌、影视的诞生。我倒觉得攻击方方的人才是别有用心,把对方方的批评作为自己的遮羞布,无非是要确保自己的利益,把自己演化成忠心耿耿,可真到了兵荒马乱,只怕这些人还不是一群钱谦益。假如方方的书存在问题,那是不是恶意诽谤,既然是诽谤,为什么不见新闻发布对她采取抓捕、审判,上世纪批斗知识分子可是蔓延到大江南北,如果方方有问题,怎么这次国外记者还能去采访她呢,难道不怕她继续做乌有先生吗。至于批判方方的是些什么人,毋庸置疑,一是那些曾疏于防控的草包人士,当然就嫉恨这种伤痕文学了,一些则是现在的00后,毕竟00后缺乏像上个世纪那样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就不能理解什么是处士横议,公车上书了。
方方就是从上个世纪走过来的人,百科还有她的资料,祖籍是江西九江,1955年生于南京,1957年同家人迁居武汉,在她高中毕业之后曾在武汉运输公司当过搬运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就经常发表诗歌和小说,不愧是中文系的才女,再对比现在的中文系,难道今天的莘莘学子就不觉得自惭形秽吗。方方的成长是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生命显得渺小,多少人在当时蒙受过不白之冤,多少人在当时死于非命,多少人嘴上喊着忠于领袖,骨子里和私底下都是公报私仇。就因为方方有过这样不寻常的经历,所以她懂得知识分子的责任,要有鲁迅精神,懂得人生的无奈,感慨生命的无常,她和余华、莫言、余杰、王友琴、傅国涌、章怡和、李熬等人一样,都是敢于捍卫尊严的人。有人评价说“方方代表了从民间个人不幸感知这个世界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永远都存在,而且它尤其是文学最生生不息的源泉。”凤凰网有人评价说“在这里生活了63年的她,每天一篇,有苦难,有希望,有反思,有温度。”在她的日记中就有李文亮,显然李文亮已经是某些部门的阴影,甚至当西方把李文亮列入抗疫烈士名单榜首的时候,还有人觉得别人是在挑拨离间,意图掩盖一些部门的旧事。
曾经很多人都说,假如鲁迅活在现在,要吗被送入精神病院,要吗被送入监狱,我想要纠正一下,不能是绝对,至少方方还活着,她给我们竖立了一个榜样,守住良心和正义感,我形容的不是有争议的日记,而是做个怜悯众生的人。有反对的声音,有人分歧,这才像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一切矛盾都可以在文学上较量,除非有那么一些人,没文化,只能骂街,活的是那样的自以为是,恬不知耻。想想前朝都有鲁迅和胡适的论战,现在却是这样的惨淡和卑污,看不到文学的论战实力,尽是键盘侠的骂街涌动,活在这样一个没文化,没思想的时代真的很悲哀。但是,悲哀的不是像方方那些从上个世纪劫后余生的人,因为她们还没有泯灭良心,悲哀的是那些同样是从上个世纪劫后余生的人,早已经对苍生不闻不问,悲哀的是那些00后,生活在一个文化畸形,思想病态,社会风气败坏,道德崩塌,人性丑恶病入膏肓的环境。
我也是从上个世纪走过来的人,因为自己特殊的成长,也算是九死一生,虽然没有和大规模的文攻武卫相遇,可却陷入了小规模的浩劫当中,从农村到城市,我的文艺激情无处不被冷落和打压,我懂得底层人的无助,懂得我们这类人的命一文不值。在我的身上传承的是古人的风骨,有许由的不朝天子,不友诸侯,先儒孔孟的人格魅力,李白的不阿权贵,唐诗宋词的灵魂,文天祥的忠烈,海瑞的刚直不阿,顾炎武的卫道,鲁迅的呐喊,海子的浪漫等等。我是没有机会做怜悯苍生的大业,一直被户籍地封杀,即使这样,我也一直维持真实的自己,至少我不会特意的去赞美丑陋,更不会和一些魑魅魍魉同流合污。越是缺少鲁迅的时代,就越觉得呐喊的可贵,越是生活在没文化的荒土当中,就更要捍卫文艺激情的价值,别人可以愚昧,可以诋毁传统文化,我不能,因为我是中国人,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怎么能遗忘自己的文明,亵渎自己的传统呢,不读书,不传习华夏文化的人就是最大的卖国主义。
-
豆友182875304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30 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