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为什么有的人会轻易喜欢上一个人?
作为一个很容易喜欢上一个人的男生,我觉得是对喜欢的定义不同。因为我也很容易就不喜欢一个人了。
对,我就是人人喊渣(帅)的天秤男。
我可以说很有“经验”和“体会”,虽然不怎么被主流观念认可,自己也反对玩弄感情,但我性格就是这样,所以我也觉得容易喜欢上一个人没什么不好。毕竟每个人身上确实都有美好之处。
“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红楼梦》
我个人体会就是,每个人对喜欢和爱的界限不同,而我这类人群中有一部分自己很清楚:喜欢是喜欢,爱是爱。可能因为小事很容易就喜欢上别人,但是我们内心知道自己和对方不合适,不会深入交往,就是不会去爱上,当我们真正爱上一个人之后还是会很专一的。
也有可悲的一面吧,很容易喜欢上一个人的人,真正爱上一个人却更难。永远更爱自己。
很多时候会觉得身边的女孩挺好的,我们也更容易发现别人的闪光点,然后就“大胆”产生好感,但是这时候的言行就可能被人误解成喜欢,只是一种认可。
这种闪光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展成“仰慕”或者“向往”,觉得这样的姑娘挺不错的,如果自己和她在一起会比较开心吧,可以得到某种自己渴望另一半拥有的“特性”,比如身材好、比如脾气好、比如乐观积极等。
一路走来,我也遇到了很多人,有的人当时觉得值得走下去就告白了,但是有的只是有过接触,然后觉得挺不错的,甚至陷入一种幻象,一种自我麻醉,但是碍于自己内心的底线,只是浅尝辄止(见个面吃个饭就不联系了),所以可能出现一种现象,自己喜欢的人跟自己表白,或者自己追求她,快成功了,但是自己忽然放弃了。
也就是,其实大众以为的“很容易喜欢”别人的人(花心、不专情),我觉得自己只是更愿意接触别人,多尝试,更加的开放和自由,更接近于西方的思维理念。
西方的搭讪(交流)观就是,你可以夸陌生女生,甚至可以开玩笑。
女生则是,如果喜欢就明确表示接受,如果不行就拒绝,男生不会再主动第二次。
但在国内尤其是老一辈看来是轻浮的表现,其实某种意义上说是自己“心不干净”,人家可能就是一个单纯的“尝试”。就像是女生愿意和男生看电影,不代表什么,也不能简单的下结论“这个女生就是随便的人”,只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和思路。
有的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核心点就是,认为“轻易喜欢一个人”不对。然后就衍生出了各种“致病性”,甚至大加指责。
比如缺爱、没有安全感、感到孤独、不够坚强,甚至是花心不负责。如果一定要说,我支持:“男女生的思维方式不同”。
一般是女生觉得男生“这么快就喜欢上一个人(太可怕了)”,因为男生大多数是目的导向思维,会根据一件事有什么好处喜欢上一个人,而女生大多是 感情导向思维,觉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和事情,你这么快就表白,感觉有的地方做的不对,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预设)。
同样的,男生可能会直接表明自己的目的,因为这样更方便,更高效,因为如果跟你慢慢磨,磨半天最后的结果可能还是不同意,他们就会觉得“那不如一开始就说出来”。但是在女生看来就很不好“太不郑重”。所以很多女生会好奇,为什么现在男生普遍不愿意追女生了,就是这个原因(成功率低、复杂)。
男生觉得你成为我的对象之后我才能对你好,或者前期只能投资很少,但是女性觉得你要对我好才愿意和男生确认情侣关系。
当然了,撇去舆论压力,其实男女生都会“花心”,都可能轻易喜欢上一个人,可能男生更直接一点。因为男生在现代亲密关系前期,是属于一个主动的追求者,而且是公认的追求者,男生就应该主动追求女生,但是也因此更容易遭到非议。
比如你专情,有人说傻。你不专情,有人说花心。你追求别人,有人说不怀好意。你不追求别人,有人说直男,不知道主动。
还导致了一个两难处境:忘记前任被认为是“绝情”,不忘记前任被认为是“渣男”。
轻易的喜欢可能是“短择”。
现代社会女生越来越开放(思想上)和自由,越来越洒脱,像是欧美的女性那样,不再是以前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传统女性,但是男性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只要跟我说话就是有好感,跟我看电影就是愿意跟我亲密接触。
而且女性的思维观念、处事方法都越来越接近男性。
因为很多女生渐渐的感受了“男性化”的优势,比如为什么要压抑自己为什么不能自己主动一点,为什么要“像个女生”,想要享受“公正”的待遇。
于是很多女生都愿意和男生交流,也愿意主动和男生接触,允许男生离自己更近一点,更乐于展示自己,并不认为应该隐藏自己,比如漫展cos大胆绽放自己的美。
同时,很多女生也很努力,不再持有以前那种“依靠男人”不需要自己努力的老旧观点,开始自立自强。
这种参与“男性竞争”的行为,会让男生更容易也更愿意去接近女生,因为女生更像是一个“哥们儿”,很多女生也乐于交“男闺蜜”和“哥们儿”,以至于有的女生被暗恋而不自知,很享受这种“当男生的感觉”。女生轻易喜欢上一个人的成本也低了。
另一个点就是,为什么要觉得“容易喜欢上别人”不对呢?
撇去男女思维导向和行为准则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新旧矛盾对立”。
就像是“父母无恩论”的崛起,很多人很难接受爱情的本质之一是“价值交换”,而轻易喜欢上别人代表什么呢?代表追求价值交换的速度太快了。
从诗经那段时期开始,就在追求纯真、美好、有未来的爱情,但是这一切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稳定。
速度太快就会形成一种危机感,威胁这个稳定。就像是如果一个很优秀的男生可能正好是你想要的类型,只认识你一天就跟你求婚,你多半是不会同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虽然程度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害怕没有意义的风险。
喜欢别人就是一种价值交换的邀约,邀约者往往有着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喜欢从尝试新鲜事物),能够承受对方不喜欢自己的后果。因为自己一开始很可能就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自己知道不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也把自己的心理预期降低到了一个比较能承受的位置上。
被邀约的一方也是类似的。
换句话说,其实我们不是在讨厌这种行为,只是讨厌“很容易喜欢别人”之后诸如“更容易分手”之类的可能让人期望过高而受到伤害的地方。
轻易喜欢上一个人有问题吗?也许吧。可是我觉得很难喜欢上一个人不是更孤独吗?
我喜欢过很多人之后,也终于还是遇到了只爱的唯一。
内容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