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一种误会
人对悲伤的记忆,似乎总比欢乐持久,深刻。 无怪乎,人们普遍认为,悲剧比喜剧深邃。 而受过伤的人,会突然顿悟“这才是现实啊!”。 这种切实的存在感,往往来自疼痛的体验。 就像第一次胃痛之后,才切实的感受到,自己有一个胃。 一个转学的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班级,格格不入的撕裂感,成了他对“自我”最初体验。 无怪乎,现代人流离漂泊的生活下,每个人都那么肯定“自我”的存在。 但我猜这其中并没有什么智慧,更多的是条件反射的习惯而已。 十年怕井绳。 大人都喜欢看小孩的天真,却不敢自己像那样天真 一是怕受伤 二是觉得幼稚 为什么觉得幼稚呢? 因为“知道”:幼稚就会受伤 与其说是“知道”,不如说是“记得” 所以,天真便被“不记得”的小孩独占了,大人只敢在旁边,作为监护人,悄悄瞻仰 最可笑的是,人经常有保护自己的“灵魂”,保护自己的“自我”的冲动。 但,把“灵魂”,“自我”的包装打开,里面是什么呢?不过是一堆痛苦的记忆。 所以,逃避痛苦,就是为了去保护一堆痛苦的记忆吗? 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了。 风,是不会打结的 相反 风会把结打开
来自 豆瓣App
-
森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03 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