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解中华081:为国以礼的要求
8、“为国以礼”的要求
1、以礼为制。为国以礼成为顶层设计与各方面制度创立、各层次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制度与政策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对于民族文化的所展现的文化坐标、世界图景的掌握,成为官员执政的必须,人文关怀成为政策的出发点与归宿所在。
2、以政为教,这是儒家的根本主张,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于社会风气、人心所向起到最大作用的莫过于政治。这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毫无二致。脱离社会存在而空言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社会走过的一条无之路。
孔子侍坐於哀公。公問曰:“敢問人道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夫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君不為正,百姓何所從乎?”[75]古代自天子至各级行政官员,修身都非常精严。可供为政队伍参考。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此之谓也。[76]公曰:“敢問何能成身?”孔子對曰:“不過乎物.”[77]“行中规,还中矩······是故君子无物不在礼矣。······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78]
3、官员的成长逻辑修身为本,学优而仕。以礼修身,以身行孝,宗族称孝、乡党称悌,通达民族文化,熟悉民族文化坐标参考系统,憧憬圣贤人格和具备人文情怀,学有专精,博古通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9];“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80];“恭己而正南面而已”[81]。自身修身的经验,会让官员具备通达圣贤的心路历程的经验;会帮助官员带动周围人的成长;修身、事父母、待弟兄、齐家、教妻、教婴孩的经验在他为政之时会发挥充分的作用;修身齐家的功夫可以成为官员考核的标准之一。这就是“学而优则仕”的道理。“仕而优则学”[82],为官之时感觉精力和心思还很宽绰,就将多余的精力用在实际生活实操经验层次的提升上。这是一种不断进学、学无止境的追求。官员的人文修养、文化素养、人格修为成为必修功课。共同阅读民族文化经典,使所有的官员具有共同的思想背景、思想底色、人文底色,民族文化经典成为为政交流的共通思想背景,圣贤人格、理想成为官员共同的自觉追求,完成用文化打造一支为政队伍的工程。诗人修养、通达经典、术业专精、圣贤情怀或可成为官员成长的一条参考路径。4、确立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的指导地位。价值判断来源于态度,从态度出发,做出政策决策。《论语》中有充分的体现。“举直措诸枉”[83]、“先之劳之”[84]、“务民之义”[85],这些都是并非具体措施,而是一种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具体的事务中,自然会衍生出相应的政策。5、参考天命观培养为政者的为政观。《周礼》之中,每一种官职均禀赋一种天命。[86]孔子对于天命有深刻的领会,将人事与天命直接相关联,个人之言语、行事、性命直接与天命相联。子贡:“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87]孔子只是不对弟子言天命,但内心绝然明了。孔子偿言:“五十而知天命”[88],“吾谁欺,欺天乎”[89],“公伯僚其如命何”[90],“获罪于天,无所祷也”[91],“丘之祷久矣”[92],“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93]、“天生德于予”[94]。孔子蹴然避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此谓孝子成身。”[95](660页)6、建立社会荣誉系统。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荣誉系统的社会,社会角色的不同代表了不同的荣誉等级;现代发达国家依然保有完整的荣誉系统,比如英国、德国。荣誉系统对于正确社会价值观的树立、社会方向性的导向都有莫大作用。富在于财,贵在于义,义在于责任与担当。中国社会的问题是富而不义,不义则无贵可言;有位而无义无德,无义无德则无贵可言。孔子说“富而好礼”[96],“君君、臣臣、父父、子子”[97],各安其位,各守其道就是担当;又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98]。要若为政者有位而有德有义,莫若考评在民,升迁在民(并不一定要一人一票,形式可再做考量);则可导社会之风气,使“富而好礼”“富而好义”成为一种风气;实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美政。建立社会荣誉系统,要求根据社会职业在社会生活中不同角色的意义,来赋予各种不同职业以相应的角色价值;以经济收入的差别来表明各种角色价值的差异;以代表各个角色社会地位、荣誉等级的高低;成为社会分工选择具有方向性的引导,摒弃单一的市场化标准为原则;保证最优秀的人才从事这个社会上最有意义的事业。市场化只能是一种手段,决不能成为原则,如果市场化成为唯一的原则,则必然造成社会的混乱与败坏。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要保证社会培养人才的质量、高度与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