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对于一位女性意味着什么?
查看话题 >人为什么要生孩子
生孩子本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一向也只在私下和信任亲近的朋友聊一聊。但是最近突然多了很多关于生孩子的公共讨论,所以我也来凑个热闹分享一下个人拙见。我自己是打定主意不生小孩的,理由很简单,the world sucks, I don't want to bring a new life into it. 鉴于这话的前半句在我有生之年不大可能改变,后半句自然也会一直成立。
聊过的所有朋友里,Emily是第二个和我的生育观完全契合的。
Emily上个月刚结婚。夫妻二人早就决定不要小孩。西方婆婆对于小两口的决定自然是尊重的,但是尊重不代表认同。作为一个传统的基督教徒,在说到这个话题时,婆婆总还是会捍卫一下正统观念。事后我和Emily交流,发现她婆婆的论点居然和国内的劝生论调高度契合,于是记下来一一驳之。
论点一、是女人就应该生孩子,这是自然规律
这个论点听起来最荒谬,甚至有点 offensive,但实际上这却是最主流最大众社会接受度最高的观点。我们虽然看到很多人在网上讨论生育问题,甚至著书立说,从医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去分析生育这个行为,但是这点讨论放在全世界人口面前,根本激不起一丁点涟漪。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在生孩子之前根本没有经过思考,而是顺其“自然”。晚期智人出现至今几万年,人类就是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而活的,因此这个论点最强硬,但是反驳起来也最容易:
- 这种自然规律确实存在,而且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但这种规律是为了种群的繁衍,防止物种灭绝。而现在的情况是,地球上的人类早已超载,为了抢夺生存资源,人类不断剥削地球,侵占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生态平衡,而且我们已经受到反噬,生得越多只会灭绝得越快。既然这自然规律已经与初衷相悖,自然不遵也罢。所以有人不生孩子,实则是对地球和(已在和将来的)人类做了大贡献。
- 自然的不代表是不可更改的,现代社会,吃加工食品,穿化学纤维,住高楼大厦,日落不息,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没有一样是自然的。人类已经接受了这么多反自然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接受不生孩子这一件呢?
论点二、生育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很多事情你只有在做了父母之后才能体会
- 这个说法在国内也很普遍,更常听到的是“没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是人活一世,没法体验的事情多了去了,大多数人没有体验过私人飞机私人游艇,没有体验过用纯金的浴缸泡澡,没有体验过打飞的去敦伦喂鸽子……在这个世界上,甚至很多人一辈子没有体验过我们习以为常的手机、电脑、地铁、快递……如果因为少了一项人生体验就觉得遗憾,那人生的遗憾实在太多了,如果因此觉得人生不完整,那人生是注定不会完整的。有人说上面这些都是没有能力体验的,有能力体验的事一定要尽力体验啊。可是大多数人也没有体验过吃屎,这个倒是人人都有能力体验,也没见有谁因为它容易就去体验一番。所以拿体验说事,实在是站不住脚。另外,生孩子养孩子这个事做的人实在太多了,因此也算不上独特。反而是人到中年无孩一身轻的体验,因稀有而格外独特,其妙处,没有体验过的人没有发言权。
- 为人父母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mindset, 会让人对亲子关系,血脉延续有新的认识。中国老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就是这个意思。这话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大多数人知了父母恩,也不会把报恩放在第一优先级,而是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把有限的资源向下一代倾斜,甚至拉着父母辈一起为下一代牺牲。那这恩,知不知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决定不生孩子的最主要原因前面说了是世界是如此糟糕,另一个没说的点是,我的能力是如此有限。回头看我们父母这一代,为了抚养我们长大成人或多或少都做出了各种牺牲,无论是自由时间,私人空间,还是事业,精力,金钱。养育一个生命是很重的责任,要承担起它,不可避免要牺牲其它责任。我自认不是一个无私的人,没有办法像父母辈一样做出那么大的牺牲。所以为了不承担这个我可能担不起的责任,我宁愿放弃这种据说很美好的体验。而且不用养儿,我已经知道父母养育我有多么不易,我宁愿把自己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用来为父母改善生活,而不是生一个孩子为他们增加负担。
论点三、等你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后悔,到时候再想生就来不及了
这个是劝生族的杀手锏,此招一出,不生主义者基本上只有闭嘴的份儿。毕竟谁也没法预知未来,谁能保证未来的自己不会后悔呢?而人类的生理条件决定了,确实到了一定的岁数,后悔也来不及了,他们说的没错。
我们先假设后悔这个事情无解,单从逻辑上来看这个论点,基本就是说为了防止未来可能的后悔,你应该做让现在的自己后悔的事。这就好像说因为明天可能会下雨,所以你今天一定要把仅有的饭钱用来买伞。那万一明天不下雨呢?或者你明天突然有钱了呢?或者你明天捡到一把伞呢?为什么要为明天的雨挨今天的饿?这不make sense啊。
更何况,如果未来真的后悔了,想要孩子了,也不是毫无办法。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小孩在不被期待的情况下被生出来,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抛弃,他们最期盼的就是一个爱自己的父母。如果真的到了一定的年龄,想要体验为人父母了,那就去做他们的父母,去爱他们。至于现在,不想生就不要生,未来后悔也是来得及的。
最近网上有很多关于生育问题的讨论,大家谈法律,谈伦理,谈商业,谈性别压迫,辩得不亦乐乎。但很多争论的背后是大家对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不同,因此也就很难进行有效的对话,大多数时候都是鸡同鸭讲。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就是亲子关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有的人认为是基因的延续 (自己生不了也要找人代孕),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投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人认为是一种保险(养儿防老)……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同,谈生育问题自然谈不到一块儿去。
我个人觉得亲子关系的本质应该是爱。爱比基因血缘、社会规范都更重要。
如果我们接受亲子关系的本质是爱,那么很多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很多事情(如代孕)也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当Emily告诉我她婆婆说等你到了35岁就会改变想法的时候,我们一起笑了。我对她说,世界如此糟糕,不管35岁,还是45岁,55岁,我不生孩子的想法永远都不会变,但是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多余的爱,我想要爱一个孩子,我会去找一个等待被爱的小孩,把我的爱给她。我知道这会很难,各种审核各种paperwork都是少不了。我有个荷兰同事,夫妻俩十六年前领养了一个中国小孩,前后花了两年时间,去了好几趟中国才终于成功,其间艰难繁琐可想而知。可是再想一想,怀胎十月忍着剧痛冒着生命危险分娩难道不难吗?跟生小孩相比,领养的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再次说明,我的观点是“不是所有人都应该生孩子”,而不是“所有人都应该不生孩子”。我不生,但不会要求别人也不生。我只是希望所有决定生的人都是因为爱,而不是因为所谓的顺其自然,或者别人都这么做,或者长辈催生这样的原因。在决定生之前,先问一问自己有没有那么多的爱。在爱自己的基础上,还足够浇灌另一个生命的成长期。如果不确定的话,那就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