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解唐诗:一场寻友不遇后的自我安慰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题目先介绍了写诗的背景——寻友不遇,可想而知心情一开始失望的。另外还交代了朋友的身份和住址,西山的一位隐者,性格应该也是清高低调的。
正文第一句,继续增加细节,详细描述了友人隐居住处,在西上顶上的一间茅屋里,要攀登三十里才能达到。看来不仅住得很远,而且还险,应该是下定决心远离世俗,不愿被人打搅。
接下来第二句说明自己的境遇,好不容易辛辛苦苦爬上来却不见迎接,敲门没有仆人出来迎接,难道和主人一起出远门了?但是我还不死心,透过门缝往里面窥视,只看到一大一小两张桌子。这里面还透露了一个有趣的信息:即便是隐者,也是要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而且又住得这么险远,日常起居和生活物资只能交给仆人去打理了,这样才好安心地修身养性嘛!
那么茅屋主人究竟去哪了呢?熟悉朋友习性的老丘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这小子如果不是驾着柴车出去闲逛,就是到河边钓鱼了!“秋水”一词还引用了庄子的典故。

哎,想他一时半会儿也不会回来,今天看来注定要白跑一趟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对谁倾述呢?想到这里,环顾四周,刚刚下过雨,青草在雨水的洗刷下焕然一新,晚风吹拂着松树,在耳畔鸣响。啊,身处在这一幽静惬意的环境中,满怀的失望也仿佛被稀释了。
最后,是作者的一番心理暗示:虽然今天没有主人的款款接待,但是却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了清幽的夜色和凉爽的山风。既然我已经收获了沉甸甸的喜悦,那又何必非要见到你不可呢!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这句话颇显魏晋风度。史载书圣王羲之的五子王徽之生性高傲,行为豪放不羁(魏晋名士标配)。有一年雪夜,他兴致突起,便想找老友戴逵一起观景吟诗。两家相距甚远,连夜赶路直到拂晓才到。这时,王徽之却不扣门求见,反而命仆人驾船返回。仆人不解,他笑着解释说:“我本是一是兴起才来的,路上已经饱览了这秀丽景色,兴致已尽,就应该回去了。何必还要见到老朋友呢?”呵,让你结结实实秀了一回!
作者给这首诗结尾的时候,相比一定想到了前人的典故吧!不过话虽这样说,却总给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既视感,失落的情绪是藏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