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到清,霸道到王道
今天终于结束了《国史大纲》,钱穆著书的态度在序言里面已经表露了,希望提振民族自信,不要盲从于西方的史学研究方法。在描述中国古代史时也会刻意站在中国汉族的文人视角去描述。尼采说过“客观的事实真相可能根本不存在”以及“没有事实,只有阐释”。没有一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客观真实的世界,所以也不必苛责。他的出发点这在他当时的环境下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也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然而从当今的角度而言,从民族性去描述则显得不合时宜。他是详尽地描述了他眼中的真相,按照尼采提出的“本不存在客观的真相”观点,我们可以再通过看不同人眼中的真相去凑一个自己的真相。下本书一定是《大宋之变》了。
宋代王安石变法中关键点为王道和霸道之辩。核心点为相权(代表官僚)和皇权哪个应该占主导,王道代表王权,霸道则代表相权。王安石变法则也希望伸张官僚机构的独立性。中国的“国”的概念是皇帝之“家”的延伸,官员的最初目的也是围绕皇帝衣食住行而设置。随着时间演变,官僚成员按照对于统一意识的理解(儒学)从民间进行选拔,官员不再是面向皇帝需求,而是代表社会的各种声音。这就是机制上的进步,让各个阶层的人有进入权力核心的渠道。这和普鲁士时期的“开明专制”有异曲同工,权力集中于国王,但是国王身份是国家的打工人不是所有人,精心设计的官僚制度去限制国王的权力。在宋朝,以相权为代表的官僚机构的权力是大的,这从礼仪中可见一斑:大臣在朝上是侍座的。
但是随着元朝对汉人的打压,以及明朝惧怕皇权受制衡采取废相立六部,清朝又进一步在六部之外设立军机处,官僚机构的权力逐渐萎缩,皇权扩张,也就是王道为主。这算是机制的倒退。皇权大的情况下,要实行清明的治理则需要有贤明且勤奋的君主,否则朝中事务一一有效裁决没有好的精力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明朝好几个皇帝不愿意亲政也不仅仅由懒惰无能来概括,而确实是要求过高。在这种情况下,传递消息的宦官和文书工作者以及外戚就容易被皇帝授权代政,也会出现皇权的架空。在王尊臣卑的结构下,清朝大臣不仅得跪拜还得自称奴才,这是礼仪上官僚被打压的表现。
在学术方面有趣的现象是,国家对于教育的强化下降可以带来民间学术的发展。王安石变法还主张废科举,兴办学校。在后期中央没钱支援后,各地兴起私家讲学也促进了民间学术的发展。在元朝时,掌权者本身没文化,国家对于文化的控制不够,反而又促进了民间的兴盛。很多南宋遗民在寺庙中寻求庇护,又搭上印刷术的便车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明朝时,当权者对于官员的监控和刑罚是重的,但是又有需求利用他们的知识,对于办学校又是鼓励的。明朝政府对于教育的管控又比较有限,学者当官风险高但是讲学风险低,所以民间讲学风气很足,且形成了明显派系和发展路线,学术自由风气是足的。讲学的目的在于开发民智慧、改进政治以及强化共同理想社会。这也就形成了读书人的精神底色。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覆盖面积广,从政治、经济、文化还有公共事业都有涉及的历史著作。看完大致了解各个朝代特征,以及感受作者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急切的想树立民族自信的心情。以及激发想对作者出于民族立场必然带有偏颇之意部分的好奇。进入下本书吧。有了积累后再细想。
-
u758212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5 08: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