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与虚的再思考
去年的某段时间,突然感觉某些虚构的作品读来并无意义。似乎作者架构的世界并不完美,创造的角色亦不能让人眼前一亮,而阐述的故事更是漏洞百出。于是,大约在一年之内,将藏书中虚构部分纷纷卖给某鱼APP,并补购进大量非虚构作品。
而今又因《极乐迪斯科》和《异域镇魂曲》而感到,有一些问题,情境和故事,必须要通过虚构的方式去讨论才有意义,某些关乎哲学、思想类的讨论或是显现则更要依托于虚构作品才能进行表达。
在我30余年的人生中,我曾多次徘徊于重文还是重理,重虚构还是重非虚构。而我自身那患得患失,忽左忽右的态度特别容易受到一两个顶尖作品的冲击而动摇。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忽然从某段视频中听到了老子所说的“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又联系到前段时间王德峰对于“人皆可为尧舜”的解读,忽然感悟到很多事情是一个混合体。人生并不需要非黑即白。
虚构作品不需要依托现实中的问题和情境来讨论吗?非虚构作品中,作者的观察和视角以及参考资料的来源,就没有想象与演绎的成分吗?无非是比例多少而已。所以我们作为一个辩证混合体的人,生活在一个辩证混合的世界中,经历一些事情,形成一些看法,都很真实,亦很虚妄。
所以,人还是要真诚地面对自己,享受过程。人生的终点都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类共性终局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存在的过程与意义。
2022.01.12补记:
近来多了许多新的理解。一方面,虚和实不是绝对的。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也正是“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的另一种现实案例。
读《专制主义下的臣民心理》时,谢先生写道,儒中有法,法中有儒,并不是纯粹独立的。所以“人人皆可为尧舜”也是真的,只是每个人的人格中,圣人成分的比例不同而已。儒家追求的,就是反复锻打锤炼,让圣人的比例提高的途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