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初中的时候读过就好了
查看话题 >孩子,对不起,我们没有更好的可以给你
▼
昨天上午收到一条语音,来自久未联系的一个学生。他在天津一所重点中学教书,二十年前我在山东教书的时候,如今的这位青年教师还是高中生,是我的课代表。
头天晚上他梦回高中课堂,和现在的学生一起坐在台下,听自己的老师——也就是我,在台上讲最高点、最低点的小球如何如何。我能想起来,他说的应该是当年高考必考的“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我猜,这个专题现在也应该是所谓必考的考点。
这显然是一个噩梦,据说他坐在下面一头雾水,感觉完全不懂。梦中的杨老师口若悬河,课代表却心急如焚,而黑板上画的小球在闪闪发光。
这是二十年前的情况,虽是梦境,但我可以作证,至少对某些同学来讲是真的。课代表的阴影都能被拉长二十年,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前几天,还收到一个朋友发来的朋友圈截图,是关于海淀区某私立名校的“卫生间八卦”。
不知这两个细节是不是段子,但肯定可以借此一窥当今的教育现状。
中国的体制内教育,二十年来没有任何变化。
这是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牢骚,但我也常常自问:光发牢骚有什么用?每当有朋友问起这个话题,我只能说要靠自己,靠家长,靠孩子。
如果家长有能力选择学校,甚至选择国籍,孩子或许可以少受一些摧残。如果不能,只能对孩子说:对不起,我们没有更好的可以给你。这时候,还是要靠自己,靠家长的共情与关心,靠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更好的给你,但我们可以帮你。
教育缺席或者未及之处,或许可以通过阅读补足。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出版就是做教育。好在,读库没有缺席。对于夹在成绩与成长之间左右为难的孩子,有一套成套成长读物可以推荐。
“14岁懂社会”系列

这个系列已出十四本,开本很小,也不厚,适合孩子揣在书包或者裤兜里,当然也适合偷偷地藏在被窝里。有些书名虽然属于“家长不宜”,但如果翻翻内容,相信真正同情孩子的家长会欣然接受的。
读库编辑们想三言两语地介绍一下这些书的内容,希望能够推销成功。
作者是作家、评论家,曾任书店店员、编辑和大学教授。顾名思义,这本书显然是讲作者和书的故事:为什么读书,该读什么书,该怎样读书。
但每个话题之下绝不是那种老生常谈,而是各种高密度的真知灼见:“用读书模拟人生”、“用读书逃避现实”、“不用刻意找书”、“书不是世界的全部”,以及随处可见的幽默趣味:“我的十四岁也是暗淡的”、“每节体育课我都烦得要命”、“边刷牙边读书”、“是写作业还是挨揍”。
“笨蛋孩子并非天生就有,而是被制造出来的”,留学海外的理学博士、著名节目主持人、著作颇丰的作家也曾被当作“笨蛋”。
本书出自“笨蛋三人组的一员”,但不是以“我没那么笨”为主题的个人传记,而是从脑科学、心理学等方面理性地分析人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讨论真正的笨蛋是什么样子,而你为什么会被制造成笨蛋,又应如何从笨蛋意识中逃生。
希望有一天,“你没那么笨”能成为家长教训孩子和孩子内心自我对话的口头禅。
光是书名,就可能让某些青春期的小朋友热泪涟涟。但翻开之后,可能会大吃一惊,因为书里写了很多“大人可从来没这样说过”的话:“朋友其实可有可无”、“没必要努力结交朋友”、“与人相处是件难事”。
话说回来,“人生由相遇组成”,缺朋少友的他会因为本书交到真正的朋友的。
书名宣示的观点属于典型的政治不正确,但它出自一位生下来手脚就无法伸缩的残疾人。作者霍金青山——你可以猜猜一个日本人的名字里为什么会有“霍金”——是一名成功的搞笑艺人,从十四岁一路走来,歧视一直如影随形,但他在自嘲和幽默的演艺生涯中,重新思考了“自我身份”、“残疾”、“歧视”、“公平”的意义。
他说,本书写给十四岁的“你”,也写给十四岁的自己。
一个高考落榜生,先是走亲戚的后门做了钢铁厂工人,然后立志要当画家,却因为养家的责任而成为动物园的饲养员。
最终,他不仅利用自己的画作救活了现已名满世界、当时却濒临倒闭的北海道旭山动物园,更是成为日本著名的动物绘本画家和作家。本书讲述他自己的生活,以及他所经历的人类与动物的生死。
这是“十四岁懂社会”系列中最具情感力量的一本。
书名就带着禅意,而作者恰恰是一位佛教思想家,就连作者的名字寻幸哉似乎也闪着佛光——他认为学校应该是让孩子愉快生活的场所,让他们感到幸福才是教育的目的,也请求老师不要按身高给孩子们排队,因为这对个矮的孩子是件很残酷的事。
这一锅佛系鸡汤的营养在于“人为什么而活”、“为何而工作”、“到底什么是于社会有用的人”,教导孩子回避社会的裹挟,追寻想追寻的,扔下想扔下的——“不努力好像也没关系”。
本书作者小山薰堂是编剧和策划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的编剧,他确实有资格跟孩子说“不要成为无聊的大人”。
整本书的主题词是“重置”,重置“理所当然”,重置“常识”,重置“认定”,重置“工作”,直至重置“活着”。作者希望这本书能提醒人们关注之前不曾注意的价值,让平淡的日常变得充满乐趣。
刚刚启动人生、尚无须重置的孩子遇到本书会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有人或许会有不同意见”、“活着就是一种暴力”……好吧,这本书我自己还没读,因为这是该系列中最新的一本。
只好抄目录了:“暴力是好是坏”、“为什么不能杀人”、“国家与暴力不可分割的关系”、“化暴力为金钱”、“怎样与暴力相处”……
顺便一说,这套“成长教育”读物,也有不少像我这样的成人读者,大概是因为我们成长时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吧。
辛酸舐子,作者的名字简直就是家长的精准写照。鉴于当下的舆论环境,书名我就不评论了,只能说内容上名副其实,就是这样一本书。
书中附有三套测试题,分别是“你属于哪个团体:光鲜系、普通系、认真系、文化系、宅系”和“私立女子学校处世术:领主级、头目级、常人级、跟班级”,都是很正式的测试,答案和解析一应俱全。
贸易公司、房地产公司,他的工作本来十分寻常,但因为蜜月旅行去了一趟洛杉矶迪士尼乐园,便一心要到迪士尼工作。
幸运的是,迪士尼乐园很快宣布要登陆日本;不幸的是,在明知不一定能被录用的情况下,他就向在职公司交了辞呈,于是三年之中,他学英语、给美国总部写信,历经五次招聘考试。
幸运的是,他终于进入东京迪士尼乐园;不幸的是,他被分配去做清洁工。
最终,他还是找到了工作的意义和人生的幸福。由这样的作者来谈关于“工作的幸福”这件事儿,应该有些说服力吧。
在决定今后的人生发展时,最重要的就是尽力获取正确的信息。如果依靠随便拼凑的信息,就会在荒野中迷路,遭遇饿狼袭击、踩到地雷……诸如此类的下场。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是否可以相信?能相信到什么程度?而信息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对待它?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摄影记者,他怒斥新闻造假,不屑某些同行的谎言,提醒读者不要把媒体当权威,要多多跳到外面的世界,与社会接触,这样才能看透本质。
当然,是否相信这本书,由你决定。
作为心脏外科医生,须磨久善已经做了五千多台心脏手术,他的工作是拯救生命,也得时刻做好在自己受伤发生死亡的准备。
他感受到的生命之可贵、医疗之应有的方式,以及所做的思考,都总结在这本书里。
这是一封信,写给有志于医学之道的你。
“能当精神科医生,我很幸运”,这个领域充满了“人们至今未能搞明白的事情”。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入手,讲述了抑郁症、自闭症、社交障碍、多重人格等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成因,已经相应的治疗和对策。
你可以通过本书,看看自己到底为什么不快乐。如果你想成为精神科医生,这本小书也会给你非常务实的建议与帮助。
海野和男是为昆虫摄影师,一拍就是六十多年。他说,不少人觉得昆虫讨厌,这真是遗憾。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救,即使母亲讨厌虫子,但如果父亲喜欢,孩子至少有一半可能喜欢,再加上孩子总是以母亲厌恶的神色为乐,他们喜欢虫子的概率还是挺高。
所以,母亲们可到底怎么办才好?
这就是编辑们要吆喝的青春期读物。
你大概没见过这么啰嗦的推广文案,谁愿意逐一看完十四本书的内容呢?但我知道,只要有一本的一句话打动了你,你就会买下全套。既然你已经看到了这里,我想我是对的。
但是,即便你接下来就会点击下方链接下单,作为出版商,我还是要对你和孩子说一声:对不起,我们没有更好的可以给你。
这套“十四岁懂社会”版权来自日本,虽然听说日本的应试教育也很变态,但以我等国人的N个自信,我猜他们顶多也就能达到我泱泱中华的十之一二。十四岁的日本少男和少女,虽然会面临和中国孩子相同的诸多问题,但压力的强度和品种总会有些不同。
所以,我不敢说这套书能让每一个夹在成绩和成长之间的中国孩子找到走出迷津的方向,也不敢说能完全疏解各种压力带给孩子的所有问题。但是,针对青春期的成长问题,这是我们数百个图书品种中最好的一套。就算是放眼整个出版行业,也应该能有个相当靠前的排名。
至于更好的,我们还要努力。希望将来读库能出一套由中国人写就、直面中国孩子问题的“十四岁懂社会”。
▲
本文作者:读库编辑·杨运洋 刘亚 杨乐
(原文有删改) ▼

读库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张立宪×窦文涛:暖气没来的日子 (75人喜欢)
- 张立宪×周轶君:全世界都在下雨 (36人喜欢)
- 作战目标突然提前 (18人喜欢)
- 悄悄立下flag (24人喜欢)
- 这个春天,南通阅读基地重启 (5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