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读《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有感1
专业书,纸质 全文框架:

P1—P45 涉及两个基调问题:术语问题和语言风格和本书第一部分基本理论下的第一章:诊断的意义和第二章:精神分析性格诊断。对以上内容有如下思考: 1.对术语的正确使用。现下,有较多的对现象的厌恶情绪使人们对诊断名称自然衍生出侮辱性的词语外延,当然,非心理学的术语也有同样情况。也就是词还是那个词,但概念随着应用的普及,逐渐变了味。如“创伤”,其客观灾难性色彩正逐渐暗淡,更多用来形容“悲伤”“伤感”等内心体验,逐渐背离其原本含义,这也是导致了许多误解,加上精神分析自身的影响力,传播力较大,最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声名愈下。 如何解决呢?是否能行内人自身争气,外行人谨言慎行?或其他?
2.对“诊断”一词的复杂态度:一是存在对心理问题的误读(复杂病情草率诊断、对患者悲痛文过饰非……社会、种族、性别和其他偏见与歧视可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疾病的分类),二是反对诊断名称的原因之一认为诊断带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侮辱性。但对初学者治疗师本人来说,学习诊断术语及意义,对获取知识意义重大,那应该如何解决呢? 本书观点:治疗师逐步学习前人诊断经验——摆脱书面诊断术语(以书为主)——观察患者个体独特性(以人为主)。 个人观点:提升自身知识能力,在必要诊断情况下进行适当敏锐诊断。(能力不足,切勿随意诊断,用尊重和共情的态度表达)
3.正确恰当看待诊断系统:目前世界上较为规范性的精神病学描述性诊断为DSM和ICD系统,仍在不停更新换代,最新版为DSM-5版和ICD-11版,与本书精神动力学诊断同与不同之处。自1980年DSM正式问世以来,问题多多: (1)DSM缺乏对精神健康和情绪良好的操作性定义。 (2)DSM的信效度问题一直不尽人意。 (3)DSM反映的是精神病理现象的“医疗模式”。(一是对患者主观情绪的忽略,二是制药公司根据疾病分类上市特定药物,从中谋利,也是精神类药物泛滥使用。) (4)疾病名称归类混乱,对实际的患者影响重大,如DSM-5中对“自闭症”进行了重新归类。(每一版的更新,都有某些诊断名称被纳入或排除DSM系统,主要受数据和制药公司的影响) …… 如何解决呢?不断修订,取最佳?还是全体推翻另起炉灶? 问:诊断分类体系对社会的潜在影响?会加剧个体的自我疏离感?药物的滥用?推动精神类疾病医疗的发展?角度不同,内容就不同。
4.本书作者以百家争鸣,各方吸取的态度,在精神分析大的理论框架下,以性格诊断为中心,将对其发展产生影响的理论为半径画圆(如传统驱力理论及其演变内容、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及其关系取向理论、“人格学”、“现代精神分析”、“蓝本理论”、“控制—掌握”理论、进化生物学模型、当代性别理论等)。在此视角下,我们要对“性格”和“人格”切换角度认识:(1)原始驱力理论以“固着”来理解人格(个体心理固着在某个早期发育阶段),(2)自我心理学的发展,性格为表达特定防御方式的结果(个体应对焦虑的惯常方式)。后者为理解人格类型的隐晦含义提供了推测。 在实际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我们应多维度对来访者进行解读及临床推断,治疗过程中也应使用符合来访者实际情况的各方流派的理论和技术——学术分派,应用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