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的奥秘:忘光了没?
多年前看了一部叫《少年张三丰》的电影,里面有一幕是这样的:
张三丰在练拳,他的师父问他:“招式忘记了没?”
张:“好像还记得一些。”
师父:“继续练!”
师父:“招式忘记了没?”
张:“嗯,忘光了!”
师父:“很好!你可以出师了!”
那时觉得这一幕很无厘头,不知在表达什么。
多年以后,随着对“练习”的理解,慢慢明白了这一幕的道理:当我们练习到忘记动作之时,说明已经掌握得炉火纯青了。
“练习”属于学习研究的领域,这里说的练习并不局限于动作,也包括思维与其他的行为。研究表明,练习有着相对固定的规律,也就是“练习曲线”:总体而言,随着练习的增加,神经联结会不断加强,效率也会随之提升。但效率也不是一直都在提升,练习到了一定时候,会出现“高原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瓶颈。
只有跨过了这个瓶颈,效率才能进一步提升,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想要跨过这个瓶颈,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只有当“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质”才会发生变化。
就练习而言,从“量”到“质”的变化,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是:自动化。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一种最重要的财富,那应该就是“注意力”了,或者也可以用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来表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只要在建构资本,就必然要倾注大量的注意力。而想要节省注意力,就需要做到思维或者动作的“自动化”。
在注意研究的领域,有两个很有解释力的理论,一个叫“认知资源理论”,另一个叫“双加工理论”,而且这两个理论一脉相承。
“认知资源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我们的注意力是一团容量有限的能量或者资源,做大部分的事情都需要着这团能量的参与,当能量消耗完毕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好好休息才能恢复能量,继续做其他的事。
“双加工理论”进一步发展了“认知资源理论”,认为我们的思维、动作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意识控制的加工,需要意识的参与,受到认知资源容量的限制——也就是说需要动脑子;另一种则是“自动化加工”,在这种状态下,几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不需要动脑子,而且效率很高。这两种加工方式的连接桥梁就是大量的练习。
以打篮球为例。一开始接触篮球这项运动的时候,光是运球就需要全神贯注了,视线简直无法离开篮球。随着练习的增加,眼睛不需要再时刻注视篮球了,运球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各种插花、cross-over也不在话下,甚至闭上眼睛也能命中投篮。而且这时候的动作基本上是一气呵成,不需要停下来思考下一个动作是什么。这就是自动化。
区分这两种加工方式的重要之处在于,我们知道了什么时候可以“一心多用”。每个人的注意力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非自动化加工的任务都会消耗这种资源和能量,从而限制了任务的效率。如果同时做的事情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状态,那一心多用也就并非不可能了。
回到最初张三丰的那个情景。当张三丰还记得招式的时候,说明他的动作还需要意识的参与,甚至可能做完一个动作还需要思考下一个动作是什么,这种状态下,他做这个动作会占用他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相反,当说到“忘了招式”的时候,并不是说他真的忘了,只是说他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了,这样他的注意力资源就可以用于其他地方,而高手过招,多一点可分配的注意力资源,就多一分胜算。
“练习”的有趣之处还在于,在练习之初,为了达到练习的效果,我们必须把连贯的动作拆分成一个个单独的动作,并且要记住每个动作怎么做以及动作之间的顺序。但为了突破瓶颈,我们又必须“忘掉”每个动作,把这些动作交给大脑,交给身体,而“我”可以选择躺平,或者做其他的事。
也许,这就是身心合一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