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的育儿篇
三七读书会,一年拆书300本,今天第284本,《不管教的勇气》。

本拆书稿正文3300字,阅读预估用时7分钟。
如果不方便文字阅读,也欢迎听音频,只是普通话不标准哦,↓
《不管教的勇气》.m4a来自三七读书会葛叔00:0012:08
0
关于作者、关于本书
作者岸见一郎,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
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而后推广阿德勒心理学。
咱们此前拆读过他的另外两本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
这本《不管教的勇气》蛮薄,版权页说是6万字,其实正文大概3、4万字。微信读书里有,如果读了这篇拆读稿,觉得不错,也可以去读读。
1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父母对孩子小时候的物质养育、性格教养,目标就是为了让孩子长大能自立。
父母不可能一直陪着孩子。孩子总是要走上社会,自己去独当一面的。
我也很欣赏教育家沈祖芸的一个观点:中小学教育,其实是为了完成孩子的“预社会化”,在这个阶段,犯错也是小错,及时调整就好。
18岁以前在家庭、在学校的学习、成长,都是为了18岁以后的独立。
本书作者岸见一郎认为,自立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1.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
小时候练习选择,长大后才能更好地选择。越早习得,越早受益。
自立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够对那些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和必须由自己来决定的事情,独立做出选择。
1.2.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得到别人的赞美就开心,一旦被批评就会马上改变自己的言行,这其实是无法自立的表现。
别人的评价很重要,在别人的评价里微调自己,但是内心需要有强悍、韧性的自我价值判断,才能善待表扬和批评,不被别人的评价,让自己轻易地内心飘荡。
1.3.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的孩子认为,只要一遇到麻烦,别人就必须为自己解决一切困难,自己必须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人们都会属于多个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找到存在感,觉得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但这和认为自己是共同体的中心,完全是两回事。
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就是明白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而活。
2
不管教,意味着既不批评也不表扬
2.1.不批评
孩子都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批评,但他们还是会做一些挨批评的事情。
没有孩子愿意被父母批评,但如果规规矩矩做事得不到回应的时候,他们往往就想要做一些令父母头疼的事情,通过被批评这种方式来获取父母的关注。
孩子通过被关注,感觉到被爱;通过被批评,感受到被关注。
家长需避免孩子的上述链条。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被批评后,会暂时停止问题行为,但这仅仅是因为害怕父母。
这样的孩子,最终也会为了逃避父母的批评,而不去积极做事,成为懦弱、消极的孩子。
不批评,不代表纵容孩子,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耐心地解释。
2.2.不表扬
因为孩子如果为了表扬而学习、做事,那么以后一旦得不到表扬,就会失去干劲。
而孩子长大以后,做事认真、成绩不错但是得不到别人表扬的情况,会很多。
不要让外在的激励,冲淡孩子的内在动机。
不表扬,而是用别的干预方式,比如帮助孩子找到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以及和孩子梳理一下,接下来还可以怎么做。
当孩子有良好行为之后,可以和孩子说“谢谢你***”。
其实,这是把孩子当做成年人来尊重。举个例子吧
在公交车上,如果孩子很安静,是要表扬他么? 如果老公在公交车上很安静,你会表扬他吗?不会的,对吧,如果表扬了,老公会觉得你小看他。 但是如果对老公说“能够和你一起坐公交车很开心”,老公会开心的。 那就用一样的话,说给孩子听。
如果您认可,欢迎在这篇拆读稿后留言,“咱们一起拆书、读书,真开心”。
3
为什么不管教?
不管教,是为了把课题还给孩子。
孩子的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如果管教过多,孩子就可能把相关责任推给父母。
不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有的孩子会觉得父母是为了争面子,才逼着自己学习。)
不管教,也是因为相信,孩子能从失败里学到东西。甚至,亲身体验的、负全责的失败,是别的事情替代不了的。
不管教,是为了让孩子自己找到在做的这件事的意义。意义感,可能是未来生活里必不可少的要素,让孩子战胜焦虑、无聊、厌倦。
不管教,是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减少管教,是为了在真正需要给建议的时候,孩子愿意听。这,可能也是陪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不产生叛逆心理的关键。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孩子最终要面临复杂的社会,需要具备“生活的勇气”。
从长计议,从小培养,让孩子看到社会的真实面。
4
父母焦虑时,多想想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过度关注,想要孩子成绩很好,未来有竞争力。
但是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又会觉得“哎呀,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啥都好说”。等到孩子病好了,就忘了。
让孩子每天平安无事地活着,发现生命的美好,是不是也很可贵?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能在孩子做任何事的时候,积极地看待。
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坦然处之。
越平和,和孩子的关系就会越好。
5
不体罚,不用冷暴力,而是用语言,来解决问题
孩子用哭闹来提诉求,很正常。
因为在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就是用哭来传递信息的。
是困了饿了,是尿不湿湿了,还是看不见妈妈心慌了,孩子都用哭来表示。
当孩子会说话之后,还会保持这样的惯性。
当孩子用哭闹来提诉求的时候,父母要用语言告诉孩子:用语言来提诉求。
而当孩子用语言提诉求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回应。即使不同意,也要仔细解释,别敷衍,别让孩子反思、尝试“是不是该哭闹一下?”
6
不要骗孩子
面对小学的孩子,为了劝孩子好好学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只要能考上好初中,就会有一个好未来”?
这是现实么?确定么?
人生,并不会因为考了好初中,就从此一帆风顺,对不对?
现实里,很多父母都在鼓励孩子“只要考上好大学之后,就好了”。
这些,其实是在骗孩子。因为和现实不一致。
7
孩子在辜负父母?
日本的奥运选手如果拿不到奖牌,就会在电视上致歉,说对不起大家,辜负了大家的信任。
又不是故意不拿奖牌的,又不是没有全力以赴,为啥要道歉啊。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想让孩子觉得“自己辜负了家长的期望”。
给孩子提供学习支持,是父母的课题;孩子学习成绩好坏,是孩子的课题。
孩子的学习,是为了父母吗?
孩子也不想辜负父母,只是还需要平衡,还需要认知。
父母自己也不是想减肥就减肥成功,想赚大钱就赚大钱成功的,对吧?难道这就辜负了孩子么?
如果追女神,女神不答应求婚,那么就是女神辜负你了么?追女神是你的课题,女神答应不答应是女神的课题。
8
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用
孩子的很多闹腾,是在父母面前刷存在感,获得父母的关注。
成年人也是这样的。虚荣的背后,其实是强化“我这个人,对别人有用”。
有用,就是对社会有贡献,是参与社会协作,是参与社会价值网络。
事业上越成功,就是对他人越有用。而自己有用的自我感知,也会让自己觉得幸福。
家庭教育的终极,其实也是培养出“以后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个“觉得自己有用”的感觉,从小培养起。比如当孩子做家务事的时候,表达对孩子的感谢,“谢谢你帮做家务,我才能安心工作”。
让孩子觉得,自己对家庭是有用的。
培养孩子“自己有用”,孩子会更愿意和别人合作,会慢慢地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能具备同理心。
9
让孩子喜欢自己
父母希望孩子幸福么?孩子长大以后,不喜欢自己,会幸福么?
怎么样让孩子喜欢自己呢?
- 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那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 善待自己的缺点,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可以看成是善于发散思维。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 当孩子做了有贡献的事情的时候,及时说谢谢。
- 让孩子把成年人当做伙伴,而非敌人。这需要父母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 父母自己从孩子身上学习,然后告诉孩子。
10
还有一些散装点
以下散装要点,欢迎直接取用:
- 孩子不学习时,父母可以问孩子“你需要我什么帮助?”
- 不对孩子的学习横加干涉。在征得孩子同意后可以谈论学习这件事,如果孩子不想谈,就暂时不谈。
- 不要因为考生而在家里享受特殊的待遇。特殊待遇,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学习为由不去承担其他的事情,最后可能连学习也无法做好。
- 学习应该认真,但不必过于沉重,“这次不行,下次努力就也可以了”。
- 不要告诉孩子所谓“学习是先苦后甜”。如果你整天嘴上挂着学习很辛苦,那孩子的潜意识就会认为,学习原来这么苦,这么苦的事情我不要做。
- 把孩子当做大人养,把老公/老婆当作孩子养。哦,后面半句不是书上的,是买一送一的。
11
最小化总结
也许“解释、感谢、良好的亲子关系、未来自立”这15个字,可以浓缩本书精华。
- 解释,而不是批评。
- 感谢,而不是表扬。
- 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出发基点,
- 以孩子的未来自立为核心目标。
和孩子相逢是缘,别逼彼此太狠,
享受生命本身吧,未来很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