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读书会12月总结】
前情提要: 【春天读书会10月总结】 【春天读书会11月总结】
注意:本人并非群主,入群只能帮忙添加,能否通过无法保证,请勿反复询问。多谢。
1. 康宁
康宁:偏见和偏执、学术政治、政府不作为、同性恋的政治期望、卫生系统的推脱,各方面原因导致艾滋病的蔓延,它不是平白无故蔓延的,真是个令人痛苦的事实。生命是因何而消逝的,不应遗忘。
2. 蝠蝠
蝠蝠:一天就读完,而读得快的原因是太好读了。大多数人里有多少能知道日料餐厅里百来块的鳗鱼在被做成料理之前曾经历了数千公里的迁徙(或许你看到的那条鳗鱼只是人工养殖的),它们穷尽一生只为证明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这样既特别又普遍的追求,像极了这个星球的统治者——人类,而鳗鱼终究会消失,就像我们的祖父母,生父母,亲兄弟们一样,我们的命运早已注定,但这个世界,还将继续存在着。
3. Y.L
Y.L :今年读过的最特别的文本之一,旅行见闻加随感使我想到了托卡尔丘克的《云游》,但不如《云游》碎片,在深度和广度上做得也好太多。塞巴尔德的语言精致、优美、回环往复,满是磨人的长句,他的氛围描写准确得仿佛可以闻到气味。他在自然景致中植入多部人物小传和历史断章,彼此毫无联系的事件在记忆引发的奇妙反应下产生了联结。但其实这些都不是《土星之环》最精彩的部分,塞巴尔德最迷人之处是把实际的景物通过感官的处理,抽象成记忆、存在、时间、宿命论之类永远求索的问题,这些闪光的思想碎片遍布在文本中,像抬头看到星星。
4. 三竹
三竹:关于南非的种族隔离、关于政治正确、关于一些弱势群体,在崔娃的笔下温和地写了出来。作者作为一个在种族隔离下黑人与白人生下的孩子,他的出生本身就是违法的,因此他会自称“天生有罪”,这本书不仅是肤色问题,还有很多压迫者与压迫者的故事,里面的很多故事让我觉得像是一个隐喻。还有,崔娃的妈妈好棒,在当时的环境下不肯向强权低头,又独立又酷。
5. 日尧
日尧 :《销声匿迹》讲到人工智能的神话需要无数看不见的人共同填补漏洞筑梦,而这些人的生存无法依靠此类填补漏洞的“幽灵工作”得到保障。这个视角很有意思,是好玩的书!
6. 不甜不甜
不甜不甜:契诃夫对于戏剧的处理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舍弃传统的戏剧模式,在生活微澜之中撷取钝痛。尤其喜欢《三姐妹》,写莫斯科的幻灭;《樱桃园》,写旧时代的下沉。
7. 伊夏
伊夏:2020年末最爱的图像书。起初是西子卡买了,然后我也买了,看完两人天天交流,天天像小学生一样在里面寻宝,快活极了。后来实在太喜欢,又买了一套作为礼物送给了我们“西夏酒馆”的热心听众。几乎是我2020年12月天天挂在嘴上的书。
8. 无印
无印:通过对19世纪汉口经济与社会领域的研究,着重突出行会这一城市团体的自治功能,反驳韦伯关于中国不存在城市自治的观点,虽然结论尚可商榷,但作者对于史料的梳理和运用非常精当,生动展现了汉口19世纪的经济特色与社会风貌。
9. JK
JK:鳗鱼,一种最寻寻常餐用鱼,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鱼,从亚里士多德起人们就围绕它们如何诞生繁衍如何经历种种蜕变如何千万里回溯,展开过无数的争论和探寻研究,然而几千年来鳗鱼从不给人答案,它们稳稳沉默在水底,即不理会人类的发问也不管时间环境如何更迭,时间和生命似乎在它们那里另有刻度。这即使一本关于鳗鱼的科普书,也是关于时间,生命,情亲的漫谈之作,科普地浅白温情,讲起哲理来谦虚真诚,是很适合在冬天安抚焦虑的小书 。
JK:历史男人们的叙述,更是成功者的叙述,在我谈论“新中国成立“”农村合作社“这些“大的历史”时,习惯性忽略了个体生命尤其是边缘群体的一餐一食,婚丧嫁娶,生育谋生如何被改变,更遑论他们当时的“心情” 而这本书则是通过一个个口述,让中国集体化时代下两个边缘主体——农村,妇女——农村妇女,开口说话,她们经历的苦难,为“的大时代”写了不一样的注脚。“太苦了,无尽的苦,遥远的却也并不陌生的苦”,合上书说上这一句,是在宏观上对时代的悲叹,也是在个人感情上对家庭里女性长辈的同情和理解,比如有矛盾时,想一想她们这样的背景,也就更能体谅了。
10. 子铭
子铭:这本书使我有比较愉快的阅读体验,第一是由于它篇幅比较短,第二个他借由动物来形容人的剥削统治,让身为“被剥削者”的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会感到时常很恐怖
凡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别的动物更平等。
11. 馒头
馒头 :很日本的剧本创作工具书,很适合拿来当作教科书,讲的深入浅出举的例子很容易懂也很容易上手用在实践中。难得缜密专业的同时又不乏严厉又诚恳的鼓励。虽然是工具书但是读出了《编舟记》的蓬勃绵长感:“打动我们内心的并不是短暂的现象,而是这些现象中潜藏的人类本来面貌,人们在其中看出了‘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