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以水护邦 现代以水兴城 ——《雄安水利文献集成》出版

《雄安水利文献集成》是《雄安历史文献丛书》的一种。2017年8月,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历史学强势特色学科,联合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采薇阁图书文化公司等单位,设立“雄安新区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组,开启了雄安新区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本项目计划编辑完成《雄安历史文献丛书》十三种,约五百册。经过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梁松涛教授和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杨学新教授的努力,《雄安水利文献集成》现已出版。 “雄安”之名取自雄县与安新,不仅有“雄韬伟略,国泰民安”的吉祥寓意,也表达了对历史的充分尊重。事实上,雄安位居畿辅,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人杰地灵。雄安一带昔称临易、易京,春秋战国时期即为燕都之一,而临易、易京之得名,则因其地临近易水,也即“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易水,直至唐代骆宾王仍赋诗咏赞:“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真是千载以下,如见其人。燕赵多慷慨之士,在雄安这片土地上,这类人物与故事也是史不绝书。两千多年来,雄安孕育了忠义慷慨、淳朴善良的文化传统,这也成了今天雄安新区建设的精神资源。这些传统资源遍藏于雄安碑刻、方志、戏曲、文学与民俗文献之中。此外,雄安三县境内还有众多的文化遗存,如新石器时代遗址、春秋战国时期遗址、古战道等文物古迹,都有待于我们去整理与发掘。 雄安新区从地域范围上而言,以雄县、容城、安新(安州)三县为主体,延伸于周边清苑、易县、文安、新城、大城、任邱、高阳、霸州等白洋淀流域所在地区。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水域,漕河、南瀑河、萍河、南拒马河等多条河流在此交汇,九河下梢,汇集成淀,素有“北地西湖”“华北江南”的美誉。《水经注》记载“其泽野有九十九淀,支流条分,往往经通”,曾经形成了水乡泽国、碧波万顷的升平景象。然而白洋淀属于平原半封闭式浅水型湖泊,水多则涝,水少则干,因此也曾经历过内涝与干涸的历史沧桑。
《雄安水利文献集成》收录影印了有史以来到民国时期的水利文献资料,主要有官修史书、方志、民国调查和各类报刊,总计100余种。资料内容包括各河流的基本状况,即河流流域范围,各个时期河流的发展演变状况;水旱灾害的记载,以及政府政令、修筑堤坝、减免赋税、设立救灾机构等诸多减灾救灾措施与抚恤措施;中央政府对于水利建设的建言献策,地方官员与士绅对于地方水利事业的指导与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各州县的县志沿革、人口、村庄、社会经济发展、河流山川等诸多方面的民国调查资料。同时,为了保证所选资料的完整性、连贯性,部分资料在选取影印时将其所在卷部分全部收录。
古代以水护邦,现代以水兴城,未来水城共融。《雄安水利文献集成》所收录的雄安水利资料文献较为丰富,对于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新区水利研究提供了历史文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