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如同3D打印般的精确——略记邹翔在上海大剧院的独奏会
2020.1.9,听了邹翔在上海大剧院的独奏会,曲目相当硬核,钢琴家的技巧也是如此。不过,整体的听感还是颇为复杂,在此略记一二,更详细的乐评稍后。
独奏会以肯普夫改编巴赫的作品开场,之后是贝多芬《第32奏鸣曲》Op. 111,下半场是何训田的《樱桃祈祷文》(首演),再接勃拉姆斯《第3奏鸣曲》Op. 5。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两部作品不仅是深度的考验,其中技巧的繁重,以及对演奏者某种音乐表现的“持续力”都提出了最高要求。

有的钢琴家现场和唱片差距很大,邹翔先前发行了勃拉姆斯Op. 5的录音,对比之下,差别也是明显的。但这主要体现在处理方面,就技巧的强度与风格而言,唱片是很忠实地反映出这位钢琴家的特点。换言之,他绝不是到了现场就“现原形”的演奏者。毕竟,一位能在保持音乐性的前提下,现场弹利盖蒂练习曲全集的钢琴家,技巧势必有极高的保障。略略归纳昨晚演出的要点:
1. 高度的手指独立性。这既是邹翔的技巧特点,也是他的诠释思路,究竟两方面如何相互影响,旁人无从得知,但结果是明显的。独立性自然是手指技巧的核心方面,除了将不同的线条或其它细节弹清楚之外,也包括连奏、颤音等内容的完成度。
2. 自成一家的音响构思。邹翔的音响应该不算华丽的一类,但他一直追求在整体触键很有分量的基础上,弹出一种纯质的声音。这种音响风格,在钢琴本色的声音之上,磨练不同的色彩表现。虽然没有十分醒目的“效果”,钢琴家若能持之以恒地探索,则必然令演奏流露浅层次的“华丽”触键无法企及的韵味。
3. 对速度与结构的把握中,非常特别的、个人化的一种判断。邹翔的演奏乍听之下倾向于安步当车,以不过不失的结构感为主导,完全避开时下常见的那种忽快忽慢的“个性”处理。但随着音乐的展开,会发现钢琴家并非以局部的变化体现个性,而是更多以段落为单位,展现独特的对比效果。

这三个方面当中,1、2都在前述那张唱片里体现得很清楚了,只是1的部分在现场听来还更为突出。勃拉姆斯Op. 5原本就是以高密度的声部结构为主导的作品,邹翔的演奏仿佛在岩石中镂刻,不屈不挠。而处理贝多芬Op. 111的第一乐章,这样的思路也是一览无遗。甚至钢琴家对该乐章的整体处理,仿佛有些借鉴了贝多芬《“槌子键琴”奏鸣曲》Op. 106终曲的构思。
邹翔以相较于常规演绎明显偏慢的速度表现Op. 111开头的序奏,如同将其与乐章主体部分区分开来,而成为真正的“序幕”。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呈现出高度复调化的思维,其实同“槌子键琴”的赋格相比,有时复杂程度也并不逊色。9日的演奏中,钢琴家更鲜明地将其处理为类似Op. 106终曲的“引子—赋格”的形态。
序奏之后,邹翔对于Op. 111第一乐章的种种对位关系,以及纯粹的技巧难关发动猛攻。那种追求分部之清晰,及细节之完成度的意向,有时甚至让我想到3D打印。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段,是进入展开部之前,左手反复跳跃,配合右手的快速跑动,钢琴家把握两方面之清楚、准确与均匀,让人叫绝。
这是邹翔追求“完成度”,继而令音乐呈现其所应有之张力与(贝多芬不时乐于追求的)视觉冲击的例子。然而他最终完成两部大作的演奏,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或许是前述的第三方面,即演奏者对于结构的独特安排。钢琴家确实在大段落的框架内,实现让人意外的快慢对比。

并且他乐此不疲,在Op. 111的第二乐章与勃拉姆斯奏鸣曲的全曲中,都贯彻着这样的思路。其中不乏让我佩服的手笔,但有时,也会感到一丝费解。不过具体情况,就等到稍后更详细的乐评中再谈了。
整场独奏会中, 我最欣赏的演奏是第二首作品,巴赫《g小调众赞歌前奏曲》BWV659的改编曲。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8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10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