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抗抑郁日记丨0108
雅鲁死了。
正跟同事就部门okr进行激烈讨论时,小瘪三发来雅鲁过世的消息。我本来就不太舒服的心脏像是被气球锤砸了一下,然后回复了三行数量递增的「卧槽」表达自己不敢置信的心情。
雅鲁是我们共同关注的一位博主。
有5分钟,拥挤办公室中嘈杂的人声都变成了背景音,人影也模糊了起来。跟小瘪三的聊天界面像是电影画面中唯一对焦的地方,看着她说「我今年有机会见她,但因为加班没去」。
之后,我俩的聊天界面停止了变化。我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
5分钟以后,我抬起头,对着白板继续自己的质疑「那这个k,是不是跟k1是一回事儿?」
雅鲁死了这件事在我这里就只停留了这5分钟。下班路上,我试图跟同事春讲起这件事,我说:她其实只是个小v,生活的圈子跟我们很接近,对我来说,就像是听到一个公司同事死了。
春答:理解。最近好多人去世,前几天拼多多,今天还看到一个饿了么骑士。说明我们工作该下班还是要下班,哈哈。
她不理解。对她来说,这不过是社会上又一个猝死青年的个案而已,是另一个人血馒头的证据。
说回来,对我而言呢,也不过只是多了5分钟的震惊而已。
今天临时组织办公室周五故事会。新同事小江讲了自己回国与跳槽的心路历程:
在美国待久了,你会习惯于自己是一个螺丝钉。你以为自己在自己的职位上做得很好,但你忘了你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当然如果你坦然接受这种现状也可以,但我不接受。
而且很多你觉得需要提升的soft skill,比如leadership,他不会给你这个环境去提升。那我只好自己换个环境。
我现在觉得最重要的是时间,是你把时间分配到什么上。你应该把自己的时间分配在自己喜欢的和对自己提升有帮助的事情上。
现在的工作我觉得两方面都沾一点儿边,大环境是我喜欢的;具体内容对我而言确实缺乏挑战性,但因为我刚来嘛,这是一个过渡,也很正常。反而如果我一来就觉得特别难,才是有问题的。
我想问他,你现在做的这些用车标准、考核机制,对你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没问出口,但也算是从侧面得到了回答。他在回答同为海归的格格「如何适应国内和国外的差距」时说:
我遇到事情一般下一个想法就是,what's next?我能做些什么?能改变那就改变。如果是我不能改变的,那我就去理解。如果我不能理解,那就只能接受,然后发泄。周末喝喝酒啥的。因为你complain也没用。
这些对话都发生在得知雅鲁死讯之前。现在再复习,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