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生活的琐屑

01
终于又可以坐下来写长长的独白了。
过了冬至,天慢慢长久起来,会觉得光阴也移得慢些。傍晚五点钟从图书馆出来时,还可以看到透亮的天空中,淡淡的下弦月。
从那里带回来几本新书,此刻整齐摆放在书桌左边,有一小册闫红所著的「红楼女性的生存之道」,封面是有凹凸质感的米黄色,中间一朵朱砂红的花朵,如此精致的装帧,盈盈一册,手不释卷。如果有理想职业的话,我想去做一名图书编辑兼封面设计师,如此我喜爱的文字和设计就完美融合在一起了。
02
清晨醒来时,常听到狂风乍起,如同野兽在暗夜疾走呼啸。出门时,瞬间就与寒风撞个满怀,但却有积极的心情,在一棵枯寂的树下站定,去感受极致的冷是怎样的,那种清爽甘冽的气息是如何摄入每一寸肌肤的。
最近的生活没什么烦恼,也无痛苦可言。没什么事情发生时,却反而有点遗憾,因为失去了审视自我的观照物,一切都稀松平常,我无法借由自己对一些事情的反应来发掘潜意识里的碎片,并加以梳理整合。
但还是惶恐着,觉得应该提前为每一个即将到来的心灵困境寻找答案,以免那时手足无措。于是每天仍在听各种心理学哲学类的书,偶尔会有一些顿悟的时刻,但更多的时候思绪缠绕在一起,自我探索是一生的课题吧。

03
唯一的思考是关于孤独与联结的,这看似相悖的两个词语,却困扰了我很久。
有些人认为这个世界本就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所有人都是其对立者,一个人孤独的拼命着。也有人认为世界始终还是存在温暖与光明的,他们愿意适当地打开自己,保持一定的开放度,去好好爱,也感知爱。
尽管我一直是个孤独而内敛的人,但我越来越觉得,人和人之间的联结,也很重要。一个人孤独而自得固然美妙,但如果可以的话,也应该去尝试与他人有所共情和互动。
这绝不是什么讨好迎合或功利性的经营人脉,一定是发自内心地有所付出给予,无论是家人、恋人、朋友,并不去想能否有所回报。这种给予的力量最终会返回自己身上,减少自己内心的索取感和匮乏感。
为父母买礼物,给他们过生日,发祝福,表达关心,这其实是进行自我生命体验的完整,我在体验亲情。如果别人不那么做,那只是她生命体验的缺失和遗憾,以如此新的视角看待,在关系里就不会有任何怨怼和牺牲感了。
04
总是这样,去了一趟菜市场便觉满足,满目都是新鲜的颜色,小番茄几颗、香蕉两只、苹果一枚、可爱清甜的砂糖橘一小串,买了,装在网兜里,带回来。
最近添置一个草编小筐,铺上碎花布,水果一一摆入其中,放在窗台上,冬日里也多了几分田园的浪漫气息。每次论文读到瓶颈,去窗台吹吹风,会有果香吸入鼻翼。
想起最近读雲姑的书《居山而行》,古人都喜欢在书案上摆石菖蒲,大概也不只是观赏的原因,看书写字困乏了,闻一闻植物的芳香,神思也清明了。
今晚,读到年轻已逝的诗人马雁的一首诗。
“夏天晚上,我常一个人去那里走路,
夜色里也并不能想起你。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让人安详,
有力气对着虚空伸开手臂。
你我之间隔着空漠漫长的冬天。
我不在时,你就劈柴、浇菜地,
整理一个月前的日记。
你不在时,我一遍一遍读纪德,
指尖冰凉,对着蒙了灰尘的书桌发呆。
那些陡峭的山在寒冷干燥的空气里,
也像我们这样,平静而不痛苦吗?”
读到一首诗,还会有流泪的冲动。
幸好,那些敏锐的感知还在。

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