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壁画里,赴一场古西域的下午茶

有关敦煌壁画的价值,可能我们不需要再做太多的阐述了。围绕宗教、艺术那像是一个浓稠的营养源,直到如今,到敦煌去临摹壁画依然是很多美院学生的必修课。除了学美术的,学建筑的也络绎不绝的前往了,当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夫妇站在敦煌壁画前感叹古人对于空间造景的设计,从平面上制造空间感,中国人丝毫也不逊色。后来各个学科的人都去了,学音乐的去了,看壁画上的胡琴琵琶与羌笛。学舞蹈的也去了,看飞天和反弹琵琶。学服装设计的去了,学发型设计的去了,去的人是越来越多,似乎都从里面得到了启发和灵感提示。

做茶的人去了吗?有去过了的,但是收获很小!因为到目前为止,在敦煌壁画里还没有找到直接饮茶的场景。不过宴乐场景中,器物摆出来,是酒是茶都缺乏确凿的证据。敦煌遗书中那篇《茶酒论》很有名,那时候人们对茶与酒的使用场景界定得非常清晰。敦煌壁画上,那些一本正经的学科都已经研究过了之后,这两年,有不少研究生活方式的学者又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莫高窟的墙壁了。

敦煌汇聚了很多美食,敦煌遗书中也有一些详细的记录。与此同时,据相关学者统计,敦煌壁画中也还保存着40多幅赴宴图。在这些珍贵的历史素材面前,我们仿佛回到了壁画上古人生活的那个时代,走进了他们的朋友圈。
在中国,曾经的那些贵族家庭里面,时常会准备一些零食点心,作为正餐之间的一点补充。在很多文献里,把这种点心叫做“小食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殷墟甲骨文里面,那时候的贵族也会在充饥之外做一些休闲食品,从食物种类到装食物的器具都非常讲究。到明清时期,这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红楼梦》里面对“小食儿”的描写刻画最多,从蜜饯干果到蒸食糕点,不一而足。从“小食儿”的样式与社会功能来讲,这个其实与英国下午茶文化很相似。看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在物质文化水平趋近的背景下,也会萌生出相似相近的生活习惯。

中国人在称呼一些事物的时候,时常会非常谦虚低调。说是“小食儿”,其实其规模用料一点都不“小”。有一本谈清代宫廷膳食的书叫《天下味》,里面对“小食儿”有这样的描述:“奶品点心,干鲜果品珍馐悉备,一律用红漆圆盒进呈,每盒八色,一共四盒。冬季是奶油酥茶,格式香茗。夏季则换上酸梅汤、果子露、奶酪、凉粉、杏仁豆腐一类饮料伴食。”

宫廷享用自然是非常奢华,这还仅仅是茶与茶点,再配上精致的器物,贵妇人乃至后花园的风光景致。这下午茶的样式也算是玩到极致了,平民老百姓是很难模仿得像的。
那个时代,筹备宴会,食材很丰富,内容很丰富。
在敦煌文献中,对“小食儿”也有记载,其中有一段对用料的记载。说十五六个人的饭,面粉总数大约有2石4斗多,油17升,酥2升多,还有3斗酪。这种人与量的配比,已经超出了充饥的食用范畴。这些原材料可以做出非常丰盛的敦煌美食。在一般的大型宴会中,除了正餐食物,也会摆上很多“小食儿”。食物和饮品的丰富度,不管是壁画还是文献都有非常多的反应和呈现。

在敦煌壁画中,反应宴会现场的画面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纯汉族式的宴会;一种是纯少数民族式的宴会;另一种就是表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结婚时的宴会。这三种宴会在壁画表达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纯汉族式的宴会在座次上非常讲究,偌大一张壁画,没有一个女人。少数民族的宴会要热闹很多,男男女女,载歌载舞。通婚的宴会就显得规规矩矩,有仪式的约束。

这种宴饮盛况下,觥筹交错,我们确实也很难分清楚那些各类饮品究竟是什么。熟知敦煌历史的老师心里都清楚,敦煌之所以繁荣,其实是因为相去不远的两个从汉朝就设立了的“海关”。向南的阳关,向北的玉门关。货物、人流、办事机构在这里汇聚,文化与生活方式也自然就在这里交融。这种往来,丰富了敦煌餐桌上的美食品类,器物乃至餐桌礼仪。到敦煌,我非常留意当地的考古遗址现场,特别是一些古城市遗址。古城市遗址的考古现场往往会出现非常细碎的考古清单,但是把这些细碎的物品摆放好,就完全可以复原一个远古的生活空间。

壶、杯盏出土得特别多。也没有直接证据说古人就是用这些东西在喝茶,但从壶与杯盏的样式来看,古人的饮品是十分丰富的。面对着黄沙大漠,补充水分的饮品以及到了冬天驱寒的饮品都是一种必需品。“寒客夜来茶当酒”,一句小诗,透着气候与饮品以及日常礼仪的信息。古人总是尽可能的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创造条件。如果要强调懂生活,面对那些古城遗址的出土文物,我还是很惭愧。


敦煌关于茶的直接信息确实很少,不过敦煌研究院的另外一位老师提醒了我。作为服务两个海关的纵深城市,不一定会是这条贸易线路上所有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就像你现在到我国沿海的港口城市,也很难发现某些单个消费品有十分突出的表现。汽车从天津港进来,你不能说天津就是这些车辆的主要消费城市,毕竟他还要依靠贸易渠道系统走向全国。所以,在敦煌面对茶的时候,需要将茶视为一个商品。已经抵达敦煌的大宗物资,需要西出阳关,那才是茶的消费地。但那些地方与敦煌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来源:个人图书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