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戎圩粵東會館
梧州戎圩粵東會館


大事編年:
- 宋熙寧四年(1071年),龍圩(戎圩)便開始建街設店。
- 清順治元年(1644年)置廣東總督,當時總督駐廣州,兼轄廣西。早在清初,粵籍商人就大批湧進戎圩。
- 順治十二年(1655年),總督府遷回梧州。
- 康熙三年(1664年),撤銷廣西總督,廣西政務復歸廣東總督管轄,廣東總督遷駐肇慶。
-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粵東會館建成,其前身為關夫子祠堂,廣西最早的粵東會館。
- 乾隆十一年(1746年),兩廣總督遷往廣州。
-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粵東會館重建。
- 咸豐元年(1851年),清朝政府為瞭解決軍餉來源,在梧州三角咀設立厘金廠,規定凡從戎圩運到梧州之貨物,均要多抽一次稅。於是,兩廣各地的貨物便直運到梧州,不再在戎圩集散了,原兩廣在戎圩開設的店鋪,也遷到梧州。戎圩繁華的商業才逐漸由戎圩轉移到梧州,慢慢地梧州代替了戎圩往日在廣西商業重鎮的地位。從此,梧州不但成為廣西商業中心,也是兩廣貿易城市,故被譽為“小香港”。
- 咸豐四年(1854年),梧州出現的第一家商號“天寶華”,也是廣東順德人開辦的。歷史上在梧州經商的多是廣東人。
-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二月派李鴻章赴馬關與日本談判,日本向鴻章提出了和約底稿,其中第六款第一條,便是要求中國開放梧州為通商口岸。
-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初三(1月4日)英國以同法國勢力相平衡為由,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續議緬甸條約》附款專條《西江專約》,規定:“今彼此言明,將廣西梧州府,廣東三水縣城,江根圩開放為通商口岸,作為欽事官駐紮處所。”
- 同年五月初五(6月4日),梧州正式開關通商。梧州開埠前,主要是同廣東貿易,出口為谷米,進口多為日用品,關稅收入很少。梧州開埠後,出入梧州港的輪船每年最多達三千艘,其中航行港澳者達千餘艘。
-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梧州港進出口船隻三千餘隻,噸數達十九萬噸以上,其中英國船隻占百分之七十三。
-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起,先後有英、葡、法、日、美等國家商人來梧州投資開工廠辦商行。如英商首先在梧州開辦“天和”機品廠,這是外商開辦的最早的工廠,接著日本人在梧州開辦商行。
-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從香港進入梧州的洋貨就達值銀七百四十萬餘兩。近代的梧州成為廣西對外貿易中心,半殖民地工商業達到鼎盛時期。
-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正月十一月(2月14日) 廣東官銀錢局梧州分局正式開業。這是外 省最早在廣西開設的官方金融機構。同年七月 梧州商界響應全國拒約號召,反對美國虐待華工,開展抵制美貨運動。商民 齊集粵東會館訂立拒約章程,嚴禁商店賣美貨,派出暗探偵察,執行嚴格,一直堅持到次年。
- 民國二年 (1913年),廢止梧州府。
- 民國十一年(1922年)“本省(廣西)商務最盛者,首推蒼梧(梧州),計有商店1393家”。
- 民國二十年(1931年),梧州出口的總值占廣西的百分之八十點四四。
-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統計,梧州商號共1393家,其中粵商占百分之九十五。
- 1966年 9月,紅衛兵開展“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對城鄉街道名稱,認為有封建色彩的,則重新命名。龍圩鎮改為東升鎮。有些文物被毀,如廣平調村的花崗石 “貞節牌坊”和粵東會館的瓦脊被毀。
- 1987年,定粵東會館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1994年,定粵東會館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 1999年5月,粵東會館對外開放。












蒼梧縣的商業發展也很早。宋熙寧四年(1071),龍圩(戎圩)便開始建街設店。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龍圩已成廣西最繁榮的商業圩鎮之一,有一戎(今龍圩) 二烏(平南大安) 三江口 (桂平江口)之稱。當時廣西玉林、容縣等地,以及廣東的南海、佛山、廣州等地商人雲集龍圩,建起了廣西境內最早的粵東會館。當時,谷米、豆類、布疋、皮貨、藥材、煙絲、瓷器、 雜貨等行業十分興隆。 全盛時有工商戶200余家。



粵東會館建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其前身為關夫子祠堂。是廣西最早的粵東會館,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會館面積 1373平方米,磚木結構,分前、中、後3座和更樓 (更樓在解放前已拆),中、後座深寬各8米,為後殿式結構,屋簷底層為元寶脊。每座由4根大木柱和中間2根大石柱支撐,疊梁式構架,雕樑畫棟,有較高的建築藝術。解放前,龍圩的公共建築只有粵東會館、天主教堂、女子修道院及一些寺廟。解放後天主教堂改作縣衛生院,女子修道院改作縣人民政府第三招待所,粵東會館今存龍圩鎮忠義街橫街。
會館牆壁鑲嵌有《重建粵東會館碑記》石碑,記述當時兩廣交流簡況、有關行業及商號。龍圩粵東會館是建於廣西境內最早的會館,對研究當時的政治、歷史、經濟民情風俗以及古代文化藝術、建築藝術具有較高的價值。1987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定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年的修復,會館基本恢復原貌,於1999年5月對外開放。




重建粵東會館碑記
(重建龍圩會館記)
蒼梧為粵西之東境,離縣二十裡,有巨鎮焉,蓋古戎城也。
其地面臨大江,左右高山環峙,峰連翠疊,數十裡而不絕。
上接兩江:一自南寧而下,一自柳州而下,皆會於戎。
水至此流而不駛,故為貨賄之所聚雲。吾東人貨於是者,禪鎮揚帆,往返才數旦。
蓋雖客省,東人視之,不啻桑梓矣。
國家重農務本,戶口殷繁,而西省田疇廣美,人民勤動性成,中歲穀人輒有餘,轉輸絡繹於戎,為東省賴。
故客于戎者,四方接引而莫盛於廣人;集於戎者,百貨連檣,而莫多於稻子。
凡兩粵相資,此為重地。
權衡角甬之屬,上憲尤留心焉。
雖通邑大都,廣圩雄鎮,未足比也。
地故有關夫子祠,享一圩香火,亦吾東人之所建也。
康熙五十三 年,更祠為會館。
珠江鄭公,首捐重資,撰文記之詳矣。
夫聲氣相依,固人情所樂,而期會有所,則眾志益興,會館成,我東人歲時習禮其中,展恭敬之情,序鄉鄰之誼,戎鎮愈以增重也,豈顧問哉。語不雲乎,變本加厲,踵事而增華,自康熙之季至今七十餘年,舟艘漸湮, 黝堊非昔,雕甍倚檻,歎飄零,瓦危垣,愁風雨。
以物華人傑之候,增高繼長之謀,會館之修,何容已。
乾隆乙巳之秋,事一倡,情鹹悅,浹旬而簽題數千金,後客艘所簽又數千。
於是拓舊基,新局,匠極一時之選,石收兩省之良,經始至落成,周寒暑。
計工二萬九千四百有奇,料之費三之,力則集腋成裘,功乃積薪在後者也。
既竣,鐫諸石,書京師,予為記。
予方奉簡命粵西典試,皇華所指,履蒼梧。
揭曉之後,友謁予于桂林,以為請。予念戎為稻麥淵藪,粵關焉,所營建,為敦本,又親戚宗族,來戎者甚眾,敢視同秦越也。
奚不避不敏,之俾勒于珠江之後。
賜進士出身、候誥授奉直大夫、翰林院編修、戊申科廣西鄉試副主考、前內閣撰文中書舍人、充內廷三通館纂修官、武英殿分核、文津閣詳核官、加七級,順德溫汝適撰並書
乾隆五十三年 歲次戊申 仲冬 吉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