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之安史之乱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画卷中,唐朝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从绚烂的文化,还是辽阔的疆域,都是让后人充满骄傲的时代。
但,中晚期的唐朝却是藩镇割据,流民成风,宦官执政的状态,似乎一切都与最初的盛世渐行渐远。这是从何时开始改变了呢?
答案发生在唐玄宗执政末年。这里出现了影响唐朝,甚至于影响了中国的事件--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唐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将领史思明,假借奉密旨讨伐当时宰相杨国忠,在范阳(今河北涿州)起兵15万南下叛唐,轻松占领河北后,继而攻打洛阳。第二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叛乱爆发同年,唐玄宗携带皇室家眷大臣等逃离长安。于是,一场旷日持久,影响大唐国运的战争就开始了。
公元763年春天,田承嗣(安禄山起兵叛唐时先锋)献莫州投降,史朝义(史思明之子)自缢而死,长达将近八年的战乱结束。
这段改变了国运的事件,史称“安史之乱”
01 安史之乱到底造成了什么深远影响?
第一, 社会动荡
据《资质通鉴》记载,754年户部奏天下郡321个,县1538个,乡16829个,有9069155户,人口数为52,880,488;
到了764年,户部奏290多万户,人口数1690万。
这个数据说明,近3600万人不知所踪,也就是说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二的人口流亡或者死去,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大量人口的失踪造成劳动力下降,使得唐朝政府加重税收。在唐代宗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进一步削弱唐政府的力量。
第二, 税收制度改变
在财政上,自安史之乱后,唐政府开始实施两税法改革,这是在战乱后为应对财源匮乏的举措。同时,两税法的实施也影响了两宋直至明代。
第三, 影响了后世文武官员的制度
自唐之前,许多武将都是通过军功晋升,升官封侯。
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对于许多普通百姓的子弟,从军是一条可以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的途径。
但是,由于安史之乱,在其过程中,基于武将们的权柄过大,而他们又会很轻易的发生叛乱。
并且,安史之乱结束后,百年的藩镇割据,造成的动荡不安,给唐朝带来了越来越深的衰败。
所以,到了赵宋王朝,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思路,便是主要集中压制武将们的权柄,而这种思维模式甚至延伸到了明代。
第四, 地方与中央
安史之乱后,对于叛军们,虽然战役失败,但安禄山、史思明的剩余部下们仍然控制着河北的地方统治,而与中央分庭抗礼,这个统治集团被后人称之为“河北集团”
就此,位于长安的中央政府与河北藩镇,成为了两个不同的地区。虽然河北在一段时间内,表面顺从于长安,但是,其政治军事,甚至于社会文化也都彼此独立。
由于河北长时间脱离中央政权,在唐朝结束进入五代十国的历史阶段中,被多方势力争夺,最终,沙陀人石敬瑭勾结契丹登基为帝,同时将燕云十六州(即河北和山西北部)割让给了契丹。
从此,北方的民族政权如辽金,已无战略障碍,可迅速直入中原政权,使得两宋无屏障可依,对宋代的存亡有着直接影响。
第五, 中亚地区控制权
从张骞通西域到安史之乱之前,中原王朝的影响力在中亚地区陆陆续续地维持了六七百年。到李唐王朝初期,对中亚的控制力达到最大化。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大批驻防西域的军队回撤,加入到与叛军的战争中。
与此同时,吐蕃势力的不断扩张与壮大,觊觎西域领土已久,趁着安史之乱,唐王朝无力顾及西域,继而占领了大面积西域地区,尤其是切断了李唐王朝对于河西走廊的控制力。
虽然唐晚期逐渐收回了河西走廊,但是玉门关外一直未被收回。到了宋代,更是每况愈下,直到元代,西域领土才逐渐扩大。
可以说,安史之乱的影响力渗透进了唐朝甚至后世几个朝代的社会、政治、财政、军事、疆域等各个方面。
但历史上,唐玄宗统治的时期被成为“开元盛世”,由此李唐王朝进入全盛时期。
那么,为什么安史之乱会在盛世大唐的玄宗朝发生呢?
02 .外重内轻
我们先看看安禄山起兵后的情况:
“所过郡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
安禄山打到河南 荥阳,”士卒乘城者,闻鼓角声,自坠如雨“
(《资治通鉴》)
唐玄宗刚开始还并不相信安禄山会起兵造反,待多方证实后,随即让另一节度使封常清前往洛阳募兵,而后封常清募兵了六万人,准备进行抵抗。
同时,唐政府在长安附近继续募兵,外加将周边一些部队进行集结,凑了五万人,让节度使高仙芝率领。
事实上,这种临时招募而来的军队,没有经过训练,自然无法战胜安禄山。于是,洛阳沦陷。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似乎作为京都的长安,其周边地区并无可作战的部队。那么,实际情况是如此吗?
答案是:是的。
问题又来了,那么,为什么?
这要从唐朝创建以来说起。
唐初,奉行的是府兵制,其来源于北魏时期,经过北周,隋的演化,到唐代发展为重要的军事制度。
贞观时期,李世民将唐王朝可控制的疆域分为十道,每道都设置相应的部队,这些部队就称之为军府。而军府之中的士兵,就从当地有田的老百姓中挑选而来,每三年挑选一次。这些士兵平时可以回家种地,如果有战争爆发或者定期训练时,再被集结,统一训练或者作战。
对于这些士兵而言,一些军事装备要自行准备,但是好处是,可以免除自身税务,如果打胜仗,还可以得到国家的额外的奖励田地。
对于,国家而言,节省了开支,还有效的建立起防卫机制。
除此之外,作为府兵部队,还有定期宿卫京师的职责。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载566个军府中,关内道占273个,河东道占141个,陇右道占443个,占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兵力,而且府兵们还要轮番宿卫京都。
可以说,这是在军事战略上,内重外轻的局面。
但,这是唐朝初年的情况。而且由于国力昌盛,人民富裕,府兵的装备精良,所以他们的战斗力很强。
而时间来到了唐玄宗年间。
在天宝元年时,宿卫京师的士兵只有六万左右,而边防的部队达到四十九万人。
“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资质通鉴》)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军事策略从内重外轻,发展到外重内轻呢?
因为府兵制遭到了破坏。
唐朝初年,府兵能够以优异的作战实力,驰骋于疆场。而后,唐王朝由于疆土的不断扩大,大规模的不断对外用兵越来越多,也就是边疆的戍防所需要的士兵也就越来越多。虽然会有招募的士兵,但是府兵也会不可避免的远离家乡,前往边疆戍守。
不仅要远离家乡,而且如果作战失败,也就客死他乡。
在连年征战下,府兵的原有数量急剧减少。
与此同时,更恶略的情况是:在武则天时代,很多农名已经离家逃散,造成流民四起。到了玄宗年间,已经无法无法再招募出新的府兵,可以说府兵制名存实亡。
鉴于此情况,玄宗开始进行了募兵制度,并且设置了节度使,这一地方官职,虽为地方官职,但实权非常大。
可以说掌握着地方的军事、民政、财赋,司法、监察等。节度使可以自行募兵,同时他们掌握着地方财政,甚至于可以在边境做贸易,权力操作的空间非常大。
到了天宝十年,安禄山一人手上掌握的军事力量已经到达18万人左右,占了近全国地方部队的40%。
所以,安禄山能够以地方挑战中央,可以说,是相当有底气的。
总结来说,府兵制的破坏,使得中央没有有效的军事力量,而这些府兵为什么纷纷选择流亡,不在自己的家乡居住?
因为,没钱。
因为李唐王朝开国以来用一种低成本的方式来养兵,现在,没钱了,所以,自己养不起,就给了别人权力,去养兵。
03.钱从哪里来?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唐玄宗政府的财政必定是出现了状况,那么根源是什么?简单的说,为什么老百姓要背井离乡的逃亡?
这来自均田制和与之相关的租庸调制。
唐朝开国至安史之乱,国家财政税收主要来自农业,也就是种地,那么土地政策是其财政之本。
均田制则是唐朝初期的土地政策,它承袭自北魏,是一种按照人口数量来分配土地的制度。分配给老百姓的土地中,一小部分是可以传给子孙,作为固定资产,另外大部分是在其死亡后,要归还国家。
这种制度,在新王朝成立初年是有成效的,有利于荒地的开垦,这对多年战乱的中国社会有着维持稳定,恢复生产力的良好作用。
同时,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以征收各种作物、布匹和服役的税收徭役制度。也就是说,凡是被政府分了田地的人民,都要给政府定期上缴农作物、布匹、以及服徭役。
所以,在唐王朝初年,国库逐渐充盈,老百姓有田有地,生活还算过的去。府兵们也勇敢积极的上战场。
但,问题其实一直存在。
最初实施的均田令并非是将全国的土地重新分配,而仅仅是将之前的实际耕种土地情况进行确认。那么就会出现,全国每个地区国有土地面积各不同相同,必要有多有少。随着社会稳定,人口繁衍,土地掌握稍多的地区还能维持,而土地较少的地区,就会出现授田不足的现状--也就是说,政府会欠百姓的田地,这个情况在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已经屡屡发生了。
除此之外,还表现在田地的分割越来愈零碎上,举个例子:
有个村子,今年有田10亩,待分田的男丁5人,如果5人条件相同,那么很可能就会平均分配。
结果就是每人2亩,但一块田地也许正片是30亩,就会把其中的田地进行分割。这样久而久之,整块的田地就会越分越碎。
所以,本应该给老百姓的田地,因为该居住地已经无田可授,加上田地被分割的越来越碎,往往出现,在居住地外5里给一块田,又在居住地外二十里给看一小块田,这样的话,老百姓的农间操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同时,对于唐王朝来说,连年征战,各项开支越来越大,加给老百姓的赋税只有增加而不会减少。外加沉重兵役,使得百姓们无法继续生活下去,纷纷背井离乡,走上了逃亡之路。
除此之外,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流亡百姓贩卖土地,于是,土地兼并的风潮越演越烈。
这里又出现个问题,为什么国家会到授田枯竭的程度?
除了门阀贵族们自身持有的田地外,唐王朝给官吏的授田,数量已经达到影响财政收入的程度。
“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通典食货典田制》)
“六品、七品二顷五十亩,八品、九品二顷”(《新唐书食货志》)
唐王朝除了给官员大量田地外,还将土地赐予一些贵臣重臣以及寺院僧侣,这种行为称为“赐田”
这些给官员们的田地和赐田,都会变成他们的私有财产,可卖可租,政府不会收回。官员们除了这种私有田产外,还有职分田作为俸禄。
随着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官员日益众多,官员手中掌握的土地,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均田制最大的问题是,土地政策实际上并未涉及到贵族世家,这些由魏晋南北朝时代存活下来的贵族们,经过累世的经营,其掌握的田地并未被政府没收,而且在大地主田地里工作的耕种者只需要向地主缴纳田租,而不必向政府支付。
同时,一般来说,这些世家大族都是任职官吏,所以,也享受免除课役的权力。
由此,当政府的支出越来越大,那么承担后果的则是普通百姓,百姓选择流亡后,大批量土地兼并给这些由贵族官吏组成的地主们,结果就是,国家没有田,钱也越来越少。而实际的土地收入掌握在贵族官吏的手中,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进行实质的土地改革,会非常的困难。
所以,当百姓们流亡人口激增,均田制、府兵制相继遭到破坏后,李唐王朝的财政能力以及中央直属的军事能力,每况愈下。
也就是为什么中央军力量如此薄弱。
04 制衡的政治
总结以上所说,是中央政府出现了财政军事的问题,也就是没钱没人的情况,让安禄山有机可乘。而没钱没人主要是由于制度的崩溃。
而制度的崩溃与无法再修补,则来自贵族官员的特权化。
但是,对于那时的唐王朝来说,贵族官员的特权化,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改变。
初唐时,松散化的政治体制,皇室之间权力的斗争,都给予了官员、地方更多的权力空间,使得国家力量掌握在一些不稳定人手上。而作为皇权中心的皇帝本人,比如唐玄宗,却没有采取有效的改变措施,即使是改变了即将废除的租庸调税制,也只是扬汤止沸,因为土地问题始终不能解决。
而面对日益壮大的官员们,并没有采取精简的策略,也没有任用能够压制节度使的制衡之术,不可谓不失职。
所以,安史之乱后,各种唐前中期制度的崩溃与废除,中央集权制的加深,也是对过往的一种反思,也正是这种反思让唐朝在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中,又风雨飘摇了近一个半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