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序跋》读书笔记1
《茅盾序跋集》
1994年由三联书写出版了《茅盾序跋集》,编辑丁尔纲
《履人传》前言
人生态度:“丈夫贵能自立,阀阅岂能限人哉”表明的是茅盾的人生态度,王侯将相无种,男儿当自强。3
作书过程:“闲常泛览外史记取少贱为履人之名人,撮其事迹,荟萃一篇,名《履人传》”交代了传记形成的过程。3
作书目的:“吾愿其效卡莱之好学,百折不回;学乔治之束缚身,不为众涅。效萧物尔之见义忘生,约翰之贫而好善:斯则此篇之作,为不虚已”3
“吾今独刺取此四人而叙之者,以其奇行环质,独能为当世青年下一针砭故也”4
介绍书名:“履人之成名者,有诗人Bloomfield,政客John Hewson,文人Rich-ard Savage,哲学者Samuel Drew,新闻记者William Gifford,自然派诗人Hans Sachs,美国独立时大将Roger Sherman,书商James Lackington。”3
介绍书中内容:“合此四人而十有二。”4
《缝工传》前言
传统文化功底:“夫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语见《鹖馆子》)”5
介绍书名由来:“因窃取其意,为《缝工传》”6
文章内容: “皆取材西史,撷其一行之所长而述之”6
对内容的评价:“事迹不备,不患焉;文字取足达意,非敢谓规庐陵于万一也。”6
一
《近代戏剧家传》前言
对于戏剧的认知:“近代文学是现世人生的反映,而戏剧又是近代文学的中心点;所以欲研究近代文学,竟不可不研究戏剧”7
创作的目的:“这篇《近代戏剧家传》,就为欲使研究戏剧者得个门径所以做的”7
“此传用意,并非介绍一人学说到中国,使人奉为皋臬。乃欲使人知近世及现代的戏剧家,有这几个人;他们的著作,有这许多篇;他们的派别,有这样个大概、如此而已。……”
文章结构:“此篇是戏剧家的传,不是戏剧史,所以论列的只是平行的各传,不是直线的系统的记载。”7
(三)讲到此篇的体例,约可括为三条:
甲,此篇所收共三十四人,或已死或未死。……
“是以本篇所收诸家,不问其派别”12
“我还欲补一句,就是传中各人次序,先照国界分,后照年代分。”13
对文章内容的补充:“但是关于系统方面的知识,却又不能不使读者略有一点,所以我就概括说几句在这里……”7-11
《探“极”的潜艇》前言
对文章内容的补充:介绍潜艇的创造者西门先生。
《小说ABC》凡例
创作的目的:“一 本编目的有二:一是研究近代文学小说(novel)发达经过,二是研究一篇小说的内所包含的技术上的要素。前者属于历史的考察,后者属于理论的探讨”16
作品内容:“二 技术的理论方面,近代批评家有主以(一)结构,(二)人物,(三)环境, (四)动机,(五)情绪,(六)作风等六着为要素的;然比较普通的说法,单以结构、人物、环境、三者为止”16
对于题目的解释:“三 今“小说”一词,有广义指凡是散文的描写人生的作品,相当于英文之fiction一语。狭义则指novel,此所谓“近代小说”。至于“短篇小说(short story)”在今日已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本篇所论,专限于近代小说,短篇小说亦不揽入”16
对作品的评价:“四 研究‘近代小说’之西籍,无论其为历史的考察或理论的探讨,实甚夥。兹篇为入门性质,仅能撮示要旨,至于进一步的研究的,请读者求之篇末所附之参考用书表”17
《欧洲大战与文学》序-1928
创作目的:“那时《小说月报》要出战争文学专号,而又适值欧洲大战十周年的时候,我这篇论文就是为‘纪念欧战十周年’而作。”18
对于文章的评价:“等于应时糕点,甚无价值,自不待言。”18
“因而我自己再看这篇四年前的旧稿子,也起了不妨再来一回的感想;我并且居然有点相信这篇旧论文的再印也不是全无意义”18
“非常抱歉的是这篇论文的内容实在贫乏;当时仓促‘应试’,既没有充分的参考材料,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因为要按时付排,连本来也想说一说的大战后的文艺新运动也付之阙如了”19
版本演变:“现在理应完这旧心愿,可是兴趣转变,材料散失,贫病交迫,都一齐成为阻梗。而且兴趣。而且想到关于文艺思潮的这一段变化,一定有学力比我更深的人在那里研究,一定不久会有很完善的著作贡献给读书界,便觉得我是大可以藏拙了。更新到从大战的血花里爆出来的文艺上的心运动,有的是已经夭折,有的是已经落潮,更有的是尚未完全成熟,便觉得更难落笔了。因此决定让这篇论文照老样子再印。”19
介绍国际社会的情况:“现在又过了四年,大战离我们似乎更远了……老调子又在唱,历史又复演了”18
为读者推荐相关文章和书:“关于早夭的达达主义运动,《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六号的《海外文坛消息》第一二七条《法国艺术的新运动》是讲到过的……”19-20
对无产阶级文艺的看法:“最后说道尚未完全成熟的苏俄新文学,所谓无产文艺;这个名词在现今已颇时髦,虽尚美看见多少中文的专书。……我想这方面的书,将来大概会很多罢,照现在这样大家很热心。”20
《中国神化研究ABC》序
对书的评价:“一 这本书是企图在中国神话领域内作一次大胆的探险。同类性质的书,中国文的还没有过,东西文的,则以作者所知,也还是没有专书,法国de Harlez有《山海经》的翻译。英文中一本《中国神话及传说》(详见本书篇末参考用书内讨论),可是荒谬的很。所以此编之作,实在是‘开荒’的性质,因而只是‘绪论’的性质”。21
评价加方法:“二 作者对于神话学的研究,自然不敢说有怎样的精到;所以此编之不能完美,自不待言。但作者并不忘记在此编著作时,处处用人类学的神话解释以权衡中国古籍里的神话材料”
评价加与读者的互动:“三 有许多意见是作者创新的……凡此一切创见,作者只凭推论,并不曾多找树上的考据。但也不是以为无须多考虑,无非因为客中无书,之好作罢。如得海内同志替这些臆说再多找些本子的证据,自然很欢迎的”22
“四 作者相信《山海经》的神话价值很高……”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后世方士道教神仙之说兴起后的奇诞之谈,自然离原始神话的面目太远,但有时也引用,如述西王母神话时引《汉武内传》,月的神话引《龙城录》,这也无非表示神话到了后来如何的被方士道教化而已。并不以此作为该神话的最重点”22
内容结构:“七 这本书一则是草创,二则是绪论性质,所以中间对于各种材料的解释、分析和征引,都只是视叙述之方便而定,并不是把中国神话来巨细无遗地作系统的叙述。”23
对于后世学者的期望:“我只希望另有人来做这个工作。”23、
与读者的交互:“八 本书在”中仓促属稿,手头没有应参考的书,虽然有几个朋友借给些书,到底不足,所以错记及失检之处或许难免,要请读者原谅。极为热心的朋友,或是借给书,或是替查一二条,都是很感激,可是也不噜苏记下名字来了”23
《骑士文学ABC》
对题目的解读:“一 骑士文学,也可以称为“侠士”文学,是在是欧洲中世纪文学的综合;当然也代表该时代背景的文学。骑士文学的时代亘长三百多年,即自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中。它自身的源泉是上古的神话和传说,而它的内容又成了伺候古典派文学的源泉”24
对于读者的分析:“二 现在的读者,谁也没有时间去翻寻这个中世界的大废物堆——骑士文学了。但在研究欧洲文学史的人们,骑士文学也不能不加探讨。”
作品的目的:“本编的目的即为想探讨骑士文学的人们供给一个导言”。24
作品内容:“三 本编的内容是两方面的,一为骑士文学之史的叙述。一为骑士文学之大概面目。在前者,我们略论及了骑士文学的发展及脉络;在后者,我们粗粗介绍了骑士文学的重要作品内容。”
叙述方法:“四 本篇的叙述方法是“说故事”的方法。著者相信这个方法或者可以减少些沉闷,使现在的读者不至于被催眠。但是不得不略家说及的近乎“考据”的叙述,却也间或有一点”25
与读者的互动:“看了本篇的读者如果能有兴味去自己掏摸这个中世纪的文学大废物堆,那么,篇末的“参考用书表”是作者的微末的贡献”25
《现代文艺杂论》序
战争对文艺的影响:“然而在文艺界,这十年的宝贵光阴却是空前未有的变局。新主义像狂飙似的,然后又没落。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学不受着欧战的影响;战争已经在人类的思想情绪之表现的文学上,划着一道鸿沟。世界的文学决不能再跨过大战的血泊,回到老路上。”26
文章内容的介绍:“虽然这个小册子题名为《现代文艺杂论》,但在现代文学中,是在也更注意与欧战给各民族文学的影响这一方面,现代世界文学中有很重要的一支——苏俄的新文学,在这里是付之一阙如的;这也无非因为苏俄的无产阶级文艺已经有专门介绍的书,而且实在也需要专门的人来介绍。所以讲到新俄文学的文章,在此集中却一概屏斥了。”27
《近代文学面面观》序
介绍书的内容:“这一册小书内所讲到的,是欧洲九个民族的近代文学……”28
“此册内所述,除德奥外,皆为小民族……全册不过四万余字,而介绍的民族文学多至九个,这是但个案不能很详尽了……所以也收集在内……这一册内各篇的叙述大体上那还是截至欧战为止”29-29
作者的态度:“介绍弱小民族文学是个人的癖性。”28
《神话杂论》例言
书的内容:“一 本书计有四篇论文,都是关于神话方面的。”30
“四 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乃为世界神话的双壁,本书中《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一文……”30
“五 各民族都有开辟神话,集聚而比较研究之,甚为有味,且亦有益……”30
对书的评价:“对于努力于整理中国旧有的文献而注意于神话娥朋友们,或者有点贡献”30“二 本书除了《中国神话研究》外,都是介绍的性质,当中国没有叙述希腊与北欧神话的系统的单行本出现以前,介绍的论文当不至于全无意义的”。30
为读者推荐书目:“关于中国神话研究方面,兹见坊间已有专书,《中国神话研究ABC》读者可以参考,当可得到不少心研究”。30
写在《野蔷薇》的前面
介绍希腊和北欧人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
着眼于现实的人生观:“真的勇者是敢于凝视现实的,是从现实的丑恶中体认出将来的必然,是并没把他当作预约券而后信赖。真的有效的工作是要使人们透视过现实的丑恶而自己去认识人类伟大的将来,从而发生信任。不要感伤与既往,也不要空夸着未来,应该凝视现实,分析现实,揭破现实;不能明确地认识现实的人,还是很多着”33
创作的态度:“抱着这样的心情,我写我的小说。尤其是这里所收集的五个短篇,都是有意识地依了上述的目的而做的……不论她们的智识和经验是怎样参差,不论她们都是在人生的学校中受了‘现实’这门功课,且又因对于这门功课的认识之如何而造成了她们各人的不同的结局”33
作品的内容:“这五篇里的主人都是女子……”34
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五篇小说都穿了‘恋爱’的外衣。作者是想在各人的恋爱行动中透露出各人的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是个难以奏功的企图。但公允的读者或者总能够觉得恋爱描写的背后是有一些重大的问题罢”……。34-35
引用国外作家的观点:“脑威现代小说家……”
解释小说题目:“人生便是这样的野蔷薇,硬说它没有刺,是无聊的自欺;徒然憎恨它有刺,也不是办法。应该是看准那些刺,把它拔下来!”35
创作的目的:“如果我得作品尚能稍尽拔刺的功用,那即使伤了手,我亦欣然。”35
《虹》跋
创作目的:“当时颇不自量薄,欲为中国近代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36
创作过程:“右十章乃一九二九年四月至七月所作……八月中旬因移居搁笔,尔后人事倥偬,遂不能复续……或者屋后山上再现虹之彩影时,将续成此稿”36
《蚀》题词
创作过程:“这三篇旧稿子是在贫病交迫中用四个月的工夫写成的;事前没有充分的时间以构思,事后亦没有充分的时间来修改,种种缺陷,乃今内疚未已”37
对于作品重排的态度:“现在仍无可奈何以老样子改排重印,对于读者,不胜歉然;命名曰《蚀》,聊志这一段过去”37
茅盾昂扬的生活态度:“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炽,青春之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谛视,我脑尚能消纳,尚能思维,该还有我报答厚爱的读者诸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战士的机会”37
补充几句——写在《蚀》后面
l 介绍《蚀》的版本:“《幻灭》、《动摇》、《追求》等三书,一九三〇年初改由开明书店出版时,即合为一册,总名曰《蚀》,前有照片,发型为分头,脸微相左侧,又有一“题词”,刊于扉页。‘题词’全文如下……这是《蚀》的开明初版,我手头上有的开明第十版已无此照片和题词”199
l 命名原因:“我将《幻灭》等三篇合为一卷而题名《蚀》,除了上面‘题词’中讲到的意思,尚有当时无法言明的:意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失败之时暂时的,而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譬如日月之蚀,过后即见光明;同时也表示我个人的悲观消极也是暂时的”
“《幻灭》等三篇都是人的精神状态,总名为《蚀》,则为自然现象,正像继《蚀》而写于日本的《虹》这题名也是自然现象,一九三二年笔写的《子夜》这题名也是自然现象”200
《西洋文学通论》例言
作品目的:“(一) 这本书是想在‘怎样入手去研究生西洋文学’这意旨上,简略地描述也了西洋文学进程中所经过的各阶段。除了这一点意思外,是什么野心都没有的”
创作方式:“所以结果取了半叙述的形式,成为现在这样的一册”38不标明作者引用的
“既然不是文学史的性质了,所以许多在作者的叙述上认为不需要的西方大作家或大杰作,都一字不提就过去了”38
与读者的交互:“读者如果想在这本书里找到每个作家的几行说明,那时一定要失望的;因为作者并不预备给亲爱的读者们以一本文学的小辞书”。38
对于作品的态度:“这本东西也是费了若干时日写成的;虽是这么着,还未能将文句修饰得很清洁。文字芜杂之诮,自知难免,只好请求读者们原谅了”39
《北欧神话ABC》例言
解释文章名:“北欧神话虽没有希腊神话那样古老灿烂……北欧神话还是重要的材料”40-41
创作的目的:“本编的慕斯即为供给文学上的关于北欧的一些古典。因袭本编的方法是记述北欧神话的许多故事,而非解释北欧神话”41
对文章的评价:“关于个专有名词的译音,作者自惭不精于国音,只能就自己的方音来译,不妥之处,一定很多,为不久起见,译音下都附了英文原名。其再见者不复注”
介绍书中的一些内容:介绍篇末的附注41
《宿莽》弁言
对于作品的态度:“这里所收的中篇、短篇和随笔,都是一九二九到一九三〇年所作。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自己是很不满意这些作品了;然而当作自己长成的过程之一阶段来看,便一味的既然有辑印成集的机会,那就印出来罢”。42
对于创作的态度:“一个从事于文艺创作的人,假使他是经受了过去的社会遗产的教养的,那么他的主要努力便是怎样消化了旧艺术品的精髓而创造出新的手法。同样地,一个已经发表过若干作品的作家的困难问题就是怎样使自己不至于粘滞在自己所铸成的既定的模型中;他的苦心不得不是继续探求着更合于时代节奏的新的表现方法。这里所收集的,在作者自己,就以为多少总镂刻着‘这样’的苦心,——至于‘成熟’,自然还说不上”42
介绍原刊的情况:“当时所作随笔,实不止今所辑之数,但手头既无底稿,又没有耐心去搜求刊本,就此算了吧。”42
《战争小说论》附注
对以往战争小说的评价:“第三期中也有对抗着那些秉承帝国主义屠伯们的意志而以反帝国主义战争为立场的小说,如培赫尔的毒瓦斯;但是主要的而且大报馆鼓吹以广播于民间的,却是那些‘和平主义’的作品”43
创作目的:“本文主要目的亦在指出屠伯们提倡‘和平主义’的或民族主义的战争文学,所以然的原因罢了”43
《路》初版校后记
生活:“此篇开始写的时候是一九三〇年冬,未及一般,即因痧眼老病大发,几乎盲了一目,医治了三个月,这才痊愈,故此篇后半,是在一九三一年春续成的”
作品评价:“自己觉得做的不好,所以一年以来,接受此篇的某杂志迟迟不发表,我也不想发表了”44
出版经过:“现在该杂志社已在沪战中毁灭,而光华老板有意付印,就此寻出底稿来看一遍,很想多修改,而精神,时间两不许可。今排印竣事,特记其经过如此”44
《子夜》后记
疾病战争对创作的影响:“右《子夜》十九章,始作于一九三一年十月,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五日脱稿;其间因病,因上海战事,因天热,作而复辍者,综计亦有八个月之多,所以还是仓促成书,未遑细细推敲”45
构思用力:“但构思时间却比较的长些。”45
生活状态:“一九三〇年夏秋之交,我因为神经衰弱,胃病,目疾,同时发作,足有半年多不能读写作文,于是每天访亲问友,在一些忙人中间鬼混消磨时光”
创作目的:“就在那时候,我有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45
对作品的看法:“现在写成了,自视仍复疏漏”45
交代鱼油的创作计划:“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的还要大许多。例如农村的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46
对医者的感激:“我仍得感谢医生诚实,药物有灵,使我今日还能在这里饶舌”46
我的回顾
—《茅盾自选集》序
认真创作:“一九二七年九月,我开始做小说,到现在已经整整五个年头了。五年来,除了成冰(合算起来,这也占据了两年光景),我的精神时间,几乎完全在小说的构思与写作”47
创作上的自信之源头:“一,未尝敢‘粗制滥造’;二,未尝为要创作而创作,换言之,未尝敢忘记了文学的社会意义”48
自谦的态度:“至于我的观察究竟深刻到怎样,我的技术究竟有没有独创的地方,那我自己是一点也不敢自信!虽则我常常以‘深刻’和‘独创’自家勉励,我一面在做,一面在学,可是我很知道进步不多,我离那真正的深刻和独创还是很远呀!”
对于小说的态度:“现在已经不是把小说当作消遣品的时代了”。
小说家应有的品质:“因而一个做小说的人布单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尤其是我们这转笔中的社会,非得认真研究过社会科学的人妹妹不能把它分析得正确。而社会归于我们的作家的迫切要求,也就是那社会现象的正确而有为的反映:每每想到这一些,我异常兴奋,我又万分惶悚”
对于作家身份的认同:“我庆幸我能在这大时代当一名文艺小卒,我又自感到我漫无社会科学的修养就居然执笔写小说,我真是太胆大了”48
“然而我还是继续在写。因为我知道我还没有老,我的脑神经还没有硬化,我还能够学习”
看自己旧作的感受:“每逢翻读自家旧作,自己看出了毛病来的时候,我一方面万分惭愧,而同时另一方面却长出勇气来,因为居几日而知昨日之非,便是我的自我批评的工夫有了进展……”
“虽则无论长篇短篇,我从构思到成篇,从来不敢草率,但是过后再看,没有一篇是自家得意的”49
对于长短篇小说的看法:“……那时候,我觉得所有自己熟悉的题材都是恰配做长篇,无从剪短似的。虽然知道短篇小说的作法和唱片不同,短篇小说应该是横截面的写法,因而同一题材可以写成长篇,也可以写成短篇;但是那时候的我笨手笨脚,总嫌几千字的短篇里容纳不下复杂的题材……我觉得比做长篇时还要吃力,我不会写短篇小说了”。
“《陀螺》和从前写的短篇有点不同,至少,从前那种“无从剪短似的”拘束局促,是摆脱了一些了”50
创作上表现:“但是想改换题材和描写的意志却很坚强”。51
生活:“同时我又走回血肉打偶正的大都市上海来了,这是一九三〇年春天……小说灾不能做,我的日常课程就变成了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发狂地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看人家……”
题材上的改变:“在题材当面,我算是改换了,我逃避现实。自然我不缺乏新题材,可是我从来不把一眼看见的题材‘带热地’使用,我要多看些,多咀嚼一会儿,要等到消化了,这才拿出来应用。这是我牢不可破的执拗。我想我这脾气也许并不算坏。”51
创作历程:“直到一九三一年春天?……那一年就写了《三人行》,《路》,以及《子夜》的一半……”52
表明作序的原因:“而我也以这几篇作为一个选集,应了朋友介绍书坊的要求”52
《茅盾自选集》后记
对话体的做跋方法:“这个集子刚刚编选完毕,摆在桌子上,就来了以为朋友。他拿起目录来看了一遍,就说道:
‘太单薄了!’
‘再也选不出来了!你看我那篇《回顾》呀,我是那样一个选法,所以不能再多了’!
……”(在朋友的建议下加入了《骚动》一文)
本文最初收入一九三三年四月天马书店初版的《茅盾自选集》,该书重版时又撤掉了。
《春蚕》跋
表明创作的尝试:“《林家铺子》是我描写乡村生活的第一次尝试”54
表明版本变化:“《右第二章》原先在杂志上发表时,因为某种缘故,第四节里颇有删削,现在仍照原稿排印,所以和发表那时的样子稍稍有点不同了”。54
对于作品的看法:“我很知道我的短篇小说是在有点像缩紧了的中篇,——尤其是《林家铺子》;我是这么写惯了,一时还改不过来。我希望将来我或者可以写出像样些的短篇小说来。”54
《茅盾散文集》自序
谈创作:“办杂志的朋友常说一句话:文章是逼出来的。这是经验之谈……在我,却总觉得要是没有‘题目’,便逼也逼不出来。特别是短短的随笔之谈,‘题目’真真难找。
从来没有‘小题大做’之一说。现在我们也常常看见近乎‘小题大做’的文章。不过我以为随笔之类光景是倒过来的‘大题小做’的”。55
“大题小做”的创作方法:“我的所谓‘大题小做’不是这么一种做法。我的意思是:大题不许大做,就只好小做做了。
而这‘做’字就很难。太尖锐,当然通不过;太含浑,就未免无聊;太严肃。就要流于呆板;而太幽默呢,又恐怕读者以为当真是一桩笑话。”
时代与文体的关系:“不过特殊的时代常常会产生特殊的文体”56
介绍书中内容:“本集所收,除《樱花》及《邻一》、《邻二》等三篇是一九二九年的旧作外,其余都是近两年所作。《故乡杂记》三则本不算‘正宗’的随笔,为的凑凑热闹,便也编了进去”。56
《汉译西洋文学名著》序
作品中的内容:“这本小小的书讲到三十二位作家。每位作家的作品也只讲一本。本不是说应该讲的,只有此三十二人及三十二书……”57
交代选材:“为什么单单挑出了这三十二人呢?那无非因为他们的名字是大家熟知的,而且他们在文学史上演过重要的角儿。当然,国内已译的,还有许多同样重要或且更加重要的作家的作品,特别是十九世纪的,和现代的;但这本小小的书里实在容纳不了那么多,只好定个限制:凡是死在二十世纪初十年以后的,以及现在还活着的,都不收了。将来有机会,再讲到他们罢”。57。
交代编排目标:“我想在这本小小的书里讲到欧洲文学发展过程的一点粗枝大叶”
对作品的认识:“我的见闻不广,也许有好译本被我漏掉,这只好请原谅”
《路》的改版后记
反映版本变化:“这本小小的书,现在是第二次改版重印了。”89
“当初因为《教育杂志》的主持人希望小说的内容和教育有点关系,所以我就写了学生生活。本来写的还是中学生。后来尤为朋友以为应当是大学生;我尊重他的意见,也就略加改动,使由‘中’而‘大’”59
“第一次的印本错字多得很。现在这两次的改版,所有的错字自然尽力校正,同时我又删掉了些句子,——合计大概也有三四面罢。这被删的部分,多半是不必要的恋爱描写,这也是尊重那位朋友的意见;他读了第一次的印本后就说书中的恋爱描写有些地方不必要”。
表达对友人的怀念:“现在这位朋友不知道哪里去了。我校完了这本小书第二次的改版,不禁深深忆念他,并祝他平安健康”
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自家的作品刚动笔写的时候,总觉得还要得(如果不然,就写不完成了);刚脱稿后通读一遍,就觉得不大要得了;印出来再读一遍,那就觉得简直要不得。以后就没有勇气再读。这本小书却因第二次改版之故,使我在脱稿之后的第五年再读上一遍,似乎在责罚我这做坏了菜的厨子自己再尝尝。而我也尝出许多向来没有想到——也有那位朋友所未曾说到的毛病了。可喜这位朋友已经去得太远,无从再与热烈辩论,鼓掌大笑了”60
《速写随笔》前记
评价刊物:“《自由谈》所需,正是五六百字的短文;然而《自由谈》到底是‘软性读物’,不宜说教市5的短文。于是我所写的,便不得不是又像随笔又像杂感——乃至有时简直竟像评论”。61
善于学习:“从《太白》发刊以后,我就打算——借郁达夫先生的一句话:“利用他的所长而遗弃他的所短””64
自我认知:“可是虽在‘利用’我的‘所长’,成绩还是不好”。
成书原因:“现在因为开明书店拟刊印一种‘文学丛书’,要我也凑一本。”
书的内容组成:“我把一九二八年到现在所写的随笔和杂感,再读一遍,从《散文集》里选了十来篇,又从《话匣子》里选了八九篇,再加上去年到现在的已经陆陆续续发表过的,也有十多篇,略依年月先后,分为三部,取了个《速写随笔》的书名”。64
《随笔三篇》作者题记
介绍书名:“我把《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印》,献给年轻的朋友们。这里是三篇散文。这都是一九三四年夏天写的”66
《印象·感想·回忆》后记
成书原因:“《文学丛刊》第三集编次的时候,巴金先生希望我‘来一本散文集’。那时我刚写了一篇《全运会印象》在《文学》上发表,大概巴金先生所谓‘散文’,就指《全运会印象》这一类的文字罢,——我那时这么想,于是就子忘其拙劣,欣然答应了。并且预拟书名为《印象·感想·回忆》”67
作品的内容:“然而已经预告了,不能不努力‘销差’。于是旅行一次,希冀得点‘印象’。结果只勉强涂成了《称重一瞥》与《官舱里》。上海有什么‘应时应节’的热闹,也去‘观光’,结果是《佛诞节所见》。这样杂凑拼找,到了本年双十节,总算可以印成薄薄的一册”68
“《回忆辛亥》……现在姑以之凑数罢了”68
对文章的评价:“这些文章就好像是‘日记账’,文字之不美丽,自不待言;又无非是平凡人生的速写,更说不上有什么‘玄妙’的意境……送出去销了差完事就算了”68
《烟云集》后记
书中内容:“此集所收,都是近两年内的作品,除了《水行》一篇,都在国内各刊物上发表过”69
“逼”出来的写作:“这些又都是‘逼’出来的。以个人近年来的经验而言,所谓‘逼’,有两种:一即是常闻的‘文章是逼出来’的‘逼’,定期刊既多,编辑者支配篇幅……其二,则也许是个人独有的甘苦罢,选择题材往往不能不顾到环境,免得编辑先生为难,于是久在思索中之题材不得不舍割,心有所感的题材不得不放弃,譬诸行路,荆榛载道,不能放开脚步,逼得只能取一迂回曲折既不踣踬亦不累人的小路,而又私愿能不违于大道,这一个‘逼’,便较限期交稿更难应付”。70
“而此集之称,在上述二逼外,又有一逼,即良友文学丛书以《烟云集》三字登告白时,实尚未有一字,个人彼时极以‘卖空’为忧,但赵家璧先生引‘文章是逼出来’的‘通则’批驳了我的期期以为不可”。70
但是对“逼”茅盾本人是不喜的“但我希望凡此诸‘逼’今后不再,希望像烟云一般过去了”殊为少见。70
解释书名:“‘烟云’二字。亦是粮油公司待登文学丛书新出二十种之总告白,立逼而定;随手拈来毫无命意。然而总告白每目下例有‘解释’,良友公司乃代为‘发挥’,宛若有深意存焉,今实物既出,表里不符,相应说破”。
《烟云集》内地版后记
l 介绍版本:“《烟云集》所收短篇,皆写于抗战以前。旧有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印行之本。‘八一三’后,旧良友颇受损失,改组为良友兴记公司,此集仍归其发行。然内地”。75
l 介绍再版原因:“顷寓居桂林……”
l 但敝帚自珍,人情之常,遂应其请,于旧书担上搜得一册,重加剔抉,旧有各篇,存四去三,而别补《今夜一点钟》等两篇。盖既为‘内地版’,自不能不有异于上海版也
《如是我见闻》弁言
l 对选文的看法:“这不是什么游记。游记之类,现在也颇难着笔,而且——也不便多写”。
l 讽刺社会现状:“例如某先生……”
l 对作品的评价“因此,作者的我,未便在此自吹这些七零八落的记述,是什么‘观察’,或什么‘印象’,老师一句话,只是所见所闻的流水账”
l 介绍书名:“不过我自信,闻时既未重听,见时也没有戴眼镜,行诸笔墨,意在存真,故曰《如是我见我闻》”73
《文艺论文集》后记
l 对“八一三”时期作品的评价:“‘八一三’以后,陆续写了些短文;多为急就章,浅薄不足观”74
l 提及别的作品的编辑:“八三年夏,曾因文化生活出版社之请,辑集一部分,成一册,题名《炮火下的洗礼》”
l 创作成因及态度:“三九年春,赴新疆,荏苒年余,了无写作。去年南范,呼吸于大后方文化空气,勉随诸君子之后,就当前文艺上诸问题,辄贡浅见,呐喊助阵”
l 编辑原因和编选原则:“出版家不嫌粗鄙,又以辑集见询,乃取近所写作,凡以‘民族形式’为论题者若干篇,都为一集,题名《文艺论文集》,分为上下两编,后作者居前,则为迁就题名而已。是为记”。
《秋潦》解题——《霜叶红于二月花》片段序言
l 介绍刊行情况:“这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一部的最后五章。前九章登在《文艺阵地》八卷一号至四号”76
l 介绍文章内容:76-77
《霜叶红于二月花》新版后记
l 交代创作时的生活状态:“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下一年……”134
l 书名由来:“那时候,残秋向尽,我在桂林已经住了九个月了。为了料理行装,偶然到某处,看见半林红叶,忽然想起了杜牧的题为《山行》那首七绝来,便反复讽咏这诗的最后一句……”
l 解释书名:“这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正面的意思我认为是:人家都说二月的花盛极一时,可是我觉得经霜的红叶却强于二月的花。但是还有暗示的意思,大底是这样:少年得意的幸运儿虽然像二月的花那样大红大紫,气势凌人,可是他们经不起风霜,怎及得枫叶经霜之后比二月更红。这样,霜叶就比喻虽不得志但有学问抱负的人,也可以说吗,杜牧拿它来比自己的”
l 创作的目的:“本来打算写从‘五四’到一九二七年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想在总的方面指出这时期革命虽遭挫折,反革命虽暂时占了上风,但革命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136
《白杨礼赞》自序
l 介绍自己的生活经历:“从香港脱险回来,在桂林住了八个月”
l 编辑原因:“柔草社以结集为请”78
l 编辑内容:“重翻旧作,择其近于所谓‘散文’而尚不十分恶俗者凡若干篇,又加进了未收集的两篇,近年来所写的若干篇中又采取了三篇,共十八篇,都为一集”。
l 书名:“题名为《白杨礼赞》,则因例须择一篇为书名,而同时亦以志五年漫游所得最深刻之印象罢了”
l 生活状况:“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二日于桂林。是日敌机先后四批来袭,据闻共百余架,我无损失”79
《见闻杂记》后记
l 生活经历:“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日,从香港乘船到海防……80
l 创作原因:“离开香港的时候,办期刊的朋友们,都约见我写点见闻杂记……”
l 介绍书中内容:“《兰州杂碎》一下十五篇……”
l 对书籍的评价:“生活的剧变已使此集十多篇所记的杂碎全成过眼云烟,但如果还值得印出来,无非因为这是一段生活的记录,虽属一鳞一爪,多少也可以看到一九四〇年冬至一九四一年春,大后方自南至北,从都市以至乡村,生活正在起着如何的变化而已”72
《第一阶段故事》后记
l 介绍成书时间:“这一本小书写于六七年前”83
l 介绍成书情形
l 创作方针:“如何使《言林》既不至于脱离现实,亦不脱离群众。换言之,不做读者群众的尾巴,但亦力戒备太主观。由于抱了这样的方针,空了兄便鼓动我写一个‘通俗形式’的长篇。”
l 对于通俗的认识:“对于所谓‘通俗的’,——换言之”,对于如何写作一部既能顾及读者水准又能提高读者作品,我那时是这样主张的:形式上可以尽量从俗,内容上切不能让步”
l 对于作品的认识:“抗战的生活对于大多数香港人来说是生疏的。而我这部小说却不能不写抗战,又不能不是远在上海的战争,我没有把握我这小说或内容能使那时香港的读者感到亲切,倒还是次一问题。我得坦白自承:写到一半时,我已经明白,我是写失败了。失败在内容,也在形式。内容失败在哪里?在于书中只写了上海战争的若干形形色色,而这些又只是一个个画面似的。整个上缺乏结构,在于书中虽亦提到过若干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既未到深入,又且发展得不够的;最后在于书中的人物几乎全会‘没有下落’的。撇开其他原因不谈,但是这几点,已经足使这一本书不大能为那时的香港读者所接受了”85
l 版本变迁:“这一本小书,已成时过境迁,自家久已撩开。然而陈鸿寿先生竟保存了全份的剪报,驰书以出版单行本为请。像抚摸旧伤疤似的我将全稿再读一遍……”87
l 作者自己校勘
《第一阶段的故事》四版序
l 总结之前的版本:“自觉得不够味。但那时总的形式要求包容,要求‘与人为善’,所以还是那样写完了”105
《第一阶段的故事》新版的后记
l 关于书名的演变:最初打算是《何去何从》——初刊《你往哪里跑》——《第一阶段的故事》
l 对出版后记内容的补充:“出版‘后记’张的一句话,‘空了兄幸尚健在,但以咫尺天涯’,也须略加解释。大概是写这‘后记’的上年罢,空了在桂林被捕,后来押解到重庆,囚禁在市外的一个集中营,被强迫做苦工,不许亲友探视。”129
l 求实态度:“我曾经一再打算写抗日战争的小说,可是每次都是“虎头蛇尾”;人事牵掣,没有足够的时间……近来常有青年问我有何经验,我谨在此作答。并且还想敬告年轻的朋友们:要问一个工作了多年的作家有何经验,做好的方法不是请他本人回答,而是让他的作品来回答”130
《回顾》后记
l 交代编辑趣事:“我同意了家璧的建议,化一为二,把杂文、纪念文、追悼和怀念的小文都归在《时间的记录》的名下,而把谈文艺修养及其他性质相近的小文章别为一册,又加进了最近所写的《回顾》,并即以为集名。然而《官舱里》等三篇则无可归属,待要删除,那么《回顾》篇幅又太少了(据说太薄的小册子也不易销,真想不通是何道理),无已,只好附在《回顾》之后。”89
l 对书时常的看法:“然而同时,色情艳鬼,法西细菌,则充斥于书市场,麻痹人心,煽扬妖氛,公然无忌。自我有生以来,未见文化出版业之危机有今日之深刻,亦未见健康之需要有如今日之迫切!”
《时间的记录》后记
l 书中内容的介绍:“此集所收二十余篇,除《风景谈》而外,都是香港战后回到‘大后方’的两年半内所写的。其中有杂文,有追悼之文,也有仍然不免是‘赋得XX’的应时纪念文。”
l 国际国内社会的现状:“这两年半的时期中,全世界发生了空前的大变动。纳粹德国崩溃了,……世界民主潮流是这样的汹涌澎湃,然而看到我们自己这国家,却那么不争气。贪官污吏,多如夏日之蝇,文化掮客,帮闲篾片,嚣嚣然如秋夜之蚊,人民的呼声,闷在瓮底,微弱到不可闻。在此时期,应当写的实在太多,而被准许写的又少的可怜,无可写而又不得不写,待要闭目歌颂罢,良心不许,搁笔装死罢,良心又不安,于是而凡能幸见于刊物者,大抵半通不通,似可懂又若不可懂……”
l 做文章的目的:“我写这后记,用意不在借此喊冤,我的用意只在申明这一些小文章本身倒真是这‘大时代’的讽刺”92
l 命名原因:“命名为《时间的记录》者,无非说,从一九四三年——四五年,这震撼世界的人民的世纪中,古老中国的大后方,一个在‘良心上有所不许’以及‘良心上又有所不安’的作家所能记录者,亦惟此而已,而抱有此感者,度亦不仅作者个人,千百同人,心同此理”92
《时间的记录》后纪之后纪 1946/7
l 版本:“《时间的记录》刚刚排印好,日本就投降了。为了‘受降’,本来不很健全的交通运输那时是加倍困难了。本书出版后因此就搁置在出版家的栈房中,不久以后又造回禄,据出版家给我的报告,本书除了已售出六百于册,存书及纸板全部焚毁……现在商得原出版家(良友图书公司)的同意,收回版权,转以归入《大同文学丛书》。初版 颇多误植,兹为一一订正,并增加《森林中的绅士》、《现在要开始检讨》、《为诗人们大打气》、《最理想的人性》、《高尔基和中国文学》、《高尔基与现实主义》、《忆冼星海先生》等七篇。又初版有《不可补救的损失》及《悼念胡愈之先生》两篇,是讹传愈之不幸时写的,现在既知愈之兄幸庆健在,自当删去。初版又有《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及《马达的故事》,则因题材与本书其他各篇有殊,兹亦从略”97
《清明前后》后记
l 写剧本的成因:“学写剧本,这还是第一次。主要是受了朋友们的鼓励。去年夏初就有过这意图,但终于只是个意图。……一个人纵使无能,仍然应当有进去取之心;因此,我就学着使一回刀”93
“公然卖国殃民的文字还在大量生产呢,我何必客气而不再这乌烟瘴气中喊几声?”95
l 创作的取材:清明的报纸,社会现状 “我把那一天报上的新闻剪下来,打算用个什么方式写成一天的纪录片那样的东西”。94
l 介绍书名:“于是从那天报上形形色色中拣取一小小插曲作为题材,而仍然称之曰《清明前后》”。94
l 对于戏剧的认识:“我把小说的对话部分加强了便亦自以为是剧本了”94
l 表达对“中国艺术剧社”导演和演员的感谢
春明版《茅盾文集》后记
l 对前版本的否定:“十多年前,曾经为了某种要求,出了一本自选集;抗战时期这自选集也在内地印过,然而显已不合时宜。我希望它停刊,可是书店贪图省钱省事,不肯答应。为什么我觉得那本自选集‘不合时宜’了呢?这有两方面的理由。第一,它选于十多年前,那时我的观点和现在当然有不同之处;第二,那时我写短篇小说和杂文可是刚开始,所积不多,那个‘选’字是有点勉强的”。98
l 选集来由:“十多年前,坊间所出,既多且杂,而且亦不能审慎从事;又大都未得作家们同意,损害了作家们的权益。读者……‘文协总会’为了维护作家们的权益,正在筹措对策,而出版业中亦有愿循正轨,既不侵害作家权益,亦不使读者受欺,而请作家自选一集,以应事实上之需要。我亦接到这样的请求,这便是这一本选集的来由”。
l 选集标准:“如果以抗战为一界限,则本集所选各篇写于抗战前的,计小说四篇,杂文二篇,字数约居全书五分之一”。99
l 编辑目的:“我现在的目的则在包罗那些能够反映社会各方面动态的作品,至于技巧之如何,虽亦在选择时作为条件之一,但决不是主要的”
《苏联见闻录》序
l 日记谈话体
l 交代创作原因:“不甘受耀眼所播弄的最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渴求认识苏联的真实情形,他们不放过每一个最小的机会,在每一个提问题者的眼光中,我看到了同样的热忱。受了这样热忱的鼓励,我陆续写下了游历苏联时的见闻”。
l 创作目的:“一则是由此可以窥见苏联人民生活的剪影,二则是由此也可以知道苏联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奋勇与坚决”。103
《杂谈苏联》后记
l 创作原因:“这一本小书是有感而写的,也是大着胆子写的”107
l 命名原因:“正惟其有感而大胆为之,所以这本书取了‘杂谈’的形式,而且是仅为那些不知苏联为何等样国家的读者取得初步知识着想,不敢自居为专门著作”107
l 书籍取材:“至于本文的取材,一小把部分的得之于千年访苏时的见闻,大部分则参考了苏联初步班的英文的书报,而取之于一九四七年的《苏维埃年历》者尤多。本书所用插图全取之于后者”。108
l 对苏联政权的支持:“我特别指出这一点来,无非要告诉读者,为要更多地了解苏联,更深地认识苏联,这本小书还是不够得很,补救之道,恐怕在乎你不怕上了所谓‘苏联宣传’的当,直接找他们的出版物来读”108
l 创作目的:“俗谚有云:‘抛砖引玉。’如果一本不完备的小书能引起苏联研究的读者群写出基本更完备的娥入门书来,那真是我所万分期望的事”109
l 书籍的编排:“附带说明;本书各篇最初写的时候并无完整个计划,现在,既要集合而单行,始依各篇内容分为四编。凡谈苏联国家组织及十六共和国概况者隶于第一编,谈经济工矿农业交通者第二编,余则第三编为教育,第四编为人民生活。”109
《茅盾选集》自序 一九五二年
l 介绍自己怎样走上写作道路:“我的第一部小说是《幻灭》。这是个中篇,写于一九二七年秋天。其后,一半由友人的鼓励,一半也由于我没有再社会上找到公开职业之可能,只得卖文维持生活,于是又写了第二和第三个中篇——《动摇》和《追求》。就是这样,我走上了职业的写作者这条路”。110
l 立足于生活的创作:“《幻灭》等三部小说(一九二七年九——十二月写作)是有若干生活经验作为基础的。一九二五——二七年,这期间,我和当时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有相当多的接触,同时我的工作岗位也使我经常能和基层组织与群众发生关系”
“《三人行》……写的是青年学生,而我在当时,是在没有到学校去体验生活的可能,也很少接触青年学生;既没有‘体验’,也缺乏‘观察’,因而这一个作品是没有生活经验的基础的。这一作品的故事不现实,人物概念化,构思过程也不是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而是零星补缀。……”
“但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真理,则在写作《子夜》以后。这一部小说的准备工作算是比较做得多的。这一部小说写的三个方面:买办金融资本家,反动的工业资本家,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三者之中,前两者是直接观察了其人与其事的,后一者则仅凭‘第二手’的材料,——即身于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子夜》的写作过程给我一个深刻的教训:由于我们生长在旧社会中,故凭观察亦就可以描写旧社会的人物,但要描写斗争中的工人群众,则首先你必须在他们中间生活过,否则,不论你的‘第二手’材料如何多而且好,你还是不能写得有血有肉的”113
l 对作品的认识:“然而表现在《幻灭》和《动摇》里面的对于当时革命形势的观察和分析是有错误的,对于革命前途的估计是悲观的;表现在《追求》里面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动态,也是既不全面而且又错误地过分强调了悲观、怀疑、颓废的倾向,且不给以有力的批判”。111
l 作家个人情感对作品的影响:“一个作家的思想情绪对于他从生活经验中选取怎样的题材和人物常常是有决定性的:这一个道理,最初我还不承认,待到憬然猛省而深悔昨日之非,那已是《追求》发表一年多以后了”111
l 谈短篇小书创作:“ 至于短篇小说,我写的不多。因为我觉得写短篇小说并不是容易的事,或许比写长篇还难些。我自己知道,我所写的短篇,严格说来,极大多数并不能做到短小精悍而意味深长。我的许多短篇小说还不是‘生活的横断面’的表现。我认为:如果看到了一事一物具有所谓‘故事性’或典型性而马上提笔写一个短篇,也许可以写得很动人,但不能保证一定耐人咀嚼,即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各环节茫然无所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发展的方向不清楚,那么,你就很少可能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即是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一事一物,作为短篇小说的题材。对于全面茫然无知,就不可能深入一角:这是我在短篇小说的写作方面所得到的一点经验教训。我坦白地说,选在这本集子里八、九篇小说都是‘瑕瑜互见’,乃至‘瑜不掩瑕’的东西。而且这八、九篇的题材又都是小市民的灰色生活,即使有点暴露或批判的意义,但在今天这样的新时代,这些实在只能算是历史的灰尘,离开今天青年的要求,不啻十万八千里罢?至多,也不过告诉今天的读者,从前曾经有过这样灰色的人生,因而今天的灿烂蓬勃的新生活是弥足珍重而已!”114
l 正视问题的态度:“一个人有机会来检查自己的失败的经验,心情是又沉重而又痛快的……”
l 写作计划:“我首先应当下决心订一个生活计划:漂浮在上层的生活必须赶快争取结束,从头想群众学习,彻底改造自己,回到我的老本行”
《腐蚀》后记
l 交代写作时间和初刊:“《腐蚀》开始写作虞一九四一年孟下,是在邹韬晦奋主编的《大众生活》(香港初版)上连续发表的”。116
l 读者和出版社对创作的影响:“虽然是边写边发表,但在我写本书的第一段的时候,也不是全然没有总的结构和计划的。原本的计划是:写到小昭被害,这本书就结束。……从读者方面来的要求是:作者打算给赵惠明(书中女主角)一个怎样的结局?读者们要求给她一条自新之路。……另一方面的要求是从《大众生活》的发行部来的。发行部要求我多‘拖’几期,具体说,即拖到第二十六期”
l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重排《腐蚀》,问我对原书有无修改。我在考虑了这几年来我所听到的关于《腐蚀》的几种意见(略如上举)以后,终于不作任何修改”。
关于《腐蚀》——《一个迷误的女人的日记——(腐蚀)片段》序言1959
l 作品走向世界:“《腐蚀》将以俄文译本和广大的苏联读者见面,我感到十分荣幸”150
l 反映当时中苏关系:“我愿借此机会表达中国人民对苏联人民的兄弟般的身后友谊……”
“我愿再一次表示我对于苏联人民在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在坚决肃清阶级敌人的伟大事业中的辉煌功绩,表示崇高的敬意;并愿乘此机会,对于中苏文化交流工作中辛勤劳动并作出巨大贡献的翻译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153
l 交代创作背景:“《腐蚀》写于一九四一年。那时候,还是中国革命的艰难时期。……”
l 介绍作品内容:“《腐蚀》所反映的只是一九四〇——一四一年时期美,蒋特务的血腥罪行以及中国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在迫害之下英勇反抗、坚贞不屈的一个片段。……”
写在《蚀》的新版的后面
l 作品的发型情况:《幻灭》等三部小说,写于一九二七年秋至一九二八年春。都是陆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
l 介绍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由于蒋介石的反共叛变而告挫折……‘马日’事变后”,‘武汉政府’终于抛向假面具,走向反革命的绝路。121
l 笔名茅盾的由来:“在那时候,叶圣陶先生代理着这个刊物的编辑。。可是那时候我是被蒋介石政府通缉的一人,我的真名如果出现在《小说月报》,将给叶先生招来麻烦,而且《小说月报》老板商务印书馆也不会允许;为了能够发表,就不得不用个笔名,当时我随手写了‘矛盾’二字。但在发表时却变为茅盾”了,这是因为叶先生以为‘矛盾’二字显然是个假名,怕引起注意,于是代我在‘矛’上加个草头,成为‘茅’字,《百家姓》中大概有此一姓,可以蒙混过去。这当然有点近乎‘掩耳盗铃’,不过我也没有一定要反对的理由”122
“五四以后,我接触的人和事一天一天多而且复杂,同时也逐渐理解到那时渐成为流行语的‘茅盾’一词的实际……”
版本和修改旧作的心理:“当我有了修改旧作的时候,我却有了另一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一九四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打算重排这三本小说的时候,曾建议我修改其中的某些部分,那时,我觉得不改呢,读者将说我还在把‘谬种流传’,改呢,那就失去了本来的面目,那就不是一九二七——二八年我的作品,而是一九五四年我的‘新作’了。这‘矛盾’似乎颇不易解决。当时我主张干脆不再重印,但出版社又不以为然。结果我采取了执中方法,把这单本旧作,字句上作了或多或少的修改,而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则根部不动。至于字句上的修改,《幻灭》和《动摇》该的少,仅当全书的百分之一或不及百分之一,《追求》则较多,但亦不过当全书的百分之三。三本书原来的思想内容,都没有改变,这是可以和旧印本对证的……现在出版社又又初版作家们的《文集》的计划,把我也算一个,而且又像我提议:《幻灭》等三书的修改部分是否可以回复原状?这一次,我很快就决定了大幅:不必再改回去!……用意乃在表示:我认为一九五四年出版社的建议(特别是某些章段中的描写),基本上是对的;过去我这样认为,今天我还是这样认为”124
《夜读偶记》前言
l 命名原因:“去年(指一九五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发表了何值同志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以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问题已经在国内引起了相当强烈的讨论……我利用晚上时间,把这些论文(约有五十万字罢)陆续都读过了;读时偶有所感,便记在纸上。现在整理出来,写成这篇文章,还是‘偶记’和‘漫谈’的性质,而且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故题名为《夜读偶记》”127
《夜读偶记》后记 1958
l 版本:修改一些明显的错误
l 表达对指出错误者的感谢和对青年作家的歉意132
《劫后拾遗》新版后记
l 对作品的评价:“脱稿后自己很不满意”131
“原来打算写香港战争,用小说体裁。可是现在的这本小书,像是一些‘特写’,又像是几篇大型的‘香港战争前后的花花絮絮,而不是小说;这时一眼就看得出来的老大毛病’”
l 对出版社的支持:“但生活书店这时正开辟了多为‘学艺出版社’的新战场,义应支持,所以就交给它出版”
《鼓吹集》后记
l 对鸳鸯蝴蝶派的态度:“反对那既有封建思想又有买办意识的鸳鸯蝴蝶派文学”139
l 对党的文艺工作的支持:“这十年来我所赶的任务是最为光荣的。在党的领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鼓吹党的文艺方针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这不是我们的最光荣的任务么?我能厕身于这个最光荣的人物还不是光荣的事么?”
l 解释书名:“题名为《鼓吹集》——这个书名有点文绉绉,如用口语来说,大概是这样:宣传党的文艺方针的小册子”。140
《茅盾文集》第七卷后记
l 对书籍内容的介绍:“这一卷所收集的短篇小说写于一九二八——一九三三年……我的思想状态和对于现实的认识的程度了”141
l 编排原则:“从一九二八到一九三三年,我的思想不断有变化。本卷所收各篇,都尽可能按照写作的年月顺序编排。这样做的用意亦无非便于查考我的思想变化的过程。因此我又把这六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三)间的短篇分为两辑。第一辑(一九二八——一九三〇)的作品,极大部分反映了我那时的悲观、苦闷、失望的心情,只有小部分(本辑的《石碣》一下四篇的作品)调子这才开始转变”
l 作品的取材:“但这小部分的作品都取材于历史和传说,这又表示了那时的我,思想上虽有变化,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进步的世界观虽然提供给他一个分析并提炼社会现实的基础,却还不能使他立即有比较成熟的题材以供形象描写。这便是当时我只能取材于历史或传说的缘故”
l 对部分篇章的态度:“《大泽乡》写于一九三〇奶奶十月六日,这安东西实在是从一个长篇小说的大纲的一部分改写而成的,形象化非常不够,是一片概念化的东西,我一直不喜欢它……我却发觉这样的历史小说即使写得很好,毕竟好事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的”142
《茅盾文集》第八卷后记
l 介绍书中的相关篇目
l 记录文网制度:“在桂林小住之时,熊佛西弄到了办杂志的许可证,办一个叫做《当代文学》的月刊,约我写稿。当时文网甚严,国民党的检察官看见文稿中有‘人民’,‘解放’等字样就要大削大改,甚至低能到把‘妇女解放’改为‘妇女复兴’,贻笑中外。(因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有通令,不许写‘民族解放’,只许写‘民族复兴’,那些低能的检察官看见‘解放’二字就不问青红皂白疑虑改为‘复兴’,这才闹了个‘妇女复兴’的大笑话。)在这些检察官的‘笔则笔,削则削’的淫威之下,当时有许多文章被弄得似通非通,前后矛盾……”。147
一九五九年版《茅盾选集》序言
l 介绍书的内容:“现在出版社又要求我选取历来所写杂文(包括书评及文艺杂评)和短篇小说合为一册,改为《茅盾选集》”
《太平凡的故事》附记
作品的真实性:“此篇所记,是作者亲身的经历。……”154
《茅盾文集》第九集卷后记
茅盾的序跋有一些是直接引用以往某部作品的序跋155
反映文网制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所写,不仅此十多篇,还有二三篇国民党检查官‘斧削’太甚,失却本来面目,我就索性抽掉。那时候,国民党的书刊检察官有两套‘本事’:衣是涂去他认为不利于蒋党的字句(这主要是赞扬延安/赞扬八路军/新四军的),又一是把讽刺蒋党的字句改为颂扬蒋党。一篇文章被这样一改,便只有索性不发表这一办法了。我自己抽掉二三篇,原稿已失……”
《新疆风土杂忆》附记
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文网制度:“发表时,有些字句被国民党检察官或删或改,歪曲了原来面貌。”
对党的建设事业的赞颂:“此篇所述新疆的风土习俗,在今天看来,已成陈迹。但从这里也可以对照出来,解放后的新疆的工业农业、文化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真是一日千里,史无前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正确政策和英明领导的实例之一”157
《归途拾零》附记
交代创作背景:“这是我在一九四二——四四年间需所写得关于东江游击队奉党中央的命令抢救一、二千人(有人说二、三千)沦陷与香港的文化人的第一篇杂记。”158
介绍作品的内容以及编排原因:“这一段行程中,此篇所记,实属于最后一阶段,故虽写作时间最早,现在却不能不把它编在《脱险杂记》的后边”159
《茅盾文集》第十卷后记
抄录《速写与随笔》的前言、《时间的记录》的后记
介绍文集不全的原因:“一,删掉了十来篇拙劣之作;二,没有特地花时间去搜集散见于刊物的小文章。但主要的东西,大概都收进来了”
书籍内容:《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记》《归途杂拾》……
对作品中一些不伦不类编排的解释:“最为不伦不类的,恐怕是第十五辑。请容许我做一点说明:《你往哪里跑》的《楔子》,本来应当作为《第一阶段的故事》的附录,可是,编印《第一阶段的故事》的时候,偏偏找不到这个《楔子》,直到最近整理杂文旧稿(一些简报),方始终发见,弃之则那桩公案没有交代,不得已就收在这里了。……一九四七——四八年,我还写过两本关于苏联的见闻录,都共三十万字。这都是一九四七年春我访问苏联时的日记/游记和散文,一本名为《苏联见闻录》,又一名《杂谈苏联。在当时情况下,这两本书起了一些宣传作用。可是,现在看来,这些见闻,早已过时了,因此,一概割弃,附此说明。”162
《鼓吹续集》后记
续集内容:“近年以来,续有所作;出版社一起合编一辑,可以翻检。于是鼓起勇气,选自五八年迄六一年所作若干篇,又加五三年所作一篇,合为一集,题目《鼓吹续集》”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后记
版本变化:“出版社拟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的单行本,问我对该文内容有无改动?”“于是我爸这篇文章通读了一遍,改正了若干‘误植’,又随手在二/三处作了文字上的小小修改,至于内容,虽时逾一载,我的思想水平却并无突进,因而我还是保留一年前的这篇文章中的各项论点,不作修改。”164
表明对于历史剧的看法:“历史剧当然是艺术品而不是历史书。《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曾屡次提出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前者必须有艺术虚构;但既称为历史剧那就不能改写历史,捏造历史(此与艺术虚构是两回事,艺术虚构者,历史人物虽未作此事,出此言,但按其人其时的条件有百分之百的可能作此事,出此言),颠倒历史(把不同时期的事并为一是=事等等)。如果可以完全不顾历史,那又何必称为历史剧?”
“有些剧作者对于历史资料掌握不多,或者对于某一历史事实未加查考以意为之,这就往往不必要地违背了历史,或者造成似是而非的描写”171
解读自己的作品:“由于鄙见如此,故在拙文中开头便论如何甄别史料,次轮古人……”
交代作品的中心:“如何使历史剧既是艺术又不背于历史的真实”
与读者的互动,回答读者的疑问:“一年来诸君子的文章中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历史剧是否也负有对人民历史进行历史教育的人物?”
“这是拙作所未曾明白畅言的,愿在此一申浅见。如果把历史剧(推而广之,也包括一切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叙事诗、小说、电影等等)当作文艺化(或者形象化)的历史教科书,当然不对;但如果走到又一极端,人为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只是、仅仅是文艺,而丝毫不起对人民进行历史教育(或者广义些,就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那也是不对的。作家们当其构思运笔之时,其目的是创造一件艺术品,然而这件艺术品是去彩玉历史,那就正像他创造一件取材于现代生活的作品一样,他不能不忠实于历史,正像他写现代生活的作品必须忠实于生活。何谓忠实于历史?(当然,这不是说,因此就排斥了艺术虚构)……然而当作品问世以后,观众和读者在把它作为艺术品欣赏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虽然不是有意识地接受了历史教育,——也就是说,作品在观众和读者头脑里形成了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对于一般文化较低的观众来说,它还给了他们以历史知识。事实也正如此。我国的千千万万目不识丁的劳动人民向来就是从戏曲和说唱取得了零零碎碎但却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
“《水浒传》是不是历史小说?有关穆桂英的戏是不是历史剧?我的回答是:它们都不是严格的或正宗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它们是取材于民间传说的小说和剧本,而这些民间传说之历史性只在于史有其人,史有其事……我们不可死心眼地一口咬定:凡是民间传说都有历史根据。极大部分的民间传说只是挨着历史一点边,民间传说的血肉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而且十口相传、经过群众的加工和时间(从发生到定型,有时长达百余年)的考验的。”167
再来补充几句——《子夜》再版后记
交代写后记的背景:出版社的要求
理清《子夜》序言的几个版本
交代《子夜》的创作背景:“第一,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又一次爆发为内战……第二,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己,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除工人,成为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击,罢工浪潮一时高涨。第四,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武装起义,势已燎原。”182
《子夜》创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子夜》原来计划是打算通过农村(那里的革命力量正在彭博发展)与城市(那里敌人力量比较集中因而也是比较强大的)两者革命发展的对比,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加强作品的革命乐观主义。小说的第四章就是伏笔。但这样大的计划非当时作者的能力所能胜任,写到后来,治好放弃。而又舍不得已写得第四章,以致它在全书中成为游离部分。同时,但写城市工人运动,既已不能表现当时的革命主流,而当时的城市工人运动在李立三路线的错误指导之下,虽然声势浩大,敌人惊慌失措,而革命力量也蒙受了不少的损失,这就使小说的气氛,虽有悲壮之处,而大体仍然暗淡,显不出中国革命进行的伟大气魄与最后的必然胜利的前景。”183
创作目的: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被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出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184
《脱险杂记》前言
l 介绍文集中的篇章和相关内容:“此书收集《劫后拾遗》、《生活之一页》……此八篇写太平洋战争香港的沦陷……将这八篇集中起来出单行本,也有纪念这一段难忘的经历的意思”185
l 创作背景:“皖南事变后,我与德沚(我妻)到了香港。当时从重庆到香港的朋友不少,目的是在香港办报刊,就是《华商报》和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
l 交代当时的刊行状况:“后来知道,这部随手写,随即陆续刊登的日记体小说,却引起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注意。国民党把此书翻印,解放区也有翻版,大概因为此书内容是写国民党的特务活动的,所以引起了两方的注意吧”186
l 介绍当时在香港的生活状况:沈兹九、斯沫莱特的人的交流
《茅盾短篇小说集》和《茅盾散文速写集》序
l 介绍集子和《茅盾文集》的区别:是《矛盾文集》和文集之前没有收录的文章的整合
l 《创造》和《幻灭》、《动摇》、《追求》的比较:在题材和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也不再那么悲观了。“此篇真正主人公不是君实,而是娴娴,虽然写娴娴只有不多几笔……君实曾经按照自己的理想(一个继承着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然而又是解放了的女子),把旧娴娴改造,创造出一个新娴娴,然而当他创造成功之日却也就是他的理想失败之时。为什么他的“理想”失败呢?因为解放了的思想是不能半途而止的,它要达到‘解放’的最终点。娴娴不辞而别,就象征着解放了的思想不能半途而止的意思。这个短篇小说表面上看来是谈妇女解放,但是远不止此,它谈到了中国的社会解放”192
l 作者的遗憾:“我当时的思想水平还不能就这一点写得更具体而明朗,当然,即使是用象征的手法”192
l 思想的转变:“有些评论家认为《虹》表现了我的思想从悲观消极到积极乐观。我自己却以为《创造》才是我在写了《幻灭》等三篇以后第一次思想上的变化”
l 解读文本:“《耶稣之死》和《参孙的复仇》都取材于《旧约》,是对当时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诅咒并预言其没落;因为只有用这样的借喻,方能逃过国民党那时的文字检查。蒋介石自己是基督教徒,他的爪万万想不到人家会用《圣经》来骂蒋的。”192
“《雨天杂写之二》讲的是佛教在中国的传布,特别是要秦时代(后秦姚兴当国时)的一个故事,结语是:‘这些故事发生在‘大法之隆,于兹为盛’的时代,佛教虽盛极一时,真能潜心内典的和尚却又许多不自由。而且做不做和尚,也没有自由。’这一段话,画龙点睛,其矛头直接指蒋介石统治下的国民党员的命运。‘真能潜心内典’暗指真能奉行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员,他们是要被蒋介石‘逼令还俗’的;‘做不做和尚,也没有自由’,指蒋家王朝当时在机关和学校搞的勒令集体入党。不过现在的青年(或许中年)读者,对于这些史实,大概是不知道的,所以我借此机会点名:这片《雨天杂写》大谈佛教的故事,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是借古讽今。”193
l 向中学生推荐自己的一些作品:“我愿推荐《雷雨前》和《沙滩上的脚迹》;这两篇,也是象征意义的散文,但所象征者,和《白杨礼赞》与《风景谈》之所象征,时代不同,背景也不同。可以说,《白杨礼赞》等两篇只是把真人真地用象征手法来描写,而《雷雨前》等两篇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三十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矛盾。同样,《神的灭亡》却是用北欧神话中神的劫难来象征蒋家王朝的荒淫堕落及其不可挽救的必然灭亡。因此我以为这一篇也适用于中学教材,而且让中学生懂得一点北欧神话,也是增加他们的知识之一道。希腊罗马神话,中国早就有多人介绍过,大家还熟悉,北欧神话似乎只有我在而是年代写过一本小书,成了冷门。”194
《茅盾论创作》序
l 介绍书中的内容:“此所谓论创作,实际上是杂凑的东西。其中第一部分,算是自己谈创作经验,其实大多是写在一些短篇集(三十年代由几家私营书店出版)的前言、后记,有些早已成为陈年冷饭,另一些是在解放后出版的《茅盾文集》内抄下来的。第二部分是评论人家的作品的,包括一些作家评论,连我自己也记不起当时写过这些作家论。这些作家论,解放后出版的《矛盾文集》都未收入,原因是当时我不要在文集中收入从前写过的评论文。第三部分,是泛论创作的选材、构思等等的,大部分也谈到技巧。这一部分有几篇曾收入《茅盾文集》和《鼓吹集》。”195
l 编辑的目的:“编这本书的叶子铭同志认为把这些东西集合起来再印,既可以看到我的思想发展的娥过程,也对于现在从事于创作的青年有点参考价值”195
“我则觉得在我行将就木之年,炒这些冷饭,也有总结我过去的工作的意味”
l 茅盾的对写序的态度:“书既排印,例应写几句,是为序”196
法文版《茅盾短篇小说选》自序
l 介绍选集内容:“收在这里的五篇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三篇写在抗日战争发生以前,《过年》等两篇写在抗日时期。前三篇反映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通过合法非法的种种手段向中国大肆倾销,日货充斥大中城市又深入到农村和小镇,使得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奄奄一息。当时日本已经侵占了东北三省,正向华北步步进逼,全国的抗日就往运动和抵制日货的运动蓬勃高涨,深入到各阶层和各个角落。但国民党政府官员却以没收小商店的旧货的方法大发其财。后两篇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之贪污腐败,国民党的大官和买办资产阶级,借抗战的机会,大发国难财,而一般人民,甚至小职员都陷入赤贫,度日如年。我在抗战前还写了几篇反映农村经济破产的短篇,走投无路的农民已经认识到只有武装斗争才有自己的活路”197
l 表达自己的感谢:“我感谢法国朋友,使我国人民抗日斗争的艰苦过程得以介绍给曾有巴黎公社那样光辉传统的法国人民”198
《世界文学名著杂谈》序
l 创作目的:“三十年代的伤害出版界,曾一度竞相出版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为适应读者的需要,有的书店和杂志社就约我撰写介绍外国名作家及其作品的文章。当时我考虑,青年们,尤其是中学生,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时候,需要引导他们对欧洲文学及其发展有一个初步而又正确的认识,免得他们在茫茫的书海中迷失方向。于是我就选了三十二部欧洲古典文学名著,写了一本通俗的介绍性的小书,叫做《汉译西洋文学名著》;同时,我又陆续写了七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七位著名作家的七部名著,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来开明书店将这七篇文章编为单行本出版,取名《世界文学名著讲话》。”
l 交代版本情况:“这两本书解放后都没有再重印。现在,百花文艺出版社把这两本书合为一集,重新出版,题名《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第一辑即原来的《世界文学名著的讲话》,第二辑即《汉译西洋文学名著》,但删去了与《世界文学名著讲话》的内容基本重复的三篇。”
“原书的人名、书名、地名,很多不同于现在通用的译名,承蒙编辑同志仔细订正,谨此致谢”
l 交代同意再版的原因:“这也是考虑到,现在的青年,尤其是中学生,需要有一些适合他们的水平,又能满足他们求知欲的介绍外国文学名著的通俗读物,以引导他们有选择地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而这样的书,现在还不多,重印这两本旧作,也许还能起些补缺填空的作用。”202
l 对译本的看法:“原《汉译西洋文学名著》中各篇的后面,都有一段文字,介绍这位作家有哪些作品在当时已有了中译本。这些译本现在早已绝版了,所以编辑同志曾建议删掉这些介绍,但我却坚持保留。我的想法是:一则保存史料,二则证明名著可以有二三种译本。这种复译的方法是可取的,能互相比较,取长补短,比解放后通行的一部名著只有一种译本的做法,也许更有利于译文质量的提高和翻译事业的繁荣”
法文版《路》序
l 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路》的时代背景正是中国革命在一九二七年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而使革命经过短时间的低潮而声势又复大振的时期。当时蒋军与贵军在两湖(湖南省湖北省)地区火拼;但两湖地区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非常强大而活跃。这是在一九三〇年。那时,毛泽东也在摸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照抄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是不行的;因为当时中国是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为数不多,力量薄弱,而且是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当时蒋政权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左翼作家联盟最活跃的成员,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等被蒋的特务非法捕去,旋急杀害;强迫五烈士自掘深坑,然后蒋的特务将他们枪杀或活埋,然而当时的中国青年是吓不到的,他们苦心探求自己的出路与革命道路”
l 创作目的:“我写《路》时,正值五烈士被害前后,就像通过作品指示青年的出路”204
l 最初的创作构想,受友人影响的改写:“原来写的是中学生,瞿秋白看了原稿,认为应当写大学生,又谓书中有些恋爱描写是不必要的。我尊重他的意见,都照改了,成为现在形式的《路》”。
l 解释书中人物的名字:“《路》的主角火薪传(中国有火姓)这名字是有典故的。《庄子》《养生主》篇有一段话:“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我借这个典故,还暗示了革命之火已燃到工农群众,工农杀不尽,最后胜利是必然的”
“《路》的又一主要人物杜若,这名字也是有典故的……”204
l 介绍书的内容:“《路》全书写蒋政权下的大学教育的腐败,学生两次反抗,都被蒋政权用刺刀压迫下去。然而书中暗示 学生经过失败,经验丰富了,新的反抗方法正在渐渐成熟。但即将毕业的火薪传却急于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这使他决心要和中学时代的同学雷战斗在一起。雷是党在汉口的地下工作者。书中还通过雷送给火薪传的一幅很像杜若的油画女像,暗示杜若的丈夫也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丈夫被捕牺牲,杜若亦被捕,在监牢里受尽非人道的折磨。这都在书中用少许笔墨暗示。因为当时蒋政权的书报审查极为严密,全书只能通过曲折的暗示,使读者了解书的主旨”。205
l 对作品的看法:“我自己以为《路》不是很成功的作品”206
l 对作品被翻译的看法:“现在译为法文,呈献于富有革命文艺传统的法兰西人民,我感到极大的荣幸。借此我也感谢化了很大力气翻译《路》的黄育顺先生”206
《锻炼》小序
l 介绍作品:“《锻炼》是五部连贯的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原拟第二部写保卫大武汉之战至皖南事变止,包含保卫大武汉时期的民主与反民主的斗争,武汉撤守,汪精卫落水,工业迁川后之短期繁荣,重庆大轰炸(五三、五四),国民党政府‘防范奸党,异党条例’之公布,国民党人之‘不抗战止于亡国,抗战则将亡党’之怪论等等”
l 介绍其余四部的创作计划:“……这五部连贯的小说,企图把从抗战开始至‘惨胜’前后八年中的重大政治、经济、民主与反民主、特务活动与反特斗争等等,做一个全面的描写”207
l 其余四部创作终止的原因:“刚写完第一部,即《锻炼》,就因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不但解放了东北三省,且包围天津、北平,欲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而布置了我们在香港的民主人士经海道赴大连。大约于一九四八年尾我离香港,因此不得不中断此书写作计划,而之成了第一部《锻炼》”
l 版本变化:“现在整理旧稿,加了两章,写上海的官办难民收容所中的凄惨情景”207
《茅盾文艺评论集》序1981
l 编辑原因:“两年半前,我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编了一本《茅盾评论文集》……自己翻来看看,也不满意:集子中收进了一些不应该收的文章,而有些应该收进去的文章却没有收。……而我编那本集子时贪图省力,只把“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基本文艺论文集简单地合在一起,未作周密的考虑,也是造成差错的原因之一”208
l 编辑原因:“现在,文化部成立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建议我把解放后写的文艺评论文章重新选编一本集子,我欣然同意了。这就是这本《茅盾文艺评论集》的由来”
l 介绍集子中的内容:“这本集子收辑了原《鼓吹集》《鼓吹续集》中的三十七篇,散见于报章杂志过去未收入集子的三十篇,粉碎‘四人帮’以后写的十六篇,以及长篇论文《夜读偶记》和《关于历史和历史剧》等。《鼓吹集》和《鼓吹续集》原辑有五十篇文章,这次删去了十八篇,其中有一部分是单纯配合政治运动的文章;保留的三十七篇中有的也在文字上作了相应的删改,但学术争鸣 的内容,即使在当时的气候下有所偏激,为了存真,一般都保留,不作改动。过去未收进集子的三十篇文章,主要是一九五七年以前写的和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四年期间写的,其中有三篇过去没有发表过。这些文章当时没有收进集子或者发表,当时有各种具体的原因,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与一九五七年后文艺界频繁的‘运动’有关。现在重新从旧纸堆中找出来收进集子,是因为这些文章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当时的观点。从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六年这十一年是我写作生涯的空白,除了偶尔与故旧唱和,写一二首旧体诗外,什么都没有写。‘四人帮’粉碎以后,我又重新拿起笔来为文艺春天的早日到来而‘鼓吹’,这就是收在本集子中后面的十六篇”209
l 介绍《夜读偶记》引发的争论:“《夜读偶记》在一九五八你那达标后,引起了一场争论,一种意见赞成我在《偶记》中提出的论点:中国文学大战的规律是现实主义与返现是主义的斗争,并且有几所大学的师生运用这个论点集体编写了几部中国文学史。另一种意见反对这个论断,并批评了这几部中国文学史,这一方面的代表是刘大杰和何其芳同志……可是写好了初稿就搁下了,因为那时已经提出了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并且发展的趋势是愈来愈强调浪漫主义,使我懒得再动笔”210
l 对四人帮时期两结合创作方法的认识:“我国文学光辉的现实主义传统,却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遭到‘四人帮’的百般蹂躏与践踏;‘四人帮’借‘两结合’之名强行推行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使我不禁想到:这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的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么?”210
l 版本修改:“于是我翻出二十年前写的旧稿。那时一篇初稿,写得比较粗糙,有些观点没有说透,但是它坚持了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传统。所以,乘这本新集子出版的机会,我就把它略加删改(删去了批判刘大杰文艺思想的一大节,至于对文章作全面的充实的修改,我已经力不从心了),排在《夜读偶记》的后面,一则希望能引起同志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探讨,二则也算了却我的一桩心愿。”210
《神话研究》序
l 追本溯源的研究方法:“二十二三岁时,为要从头研究欧洲文学的发展,故而研究希腊的两大史诗;又因两大史诗实即希腊神话之艺术化,故而又研究希腊神话。彼时我以为希腊地处南欧,则地处北欧之斯堪的纳维亚各民族亦必有其神话。但是搜罗可能买到之英文书籍,果然有介绍北欧神话者。继而又查大英百科全书之神话条,知世界各地半开化民族亦有其神话,但与希腊神话、北欧神话比较,则不啻小巫之与大巫。”211
“我又思,五千年文明古国之中华民族不可能没有神话,《山海经》殆即中国之神话……”211
l 版本变迁:“今将重印,爰缀数语,以见我少年时好弄,从事于不急之务,殊不足法。”
l 对友人的夸赞:“但友人则谓学海浩瀚,应无不收,此亦可备嗜痂者之一顾”212
《茅盾文艺评论集》序
l 回顾总结:“自从走上了文学道路,六十年来陆陆续续写了不少文艺评论……关于神话研究和外国文学评介的,也有出版社正在选编集子。剩下的是一般的文艺评论,包括论文、书评、小品、杂感、讲演等等,数量甚多”213
l 编选原因:“叶子铭同志又建议,将这些评论文章再选编一本集子,理由是这些文章散见于解放前的各种报刊上,现在很难见到,编成集子,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同志,还有点参考价值”213
l 选集内容:“这本集子就是这样编起来的,共选文章二百五十余篇,取名《茅盾文艺杂论集》,盖谓其内容和和文体两均庞杂”214
“集子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而是年代文学研究会时期的文章,第二部分基本上是‘左联’时期的文章,第三部分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文章。由于编者抱了保存史料的目的,选的文章但求多多益善,所以不免瑕瑜互见。不过翻翻这些旧文章,觉得还能看出自己走过的文学道路,摸到自己的网恩一思想发展脉络,既以自慰,亦以自励。”214
英文版《茅盾选集》序
l 选集原因:“外文出版社拟翻译我的作品选集,分四卷,约一百二十万字左右。”
“我应外文出版社之请,特写此序,意在对国外读者提供一点参考资料;如果我的愿望真能有助于国外读者,则不胜荣幸之至”215
l 介绍选集的内容:“第一卷为长篇小说《蚀》、《虹》……第四部为短篇小说集。”
l 与西方文化结合介绍自己的作品:“《虹》也是自然现象,和《蚀》一样,雨过天晴乃有一虹。希腊神话谓墨尔库里架虹桥,把春之女神从幽冥世界放出来……”217
l 序言中解释小说内容的必要性:“关于短篇小说,我不一一作说明了,我只谈谈我写的第一个短篇《创造》。当时我戏用古典主义戏曲的‘三一律’来写短篇——但小说的寓意是深长的,它企图说明:被解放了的思想是束缚不住的,它将冲破一切阻拦,一直向前。不过我这个企图大概是失败了,因为多数读者理解不了解这层意思,他们只看到了覆盖在上面的生活琐事的面纱。”
l 对于短篇小说的看法:“后来我才知道,短篇小说是最难写好的。”
l 对“三一律”的认识:“我又知道,‘三一律’虽不可取,但凡是好的短篇小说,时间都不长,地点也不多更换,例如莫泊桑的《羊脂球》”。
《我走过的道路》序
l 创作目的:“人到了老年,自知来日无多,回忆过去,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此时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于是便把有生以来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者写出来的意图。”221
“然而尚欲写回忆,一因幼年禀承慈训而养成之谨言慎行,至今不敢怠忽。二则我之一生,虽不足法,尚可为戒。……”222
l 回忆性质:“但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之非,我今年实足年龄八十四没如果十岁而知人事,则七十四年的所作所为,实多内疚。幼年禀承慈训,谨言慎行。青年时甫出学校,即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四年后主编并改革《小说月报》可谓一帆风顺。我是有多方面的嗜好的。在学术上也曾读经读史,读诸子百家,也曾学作诗填词。中年稍经忧患,虽有抱负,早成泡影。不得已而舞文弄墨,当年又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粮谋’之情势,其不足观,自不待言。”
l 求实的态度:“所记事物,务求真实,言语对答,或偶添藻饰,但切不因华失实。凡有书刊可查核者,必求得而心安。凡有友朋可咨询者,亦必虚心求教。他人之回忆可供参考者,亦多方搜求,务求无有遗珠。已发表之稿,或有误记者,承读者来信指出,将拟以改正。其有两种不同者,存疑而已。” 222
l 写序原因:“出版社今将已发表部分出单行本,嘱写序言,因草此数行以答,并将回忆录提名曰:我走过的道路。”
l 解释书名:“此道路之起点是我的幼年,其终点则为一九四八年冬我从香港到大连”
第二辑
《他的仆》译后记
l 女性观:“我把这篇译出来,似乎像故意奚落现在的新女子,我实在该死该死。可是我欲圣明一句:我决不敢奚落现在的新女子;奚落的心理,和翻译这篇的心理,当然不能有什么关系;这是要请读者原谅的”
l 对社会的认识:“不过我以为在现在这种人心迷乱的社会里,又加上新思想的狂澜;进取的精神果然很要紧。迟疑审慎,十二分研究的心理倒也不可不存;而在男女关系问题,尤应该不冒昧做Strindberg.”
l 翻译目的:“这一篇的主意,并不是专骂新女子,实在是对于夫妇关系下一个问题。丈夫供给妻子,妻子办丈夫的杂物,到底算不算主仆关系?我们不要拿西洋的社会情形讲,我们就我们的情形讲,应该怎样回答这句呢?”225
《一根弦线》译者前言
l 介绍作家及其特色:“这是法国Guy de Maupassant 著的。 Maupassant 的短篇小说,评论家常拿来和俄国的Chekhov并论。托尔斯泰也以Maupassant和Chekhov相比较。人家说他们俩相同的地方,是有客观的艺术手段(objective artistry);不过Maupassant纵不告诉你他的寄情(sympathy)在那块,你不能知道,只好猜;Chekhov虽然亦不告诉你,但是你却知道,不必去猜。所以人家说:读Chekhov 的著作,常常觉得他在你家面前”226
l 介绍书中内容:“现在我挑了Maupassant 这一篇和Chekhov的‘The Scandal Monger’一齐译出来,因为这两篇的事实仿佛,对象也是一个,但是我们看了,总觉得有大不同的地方,这个怕就是两位作家的异点了。”227
l 比较法国和俄国文学:“法国文学家的冷风吹到俄国,俄国文学家添上了‘人类同情’(human sympathy)的热气,便变成俄国的文学;我以为法俄文学的分别,大概如此了”227
l 对文中的英文增加注释
《情人》译者前记
l 介绍作家:“高尔该(Maxin Gorkey)是俄国Nizhni-Novgorod人,生于一八六八年,他的文名和托尔斯泰并称,最著于描写下流社会人的生活。人家称托尔斯泰是The greatman of Russian hall,称高尔该为The greatman of Russian
hall,他们两个刚巧是相反的”228
“高尔该文学在俄国势力很利害,是这次革命的动力;他今尚在,最忌‘Soviet Russia’海鸥他的文章。他的原名是Alexei Maximovitch Pyeshkov,高尔该是假名”229
l 高尔该的创作特色:“高尔该以短篇小说及戏剧为最擅长。他看准了社会腐败的根,不容情的攻击;因为他的文学史多半写下流社会苦况的,所以人家说他是常在平民一边,他自己本来也是个拼命,做过商店的学徒,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出身不同”228
l 和英国迭更司的比较:“英国迭更司总算是和会描写下流社会苦况的文学家了,但总觉得说得不亲切,似乎他的神气是叫读者‘看呀,社会的那面是这样的!’所以他的文学是显然以上流人道下流人苦味,却不是‘个中人语’,不是真从社会下层喊出来的苏磊声,俄国文学便不同,你看了总以为作者也是此中一人,而高尔该的小说尤富于这特点也当然不像戈夫一样“自然派”色彩极浓(有人说乞戈夫是继Maupassant的自然派巨子),他很有些‘写实’气味”229
l 介绍作品:“他这篇《情人》,在他的著作中算是少见的,因为不是他的‘苦生活’著作的一类”229
《新偶像》(部分章节)译者前言
l 谈尼采:“我于尼采的书,只看了……对于尼采的只是很浅……不过在我这极狭的知识范围里看来,觉得尼采是主张强权的这句话,实在有些冤枉他。他说的只有聪明人强健人应该活,其余多该死,果然是立言之累;但柏拉图不是也有此等活么?……A.M.Ludovici说尼采是思想界的无政府党,哲学上一切学说,他都破坏;我以为这话还算公平”231
l 介绍尼采及其作品:“尼采是大文豪,他的笔是锋快的,骇人的话,常见的。就他的“Thus Speak Zarathustra”看可称是文学中少有的书。全书分三部分,不是一时做成的,是用诗体做的。人家说这本书包含尼采的注意不少,不独超人一样。我现在抽几章译”
《诱惑》译后记
l 介绍书中内容:“这篇东西的主意,我看只是篇终‘他的灵魂:……自由’两句话。修道的教士强把一个人活泼泼的理知用到枯寂虚无的地方,自以为是解脱尘俗,是在是灵魂上的大锁条。所谓灵魂的自由,绝不是这样的。此篇写修道的善念何等志坚,当其幼时在教堂读书,长大后住在那间厢房里,天天和拉丁书祈祷作伴,自然心目中只有一个上帝;然而一旦和自然美接触,更加上外界的感诱,便不知不觉发生本有的情感,把一切虚无做作和迷信抛得精光”
l 对书的看法:“所以我看篇中写他出教堂后的苦修(第一段),写到小教堂时所见天明时的自然美(第二段),都句句有深意不可略过;至于写两个天真烂漫的村童村姑的真恋爱,也不是仅仅描写情爱可比。可惜我这枝笔不能充分的翻译得好。以上是我观察这篇的意思,对不对,我可不敢说了”
l 衍生:“这一篇倘然和‘Henry Artuur Jones的Michael and his Lost Angel’一剧比较看,那就更有可研究的地方。我看两篇的意思仿佛,不过做法不同罢了”233
《历史上的妇人》译后记
l 介绍书中内容:“按此篇后半部讲的是男女两性所以差异的缘故——就是在现社会中女的能力所以不及男的缘故。讲到这层是和人类学生物学很有关系的,本篇约略说些,恐怕读者不明白的一定很多,但译者的译笔不好也是一桩原因,这是要告罪的”。
l 谈男女问题:“此外译者还有几句话要声明,就是男女‘性差’一问题,算是妇女问题中一争论点……我们现在讲女子解放问题,自然也是以女子能力如何为第一问题,这是希望我女界自知的,但也望看了这篇的男子,不要只管存个prejudice。”
l 为托尔斯泰说:“有人说托尔斯泰也是不说一句妇女政治解放的话,他也是比成人女子与男子有同等能力的;我想这话恐未必然,托尔斯泰是嫌恶政治的,自然不来替女子争政权了。并不是他看轻女人的能力”235
《活尸》译者前言
l 介绍作家:“托尔斯泰是天生的文学家,无论什么文体,他都内行。单就剧本一件说,也就比众不同。他十七岁在加萨痕大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曾经做过二篇戏剧。后来他做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就把戏曲一事,暂时搁起了”
“托尔斯泰不是戏曲专家,所以做的戏曲很少。但是偏偏都很好。就中‘The Power of Darkness’自然算得第一,《The Light that Shines in Darkness》也是篇杰作。可惜没有写完”
l 介绍作品:“《活尸》(‘The Man Who Was Dead’)一篇,虽然他设造的事迹,恐怕不是社会现实的事体。然而也是一篇好戏曲,可以使人感动,可以使人猛省。现在据我的眼光来批评《活尸》,觉得他有三中意义……托尔斯泰的小说,几乎都是自传。他的意见,也夹在这自传之中。小说既然如此了,戏曲也是这样。……可是我们看《活尸》戏中,托尔斯泰没有把自己串入,只将他的主义发表发表罢了。他发表的是——第一是劳动主义……第二就是他所主张的爱他主义……第三便是他的爱情见解……他当情诗神圣非凡的东西,不但高贵,并且要真挚。情是不限于人的地位的……情势不可诈取巧得,情是不可和人争的”
l 和读者的互动:“至于其余言外之意,很多很多。现在没有功夫写出,只好让读者自己去猜想”239
《巴苦宁和无强权主义》译后记
l 介绍作家:“英国现代大数学家大哲学家罗塞尔(Bertrand Russell)办的;他新近的著作……便是比较社会主义(Socialism)、无强权主义(Anarchism)、工团主义(Syn-dicalism)三中主义,指摘其流弊所在,而说明基尔特社会主义之长处,其言公允中和,总算得失折衷派……”
l 反映翻译原则:“按此字旧有译作无政府主义及无治主义者,译者按此字原义反对权力,克鲁泡特金亦有‘阿娜该思姆者无强权之谓也’之语,故易以今名,非敢谓好,但求显其真意耳”240
“我照原文直译没有增减他的句儿”241
l 创作原因:“我译出这篇来,也无非想把无强权主义的真相,介绍给大家看看,晓得这是什么东西;主张的人所持的理由是什么?他的缺点是什么?当然不是替无强权主义打鼓,这是希望大家明白的”241
l 介绍译作内容:“至于此篇所译文,是罗塞尔原书的第二章。是将从巴苦宁以来的无强权主义,和罗氏自己对于这种学说的指驳订正的地方。”
l 介绍原书的章节内容:“原书共分一引八章,八章是……”241
《结婚日的早晨》译者前言
l 介绍作者:“斯尼士是奥国维也纳人,以前八百六十二年生;在现代奥国文人中,推为首座。他以剧本得名。其好处在能描写上流人物的腐败,和男女间种种道德”
l 介绍作品原文:“他有名的剧本‘Anatol’,是一套七折的爱情剧。从心理上解剖爱情是什么?男女的关系是怎样?极精极显豁。Ashley Dukes说这七折收尾相连,就是……”
l 介绍译文选段的作用:“这篇《结婚日的早晨》是七折中的第末折子,即是写贵人与女伶的。你看,他描写的自由结婚的人,在结婚日前夜有很奇的痛苦(晓得未婚妻有先爱),在结婚日早晨又有这样的话剧;使我们看到了这剧本的,不说女伶撒泼,也不骂贵人(即阿纳都)没道德,也不可怜那个等着做新娘的女子,只觉得这种自由结婚,这种的男女社交公开,实在是虚有其名,黑幕重重!这种的自由结婚,和现在人骂的‘机械结婚’,其‘同床异梦’的情形,那个来得利害”
l 男女社交问题:“男女社交问题——现在的男女社交——在西洋各国已经感着‘过’的痛苦,正和我们中国感着‘不及’的痛苦一般。西洋文学家指斥多着呢!我们现在欲改造社会,岂可复蹈人家的覆辙!所以我是始终主张对于男女问题,不应该直援西洋的例,亦步亦趋。我们只可以拿他们做的事情做参考,不是仿了样便是做到‘男女平等’或是什么‘女子解放’了。也不是做到了男女自由结婚,脱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缚束,便算婚姻问题,已得解决!”243
l 婚姻问题看法:“我不是赞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结婚的正常办法,但我也不认为有些西洋式的结婚,就算解决婚姻问题。这是要郑重声明的”243
《圣诞节的客人》译者识
l 介绍作者:“瑞典的文豪像斯德林堡,皮先生,白利岂等的著作,有人介绍过一二篇了。斯德林堡,皮先生都是写实派。此处现在所欲介绍的罗格洛孚(Selma Lagerlof),是回复到理想主义的一派。她的著作,大半是写实其形式,而理想其精神。这一篇《圣诞节的客人》刚巧是个好例了”244
“一九〇九年,女士又得诺贝尔奖金(Nobel prize)于是遂又得了世界的声名”
l 翻译上原因:“我们晓得写实主义盛行三十年以来,近一二十年中已经有点衰歇的气象。表象主义和神秘主义复振以来,合而成于新浪漫派。像女士这种理想派,也可以算到新派里去的,我所以特地介绍这一篇到了中国来”。
《沙漏》译者前记
l 介绍作品:“《沙漏》一篇,是表象主义的剧本,是在一九〇一年旧道德剧《每人》(‘Every Man’)复活时的产物,但有极浓的夏脱气加在里面。夏脱主义是不要那样诈伪的、人造的、科学的、可得见的世界,他是主张‘绝圣弃智’的(参看《近代文学的反流》);他最反对怀疑,他说怀疑是理性的知识遮蔽了直觉的知识(rational knowledge obscure intuitive knowledge)的结果。理性只求可得见的世界,那便是不真(unreal)的世界,真的是不可得见的。这篇剧本的智叟(wise man)即使表象理性的知识,愚公即使表象直觉的知识,照智叟的办法,大家所得的是怀疑,决无真实,照愚公的办法——所谓赤子似的信仰心(childlike faith)——才可以到得‘真’。篇中写智叟的生徒儿子和妻子实在都没有彻底明白‘可见’与‘不可见’,那个是真那个不是真,只因蔽于‘理性的知识’,硬做出不信,反正是盲从罢了。所以夏脱极端指斥”247
l 对外来思想的看法:“夏脱是爱尔兰文学独立的始祖,他们的剧本和所含的主义,到中国有没有危险(现在常有人讲,什么有危险,什么没危险),谁也说不定,因为民族思想改变的原因是极复杂的,绝不是一种思想所能驱之而由一途,所以我认为无碍,略写出一些大略,并译了这篇;”
l 翻译的目的:“不过是增加国人对于西洋文学研究的资料和常识,当然不是鼓吹夏脱主义”247
《情敌》译者前记
l 介绍作家作品的翻译情况:斯德林堡被翻译的短篇小说很多但是戏剧被翻译的很少
l 介绍作品:“现在这里的《情敌》是斯林德堡剧中之最短者;他自己名为‘一景’,这种短剧在英名为sketch, 在法名为quart d’heure,登场只有两人,而两人之中的一个又是始终不开口的,所以是‘单人说白’(monologue)的。但论其‘波澜’,却又并不比长剧差些;即以此篇而论,所描写者,虽只限于‘心理的竞争’,全篇不著一句动作话,然而读者由此可影影相见后面所藏之各种‘人类命运的活动’活活现出。……好比读了三厚本的大著作”248
《为母的》译者前记
l 介绍作家:“亨利·巴比塞是法国现代最鼎鼎大名的文学家,和罗兰是齐名的。他生平的著作……”249
“关于巴比塞的生平,好像张崧年君的《精神独立宣言》注上有讲过,现在只就文学上讲一两句”。
l 介绍译文来源:“此外还有一本英译短篇小说集,名‘We Others’的,这一本便是从此中译出”249
l 介绍作家特色:“巴比塞小说的体裁算得是写实派,但思想却决不是写实派,可说是新理想派。这是和罗兰不同的地方,罗兰的小说……巴比塞的题材虽仍是写实,但大概都含有一种新人生观在文学夹行中,这个意思最显著的是在他的短篇和长篇《地狱》了”
《室内》译者附识
l 介绍作家作品:“梅德林的表象剧以《青鸟》(‘L’Oiseau bleu’)为最大的著作。……”251
l 介绍译文:“《室内》……不提著所象征之物的一字。《群盲人》《死耗》《室内》三篇都是短篇……《室内》一篇便是象征《灵魂》的孤独凄清(the solitarinesess of the soul)”
“这一篇《室内》的事情,读者看了上文当已知道,是写老人和一个生客到一家人家宝死信,……”
“梅德林这篇《室内》开始提出‘灵魂孤独’给人看,他篇中写室内诸人的平静寂寞,是多么深刻而惊醒呀!但是平静也未使不是安慰灵魂的一途,所以老人看见他们的平静,便退缩下来,不敢拿他们女儿的死信告诉他们,扰乱他们的平静”
“于是,梅德林更把极其深切的意味示我们:就是这等灵魂的平静(peace),不是真能平静,这平静是由于寂寞(loneliness)而来,是假的,譬如海中的水,偶因无风而不起波涛,并非真能不起波涛,一有风,立刻会波涛汹涌的”
“由于寂寞而来的灵魂的平静与海水无风而无波,刚巧是相同的;是很容易扰乱的,死耗便是可以扰乱的,所以老人怕以死耗扰乱他们的平静:……”
l 谈自然主义:自从自然主义极盛以来,文艺作品都只为肉体的刺激忘却灵魂的安慰培养,灵界枯窘烦闷到极点;所以看了使人失望。251
《遗帽》译者附志
l 作家介绍:“唐珊南(Lord Dunsany)英爱尔兰人,生于一八七八年。一八九九年嗣父成为勋爵。、英有事于南非时,唐珊南曾在伍,临战阵。后游历欧洲大陆,居南欧多时”253
l 介绍西方文艺运动:“子十九世纪末自然主义大盛以来,文学艺术倾重于观察(observation)分析(analysis)而忽略于想象(imagination)与综合(synthesis)。惟其中观察也,故少昭示而多抨击;惟其重分析也,故多见其丑恶而不见恶中有善……二十年前戏曲中首起表象主义之运动(Symbolist Movement)开始于法国之表象派诗人(其中以 Paul Verlaine为之魁),而盛于梅德林(M.Maeterlinck)之剧本而后有……皆反抗自然主义者也。故世称之为浪漫主义之运动。唐珊南之剧本盖亦此派也。新浪漫主义文学独最盛于法,往者有罗思丹(ROSTAND)与梅德林相呼应;二人皆戏曲家。然戏曲上之新浪漫运动在二十世纪之初,成绩未能卓著……其实新浪漫主义之复兴,盖近代主要之倾向,非可以表象盖之……自然主义时代可以谓为‘文学经科学洗礼之时代’,今则为新理想复兴之始期,文艺之进化,此为必经之途辙;昔人称十九世纪初卢骚浪漫主义之兴起为文学上之解放,则今亦一解放,即对于自然主义之解放是也”254
《市虎》译者前记
l 介绍作家作品:“《市虎》原名‘Spreading the News’,爱尔兰葛雷古夫人(Lady Gregory)所著”255
“至于葛雷古夫人之剧本,大都为描写乡村生活者,其长篇结构之周密,对话之轻灵,其艺术上之价值,固已不朽。如此篇……皆描写群众心理。其短篇则大率直记乡老村妪之言,而自成佳剧、……此篇《市虎》虽以滑稽终,我亦欲以‘Unpleasant Play’,名之矣”256
“葛雷古夫人生一八五二年,今尚在。论新爱尔兰文学详允者……兹介绍与读者。”
l 介绍爱尔兰独立运动和文学上的爱尔兰的新文学运动。
l 研究目的:“译者盖深信附带民族运动而起之文学运动颇值吾人之研究也”。
《印第安墨水画》译后记
l 介绍作家:“苏特尔褒格一八六九年生,是现代瑞典文坛上的怪人物,被称为‘瑞典的阿奈都·法郎士’(The Anatole France of Sweden)的便是。他是一个壮硕矮小……他的见解,可用他书中一个人物所说的两句话包括起来:‘我相信肉的纵欲无度,也相信灵的不可救药的孤寂’”25
“他的小说最惹人注意的就是那本《玛丁皮克的幼时》——一九〇二出版”258
l 评价作家:“苏特尔褒格只著了三部小说,一篇剧,和半打小本的短篇小说集;但是大家都承认他是丰富而活动的现代文学界中的首座的艺术家。他是一个极疏懒的一个人。他以为描写情绪是‘解剖一己成为小碎片’是‘玩弄傀儡’,所以非常鄙夷这种描写。他只把自己的见的和想的写出来;他有句半讽刺的自悔话:‘我不多想就是我穷到如此的原因。’他真实一个不带一点金钱思想去作小说的小说家!”258
l 作家的创作特色:“苏特尔褒格的妙处就在他的眼光是确实无伪的,他有从微事中发挥大道理的本事,他的描写的手法是纯全的自然主义。日常生活内遇见的种种小事,一到他的笔下,就没有一件是太平淡了或太肤浅了,他都可以借这一件事来深深地表出他所见的人生的毫无意义。他的悲观,他的否定一切……”
“至于他小说中的尖刻的描写,在现代斯干底那维亚文坛上也是罕有的……在他的小说中,没有一个思想的影,没有一点细情,会漏过了不写的。便是外貌很单薄的短篇记事(sketch),也是值得细细体会,有无限的研究。”
l 翻译目的:“现在译出的这一篇,却好可以窥见他对于人生的见解和他的艺术手段之一斑”。
《永久》《季候鸟》《辞别我的七弦竖琴》译后记
l 介绍作者:“泰伊纳(Essaias Tegener1782——1846)是瑞典近代最著名的诗人,通常被视为瑞典浪漫派诗宗的。他最有名的著作时抒情诗《佛列息枯夫的故事》一大卷。这诗纯然是浪漫主义的作品,和英国司各德、美国郎弗洛的著作颇有些相似”259
l 创作特色:“但是泰伊纳是拘守形式过分的,他的诗缺少高超的想象,这也是美中不足”
l 介绍作品:“这里所译的《永久》一篇可代表他的抽象题目的诗篇,《气候鸟》一篇则又近于写实派著作,他的自述体则可以《辞别我的七弦琴》为例。此外他尚有改作北方神话的诗,如《巨人》等篇。他抒情诗的体裁算是极多的了。”259
l 介绍瑞典的抒情诗:“瑞典的抒情诗自欧伊尔(E.G.Geijer)树立浪漫主义基石以来,泰伊纳是最大名家,此后……”
《东方的梦》《什么东西在流泪》《在上帝的手里》附注
l 介绍作家:“特·琨台尔(Antero de Quental 1842——91):葡萄牙在十九世纪中因受了拜伦的影响,诗坛上开茁了浪漫主义的话……世界闻名的葡萄牙诗人琨台尔应着声也似的起来了。他的诗和传统的浪漫主义的诗,面目全然不同。他虽是生得那么早,然而现代人精神上烦闷的特点,在他诗里强烈的现着;他是近乎近代神秘派的”261
l 介绍琨台尔的诗:“经他的手。葡萄牙变成了坚硬而亢傲,他的短诗犹如胜利的军号声了”261
l 诗歌翻译:“原诗体裁以四句两章、三句两章共四章为一首,单四句者韵在一句及二三句,单三句者韵在一二句与上下章之第三句,全首前两章用同一的韵,后二章用同一的韵。如今用白话译出,只存其意罢了,这也是权时没法的事;但分章仍然仍依原式”
l 介绍同类型作家:“和他同时,同为反浪漫派,然而作风完全相反的,有拉莫思(Joao de Deus Ramos1830-96),也颇有名;希真这里译的琨台尔的诗从Prostage著名的英译本转译过来的,他日如有机会,我想也该把拉莫思的诗译几首过来”262
《浴的孩子》《你的爱悒是你自己的》附注
l 介绍作家:“廖特倍格(Viktor Rydberg1828——1895)是瑞典诗坛倾向到写实主义时代的重要作者。”
“廖特倍格”算得是这新运动里的先锋的,本来是个学院派的理想主义者;他能以清楚而高贵的特义去看人类的大问题。他的抽象的象征的作品里都含有他的似浅而深的人生观。”
“瑞典诗的心声,是由于他的努力,一定无疑的。第二个有力的人就是斯诺伊尔斯基(C.Snoilsky)了”
l 介绍作品:他的写实主义的作品如《浴的孩子》等章,描写瑞典乡村风景,也是非常的生动。
l 介绍瑞典的文艺运动:“瑞典诗坛当六十年代曾衰落许时,但是七十年代有了新运动发生,便又兴盛起来,这新运动就是是写实主义运动”263
《英雄包尔》译后记
l 介绍作家:“亚拉奈(Arany Janos1817_1882)正和裴都菲一样,是从年少的戏子转而为诗人的,而且也一样的经过了漂泊的生涯。裴都奈是短命的,亚拉奈却长寿了;因此裴都菲未及见的颓丧时代的匈牙利,亚拉奈却亲身经历过了。他眼见匈牙利的志士起革命军,眼见他们失败,眼见好友裴都菲死于战场;他欲乐观也不能了……”
“亚拉奈是农家子,在提布莱深大学读书的时候……”
l 创作特色:“亚拉奈著作的特色,就是能创造出真真的匈牙利人品性来,只看他的土儿提便是。……”
《盛宴》附记
l 介绍作家:“莫尔奈(Ferenc Molnar)一八七八年正月十二日生于匈牙利的布达柏斯托……”
l 介绍作家剧作年谱
l 创作特点:“他的短篇小说和诙谐的对话体小品做的非常美丽而伶俐,立刻使他成为民族的人物……莫尔奈是以戏曲家出名,可是他所做的短篇小说亦是匈牙利文学中最好的作品。……他是个写实派的作家,但是他又不完全拘泥于写实主义的范围内。他常常设想到虚无怪诞的神鬼世界……”
l 谈翻译:“此篇翻译用直译法,但是因为中英文组织不同的缘故,像‘I am not familiar with the law, but it seems to me an outrage that the police can come into a man’s house when he has guests at his table, and interrupt him without ceremony, and order him to ——’一句很为难。直译则中文法中想来没有承上启下的that用法,勉强照样直译,必致全句松懈无趣,并且弄得意义晦涩;若要照中国习用的句子组织法,译成一句顺口的白话,那就成为‘我不大熟悉法律,但是警察而可闯入正在宴会宾客的人的家里,无礼法的阻扰他去……以我看来,是不违法的’这句子意思和英文的完全一样,但是英文的‘未完’在句尾,是合理而且传神,中译把他扛到句的中段,可就不成了。我以为这样译文,所差更大,故不取。但是我这里假定的译法,自觉仍不甚妥,一时既已想不出好的,只得如此写下。”270
l 与读者的交流:“附记于此,以志我之不安,并请反对语体文体欧化——即反对中国文法组织应采取西文组织法——的朋友切实研究,加以指教呵”270
《波兰——一九一九年》译者附记
l 介绍作品:“此篇译自《独幕剧十种》内,这样新颖体裁是宾斯奇所独创的。宾斯奇富于反抗精神,此篇中写拉比和诗人,同寓讥讽之意。我们固然不赞成仅借‘人物’的口,宣传自己主张的教训式的作品,但是像这篇作品现实矛盾的人性,总是应该赞成的。因为我觉得住在血肉堆里哀鸣声中而尚赞美空想的太阳之美的那个诗人,实在不近人情!”271
倍那文德的作风——《倍那文德戏曲集》译者序
l 介绍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的变迁:“十九世纪最后的三十年里,各民族文学此地由浪漫主义转移到写实主义了;‘浪漫主义已死’的呼声叫彻了东西两欧、新旧两大陆的文坛。可续的进步,机械势力的推广,已使得这世界成为科学的与实际的,再也不能喜欢中世纪骑士们的恋爱故事以及他们的夸张的冒险潭了……十九世纪末写实文学鼎盛的时期……写实主义的势力此时正从小说方面扩张到戏曲方面,各国的戏剧家此时 正在竭力摆脱司克拉勃(Scribe)与萨度(Sardou)的束缚(司克拉勃与萨度皆法国浪漫派大戏曲家,他们的‘工整’的剧本久为欧洲剧坛的模范),正在努力扑灭小仲马(Dumas fils)的余焰(小仲马的剧本一直到一把八〇年顷尚风行与欧洲各处)……在北欧各国,写实主义早已得胜,自不待言。”
l 介绍和比较西班牙和法国的浪漫主义
l 介绍作家倍那文德其人其作品
《雪人》自序
l 翻译目的:“三四年来,为介绍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之热心所驱迫,专找欧洲的小民族的近代作家的短篇小说来翻译”
l 具有回忆性质:“当时的热心,现在回忆起来,犹有余味”
l 为翻译所作的努力:“伦敦,纽约出版的各种杂志出版的各种杂志的‘新书评论’栏是最注意阅读的,每见有新译成英文的小民族的作品,便专函去购买,每见有新译成英文的小民族的作品,便专函去购买,每见有介绍小民族文学的短篇论文,便抄存下来,旧出的或新出的小民族文学史,也多方弄钱来去购买,甚至因为某种杂志偶然登了一篇小民族文学作品的译文,便将这杂志订阅一年,以期续有所得。这些热心地忙着的结果,便是这个短篇小说集。”280
l 编选方法:“当时翻译出来发表的作品,实在还不止现在所收集的代表十二民族十九作家的二十二篇。也有一些材料,应该是早就译出来呈教的,却因认识倥侗,此集中亦不及收入。异日或有时间,希望能够填补这自心的遗憾”281
l 介绍内容:“此集所译的作品,自然不是同一面目:有眷念已失的豪华,像蒲宁的《旧金山来的绅士》;也有突进一步,喊出革命的狂吼,像拉兹古的《复归故乡》……但是我觉得在这些色彩不同的作品,无论如何有一个基调是相同的,便是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及追寻未得或所得太少的幻灭的悲哀。”
l 命名原因:“莫尔纳的《雪人》这可爱的短篇内借休布的经验来象征给我们看的:“一个渴望着人生的人,奋力在求一些什么东西,却很少获得的希望”。也印了这一点的意义,我把这本集题为《雪人》,而且把《雪人》放在第一篇”281
l 翻译特点:“我的译文,不用说是很拙劣的,并且全体是从英文转移,不免碎玉原作的神韵又加多了一层损失;但是想起这些作品所包孕的意义是值得看的,正像休布给我们的塑像,虽然是臃肿不优美,然而内中藏着人生的力和悲哀,那么我这粗拙的译文或许还可以当得国内爱好文学的青年的一顾罢;又因了这一点意义,我把此集用了《雪人》的名儿了。”282
l 对翻译的态度:“我只是个‘文学的劳工’,对于国内文坛未尝有什么值得说起的贡献;至于就社会事业而言,我更其毫无表见;可是我也深深地感到休布所感到的悲哀。这一点私心热爱《雪人》的微意,成为本集命名的第三个动机。”282
l 翻译之外:“要附带声明,本集有五六篇是吾弟所译,第一次发表时用他自己的名字,现在收在一处,不复一一加以识别”
l 表达对编辑的感谢:“更感谢文学报同任的厚意,和章锡琛先生的帮助,使这本集子的印行能够实现”
《文凭》引言
l 介绍作家:“奈弥洛维支·丹青科(Vladimir Ivanovitch Nemirovitch-Dantchenko)生于一八四八年,并不是盛名之下的作者,但是他的短篇小说却具小俄罗斯人所特有的优柔美妙的风格……戏曲家的奈弥洛维支·丹青科比之小说家的他更为著名……”。、
l 介绍俄国文学:“九十年代在俄国,是一个批评的时代——俄国文学及社会情状的批评时代……农业的俄罗斯曾经产生了不少伟大的作家,他们所想的,著作的,很显明地地带着乡村的色香味,不论他们的作品的背景是什么地方,而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却还是一辈子住在农村里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是缓慢的,勤恳刻苦的,多少有点混沌的,可是虔信而深信而深情,和惯常住在常杂沓而多变的‘都市’的人们不同……‘都市’自有其特异的生活调子,不复试乡村居者的歇脚地了。而由于工业的都市的影响,乡村的止水一般的人生也就皱起波涟来了。284
l 介绍作品:“这里就收着现在我们译出来的《文凭》——在一八九四年出现,仿佛就宣告了这新的表面不甚主义的然而不声不响地猛进着的变迁是无可避免的了……在这篇《文凭》里将乡村中间所听到的都市的宏壮的呼声用很美秒的文情表达出来,比之别的更出名的伟大作家亦不多让罢”285
“在这《文凭》隐伏于优美的地方色彩的风物人情的外衣之下的,已经是一颗在跳跃着被‘都市’的喧音所鼓动其阿里的勇敢的心。主人公安娜……可是她不肯利用她的女性的武器来稳固她的地位。她觉得以色容固宠是不清洁的,是可耻了”285
“觉醒了的农村的意识由这位特挑的女主人公充分地鲜明地代表着。”
“和安娜底摩维芙娜相反的,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大·乔吉维乞。他是无可挽回的没落的贵族的残影。……就是这么着的两个人中间的平凡的悲剧闪露可社会的意义,强者和胜利者是属于哪个人久被贱视的农民阶级出身的安娜”。
“也不妨说这篇《文凭》也讨论到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要做一个社会的‘人’,这个意识,在安娜不是从书本上看来,也不是从新运动者的口中听来,而是由她生活中所体认而得;大概就是因此,所以她的意志的坚强终给她以成功罢。”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