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手握选择权,或许才是最幸福的事
考试时候,你最喜欢做哪一类题型呢?
我最喜欢选择题。
毕竟即使完全没有复习过,在简答论述里实在无法写个密密麻麻,也可以在ABCD里,掐指一算,眼睛一闭,胡乱填上一个,然后寄希望于自己能够偶尔做一次欧皇,正好命中那个标准答案。
再然后,发现选择题也是不能轻易选择的。
选择一种路,就注定错过另一种选择的人生。对于这种必然的遗憾,弗罗斯特写过一首诗《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的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人生的选择权是越来越少的。
当年有好事记者问翁帆如何看待自己选择忘年恋,饱受争议的时候,她用这首诗作答。
只要有选择,就一定有遗憾,就像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而拥有了热情如火的红玫瑰,白玫瑰就因为不可得成了心中的白月光。
不止诗歌,很多电影都执着在人类心中这点不甘心。如果重新选择一次,会不会更好?如果重新回到当初,我一定不会做这么愚蠢的决定。这种群体心理,造就了诸如《Mr nobody》《蝴蝶效应》这样的电影,很大程度满足了人类的幻想。
虽然电影告诉我们,每一种重新选择都有遗憾,只有当他已经成为“未选择的路”时,才会在自己的想象里日趋完美,所以从来没有完美的选择。
再然后,发现人生的选择权还是越来越少的。
中考高考结束,只能凭自己考出的分向下选择心仪的学校。
如果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不再读书,求职的选择面只能是英雄不问出处,不看学历只看能力的工作。不是说唯读书论,单纯讨论选择面。
大学毕业,985,211,双非一本,二本,三本,专一,专二,就业选择面从前往后越来越小。
爱情是感性的,相亲市场是理性的,选择权也随着年龄等因素逐年递减。
换做以前,我也会不服气地辩驳,谁谁谁就是小学毕业成就一番事业,谁谁谁四五十依然抱的男神归。只是多年来,心灵鸡汤煲的幸存者偏差喝的人头晕目眩,终于逐渐认清概率面前,你怎么确定自己是分子,而不是分母。而能成为分子的人,绝对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我也认识一个熟人女孩,17岁职校毕业,进入社会,她精力充沛,爱好广泛,背井离乡来到省会城市打工。她喜欢轮滑,夜班结束还能神采奕奕地和城市里的轮滑组织一起去刷街,喜欢潜水无人同行,一个人飘洋过海,大半夜在码头等船。工作需要接触新媒体技术,到处请教相关人员学习知识,得到新的岗位任务,从来不犹豫不惧怕,英语是短板,那就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于是她从普通前台到销售到身兼新媒体运营,到如今在酒店行业里成为事业有成的年轻翘楚。
始终在学习,有胆识有魄力,对未来有规划,加一点运气。让她成为了少数的一拨。
最可怕的是,猛然有一天抬头,发现生活里好像突然没了选择题,只剩下不知道如何自圆其说的论述题。
今天看到《人物》周刊年度特辑里,提到了之前一篇专访,叫《素素的三次选择》。素素是个年轻漂亮的山区全职妈妈。
她面临过三次选择。第一次初中三年级时遇到初恋,心动不已,要不要一起辍学去打工,她选择了去打工。第二次18岁打工时,发现自己意外怀孕,要不要生下来,她选择了生。第三次20岁时,要不要辞掉工作,回大山当全职妈妈,她选择了回大山。
因为在家务之余,发布一些跳舞视频到抖音,这个山区的全职妈妈引起了很多关注。为什么会做出这一系列选择,原因肯定很多,离不开她原生家庭,一个72岁老父亲,失明痴呆的母亲,有精神疾病的哥哥,初中在读有智力障碍的弟弟,在打工的妹妹。无暇给出足够关爱、指导她做出看上去更科学的选择,更不要提帮助她规划人生。
她的丈夫公婆都在外打工,丈夫还偶尔赌博,家庭暴力。对比这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姑娘,她的生活看上去陷入困境,她丧失了选择权。网友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评论她,但她似乎在这样外人看起来很难熬的日子里获得一种自洽。
我想起柏邦妮问:心里那么苦的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满啊?马东说: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素素天真的笑容绝不是装出来的,一丝甜就可以平衡生活里那些苦。只不过她到底内心深处有没有后悔过这些选择呢?现在的她劝还在外打工的妹妹,不要那么早结婚,多看点外面的世界,多存点钱。这也足以说明她对曾经这些选择的态度。
龙应台在给儿子安德烈的一封信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句话很多年前读到,时不时浮现在后来的生活某一刻。
《无间道》的结尾,刘建明说:以前我没得选,我现在想选择做好人。陈永仁说:好,跟法官说啊,看他给不给你做好人。只是没想到他自己先失去了选择权。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呢?
我想是任何时候,都还有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