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灵飞经》
至今仍然忘不了第一次遇见灵飞经那种激动的、欢喜的心情。
那是在大学一年级的课堂上,书法老师给我们讲解一些字体的不同美感,按照一般的套路着重讲了赵孟頫,后来让我们练习,他当时面对面建群并给我们传了一张图让我们临摹,并一边给我们介绍道:这是灵飞经……
我打开手机,正想握笔开始写的时候,仿佛心中有什么东西激荡了一下,《灵飞经》真是太美好了!
只能说出这么简单的话来概括我当时的喜悦。那时候我就像个初出茅庐的穷书生,在一事无成的时候遇见了美丽的闺阁小姐,一时间爱慕之情层层泛起,却可怜自己空无一物,只好紧张地抓起揉捏衣角,静静观赏着她一颦一笑。我就是这样观赏着灵飞经,迟迟不敢下笔,生怕一摹就失了真,少了灵气万分。
小学的时候零零碎碎练过几天书法,大概三四年级,学校开设了书法课。那时候我刚从贫穷落后的贵州山村到浙江读书,平时见到同班同学已经会写漂亮的毛笔字,我总是艳羡不已,心想要是我也能学习书法那真是太好了!终于在三年级的时候,在书法课上,第一次跟着老师学习握毛笔写字。老师让我们先练颜体,说写好了颜体,就是会写书法了。也告诉我们写毛笔要有劲,不能飘忽,告诉我们一笔一划如何具体运笔。那时候的书法课总是我最期待的课程。
那时候我们作业不多,我每天在学校把所有作业都写完,回家之后就开始摊开纸练毛笔字,一张张黄色的米字格纸都被我写得满满的,自己保存起来,堆了厚厚一叠。过了几个月,居然能和之前羡慕的同学一起接受老师的夸奖了,练字更加充满了动力。
而陪伴着我度过那些练字时光的只有一本颜体字帖,学校统一发放的,每个人的都一样。那时候对颜真卿的喜爱最深,觉得那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字了,练字就应该练成那个样子。
也兴许是因为颜体入门的缘故,我写字落笔很重,笔画壮硕,风格较为敦厚。老师说我的字有阳刚之气。许多同学也说光看我的字,像是男生写的。
一直练着颜体直到小学毕业,后来初中高中断断续续凭借着兴趣和爱好也偶尔写写字,攒下钱买些字帖。买过欧阳询的,买过黄庭坚的、苏轼的,也买过一些当代名家的作品模仿着写。但是对书法的初遇之欣喜早已黯淡褪去,偶尔想起才会乱写两笔,权当打发无聊的时间。
大学还有书法课是我没想到的,而且老师居然也从头教起。不同的是,老师教的是更加实用的硬笔书法,对于毛笔只是只言片语一带而过。但是第一节课的练习帖居然是这么漂亮的字帖——灵飞经。当我看到这个字的时候,觉得前面老师大书特书的赵孟頫都在我心中黯淡了下去。
奇怪。《灵飞经》说起来不算名家大家所书,甚至书者到底是谁,历史也是含糊不清,可是看它一笔一画竟然正如其名字一般灵动而轻盈,仿若神仙灵物不约而同相聚于此,落笔稳重自持,运笔却悠然自得,收笔的时候却故意拖延,似有眷恋不舍之意,正如得道成仙之时对凡尘的最后一缕留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从颜体走来的我,初遇《灵飞经》之时,真是只有满眼惊艳、只有无言。
颜体端正敦厚的风格正如父亲般庄严,那是一种沉稳的、谨严的美。而我从小就更偏好柔婉娇丽之美,就好像比起塞北的千里风光、万里雪飘,我更喜欢江南的曲折婉转、移步换景一般。宏大的、雄壮的美总是难以触动我的心弦,而那些沉郁的、飘逸的、隐约的美总是让我心驰神往。
灵飞经本就是道家阐述存思方法之作,能以这样舒展秀丽、风姿绰约的书法抄录出来,想来书者对道家的理解和体会比一般人要深许多。有人说这个书法最为精劲,确实如此,作为小楷,精劲是基本的品格,这也是我最初练颜体时老师反复强调的。可是彼时我只理解了“劲”,却尚未理解到“精”。灵飞经的“精”是在笔画衔接之间,于字体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落笔往外散去,因此每个字都给人一种极为端庄之感,恰到好处。而通篇看来,纵有序而横错落,却浑然一体,两相颉颃,顾盼照应、相得益彰。
虽是小楷,却也得行书神韵,周严遵正又飘逸出神,绰约流畅、收放自如,也难怪包世臣说其是“如新莺歌白啭之声”,真不似尘世之人所作,或许哪位过路神仙挥笔立就也说不一定。
总之从那时起,灵飞经就是我心目中的天下第一书法,小楷或者行书都不能限制它,只说是书法。它带给我的审美的激荡,一点也不比生活中给我巨大影响力的那些朋友或者人生导师要弱,我常心怀感激之心,感谢在这片文化的土地上还存留着这样的绝作,也感谢那一个把灵飞经写出来的人,我看着那些字体在跃动在纸上时,似乎跨越了千年的尘烟去躺卧在那柔软的笔尖,任凭水墨带我游荡在天地之中,感受书法绝唱的飞仙气韵,而我仍如穷困书生,静默无言。